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4-10
防治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2011, 14(2):  81-9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01
摘要 ( 88 )   PDF (608KB) ( 1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著
siRNA沉默β-Catenin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葛文松,吴建新,陈颖伟,范建高
2011, 14(2):  91-9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02
摘要 ( 135 )   PDF (1549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siRNA干扰β-Catenin表达,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化学合成的siRNA β-Catenin以Lipofectamine包裹,转染HSC-T6细胞,设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β-Catenin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Ⅰ、Ⅲ型胶原表达;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结果 以不同浓度的β-Catenin SiRNA转染HSC-T6细胞后,β-Catenin mRNA水平比阴性对照组分别下调了51.3±3.6%、85.7±6.8%和94.5±7.5%(P均<0.01),比空白对照组分别下调了50.5±3.4%、86.1±6.2%和93.7±7.2%(P均<0.01);β-Catenin蛋白表达被抑制了56.43±2.88%(P<0.01);Ⅰ和Ⅲ型胶原表达分别被抑制了46.58±3.46%(P<0.01)和50.48±3.72%(P<0.01);细胞增殖明显被抑制,最大抑制率达到44.8±2.8%(P<0.01);细胞凋亡增加达28.6%(P<0.05)。结论 siRNA β-Catenin能高效抑制HSC-T6细胞β-Catenin表达,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抑制HSC-T6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显著减少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具有预防及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力。
两种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方法的比较研究*
魏开鹏,潘兴南,王崇国
2011, 14(2):  95-9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03
摘要 ( 127 )   PDF (1028KB) ( 4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两种体外分离方法获得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增殖能力和纯度。方法 分别采用直接贴壁法和密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采用MTT法绘制第3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对数期倍增时间;将1×105个第3代细胞连续培养扩增至第30天并计数细胞总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细胞CD31、CD34、CD73、CD105和CD166等表型。结果 两种方法获得的MMSCs均呈长梭状成纤维样细胞形态;直接贴壁法获得的细胞首次传代时间为10d,对数生长期倍增时间为30±5.6h,而密度离心法细胞首次传代时间为18d,对数生长期倍增时间为38±7.2h;连续培养至第30d时,直接贴壁法细胞总数约为密度离心法细胞的15倍;直接贴壁法第3代细胞表达CD73、CD105和CD166的阳性率均低于密度离心法(P<0.05)。结论 应用直接贴壁法和密度离心法均可有效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贴壁法分离的细胞增殖能力更强,而密度离心法分离的细胞纯度更高。
壳脂胶囊对NASH小鼠肝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的影响
王荣琦,南月敏,赵素贤,袁丽君,付娜,孔丽
2011, 14(2):  98-10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04
摘要 ( 150 )   PDF (2676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壳脂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肝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C57 BL/6J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蛋氨酸-胆碱充足饮食喂养)、模型组[给予高脂、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喂养]、壳脂胶囊治疗组和自然恢复组。8周末检测血清转氨酶、瘦素水平,并观察肝组织脂肪变、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定量检测肝组织HO-1 mRNA的表达。结果 治疗组动物肝脂肪变及炎症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血清瘦素水平和肝组织HO-1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高脂、胆碱-蛋氨酸缺乏饮食诱导的NASH小鼠,壳脂胶囊可降低肝组织HO-1表达,阻止NASH的发生发展。
抗结核同时给予替比夫定治疗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
梅玫,陆伟
2011, 14(2):  101-10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05
摘要 ( 150 )   PDF (484KB) ( 3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抗结核同时给予替比夫定治疗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HBV携带者合并肺结核患者予以(HRZE)2/(HRZ)4抗结核治疗。39例患者同时接受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43例作为对照,观察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结束时,抗病毒组肝功能指标(ALT48.1±6.7U/L、AST 39.1±5.6U/L和TBil24.9±3.6μmol/L)显著低于非抗病毒组(ALT 77.7±9.8 U/L),AST 69.9±9.5U/L和TBil 32.1±6.7μmol/L,P<0.01);抗病毒组停药率为5.1%,非抗病毒组为9.3%(P>0.01)。结论 给予替比夫定抗病毒对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防止肝炎发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对判定HBV DNA复制的临床价值
占国清,谭华炳,李芳, 李儒贵,李金科
2011, 14(2):  103-10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06
摘要 ( 156 )   PDF (494KB) ( 6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分析HBV Pre-S1抗原与HBeAg和HBV DNA的相关性,以探讨其在诊断HBV复制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450例HBsAg阳性及50例健康对照血清标本的HBV Pre-S1抗原、血清HBV标志物、HBV DNA及肝功能。结果 在450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eAg、Pre-S1抗原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40.0%、57.3%和61.6%;Pre-S1抗原、HBV DNA阳性率在HBeAg阴性与阳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2,x2=110.7,P<0.01);PreS1抗原与HBeAg和HBV DNA均存在相关性(x2=86.5,x2=272.1,P<0.01);Pre-S1抗原阳性组AST、ALT、TBl、γ-GT均高于阴性组(P<0.01);当H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2.7lg copies/ml时,Pre-S1抗原诊断HBV复制的敏感度为87.7%,特异度为91.3%,准确性为89.1%,阳性预测值为94.2%,阳性似然比为10.1,优势比为75.3,而HbeAg则分别为59.2%、90.8%、71.3%、91.1%、6.43和14.2。结论 HBV Pre-S1抗原与HBeAg和HBV DNA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一项新的病毒复制的指标。
阿德福韦酯治疗YMDD变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疗效观察
马辉,郁文龙,高帆
2011, 14(2):  106-10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07
摘要 ( 135 )   PDF (502KB) ( 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变异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56例在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开始治疗与治疗组相同,但在12周后停用拉米夫定,继续服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96周的疗效。结果 在治疗96周时,两组ALT和HBV DNA水平均显著下降;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96.4%,对照组为75.0%(P<0.05);治疗组ALT复常率为96.4%,对照组为85.7%(P>0.05);两组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sAg与HBV DNA相关性分析
方红龙,吴金明,江宏峰,张雪琴,黄智铭,吴建胜
2011, 14(2):  108-10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08
摘要 ( 147 )   PDF (484KB) ( 4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HBeAg(+)和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sAg与HBV DNA的关系。方法 定量检测HBeAg(+)55例和HBeAg(-)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和HBV DNA的水平。结果 HBeAg(+)患者血清HBV DNA、ALT和AST水平较HBeAg(-)患者高(P<0.05);HBeAg(+)患者血清HBsAg水平较HBeAg(-)患者低(P<0.05);高水平血清HbsAg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低(F=10.096,P<0.01);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与HBV DNA存在负相关(r=-0.796,P<0.01),而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与HBV DNA无相关性(r=0.289,P>0.05)。结论 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水平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5例观察
李勇年,吴炜强,翟佩任,燕青松,那军,魏丽军,高建兴,郭晏海
2011, 14(2):  110-11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09
摘要 ( 110 )   PDF (485KB) ( 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单独或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12例HBeAg阳性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39例HBeAg阳性患者给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14例HBeAg阴性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各组均观察24个月。结果 联合治疗HBeAg阳性和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时,血清HBV DNA水平均明显低于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患者;三组ALT复常率无显著性相差。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初始治疗HBeAg阳性或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活检病理学分析
李小玲,罗小克,李照昕,王晓红,丁明修,姜凌
2011, 14(2):  112-11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10
摘要 ( 126 )   PDF (482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穿刺活检对慢性乙型肝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经皮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分析临床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在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病理学诊断为G1为9.9%,G2和G3为59%,而G4为31%,诊断纤维化分期S1~S4分别为29%、25%、13%和32%,而临床诊断的灵敏度、阳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Youden指数均偏低。结论 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程度的分度还不够准确,肝穿刺活检对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耐药株感染慢性乙型肝炎37例临床观察
成娟,蔡文辉,施翠芬
2011, 14(2):  114-11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11
摘要 ( 170 )   PDF (499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耐药株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耐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例换用阿德福韦酯,耐阿德福韦酯患者6例换用拉米夫定和耐拉米夫定28例/耐阿德福韦酯9例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观察治疗48周的疗效。结果 在治疗48周时,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76%)和ALT复常率(92%)明显高于阿德福韦(45%,73%)和拉米夫定(50%,83%)治疗患者。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组织IFN-r酌、TNF-α和IL-10的表达*
田辉,孙颖,滕光菊,赵军,常彬霞,张伟,李保森,邹正升
2011, 14(2):  116-11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12
摘要 ( 116 )   PDF (747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肝内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特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乙型肝炎ACLF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人肝组织IFN-r酌、TNF-α和IL-10的表达。结果 在ACLF患者肝组织IFN-γ和TNF-α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均<0.001);ACLF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人肝组织IL-10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内IFN-r酌表达与TNF-α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886,P<0.001)。结论 乙型肝炎ACLF患者因肝内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失衡而发生了肝损伤。
四种评分系统预测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价值比较
郑盛,殷芳,刘海,朱为梅,王建刚,肖琼怡,杨兰艳,郭致平
2011, 14(2):  119-1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13
摘要 ( 150 )   PDF (502KB) ( 8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MESO指数和MELD-Na评分系统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入院时的MELD、CTP、MESO和MELD-Na评分。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应用正态Z检验对四者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15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访1年后有62例患者死亡,死亡组患者MELD、CTP、MESO和MELD-Na评分分别为31.2±6.5、12.4±1.3、2.4±0.6和39.4±9.8,均高于生存组患者(20.2±7.4、10.1±1.5、1.5±0.6和22.5±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1,t=7.20,t=8.14,t=9.65,均P<0.01)。各评分系统的AUC分别为0.824、0.675、0.826和0.898;MELD-Na评分系统对慢性重型肝炎预后评估价值显著优于MELD、CTP和MESO(均P<0.01)。结论 MELD-Na是判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一个较好的指标,其准确性优于MELD、CTP评分和MESO指数。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肝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李晶,王鲁文,龚作炯
2011, 14(2):  121-12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14
摘要 ( 158 )   PDF (633KB) ( 3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综合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31日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的中英文文献,提取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3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77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文献质量经改良Jadad评分平均为1.6分,均属于文献质量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R=0.39,95%CI(0.30~0.49),P<0.00001]。除在试验组出现一些能控制的特殊不良反应外,1个研究显示试验组主要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因样本量太少,未作Meta分析。结论 重型肝炎早期及时合理地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降低患者病死率。但由于本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肝组织HIF-1α和SDF-1α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朱艳芳,黄小平,付茂英,甘建和
2011, 14(2):  124-12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15
摘要 ( 150 )   PDF (3356KB)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lα(HIF-lα)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lα(SDF-1α)在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状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1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及10名正常人肝组织HIF-1α和SDF-1α的表达。结果 21例患者肝组织HIF-lα和SDF-1α呈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1%和71.4%,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在患者肝组织中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482,P<0.05)。结论 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肝组织HIF-1α和SDF-1α表达增强,可能是HIF-1α上调了SDF-1α的表达,进而促进受损肝组织的自我修复。
肝硬化患者血钠水平与肝脏储备功能的关系探讨
孙玉珍,任敏,党新云,舒菊娟,董薇,占国清
2011, 14(2):  127-1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16
摘要 ( 170 )   PDF (485KB) ( 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钠水平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时血钠水平分为轻、中、重度低钠血症,比较3组患者肝肾和凝血功能、Child-Pugh分级、主要并发症和预后。结果 血钠水平越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评分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越高,白蛋白越低(P<0.05或P<0.01),其病死率也越高。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钠水平与肝脏储备功能相关。
MELD-Na模型评分对评估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
方年富,曾静,程飞,余小燕,陈敏艳,丁元军, 余恕玉
2011, 14(2):  129-13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17
摘要 ( 137 )   PDF (519KB) ( 5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Child-Pugh、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MELD-Na 模型评分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短期再出血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别计算104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Child-Pugh、MELD及MELD-Na分值,并随访其再出血及死亡。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三种评分系统判断患者短期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除去10例非出血原因死亡的患者外,94例患者在随访3个月内有49例(52.13%)再出血;再出血与未再出血患者Child-Pugh、MELD和MELD-Na分值无显著性差异;104例患者在随访3个月内有15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MELD-Na(26.6412.50)与生存患者(20.354.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AUC比较中,Child-Pugh分级(0.703)>MELD-Na评分(0.661)>MELD评分(0.627)。结论 Child-Pugh、MELD和MELD-Na评分均可有效地预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短期预后,但不能有效预测短期再出血。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抗GP210和抗SP100检测的临床意义*
唐映梅,包维民,尤丽英,江洪娟,杨晋辉
2011, 14(2):  132-13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18
摘要 ( 148 )   PDF (545KB) ( 3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抗GP210和抗SP100检测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11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抗GP210和抗SP100。结果 71例PBC和47例非PBC患者两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在PBC患者,抗GP210、抗SP100和两抗体同时阳性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40.2%、76.6%和82.4%,敏感度分别为26.8%、11.2%和10.2%;不同病理分期PBC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抗GP210和抗SP100的检测并不能提高诊断PBC的效能。
SPECT判断切肝量及其与肝癌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关系
孙永刚,李建生,荚卫东,许戈良,程义壮,马金良,余继海
2011, 14(2):  135-13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19
摘要 ( 144 )   PDF (897KB) ( 4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方法 在46例肝癌患者于术前行SPECT核素扫描,记录5min心肝相关指数、清除指数、受体指数和高峰值。结果 术后31例肝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术前HH15与15例肝功能不全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ICGR15和Child-Pugh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HH15≥0.533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HH15<0.533患者(P<0.05)。结论 HH15是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敏感指标。
肝癌边缘CT强化特征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相关性研究
史慧萍,刘晓雨,李冬梅,张伟,刘春雨
2011, 14(2):  138-14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20
摘要 ( 139 )   PDF (2878KB) ( 4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判断HCC边缘部强化特征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 38例经手术证实的HCC患者术前行全肝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观察其边缘部CT强化特点;采用常规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CD34表达。结果 CT平扫发现病灶边缘清楚者,肿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病理学上肿瘤多有或薄或厚的包膜,而边缘不清肿瘤在病理学上表现为肿瘤浸润性生长;动态增强后发现肿瘤边缘不清或呈高密度者,癌细胞浸润率高,边缘新生血管丰富,转移的危险性大,而呈低密度者癌细胞浸润率低,新生血管较少,转移的可能性小。结论 动态CT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肿瘤边缘的CT强化特点,进而反映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对临床有较大的诊治指导意义。
短篇论著
超声诊断慢性肝炎患者合并胆囊病变的意义
张舒眉,黄春旺
2011, 14(2):  142-14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21
摘要 ( 112 )   PDF (475KB) ( 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慢性肝炎患者合并胆囊病变的意义。方法 在416例慢性肝炎患者和60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腹部B超检查,分析胆囊图像的改变。结果 在乙型肝炎患者中发现胆囊病变187例(52.5%),丙型肝炎患者发现7例(28.0%),乙/丙型肝炎及乙/丁型肝炎患者共发现6例(17.1%);在正常组发现胆囊病变77例(12.7%,P<0.05)。在416例慢性肝炎患者中发现胆囊结石58例(13.9%),胆囊壁增厚97例(23.3%),胆囊息肉样变45例(10.8%),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慢性肝炎患者易合并胆囊病变,超声检查是诊断慢性肝炎患者合并胆囊病变的首选手段。
奥曲肽不同给药方式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张兵,胡景芝
2011, 14(2):  143-14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22
摘要 ( 144 )   PDF (476KB) ( 4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奥曲肽不同给药方式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7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41例采用微量泵注射奥曲肽,37例采用皮下注射奥曲肽,比较两组的止血效果。结果 微泵组在24h内止血率和72h内止血总有效率分别为43.9%和97.6%,明显高于皮下组的21.6%和81.1%(x2=4.3447,4.0877,P<0.05);微泵组止血时间为26.8±5.7h,显著短于皮下组的29.9±6.3h(t=2.2816,P<0.05)。结论 采用奥曲肽微量注射泵给药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较好。
异甘草酸镁联合多烯磷酯酰胆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疗效观察
姜海,王华雨,薛明月
2011, 14(2):  144-1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23
摘要 ( 135 )   PDF (476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多烯磷酯酰胆碱治疗CHB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CHB患者分别接受异甘草酸镁和复方甘草酸苷联用多烯磷酯酰胆碱治疗28天,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异甘草酸镁、多烯磷酯酰胆碱治疗后,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胆红素均有显著的下降。结论 异甘草酸镁与多烯磷酯酰胆碱联用治疗CHB疗效较好。
抗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60例疗效观察
邵先志,洪丹,程时德,谈仕学
2011, 14(2):  145-14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24
摘要 ( 82 )   PDF (476KB) ( 3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抗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纤丸治疗,30例只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12个月的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相对单药治疗组可明显改善肝纤维化指标、脾脏厚度及门静脉和脾静脉宽度(P<0.05),但在肝功能改善、HBV DNA阴转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抗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优于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门静脉血流速度的改变
周渐,万红
2011, 14(2):  146-14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25
摘要 ( 120 )   PDF (474KB)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门静脉血流速度。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胃镜对80例肝硬化和24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门静脉血流速度测定和静脉曲张程度检查。结果 24例慢性肝炎、33例轻度静脉曲张、12例中度曲张和35例重度曲张患者门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为16.6±3.7cm/s、16.5±3.7cm/s、15.4±5.1cm/s和14.7±4.0cm/s,重度患者血流速度明显减慢(P<0.05) 。结论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轻重与门静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34例疗效观察
李保明,姚世雄,韩丽英,石淑珍,李继秀
2011, 14(2):  147-14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26
摘要 ( 92 )   PDF (484KB) ( 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4例,观察144周时的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在治疗后,ALB逐步提高,Child-Pugh评分逐步下降;治疗48周时HBV DNA阴转率为93.9%,96周后因耐药率的升高使HBV DNA阴转率下降为75%;本组患者在治疗48周时,死亡2例(5.9%),在96周时死亡8例(23.5%),在144周时死亡13例(38.2%)。结论 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长期用药的安全性良好。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分析
陈惠琴, 严志刚,刘建峰
2011, 14(2):  148-14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27
摘要 ( 87 )   PDF (519KB)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HBeAg/HBV DNA阳性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只接受一般保肝、利尿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0例患者加用拉米夫定治疗104周。结果 在治疗104周结束时,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ALT从135.6±22.5U/L下降到30.9±10.7U/L,TBIL从58.6±16.2μmol/l下降到28.2±18.4μmol/l,HBV DNA转阴率为86.7%,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够快速抑制HBV复制,显著改善肝功能。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疗效观察
赵根成
2011, 14(2):  150-15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28
摘要 ( 118 )   PDF (485KB) ( 6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采用PSE治疗脾功能亢进83例患者,观察其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 PSE治疗后患者WBC、PLC、ALB和PTA升高,ALT、TBIL降低(P<0.01)。结论 PSE治疗脾功能亢进有一定的疗效。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疗效观察
吴会今
2011, 14(2):  151-15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29
摘要 ( 128 )   PDF (475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重型肝炎或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和乳果糖或支链氨基酸和精氨酸治疗,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结果 经过10天治疗,治疗组患者神志转清35例(87.5%),无效5例(12.5%);对照组有效20例(50.0%,x2=7.29,P<0.01);治疗组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下降比对照组明显。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对改善肝功能,纠正肝性脑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水痘继发肝炎的临床和病理学表现
李平,于乐成,何长伦,盛云峰,徐静,邵珺
2011, 14(2):  152-15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30
摘要 ( 147 )   PDF (1817KB) ( 4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水痘继发肝炎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3例水痘继发肝炎患者的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水痘继发肝炎患者无特殊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ALT和AST升高,多无总胆红素升高;肝组织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轻度浊肿,部分肝窦扩张、充血,部分汇管区有少量的炎细胞浸润。结论 水痘继发肝炎患者肝组织损害较轻,预后良好。
病例报告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
朱银芳,华忠,徐淑凡,马汉骞
2011, 14(2):  153-15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31
摘要 ( 96 )   PDF (507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短篇论著
右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附71例报告
程智礼,孙玉年,魏晓明,顾炯,彭泉
2011, 14(2):  154-15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32
摘要 ( 108 )   PDF (475KB)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右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71例肝右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肝叶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有黄疸患者在术后黄疸逐渐消退、肝功能好转;并发肝断面胆漏4例(5.6%)、出血2例(2.8%),腹腔感染12例(16.9%),肺炎3例(4.2%),胆总管残留结石3例(4.2%),予以保守治疗后恢复。随访1年,除2例(2.8%)并发胆管癌患者死亡外,有7例(9.9%)患者肝内再次出现泥沙样结石。结论 以右肝切除为主要手段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适当、安全的方法。
综述
微小RNA在肝胆胰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皓,周宇
2011, 14(2):  155-15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33
摘要 ( 108 )   PDF (532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irco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小分子 RNA,主要通过与目标mRNA互补配对,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或翻译,对细胞凋亡、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分化发育起调控作用。许多研究发现譬如miR-199a、miR-122、miRNA-335、miR-375等与肝胆胰疾病密切相关,而通过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的手段鉴定它们的靶基因,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其与肝胆疾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吴秀栓,李建生,许戈良,马金良,荚卫东
2011, 14(2):  158-16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2.034
摘要 ( 108 )   PDF (498KB) ( 7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作为新型影像诊断技术,能显著提高对肝脏局灶病变的诊断能力及提高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肝癌的定性诊断及疗效评估。本文重点介绍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诊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