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2-10
述评
论著
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运动改变与肠神经元关系研究*
许伟红刘梅吕志武陈煜郑素军刘旭华赵军丁美段钟平
2011, 14(1):  3-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02
摘要 ( 125 )   PDF (4654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的变化与肠神经元的关系。方法 采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使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正常大鼠和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采用TUNEL法、5-HT和NSE免疫组化法检测空肠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结果 急性肝衰竭大鼠空肠MMC周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1897.71±815.77对1384.17±449.34S,P<0.05),尤以Ⅱ期延长为主(1870.90±1010.35S对643.04±450.67S,P<0.05),成簇状移行性收缩,Ⅲ期显著缩短(31.41±11.17S对53.11±14.74S,P<0.05);急性肝衰竭大鼠肠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多,TUNEL染色阳性细胞核固缩或碎裂,呈棕黄色,细胞大小不一;5-HT和NSE免疫组化检测发现急性肝衰竭大鼠阳性物质表达较正常大鼠减少。结论 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MMCⅡ期延长,Ⅲ期明显缩短,导致胃肠动力异常,可能与肠神经元的凋亡有关。
HCV HVR1模拟肽诱导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免疫应答机制的初步研究*
杨斌,宋春辉,迟淑萍,陈黎明,程云
2011, 14(1):  7-1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03
摘要 ( 171 )   PDF (592KB) ( 6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与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7肽诱导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方法 采用“Bulk培养法”从小鼠骨髓获得DC,经7肽负载;取经7肽免疫10天的小鼠脾细胞,分选获得CD4+T和CD8+T细胞;将脾细胞与DC共孵育24小时,收集上清,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结果 培养的细胞表面CD11c 的表达率超过80%,具有典型的DC形态;实验组CD4+T细胞上清中TNF-α降低,IL-5、IL-2和INF-γ升高;实验组CD8+T细胞上清中IFN-γ、TNF-α、IL-10和IL-6较对照组有所升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7肽能诱导以Th1及CD8+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反应。
四种肝细胞系天然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及HBV对其表达的影响*
刘敏,郝友华,丁红晖,喻涛,吴珺,徐春利,陆蒙吉,杨东亮
2011, 14(1):  11-1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04
摘要 ( 155 )   PDF (1042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四种肝细胞系Huh7、HepG2、HepG2.2.15和L02天然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及HBV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提取Huh7、HepG2、HepG2.2.15和L02四种肝细胞及转染后Huh7、HepG2和HepG2.2.15细胞mRNA,逆转录合成cDNA,采用PCR法检测天然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四种细胞均能表达TLRs家族的TLR1、TLR3、TLR4、TLR9,NLRs家族的NOD1和RLRs家族的RIG1等天然免疫相关分子;HepG2和Huh7转染HBV可复制性克隆后出现MDA5和A20的表达下调。结论 四种肝细胞系均能表达一系列天然免疫相关分子,不同肝细胞系间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HBV瞬时转染和稳定表达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这些天然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初步观察*
丁雯瑾,段晓燕,范建高
2011, 14(1):  15-1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05
摘要 ( 137 )   PDF (2228KB) ( 5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糖脂代谢、肝脏脂质沉积及血清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32只大鼠分成3组,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备NASH模型。治疗组在喂养8周后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干预,12周后处死大鼠。比较各组大鼠体重、肝重,空腹血糖、转氨酶、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脂肪细胞因子,以及肝组织学改变。结果 12周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明显脂肪变,动物体重、肝重和各项生化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与模型组比,治疗组动物体重和生化指标均有改善,其中AST和TC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动物血清瘦素、抵抗素呈下降趋势,而脂联素呈升高倾向。结论 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改善NASH大鼠糖脂代谢及脂肪细胞因子表达的能力。
肝活检对HBV携带者的诊断意义*
凌琪华,陈建杰,陈逸云,樊丽萍,朱晖
2011, 14(1):  18-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06
摘要 ( 166 )   PDF (562KB) ( 4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活检对HBV携带者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4例HBV携带者,在B超引导下行1秒钟快速肝穿刺活检术,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在134例患者中,仅2例(1.49%)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完全正常(G0S0);在105例HBV DNA≥105copies/ml (或HBeAg阴性者HBV DNA≥104copies/ml)的HBV携带者中,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者80例(76.19%),即可实施抗病毒治疗;在100例HBeAg(+)与34例HBeAg(-)感染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08);在不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感染者,HBV DNA载量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557),HBV DNA≥107copies/ml与HBV DNA<107copies/ml感染者比,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7,P=0.001)。结论 对于慢性HBV携带者,应及时进行肝组织活检。
3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和病毒学变化特征分析
孙颖,滕光菊,邹正升,李保森
2011, 14(1):  21-2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07
摘要 ( 98 )   PDF (528KB)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和病毒学变化特征。方法 对3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和肝组织HBV标志物监测,并随访临床转归。结果 3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入院时ALT水平为1143.64±698.32U/L,TBIL为83.99±80.44μmol/L;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44.41±15.43天;血清HBsAg转阴时间为55.9±44.3天,HBV DNA转阴时间为39.4±25.2天;发病后6个月时患者HBsAg转阴率为91.9%,3例(8.1%)患者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均已使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在发病后45天内完成肝穿刺检查。结果显示,肝组织HBsAg转阴时间为22.6±10.0天,阴转率为51.4%;肝组织HBcAg转阴时间为29.8±16.5天,阴转率为73.0%。结论 绝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可清除血液及肝细胞内的病毒,使病情得到较快的恢复,而发病初期病毒载量可能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
替比夫定与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占国清,谭华炳,李儒贵,李芳,谢杏榕
2011, 14(1):  23-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08
摘要 ( 105 )   PDF (538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替比夫定与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7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85例)和阿德福韦酯组(90例),比较两组在治疗后48周时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12周、24周、36周和48周时,替比夫定治疗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阿德福韦酯组(P<0.01),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或P<0.01);治疗后12周、24周和36周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也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或P<0.01);治疗48周,替比夫定组有2例,阿德福韦酯组有1例出现病毒学反弹;两组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 替比夫定较阿德福韦酯有更强的抑制HBV作用,其治疗可提高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
拉米夫定耐药致肝衰竭患者病情恶化前后HBV生物学特性变化*
李磊,李宜,高人焘,杨东亮
2011, 14(1):  25-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09
摘要 ( 106 )   PDF (731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1例拉米夫定耐药变异导致病情恶化患者病毒变异前后HBV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为进一步明确YMDD变异生物学意义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构建病情恶化前后含1.3倍HBV基因组的可复制性克隆。体外转染Huh-7细胞系,检测抗原分泌和HBV转录子。使用高压尾静脉注射技术,建立急性感染小鼠模型,比较变异前后毒株病毒血症产生情况。结果 病情恶化前后除HBV YMDD基序发生YVDD变异外,在四个开放读码框内均发生一系列变异。变异前后感染性克隆转染Huh-7细胞72小时HbsAg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变异后病毒HBeAg分泌能力丧失(P<0.01);逆转录PCR半定量检测HBV转录子水平无显著性变化(P>0.05);变异前后感染性克隆建立的HBV急性感染小鼠血清HBV DNA定量分别为7.24±0.63和6.86±0.62lg copies/ml(P>0.05)。结论 该例患者在YMDD变异导致病情恶化前后,除HBeAg分泌功能丧失外,病毒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变化,提示YMDD基序以外的变异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MELD评分评估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
刘雯
2011, 14(1):  29-3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10
摘要 ( 141 )   PDF (522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价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PE治疗,检测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肌酐水平以计算MELD分值。按照治疗前患者MELD分值<30分、30~40分和≥40分分成三组,观察各组3个月内的病死率。结果 PE治疗后112例患者血生化指标改善;3个月内,在MELD评分<30的63例患者中,死亡12例(19%);在30≤MELD评分<40分的34例患者中,死亡20例(58.8%);在MELD评分≥40分的15例患者中,死亡15例(100%,P<0.05)。结论 MELD评分系统能预测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替比夫定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
李儒贵,谭华炳,占国清,李芳,谢杏榕,李刚
2011, 14(1):  31-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11
摘要 ( 135 )   PDF (521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和比较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5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5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替比夫定60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观察72周。结果 两组随治疗时间延长,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肝功能改善,Child-Pugh计分降低;替比夫定组治疗24周、48周和72周时,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及治疗72周时ALT和Child-Pugh计分下降均优于拉米夫定组(P<0.05或P<0.01);两组ALT复常、HBV DNA阴转和HBeAg阴转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均可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内的HBV复制,改善肝功能。
肝细胞癌组织HSP70、p53和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
谢本维,蒋亚建,杜翔,曾晓华,李世学,次罗,小平措,蒋业贵
2011, 14(1):  33-3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12
摘要 ( 154 )   PDF (2023KB) ( 2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HCC肝或癌组织HSP70、p53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组织HSP70、p53和PC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x21=27.16,x22=67.6,x23=40.6,P<0.01);HSP70在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HCC中的表达逐步增强;HSP70和p53在分化较好的HCC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分化不良者(x21=6.8,P1<0.01,x22=6.1,P2<0.05),而PCNA表达与HCC组织分化程度无关(x2=2.4,P>0.05);HSP70表达强度与p53和PCNA表达关系密切(x21=41.3,x22=41.4,P<0.01)。结论 HCC是HSP70高表达肿瘤。HSP70表达与p53和PCNA表达密切相关,因而在HCC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疗效评价
季洪兵,吕光明
2011, 14(1):  37-3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14
摘要 ( 168 )   PDF (548KB) ( 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肝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 在66例肝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中,36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0例未接受放射治疗。结果 36例接受伽玛刀治疗的癌栓患者,12例(33.3%)癌栓完全缓解,10例(27.8%)部分缓解,13例(36.1%)稳定,1例(2.8%)进展。癌栓治疗有效率为61.1%,1年生存率为27.8%,中位生存期为9.8个月;未放疗的30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11.5%,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组病人生存情况与肝内病灶单多发有关。Child-Pugh分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明显延长肝细胞癌伴有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期。
案例报告
肝性皮质盲2例
张丹,王兆荃
2011, 14(1):  39-3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13
摘要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著
巨大原发性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设计
钟南保,吕光明,陈忠华,季洪兵
2011, 14(1):  40-4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15
摘要 ( 154 )   PDF (523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巨大原发性肝癌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方法 采用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7例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计划靶区体积(vptv)≥300cm3,PTV周边照射总剂量为3200~3900cGy,分割处方剂量为300~350cGy,每日治疗,6次/周。PTV均由50%~55%等剂量线包绕,每一计划需14~22个等中心。靶区剂量均匀指数为1.60~1.72,无正常组织受照剂量超过相应的耐受剂量。结果 本组总有效率(CR+PR)为78.4%(29/37),无变化(SD)8.1%,进展(PD)13.5%。主要反应为消化道反应,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下降。结论 能设计出合格的巨大原发性肝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治疗计划所需等中心数多,靶区剂量不均匀。
MRI诊断肝转移瘤的价值探讨
刘金有
2011, 14(1):  42-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16
摘要 ( 155 )   PDF (6003KB) ( 5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脂肪抑制序列在肝脏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7例有明确原发肿瘤伴有肝脏转移瘤的MRI资料。结果 37例患者T2WI序列发现转移灶201个,脂肪抑制序列发现转移灶236个,不需要增强扫描,仅补充脂肪抑制序列平扫就能发现其他序列未发现的35个病灶。结论 在肝脏转移瘤的MRI检查方面,脂肪抑制序列优于T2WI序列。
85例老年药物性肝炎患者临床分析
马琳,刘波
2011, 14(1):  45-4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17
摘要 ( 124 )   PDF (521KB)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老年人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药物种类及防治原则。方法 对85例老年和87例非老年药物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对照分析。结果 在老年药物性肝炎患者,由中(成)草药引起的42例(49.4%),抗生素28例(32.9%),抗结核药7例(8.2%),其他8例(9.4%);肝细胞型38例(44.5%),胆汁淤积型34例(40.0%),混合型13例(15.3%),死亡4例(4.7%);在非老年患者,抗结核药38例(43.7%),抗生素26例(29.9%),中(成)草药15 例(17.2%),其他7例(8.0%);肝细胞型58例(66.7%),胆汁淤积型18例(20.7%),混合型11例(12.6%),无一例死亡。结论 中草药和抗生素是引起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应用中草药和抗生素的老年人应定期检测肝功能。
12例肝豆状核变性诊断分析
张骏飞,刘红娟,刘波,宋海燕,陈从新
2011, 14(1):  47-4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18
摘要 ( 149 )   PDF (566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特殊检查结果。结果 12例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诊断延误,发病年龄为11~46岁,7例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中5例随访1~5年,病情无变化2例(16.6%),死亡1例(8.3%)。结论 本病以肝病为首发症状者居多,易被长期误诊或诊断不明,早期驱铜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原发性肝癌肝叶切除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对策*
黄家丽,王伟娜,葛勇胜
2011, 14(1):  50-5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19
摘要 ( 144 )   PDF (538KB) ( 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高护理人员对肝叶切除术后患者肠外营养支持不安全因素的认识,提高护理质量。由治疗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讨论肝叶切除术后患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的每一个环节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提出对策,制定预防措施。本组在患者营养支持期间,无一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经过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与护理,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
短篇论著
多烯磷酯酰胆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张俊荣
2011, 14(1):  52-5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20
摘要 ( 132 )   PDF (519KB)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多烯磷酯酰胆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多烯磷酯酰胆碱,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胺,分别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好转率为100%,对照组为84.4%(P>0.05);治疗组TBIL、ALT、AST和TBA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烯磷酯酰胆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好,安全性高。
儿童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性抗体的时限观察
陈惠琴,严志刚,刘媛
2011, 14(1):  53-5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21
摘要 ( 130 )   PDF (554KB) ( 5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儿童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性抗体时限观察。方法 199例幼儿或儿童出生后按0~1~6全程接种乙肝疫苗,1个月~12个月后检测乙肝抗原和抗体五项,并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HBsAb阳性128例,HBsAb弱阳性49例,HBsAb阴性22例,HBV感染为5例。结论 接种乙肝疫苗后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b滴度存在下降的趋势。应按时复查,了解抗体的滴度变化情况,以及时进行乙肝疫苗的加强或补种。
戊型肝炎67例临床分析
张健,王兆荃
2011, 14(1):  55-5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22
摘要 ( 129 )   PDF (522KB) ( 4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分析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67例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分别比较年龄20岁~40岁、41岁~60岁和≥61岁组及戊型肝炎与酒精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患者血生化指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年龄≥61岁组ALT高,Alb低;老年戊型肝炎重型肝炎发生率为25%;酒精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患者Alb低于戊型肝炎,重型肝炎发生率高于戊型肝炎。结论 老年戊型肝炎病情重,表现为低蛋白及高胆红素血症。酒精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病情重,重型肝炎发生率高。
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梅瑞平,熊江琴,周槐娜
2011, 14(1):  56-5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23
摘要 ( 176 )   PDF (534KB) ( 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和转归,并与原发性2型糖尿病进行OGTT、胰岛素和C肽释放的对比分析。结果 52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有乏力、纳差43例(82.7%)、腹胀40例(76.9%),“三多一少”5例(9.6%)、血管及神经病变4例(4.9%);空腹血糖为7.6±2.4mmol/L,餐后2h血糖为13.2±3.6mmol/L;0GTT检测显示,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各时段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原发性2型糖尿病患者(P<0.05);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显示,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各时段胰岛素和C肽分泌水平均高于原发性2型糖尿病(P<0.05)。结论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以餐后高血糖为特征,胰岛素抵抗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应常规检查血糖,及时诊断和控制糖代谢异常,可以有效地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顸后。
肝源性糖尿病56例临床分析
肖强
2011, 14(1):  58-5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24
摘要 ( 130 )   PDF (524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并与原发性2型糖尿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显示,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7.1±3.2mmol/l)显著低于原发性2型糖尿病患者(9.2±2.1mmol/l,P<0.05),两组其他时段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胰岛素分泌均呈高峰延迟型,但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各时段胰岛素和C肽分泌水平均高于原发性2型糖尿病患者(P<0.05);Child C级患者平均空腹血糖(8.7±2.8mmol/l,P<0.05)明显高于Child A级(6.5±1.8mmol/l)和Child B级(6.8±2.0mmol/l)患者。结论 肝源性糖尿病以餐后高血糖为特征,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
伽玛刀治疗门静脉癌栓32例疗效观察
蔡树华,张东成
2011, 14(1):  60-6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25
摘要 ( 139 )   PDF (522KB) ( 4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门静脉癌栓(PVTT)的效果。方法 对32例肝细胞癌伴PVTT患者实行伽玛刀治疗。采用50%~60%等剂量曲线包绕临床靶区。单次周边剂量为4.5~5.0Gy,共10~12次,总量介于50~54Gy之间,观察疗效。结果 在伽玛刀治疗结束4周后,10例(31.3%)患者癌栓完全缓解,8例(25%)部分缓解,12例(37.5%)稳定,2例(6.3%)进展,总有效率为93.7%;27例AFP阳性患者经治疗后20例AFP下降至正常。1年累积生存率为48.1%,中位生存期为10.2个月。结论 伽玛刀是治疗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脊髓病19例临床分析
王慰,任桂芳,张辉,郄兰霞,刘云燕
2011, 14(1):  61-6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26
摘要 ( 128 )   PDF (556KB) ( 5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脊髓病(H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 例H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全组缓解6例(31.58%),无效13例;其中相对较轻的10例患者5例(50%)缓解,而病情重的9例只有1例(11.1%)缓解。结论 在初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缓解HM的病情发展,而在晚期效果不佳。
案例报告
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1例报道
王方,张小岗,张静,蔡国芳
2011, 14(1):  63-6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27
摘要 ( 125 )   PDF (512KB) ( 5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李玫,邵先志,程时德
2011, 14(1):  64-6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28
摘要 ( 104 )   PDF (514KB) ( 5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研究现状*
高银杰,张敏,李捍卫
2011, 14(1):  65-6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29
摘要 ( 133 )   PDF (548KB) ( 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移植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而术后乙型肝炎复发和再感染是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影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许多新的防治策略明显地降低了该类患者术后乙型肝炎的复发率。本文从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感染来源和进程、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制备不同种类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王金娥,姜慧杰
2011, 14(1):  68-7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30
摘要 ( 140 )   PDF (550KB) ( 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纤维化是肝损伤后的修复反应,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及细胞机制,如何制备与人类肝纤维化相似的动物模型,不仅是深入研究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发病机制的重要基础,也是筛选防治药物的有效手段。本文重点讨论制备大鼠、小鼠和家兔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动物模型的不同研究方法。 
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策略
李志群,祝杨,李培建
2011, 14(1):  71-7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31
摘要 ( 122 )   PDF (534KB) ( 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病毒感染肝细胞后,病毒的核酸、蛋白与肝细胞的核酸、蛋白等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病毒致病的主要分子机制之一。研究蛋白的功能,常常通过改变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来研究蛋白相应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基因和蛋白质结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计算机分析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目前极具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技术。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在肝脏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孙永刚,李建生,荚卫东,许戈良,马金良,葛勇胜,余继海
2011, 14(1):  74-7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32
摘要 ( 103 )   PDF (536KB) ( 3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动态检查肝脏储备功能,具有方便、可靠、直观、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越来越受到肝脏外科界的重视。从单纯的判断肝脏损伤程度,预测肝脏术后的可能并发症,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到模拟切除判断术后肝脏功能等,均表现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重点讨论其在肝脏储备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新进展
王化猛,杨林,李旭
2011, 14(1):  77-8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1.033
摘要 ( 89 )   PDF (544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国外,拉米夫定被用于2岁以上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而国内对12岁以下儿童的治疗问题尚在探讨中。本文重点讨论了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特点、拉米夫定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等,认为在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的同时,对于2~11岁的儿童,建议可常规应用拉米夫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