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10
上一期   
专家论坛
代谢组学观点:揭示两种类型的脂肪性肝病*
侯宇, 邹光旭, 赵英鹏
2025, 28(4):  485-48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02
摘要 ( 21 )   PDF (875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胆汁酸受体FXR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糖脂代谢的作用研究进展*
石丹丹, 艾碧琛, 马祺鑫, 李木兰, 张毅, 刘杰
2025, 28(4):  489-49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03
摘要 ( 24 )   PDF (878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性肝炎
DUSP10通过增强肝癌细胞干性促进对仑伐替尼耐药的实验研究*
李昂, 杨晓丹
2025, 28(4):  493-49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04
摘要 ( 23 )   PDF (132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双特异性蛋白磷酸酶10(DUSP10)通过调控肝癌细胞干性特征介导对仑伐替尼耐药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Huh7-Resistant和Hep3B-Resistant仑伐替尼耐药细胞系,建立稳定过表达DUSP10的Huh7和PLC/PRF/5细胞及敲减DUSP10的Huh7-Resistant、Hep3B-Resistant和Hep-12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干性标志物(Nanog、BMI1和ABCG2)表达,采用CCK8法测定IC50值并计算耐药指数(RI)。结果 耐药细胞系DUSP10表达量较野生型上调2.1~3.8倍(P<0.01);DUSP10过表达使Huh7和PLC/PRF/5细胞对仑伐替尼IC50分别从1.376 μM升至28.44 μM(RI=20.67)和4.118 μM升至18.01 μM(RI=4.37),干性基因表达上调1.5~2.3倍;敲减DUSP10使Huh7-Resistant、Hep3B-Resistant和Hep-12细胞的IC50分别降低6.53倍、12.02倍和3.29倍(均P<0.001),干性基因表达下调约40%~60%。结论 DUSP10通过上调Nanog/BMI1/ABCG2等干性基因表达显著降低肝癌细胞对仑伐替尼的敏感性,靶向干预DUSP10-干性通路可能逆转癌细胞耐药。
HepG2和HepG2.2.15细胞ENPP2/EZH2表达变化及其对细胞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
邓万玉, 黄子乐, 刘泽妍, 秦培毓, 刘娜
2025, 28(4):  497-50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05
摘要 ( 19 )   PDF (1358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外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ENPP2)和Zeste增强子同源物2(EZH2)在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肝癌细胞的促肿瘤作用。方法 合成针对ENPP2和EZH2的siRNA,以敲除HepG2细胞和稳定转染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两种蛋白表达。分别取HepG2、HepG2.2.15、转染pSM2质粒的HepG2细胞(HepG2/pSM2)、转染siENPP2或siEZH2的HepG2.2.15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ENPP2和EZH2 mRNA水平及其蛋白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Trans-well试验检测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与HepG2细胞比,瞬时转染HBV表达质粒的HepG2和稳定转染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ENPP2和EZH2 mRNA水平都显著升高(P<0.001),转染HBV的肝癌细胞ENPP2和EZH2蛋白表达也明显上调(P<0.001);HepG2.2.15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显著强于HepG2细胞(P<0.01),而抑制ENPP2或EZH2表达的HepG2.2.15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也明显减弱(P<0.01)。结论 HBV阳性肝癌细胞促肿瘤因子ENPP2和EZH2表达增强,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力也增强,可能与肝癌发生有关。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通过Insr/Akt通路改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
齐一菲, 于庆红, 白世锦, 刘琳, 范旭, 王萍, 丛敏, 刘天会
2025, 28(4):  501-50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06
摘要 ( 18 )   PDF (1522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DDC)通过调控Insr/Akt信号通路改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ASH组和DDC干预组,每组6只。采用胆碱缺乏、L-氨基酸替代蛋白(CDAA)饲料喂养建立MASH模型或在造模同时给予DDC灌胃干预。采用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胰岛素受体(Insr)和促凋亡分子Bax表达。采用棕榈酸(PA)诱导建立小鼠AML12细胞脂毒性模型,同时给予DDC干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ML12细胞Insr、Akt、pAkt、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 MASH组小鼠肝组织Insr基因水平为(0.38±0.13),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3±0.27),P<0.05];MASH组小鼠肝组织Insr蛋白表达水平为(0.61±0.11),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68±0.58),P<0.05],而DDC干预组小鼠肝组织Insr蛋白表达水平为(1.03±0.11),较MASH组显著升高(P<0.05);MASH组小鼠肝组织Bax蛋白表达水平为(1.14±0.39),较对照组显著增强[(0.47±0.26),P<0.05],而DDC干预组小鼠肝组织Bax蛋白表达水平为(0.66±0.19),较MASH组显著降低(P<0.05);PA组AML12细胞Insr蛋白表达水平为(0.38±0.13),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74±0.21),P<0.05],而DDC干预组AML12细胞Insr蛋白表达水平为(0.71±0.20),较PA组显著升高(P<0.05);PA组AML12细胞pAkt与Akt蛋白表达水平比值为(0.28±0.07),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69±0.06),P<0.05];25 μM或50 μM DDC干预组AML12细胞pAkt与Akt蛋白表达水平比值分别为(0.85±0.02)和(0.97±0.04),较PA组显著升高(P<0.05); PA组AML12细胞Bcl2与Bax蛋白表达水平比值为(1.28±0.29),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74±0.10),P<0.05],而DDC干预组AML12细胞Bcl2与Bax蛋白表达水平比值为(2.30±0.78),比PA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CDAA饮食诱导的MASH小鼠肝组织Insr/Akt通路被抑制,细胞凋亡增加。DDC可能通过上调MASH小鼠肝组织Insr/Akt信号通路,抑制肝细胞凋亡,进而改善MASH。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ACY1215通过调控PANoptosis表达保护小鼠急性肝衰竭研究
闫立春, 张锴, 梁小卫
2025, 28(4):  505-50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07
摘要 ( 21 )   PDF (139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ACY1215对急性肝衰竭(ALF)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ACY1215处理组,每组6只,采用脂多糖(LPS)和D-氨基半乳糖(D-Gal)联合腹腔注射诱导小鼠ALF模型,常规行血生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ANoptosis相关蛋白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RIPK1)、气体衍生物D蛋白(GSDMD)、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8、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蛋白(MLKL)表达。结果 ALF组小鼠肝组织出现实质细胞排列紊乱,片状细胞坏死,伴有大量血细胞渗出和炎症细胞浸润,而ACY1215干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损害较ALF组明显减轻;ALF组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3279.8±639.0)U/L、(2510.1±383.2)U/L和(85.5±6.8)μmol/L,而ACY1215干预组则分别为(987.6±254.3)U/L、(426.3±105.6)U/L和(38.1±8.9)μmol/L,差异显著(P<0.05); ALF组小鼠肝组织 PANoptosis相关蛋白RIPK1、GSDMD、Caspase-3、Caspase-8和MLKL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而ACY1215干预组小鼠肝组织PANoptosis相关蛋白表达较ALF组显著减弱(P<0.05)。结论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ACY1215可能通过调控PANoptosis发挥保护ALF小鼠的作用。
病毒性肝炎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联合当飞利肝宁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研究*
呙冬慧, 陈婷, 茅明
2025, 28(4):  509-51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08
摘要 ( 19 )   PDF (85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联合当飞利肝宁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1月~2024年2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97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分别给予TDF或TDF联合当飞利肝宁胶囊治疗观察48周。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eAg和HBsAg水平,采用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常规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在治疗48周末,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31.7±6.1)U/L和(39.5±7.3)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9.4±6.3)U/L和(45.3±6.1)U/L,P<0.05】;两组血清HBV DNA均转阴,但两组病毒载量及血清HBeAg和HBsA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透明质酸、层连蛋白和Ⅲ型前胶原水平分别为(186.3±8.2)ng/mL、(171.2±10.4)ng/mL和(158.5±14.7)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2.4±16.7)ng/mL、(230.5±12.7)ng/mL和(181.2±18.6)ng/mL,P<0.05】; 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分别为(12.9±4.2)μg/L、(5.4±1.0)μg/L、(31.7±9.3)μg/L和(12.6±4.2)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2±4.6)μg/L、(7.1±1.3)μg/L、(49.2±8.6)μg/L和(26.1±4.9)ng/L,P<0.05】;观察组SOD和NO水平分别为(116.3±17.2)U/mL和(44.2±6.5)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7.4±18.5)U/mL和(37.1±5.9)μmol/L,P<0.05】,而血清MDA水平为(7.1±1.8)n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9.3±1.5)nmol/L,P<0.05】。结论 应用TDF联合当飞利肝宁胶囊治疗CHB患者可改善血清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可能与协助抑制了细胞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HBV携带母亲所产婴幼儿对乙肝疫苗接种应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景志英, 程艳梅, 郭蜜甜
2025, 28(4):  513-51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09
摘要 ( 20 )   PDF (85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HBV携带母亲所分娩的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情况及其影响应答的因素。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产科诊治的HBV感染孕妇及其所产婴幼儿各86例,其中64例孕妇在孕28周时接受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至分娩结束停。所有婴幼儿常规接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重组乙肝疫苗接种,随访婴幼儿至3岁。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sAb,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结果 在分娩结束时,应用替诺福韦阻断治疗的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未应用替诺福韦阻断治疗者(P<0.05);在随访3年末,86例儿童血清HBsAb阳性82例(95.3%),其中弱应答16例(19.5%),强应答66例(80.5%),而无应答4例(4.7%);强应答组孕妇合并糖尿病比例(12.1%对31.2%)显著低于,而婴儿出生体质量(3442.7±333.1 g对3385.4±370.6 g)和出生时孕周(39.3±1.2 w对37.4±1.2 w)显著重于或长于弱应答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婴幼儿乙肝疫苗接种应答的因素包括孕妇是否合并糖尿病、婴幼儿出生体质量和出生时孕周(P<0.05)。结论 特殊HBV携带孕妇分娩的婴幼儿可能接种乙肝疫苗失败,需要加强监测,必要时补种。
索磷布韦联合达诺瑞韦治疗基因3型初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樊予惠, 黄素培, 侯爱敏, 王世英
2025, 28(4):  517-5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10
摘要 ( 20 )   PDF (85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索磷布韦联合达诺瑞韦和利巴韦林治疗基因3型初治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9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诊治的基因3型CHC患者104例,其中观察组(n=52)接受索磷布韦联合达诺瑞韦和利巴韦林治疗12周,对照组(n=52)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周。两组均随访24周。常规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使用FibroScan行肝硬度检测(LSM)。结果 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67.3%、88.5%、100.0%和98.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4%、19.2%、69.2%和61.5%,P<0.05);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血清ALT、AST和LSM分别为(36.2±8.5)U/L、(37.2±8.2)U/L和(7.1±1.3)k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7.3±7.2)U/L、(49.6±6.2)U/L和(8.5±1.2)kPa,P<0.05】;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发热、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食欲不振发生率分别为98.1%、88.5%、48.1%和48.1%,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分别为0.0%、20.3%、13.3%和9.6%,P<0.05)。结论 应用索磷布韦联合达诺瑞韦和利巴韦林初治治疗基因3型CHC患者短期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其远期疗效和临床结局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利托那韦增强的达诺瑞韦联合索磷布韦和利巴韦林方案治疗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林丽泉, 白晓苏, 张爱兰, 程小桂
2025, 28(4):  521-5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11
摘要 ( 18 )   PDF (849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研究应用利托那韦(RTV)增强的达诺瑞韦(DNVr)联合索磷布韦(SOF)和利巴韦林(RBV)方案治疗基因3型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基因3型感染CHC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分别采用SOF联合达拉他韦(DCV)和RBV治疗或RTV增强的DNVr联合SOF和RBV治疗12周,随访12周。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分别为89.6%、95.8%、100.0%和9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75.0%、81.3%和75.0%(P<0.05);在治疗12周结束时,观察组血清ALT和AST复常率分别为95.8%和100.0%,与对照组的91.7%和93.8%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较治疗前上升,而CD8+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发热、脱发和皮疹等,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7.1%对31.3%,P>0.05)。结论 应用RTV增强的DNVr联合SOF和RBV方案治疗基因3型感染的CHC患者可显著提高SVR,可能与改善了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值得临床扩大验证。
儿童非嗜肝性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者病因与转归分析*
宋小宇, 陈宁, 高凤, 余仲苏
2025, 28(4):  525-5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12
摘要 ( 18 )   PDF (845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总结儿童非嗜肝性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者的病因和诊治经过,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经验。方法 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非嗜肝性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儿102例,使用采用7300型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及其配套试剂盒检测EBV DNA和手足病病毒亚型RNA病毒载量,给予降酶等护肝和对症治疗。结果 在102例非嗜肝性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儿中,病因包括呼吸道感染43例(41.7%)、腹泻病32例(31.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例(9.7%)、药物性肝损伤9例(8.8%)和手足口病8例(7.8%);发热58例(56.9%),腹泻37例(36.3%),咳嗽33例(32.4%),恶心呕吐27例(26.5%),纳差17例(16.7%),皮肤瘙痒3例(2.9%);肝肿大26例(25.5%),淋巴结肿大21例(20.6%),扁桃体肿大19例(18.6%),脾肿大13例(12.8%),皮疹8例(7.8%)和眼睑水肿6例(5.9%);在治疗7~18 天(平均2周)后,肝功能正常73例(71.6%),另29例(28.4%)继续护肝治疗至4~6周(平均5周),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结论 非嗜肝性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儿主要病因为呼吸道、肠道感染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护肝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五脂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疗效临床研究*
高倩, 陈璇, 周轶群, 杨欣, 康秀丽
2025, 28(4):  529-5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13
摘要 ( 20 )   PDF (85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五脂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2021年5月~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NASH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分别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或在此基础上加用五脂胶囊口服治疗8周。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II型前胶原(PC-III)、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IV-C)和透明质酸(H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使用Fibrotouch行肝脏硬度检测(LSM)和受控衰减参数(CAP)检测。结果 在治疗8 w末,观察者血清ALT、AST和GGT水平分别为(38.9±2.7)U/L、(31.8±5.0)U/L和(46.7±3.8)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7.1±6.9)U/L、(43.7±6.9)U/L和(70.1±6.2)U/L,P<0.05】;观察组血清HA、PC-III和IV-C水平分别为(132.3±21.8)ng/mL、(85.2±17.0)mg/L和(34.6±5.0)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1.9±20.6)ng/mL、(122.4±15.3)mg/L和(65.8±7.2)μg/L,P<0.05】;观察组血清COR和MDA水平分别为(231.7±23.6)nmol/L和(1.9±0.7)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90.7±30.5)nmol/L和(5.0±1.2)μmol/L,P<0.05】,而血清GSH和SOD水平分别为(85.1±9.8)mg/L和(187.3±19.2)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9.6±7.4)mg/L和(151.2±14.3)U/ml,P<0.05】;观察组CAP为(271.9±17.6)db/m,显著低于对照组【(287.2±25.1)db/m,P<0.05】,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五酯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NASH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短期临床疗效,可能与减轻了机体氧化应激和细胞因子反应有关。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Maresin-1、网膜蛋白-1和微小RNA-125b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倪沈珏, 王鹏飞, 黄燕华, 曹利华
2025, 28(4):  533-53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14
摘要 ( 18 )   PDF (945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Maresin-1、脂肪因子网膜蛋白-1(omentin-1)和微小RNA-125b(miR-125b)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2024 年1月~2024年6月我院诊治的NAFLD患者103例和健康体检者67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aresin-1和Omentin-1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血清miR-125b水平。经肝活检检查,根据NAFLD活动度积分(NAS)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纤维化。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Maresin-1、Omentin-1和miR-125b水平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在103例NAFLD患者中,肝组织学检查诊断肝硬化15例、NASH者57例(其中伴肝纤维化36例,早期肝纤维化21例)和单纯性脂肪肝31例;肝硬化组血清Maresin-1、Omentin-1和miR-125b水平分别为(43.7±5.2)pg/mL、(1.2±0.3)ng/mL和(0.6±0.1),显著低于NASH组【分别为(59.3±5.8)pg/mL、(2.4±0.5)ng/mL和(1.0±0.3),P<0.05】或单纯性脂肪肝组【分别为(67.2±6.6)pg/mL、(3.2±0.7)ng/mL和(1.6±0.4),P<0.05】或健康体检组【分别为(78.5±7.3)pg/mL、(4.3±0.9)ng/mL和(2.3±0.5),P<0.05】;伴肝纤维化NASH组血清Maresin-1、Omentin-1和miR-125b水平分别为(56.9±5.6)pg/mL、(2.1±0.6)ng/mL和(0.8±0.2),显著低于早期NASH组【分别为(63.4±5.3)pg/mL、(2.9±0.8)ng/mL和(1.3±0.3),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aresin-1、Omentin-1和miR-125b水平联合诊断伴肝纤维化NASH的曲线下面积(ACU)为0.912,其敏感性为97.2%,特异性为71.4%,显著优于三项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 NAFLD患者血清Maresin-1、Omentin-1和miR-125b水平降低,显著降低的指标水平可能预示伴有肝纤维化,需进一步采取措施以明确诊断和干预。
水飞蓟素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疗效临床研究*
唐晓路, 邓玲, 王金春, 沈美龙
2025, 28(4):  537-54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15
摘要 ( 15 )   PDF (855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水飞蓟素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2年10月~2024年6月我院诊治的97例NASH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均在接受运动和饮食指导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甘草酸二铵治疗,给予观察组异甘草酸二铵联合水飞蓟素治疗6个月。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水平。使用Fibrotouch行肝脏硬度检测(LSM)和受控衰减参数(CAP)。结果 在治疗6个月结束时,观察组血清ALT、AST、GGT水平,和LSM和CAP分别为(49.4±4.2)U/L、(41.1±3.9)U/L、(60.1±5.5)U/L、(7.3±1.2)kPa和(272.3±10.6)dB/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7.2±6.3)U/L、(49.5±5.2)U/L、(81.5±7.3)U/L、(8.8±2.5)kPa和(289.5±13.8)dB/m,P<0.05】;观察组血清HA、Ⅳ-C和PCⅢ水平分别为(62.1±5.7)μg/L、(60.5±6.2)μg/L和(90.3±10.4)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3.2±7.4)μg/L、(68.2±8.7)μg/L和(148.5±13.7)μg/L,P<0.05】;观察组血清IL-10水平为(30.5±7.6)mg/L,显著高于对照组【(25.2±6.3)mg/L,P<0.05】,而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13.1±3.8)mg/L和(13.6±4.0)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6.2±5.7)mg/L和(20.1±6.4)ng/L,P<0.05】。结论 在综合干预的基础上,应用水飞蓟素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NASH患者有一定的短期疗效,可改善肝功能指标,可能与抑制了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依折麦布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疗效初步研究*
王超智, 王珊, 田婉婷
2025, 28(4):  541-5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16
摘要 ( 19 )   PDF (85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依折麦布(EZM)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PPC)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2021年2月~2024年2月我院收治的NASH患者94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给予EZM联合PPC治疗,和对照组47例,只给予PPC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6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APN)和抵抗素(resistin)水平,使用Fibroscan行肝硬度检测(LSM)和受控衰减参数(CAP)检测。结果 在治疗6个月末,观察组血清ALT和 AST水平分别为(42.3±5.9)U/L和(45.1±5.5)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8.2±6.0)U/L和(59.3±5.2)U/L,P<0.05】;观察组血清TC、TG和空腹血糖(FBG)水平分别为(4.8±0.4)mmo/L、(2.1±0.4)mmo/L和(5.8±1.2)mmo/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8±0.8)mmo/L、(3.4±0.6)mmo/L和(6.4±1.5)mmo/L,P<0.05】;观察组血清APN水平为(15.6±2.8)m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8±2.0)mg/mL,P<0.05】,而Resistin水平为(5.2±0.6)mg/mL,显著低于对照组【(7.2±0.9)mg/mL,P<0.05】,观察组CAP值为(252.5±26.3)dB/m,显著低于对照组【(286.3±30.6)dB/m,P<0.05】。结论 EZM与PPC联合应用治疗NASH患者可短期有效促进肝功能和血脂指标恢复,改善肝脂肪变,可能与调节了脂肪因子代谢有关。
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T2DM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张淑玮, 张惠娟, 周杰
2025, 28(4):  545-54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17
摘要 ( 16 )   PDF (858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2023年1月~2024年3月我院收治的NAFLD合并T2DM患者98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分别予以二甲双胍或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24 w。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胰岛素,使用Fibroscan肝瞬时弹性检测仪行肝脏硬度检测(LSM)和受控衰减参数(CAP)检测。结果 在治疗24 w末,观察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1.3±0.3)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1±0.2)mmol/L,P<0.05】,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为(2.0±0.3)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9±0.5)mmol/L,P<0.05】;观察组空腹胰岛素水平为(6.5±1.3)μU/ml,显著低于对照组【(7.4±1.6)μU/ml,P<0.05】,而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无显著性相差(P>0.05);观察组血清AST水平和CAP分别为(38.9±4.3)U/L和(266.1±10.7)dB/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5.4±4.8)U/L和(286.0±11.9)dB/m,P<0.05】。结论 应用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AFLD合并T2DM患者能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改善脂代谢紊乱,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铁、铁蛋白轻链、不饱和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王新田, 姚兰, 许珂, 韦颖
2025, 28(4):  549-55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18
摘要 ( 19 )   PDF (860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铁代谢指标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3月仪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NAFLD患者和98例健康体检者,行腹部CT检查,应用Reformate软件检测并计算总脂肪面积(TAA)、总肌肉面积(SMA),肝/脾CT值比值(CTL/S)和内脏脂肪体积/皮下脂肪体积(VAV/SAV)比值。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铁蛋白轻链(FTL),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铁(SI)和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采用比浊法检测转铁蛋白(TRF)。使用超声检查进行脂肪肝分度。结果 超声诊断脂肪肝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为31例、33例和34例;中度脂肪肝组血清ALT、AST、TG和TC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或健康人组(P<0.05),而重度组血清ALT、AST、TG和TC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血清SI、FTL和UIBC分别为(29.6±3.3)μmol/L、(439.5±15.6)μg/L和(73.1±5.7)μmol/L,均显著高于轻度组【分别为(20.9±3.9)μmol/L、(417.5±16.6)μg/L和(62.6±6.6)μmol/L,P<0.05】或健康人组【分别为(14.3±3.0)μmol/L、(303.6±18.5)μg/L和(50.5±7.5)μmol/L,P<0.05】,而TRF为(2.6±0.3)g/L,显著低于轻度组【(3.0±0.4)g/L,P<0.05】或健康人组【(3.5±0.6)g/L,P<0.05】;重度组血清SI、FTL和UIBC水平显著高于(P<0.05),而血清TRF水平显著低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腹部CT检测的TAA、SMA和VAV/SAV比值显著大于(P<0.05),而CTL/S显著低于轻度或健康人组(P<0.05);重度组TAA、SMA和VAV/SAV比值显著大于(P<0.05),而CTL/S显著低于中度组(P<0.05)。结论 NAFLD患者血清铁代谢指标异常,可能与肝损伤程度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超声来源的脂肪分数诊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应用研究
韩煜东, 张杰, 章文瑾, 何年安
2025, 28(4):  553-55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19
摘要 ( 24 )   PDF (1599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来源的脂肪分数(UDFF)诊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效能。方法 2023年10月~12月我院诊治的可疑脂肪肝患者54例,均同日接受MRI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序列(MRI-PDFF)检查和UDFF检查。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UDFF诊断MAFLD的效能。结果 经MRI-PDFF检查,诊断无脂肪肝者16例,轻度脂肪肝者28例,中度脂肪肝者3例和重度脂肪肝者7例;10例中重度脂肪肝组UDFF为20.5(15.8,28.0) %,显著高于28例轻度脂肪肝组【13.0(11.0,17.0)%,P<0.01】或16例无脂肪肝【5.5(4.0,7.0)%, P<0.01】;MRI-PDFF与UDFF诊断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08,提示一致性良好;UDFF值诊断MAFLD的截断点为8.0%,其AUC为0.979(P<0.001),敏感性为97.4%,特异性为93.8%,诊断中重度MAFLD的截断点为14.0%,其AUC为0.908(P<0.001),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79.6%;本文轻中重脂肪肝组超声检测的点剪切波成像(pSWE)或杨氏模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DFF诊断MAFLD效能高,达到MRI-PDFF的诊断水平,而临床广泛应用的pSWE的诊断价值还需要验证。
T2DM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IFN-α和IFN-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杨浩, 易波, 刘洪岩
2025, 28(4):  557-56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20
摘要 ( 16 )   PDF (91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血清干扰素(IFN)-α和IFN-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21年9月~2024年8月我院收治的T2DM患者87例和T2DM合并MAFLD患者63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α和IFN-β水平。应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M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预测效能。结果 T2DM合并MAFLD组BMI、合并高血压占比、血清TC、TG、LDL-C、UA、IFN-α和IFN-β水平分别为(26.9±2.6)kg/m2、74.6%、(6.8±1.4)mmol/L、(4.3±1.7)mmol/L、(3.7±0.6)μmol/L、(477.1±31.2)μmol/L、(27.9±8.5)pg/mL和(260.1±59.2)pg/mL,均显著高于T2DM组【分别为(24.9±2.2)kg/m2、24.1%、(5.6±1.1)mmol/L、(2.2±0.6)mmol/L、(3.2±0.8)mmol/L、(329.7±30.1)μmol/L、(21.9±4.1)pg/mL和(205.7±51.8)pg/mL,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血清UA、IFN-α和IFN-β水平均为T2DM合并MAFLD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FN-α和IFN=β水平联合预测T2DM合并MAFLD的AUC为0.832,其灵敏度为73.0%,特异度为87.4%,显著优于两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 监测T2DM患者血清IFN-α和IFN-β水平变化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MAFLD的存在,指导临床及时进行合适的干预。
自身免疫性肝病
泼尼松龙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疗效研究*
李莉, 朱文娟, 郭妮, 张彤, 杨亚峰, 赵芯
2025, 28(4):  561-56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21
摘要 ( 12 )   PDF (84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泼尼松龙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1年4月~2024年4月我院收治的91例AIH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联合组46例,分别给予泼尼松龙或泼尼松龙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观察6个月。常规计算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指数(APRI)和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常规检测血清IgA、IgG和IgM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GSH-Px)和丙二醛(MDA)水平,使用FibroScan行肝硬度检测(LSM)。结果 在治疗6个月末,联合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46.4±5.2)U/L和(38.4±5.8)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0.8±8.0)U/L和(75.0±7.7)U/L,P<0.05】;联合组LSM、APRI和FIB-4评分分别为(6.4±0.6)kPa、(1.7±0.2)和(2.8±0.3),与对照组【分别为(6.4±0.6)kPa、(1.7±0.2)和(3.0±0.3)】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清IgA、IgM和IgG水平分别为(3.2±0.3)g/L、(14.3±1.5)g/L和(3.5±0.5)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8±0.5)g/L、(17.6±1.8)g/L和(5.0±0.6)g/L,P<0.05】;联合组血清SOD和GSH-Px水平分别为(83.5±8.3)U/L和(118.7±12.1)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7.5±7.8)U/L和(105.6±10.2)ng/L,P<0.05】,而血清MDA水平为(3.3±0.3)ng/L,显著低于对照组【(4.7±0.3)ng/L,P<0.05】。结论 应用泼尼松龙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AIH患者可获得疾病控制,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影响泼尼松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完全应答的多因素分析*
李晓静, 黄丽, 莫波, 沈才飞
2025, 28(4):  565-56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22
摘要 ( 17 )   PDF (85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影响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接受标准疗法治疗应答的因素,以期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22年1月~2023年6月本合作团队医院诊治的AIH患者57例,均接受肝活检,并接受泼尼松或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治疗。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或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自身抗体。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应答的因素。结果 在治疗1年末,57例AIH患者完全应答率为75.4%;非完全应答组基线年龄、存在肝硬化、腹水比例和Child-Pugh评分分别为57(44,62)岁、64.3%、42.8%和10(8,12)分,均显著大于或高于完全应答组【分别为53(41,60)岁、18.6%、11.6%和6(5,8)分,P<0.05】; 非完全应答组PLT计数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81(67,105)×109/L和32.3(30.0,36.7)g/L,均显著低于完全应答组【分别为131(96,210)×109/L和36.8(34.5,39.5)g/L,P<0.05】,而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IgM和IgG水平分别为56.9(30.1,132.5)μmol/L、1.3(1.1,1.6)、14.0(12.3,16.7)g/L和17.7(14.5,19.4)g/L,均显著高于完全应答组【分别为34.3(16.7,67.9)μmol/L、1.1(1.0,1.2)、11.2(9.4,13.2)g/L和12.5(10.7,14.6)g/L,P<0.05】;两组肝组织界面性肝炎、 玫瑰花环样表现、浆细胞浸润和胆管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肝硬化(OR=6.283,95%CI:1.728~10.769,P=0.002)、血清TBIL水平(OR=11.158,95%CI:2.200~18.758,P=0.001)和血清IgG水平(OR=16.894,95%CI:4.118~30.018,P<0.001)是影响AIH患者治疗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一些因素,如合并肝硬化、高黄疸和血清IgG水平升高可能影响接受标准免疫抑制治疗的AIH患者应答反应,需优化治疗方案,以期提高疗效。
PBC和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亚群变化初步研究*
王燕燕, 周桐桐, 李娜, 卞兆连
2025, 28(4):  569-57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23
摘要 ( 15 )   PDF (87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重叠综合征(OS)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及其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20年1月~2024年1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56例PBC患者和20例PBC-AIH OS患者,给予熊去氧胆酸(UDCA)或UDCA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2个月。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浆细胞样DC(pDC)、经典样DC(cDC)、1型经典样DC(cDC1)和2型经典样DC(cDC2)百分比。结果 PBC-AIH OS患者血清ALT、AST、TBIL、ALB、GLO、TBA、IgG和IgA水平显著高于PBC患者(P<0.05);PBC患者外周血cDC、pDC、cDC1和cDC2水平分别为1.1(0.6,1.9)%、0.2(0.1,0.4)%、0.004(0.003,0.010)%和0.2(0.1,0.4)%,均显著高于PBC-AIH OS患者【分别为0.7(0.4,1.0)%、0.1(0.1,0.2)%、0.004 (0.0004,0.007)%和0.2(0.1,0.2)%,P<0.05】;在治疗12个月末,应用巴黎标准评估,PBC-AIH OS患者完全应答12例(60.0%),PBC患者完全应答47例(83.9%);完全应答的PBC患者外周血cDC和cDC2百分比分别为(1.4±1.0)%和0.3(0.2,0.4)%,均显著高于未应答组【分别为(0.6±0.4)%和0.2(0.1,0.2)%,P<0.05】;完全应答的PBC-AIH OS患者cDC和cDC1百分比分别为0.7(0.5,1.0)%和(0.01±0.002)%,显著高于未应答组【分别为0.4(0.2,0.5)%和(0.0003±0.001)%,P<0.05】。结论 PBC和PBC-AIH OS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亚群可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可能影响治疗应答,值得深入研究。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血清MMP-1和IL-6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彭志芳, 吴莉, 盛秀红
2025, 28(4):  573-57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24
摘要 ( 15 )   PDF (864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影响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1(MMP-1)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院诊治的疗52例PBC患者,均接受UDCA治疗6个月,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1和IL-6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应答的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MMP-1和IL-6水平预测治疗应答的效能。结果 治疗前PBC患者血清MMP-1水平为(8.6±1.9)ng/mL,显著低于健康人【(12.1±2.8)ng/mL,P<0.05】,血清IL-6水平为(9.8±2.4)pg/mL,显著高于健康人【(6.1±1.5)pg/mL,P<0.05】;在治疗6个月末,PCB患者血清MMP-1水平升高,而血清IL-6水平降低(P<0.05);17例Ludwig Ⅲ/Ⅳ期PBC患者基线血清MMP-1水平显著低于,而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35例Ludwig Ⅰ/Ⅱ期PBC患者(P<0.05);本组获得完全应答(CR)者31例(59.6%),不完全应答(ICR)者21例(40.4%);ICR组Ludwig Ⅲ/Ⅳ期(76.2%对3.2%)、合并脂肪肝(47.6%对9.7%)和血清AMA阴性占比(38.1%对12.9%)及血清总胆红素【(37.6±11.4)μmol/L对(19.1±1.6)μmol/L】、MMP-1【(7.6±1.5)ng/mL对(9.3±1.7)ng/mL】和IL-6水平【(11.4±2.8)pg/mL对(9.0±1.8)pg/mL】与CR组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udwig Ⅲ/Ⅳ期、血清胆红素水平高、MMP-1水平降低和IL-6水平升高均为影响接受UDCA治疗的PBC患者短期应答的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MMP-1水平低于8.0 ng/mL或/和IL-6水平高于10.6pg/mL预示治疗应答不完全(P<0.05)。结论 监测接受UDCA治疗的PBC患者血清MMP-1和 IL-6水平变化可能有助于及时预判治疗应答,值得深入研究。
肝硬化
肝硬化合并与不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小板数目及凝血功能差异比较研究*
张萌, 党至纯, 李婷, 刘晨瑞, 王沐淇, 吴姣姣, 贺娜, 李亚萍
2025, 28(4):  577-58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25
摘要 ( 16 )   PDF (85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比较肝硬化合并与不合并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血小板数目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的差异。方法 2022年10月~202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肝硬化合并PLC患者80例和肝硬化患者80例,使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外周血凝血功能指标,记录最大振幅(MA)、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Angle角(Angle)和综合凝血指数(CI)。结果 肝硬化与PLC患者血小板计数和MA均显著减少,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LC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P<0.05);在肝功能Child B/C级,64例PLC患者MA和CI分别为49.0(40.8,54.2)和-1.5(-3.7,0.2),均显著大于33例肝硬化患者【分别为42.5(31.0,50.2)和-3.2(-7.3,-0.2),P<0.05】, 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分别为5.3(2.9,12.0) μg/mL和1750.0(870.0,5285.0)ng/mL,均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分别为2.1(1.5,4.0) μg/mL和740.0(527.5,1522.5) ng/mL,P<0.05】,而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为1.5(1.1,2.4) g/L,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2.1(1.7,2.7) g/L,P<0.05】。结论 肝硬化合并PLC患者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凝血功能异常,其中可能涉及血小板计数和功能的变化,值得深入研究。
PAR联合Charlson指数预测药物治疗的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价值研究*
徐凤华, 彭乐, 徐宁
2025, 28(4):  581-58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26
摘要 ( 15 )   PDF (95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血小板与白蛋白比值(PAR)联合Charlson指数预测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治疗后再出血风险的价值。方法 2021年5月~2024年6月我院诊治的肝硬化并发EVB患者119例,给予止血、输血、生长抑素和奥美拉唑治疗,再给予卡维地洛维持治疗,随访6个月。常规临床检测和检查,计算PAR,应用评分量表评估Charlson指数,使用Siremuller设备测量和计算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再出血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预测效能。结果 随访6个月时,119例EVB患者发生再出血41例(34.5%);再出血组血小板计数和PAR分别为(53.4±5.6)×109/L和(1.8±0.2),均显著低于未再出血组【分别为(68.9±7.3)×109/L和(2.3±0.4),P<0.05】,血清D-二聚体、Charlson指数、HVPG、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和静脉曲张G3级占比分别为(2.7±0.3)g/L、(2.6±0.3)分、(20.3±2.6)mmHg、(16.3±1.7)mm、(10.5±1.4)mm和78.0%,均显著高于未再出血组【分别为(1.4±0.2)g/L、(2.0±0.4)分、(16.2±1.8)mmHg、(14.6±1.8)mm、(8.8±0.9)mm和42.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R为影响肝硬化并发EVB患者药物治疗后再出血的保护因素(OR=0.562,95%CI:0.397~0.797,P<0.05),而Charlson指数(OR=1.587,95%CI:1.064~2.368)、HVPG(OR=1.464,95%CI:1.072~1.999)和EV分级(OR=1.647,95%CI:1.041~2.606,P<0.05)为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PAR联合Charlson指数预测再出血的AUC为0.889(95%CI:0.838~0.939),显著高于PAR【AUC=0.804(95%CI:0.747~0.861)或Charlson指数单独预测【AUC=0.790(95%CI:0.725~0.855),P<0.05】。结论 PAR联合Charlson指数预测肝硬化并发EVB患者治疗后再出血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对重点人群应给予必要的干预措施。
索磷布韦联合维帕他韦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和门脉超声检查指标变化研究*
施海群, 钱杰, 沈国倩, 赵萌
2025, 28(4):  585-58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27
摘要 ( 15 )   PDF (855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索磷布韦联合维帕他韦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超声检查的门脉指标的变化。方法 2021年6月~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5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31例,失代偿期23例)患者,给予所有患者索磷布韦和维帕他韦治疗,另给予失代偿期患者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均持续治疗12周。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N),常规行肝脏硬度检测(LSM)及门静脉内径(PVD)和脾脏厚度(ST)检测。结果 本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经索磷布韦和维帕他韦或联合巴韦林治疗,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为94.4%,除1例基因1型和2例基因3型感染者外,均获得SVR;在治疗1个月、3个月和停药后3个月,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毒学应答(VR)均为100.0%,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则分别为78.3%、82.6%和87.0%;治疗后,代偿期患者血清HA、PCⅢ和Ⅳ-C水平分别为(92.6±21.4)μg/L、(127.2±28.4)μg/L和(105.6±26.8)μg/L,均显著低于失代偿期【分别为(139.4±35.8)μg/L、(197.6±34.8)μg/L和(166.2±32.9)μg/L,P<0.05】;代偿期患者LSM和PVD分别为(18.2±2.1) kPa和(13.4±1.3)mm,均显著低于失代偿期患者【分别为(20.7±2.3)kPa和(15.8±1.1)mm,P<0.05】。结论 应用索磷布韦和维帕他韦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好,安全。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TIPS术后支架功能价值分析*
高晓婷, 高鑫, 刘艳莉, 康旺旺, 王海婷
2025, 28(4):  589-59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28
摘要 ( 13 )   PDF (121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CEUS)评估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支架功能的价值。方法 2021年11月~202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TIPS治疗。使用常规超声和CEUS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判断的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在术后6个月检查,DSA检查发现80例接受TIPS术的患者支架功能良好73例(91.3%),支架功能障碍7例(8.7%);常规超声发现支架功能障碍5例,CEUS检查发现6例;常规超声评估TIPS术后支架功能障碍的AUC为0.857(95%CI:0.761~0.925),其灵敏度(Se)、特异度(Sp)、准确率(Ac)、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57.1%、98.6%、95.0%、80.0%和96.0%,而CEUS评估的AUC为0.929(95%CI:0.848~0.974),其Se、Sp、Ac、PPV和NPV分别为71.4%、98.6%、96.3%、83.3%和97.3%,两者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640)。结论 使用常规超声检查能够满足评估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TIPS术后支架功能,我们不建议常规进行CEUS检查。
肝癌
TACE术联合靶向和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研究*
彭贺, 郝建玲, 黄建业, 李楠楠, 骆锦前
2025, 28(4):  593-59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29
摘要 ( 16 )   PDF (89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靶向和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1年5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100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给予TACE治疗,或在TACE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帕替尼或仑伐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信迪利或贝伐珠单抗治疗。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和CD8+细胞百分比,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M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随访1年。结果 在治疗3个月末,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6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0%(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CD4+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46.8±4.6)%和(1.8±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3±4.2)%和(1.3±0.3),P<0.05】,而CD8+细胞百分比为(25.1±2.4)%,显著低于对照组【(28.5±2.5)%,P<0.05】;观察组血清AFP、MIF和VEGF水平分别为(110.2±27.5)μg/L、(55.8±10.1)ng/mL和(180.1±48.7)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8.1±31.5)μg/L、(80.1±11.3)ng/mL和(261.1±54.3)pg/mL,P<0.05】;在随访1年末,观察组生存率为66.0%,对照组为46.7%,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2.643,P=0.104)。结论 靶向和免疫药物联合TACE治疗PLC患者可显著提高近期疗效,可能与提高了机体免疫功能有关,但远期疗效仍不理想。
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超声表现和超声造影增强特点分析*
李慧慧, 姚晓松, 肖征, 陈念
2025, 28(4):  597-60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30
摘要 ( 21 )   PDF (116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与肝内胆管癌(ICC)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检查表现,以帮助临床鉴别诊断。方法 2019年3月~2024年5月我院诊治的HCC患者86例和ICC患者16例,均行超声和CEUS检查,比较两组病变超声特征和CEUS增强特点。结果 常规超声检查,两组肝内占位病变数目、形态、肿瘤直径、内部回声、回声特点和门静脉癌栓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C组胆管扩张占比为37.5%,显著高于HCC组的2.3%(P<0.05);CEUS显示,ICC病灶动脉期呈环形增强、动脉期低增强、门脉期低增强和延迟期病灶廓清时间分别为37.5%、18.8%、93.8%和(45.2±8.1)s,均显著高于或短于HCC病灶【分别为10.5%、2.3%、59.3%和(66.7±11.8)s,P<0.05】。结论 使用超声和CEUS检查,注意发现是否存在胆管扩张、动脉期强化方式、动脉期强化特点和廓清时间将有助于鉴别HCC与ICC诊断。
肝血管瘤
超声造影诊断肝血管瘤及其预判肝动脉栓塞治疗的效果研究*
张聪, 张涛, 张骞
2025, 28(4):  601-60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31
摘要 ( 16 )   PDF (285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HH)超声造影(CEUS)表现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HH患者86例,行常规超声和CEUS检查,接受经肝动脉栓塞(TAE)治疗。常规超声检查评估疗效。结果 本组瘤体直径为5~10cm,平均为(7.4±1.1)cm;常规超声见HH病灶表现形态规则者65例(75.6%),边缘清晰者75例(87.2%),回声均匀者67例(77.9%),高回声者9例(10.5%),血供丰富者19例(22.1%);CEUS检查动脉期呈高增强38例(44.2%),呈整体增强33例(38.4%),呈向心性增强15例(17.4%),门静脉期呈离心性增强4例(4.7%),呈持续高增强46例(53.5%),呈等增强36例(41.9%),延迟期呈高增强3例(3.5%),呈等增强37例(43.0%),呈低增强46例(53.5%);在治疗3个月后,38例瘤体呈整体增强者TAE治疗有效率为73.7%%,显著高于48例呈向心性/离心性增强者的45.8%(P<0.05)。结论 TAE治疗HH患者效果好,而CEUS检查呈整体增强者可能更好。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不典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MRI征象表现研究*
穆蕤, 李英, 刘萌雪, 杨卫健
2025, 28(4):  605-60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32
摘要 ( 18 )   PDF (1771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病灶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7月我院诊治的116例肝脏FNH患者,于术前接受MRI检查,分析总结平扫、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经穿刺或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 在116例肝脏FNH患者,病灶均为单发,肝左右叶均可分布,病灶直径为1.0~11.2 cm,平均为(6.1±1.3)cm。≤2.0 cm者有31个,2.0~5.0 cm者有51个,>5.0 cm者有34个;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动脉期呈高信号,门脉期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延迟期呈等信号或低信号,肝胆期呈高信号或等信号;有49个(42.2%)病灶无中央瘢痕,69个(59.5%)有假包膜,43个(37.1%)内部有出血或坏死,37个(31.9%)存在脂肪浸润,56个(48.3%)动脉期强化不明显;>5 cm病灶无中央瘢痕、有假包膜、病灶内出血或坏死、脂肪浸润和动脉期不强化占比分别为64.7%、88.2%、61.8%、52.9%和73.5%,显著高于2.0~5.0 cm病灶的41.2%、56.9%、35.3%、31.4%和47.1%(P<0.05)或≤2.0 cm病灶的19.4%、32.3%、12.9%、9.7%和22.6%(P<0.05)。结论 肝脏FNH病灶存在MRI特征性表现,不典型病灶也具有可鉴别的表现特征,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超声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联合静脉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肝局灶性病变价值研究*
温朝美, 史海洋
2025, 28(4):  609-61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33
摘要 ( 14 )   PDF (179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超声超微血管成像技术(UFVIT)联合静脉超声造影(CEUS)检查诊断肝局灶性病变(FLL)性质的价值。方法 2021年5月~2024年4月我院诊治的95例FLL患者,均接受超声UFVIT联合CEUS检查,采用细针穿刺或手术后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诊断,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UFVIT联合CEUS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95例FLL患者中,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良性病变51例和恶性病变44例;UFVI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1.8%、78.4%和80.0%,CEUS分别为68.2%、76.5%和72.6%,而两者联合诊断则分别为97.7%、96.1%和96.8%。结论 采用超声UFVIT联合CEUS检查诊断FLL的性质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帮助临床医生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值得深入研究。
肝囊肿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联合聚桂醇或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屈珍, 郭巧玲, 肖洒, 周亚宁, 石秀英
2025, 28(4):  613-61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34
摘要 ( 16 )   PDF (85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囊肿穿刺抽液联合聚桂醇或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SH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2年6月~2024年1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SHC患者58例,其中28例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和囊内注释聚桂醇硬化治疗,另30例在抽液后注射无水乙醇硬化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高尔基体蛋白 73(GP73)、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A3(PDIA3)和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采用静息和活动时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价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在术后3 d,聚桂醇治疗组血清GP73、PDIA3和CHI3L1水平分别为(24.0±4.7)pg/L、(73.2±6.6)ng/ml和(41.7±4.5)ng/L,均显著低于无水乙醇治疗组【分别为(36.7±6.1)pg/L、(92.8±7.9)ng/ml和(65.8±6.3)ng/L,P<0.05】;在治疗后半年,聚桂醇治疗组治愈率为78.6%,显著高于无水乙醇治疗组的53.3%(P<0.05),囊肿退缩率为(93.7±9.7)%,显著高于无水乙醇治疗组【(83.0±9.2)%,P<0.05】;在术后2h和24h,聚桂醇组静息和活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无水乙醇治疗组(P<0.05);聚桂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显著低于无水乙醇组的36.7%(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囊液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SHC患者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肝囊肿患者疗效研究*
赵慧萍, 唐奇琼, 崔智飞
2025, 28(4):  617-6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35
摘要 ( 16 )   PDF (85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或无水乙醇注射硬化治疗肝囊肿(H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2年3月~2024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1例HC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6例,分别在超声引导下给予无水乙醇或聚桂醇注射治疗。使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 A3(PDIA3)和壳多糖酶3样蛋白1 ( CHI3L1),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结果 在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48.4±9.2U/L和38.4±7.3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9.8±11.3U/L和62.0±14.3U/L,P<0.05】;观察组血清GP73、PDIA3和CHI3L1水平分别为24.4±3.6pg/L、67.7±5.2ng/mL和46.4±5.8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6.4±5.1pg/L、92.7±5.4ng/mL和65.8±6.4ng/L,P<0.05】; 观察组血清SOD、Nrf2和HO-1水平分别为83.5±8.3 U/L、713.3±82.3 U/L和27.7±3.1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7.5±7.8U/L、664.7±75.3U/L和23.7±2.5U/L,P<0.05】;术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P<0.05);在治疗6个月后复查,观察组囊肿消失率为8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推荐在超声引导下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HC患者,疗效较好。
胆石症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操作失败原因分析及补救治疗措施效果评价*
韩娜, 崔发强, 潘瑜
2025, 28(4):  621-6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36
摘要 ( 12 )   PDF (86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CBDS)患者操作失败的原因,评价补救治疗措施的效果。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CBDS患者254例,其中102例由初级医师组实施,另152例由熟练医师组实施ERCP术治疗。记录分析ERCP手术失败的原因,并采取外科手术、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再次ERCP和内科保守等措施进行补救治疗。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和合并胆囊结石等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择期病例,熟练医师组手术成功率为82.2%,显著高于初级医师组的72.5%(P<0.05),而两组急诊手术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8.6%对8.8%,P>0.05);本组实施ERCP治疗失败33例(13.0%),主要由于十二指肠乳头不可见,包括幽门狭窄和十二指肠狭窄,和虽然十二指肠乳头可见,但由于乳头旁憩室、乳头偏小、乳头水肿、乳头处占位和胆管狭窄等导致手术失败,两组医师手术失败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在ERCP失败病例中,7例(21.2%)进行再次ERCP,均由熟练医师实施,结果均成功。 9例(27.3%)进行外科手术,包括外科姑息手术6例(66.7%)和外科根治手术3例(33.3%)。 2例(6.1%)慢性胰腺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随访无再发胰腺假性囊肿形成。11例(33.3%)进行PTCD术缓解临床症状,其中1例在PTCD术后症状好转行外科手术治疗。4例(12.1%)选择内科保守治疗,其中2例(50.0%)慢性胰腺炎无再发黄疸和腹痛症状。结论 临床实施ERCP对医师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提倡由熟练的临床医师操作。对于ERCP手术失败的病例,应该建立合适的补救预案,积极稳妥地进行后续治疗,以让患者最大限度地获益。
MRCP和腹部CT检查术前评估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手术难度价值分析*
景超, 张宏娟, 张力
2025, 28(4):  625-6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37
摘要 ( 21 )   PDF (219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和腹部CT检测术前评估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手术难度的价值。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术前行MRCP和腹部CT检查。参考LC手术难度评分与分级标准评估手术难度,根据影像学检查胆囊动脉和胆囊管走形和显示清晰度进行评分。结果 在10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中,胆囊动脉走形为Ⅰa型81例,Ⅰb型9例,Ⅱa型5例和Ⅱb型7例。胆囊动脉走形正常81例(79.4%),走形变异21例(20.6%);胆囊管走形正常85例(83.3%),走形变异17例(16.7%);24例术前评估手术困难组胆囊动脉显示评分和胆囊管显示评分分别为(1.3±0.3)分和(1.4±0.3)分,均显著低于78例手术简单组【分别为(1.6±0.3)分和(1.7±0.3)分,P<0.05】,而胆囊壁厚度、胆囊容积和结石直径分别为(10.1±2.3)mm、(53.2±8.3)mm3和(18.2±3.3)mm,均显著大于简单组【分别为(7.5±2.1)mm、(46.4±7.1)mm3和(14.4±5.1)mm,P<0.05】。结论 使用MRCP和腹部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胆囊动脉和胆囊管走形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关系,对帮助评估手术难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肝部分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疗效及其结石残留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王浩瑜, 石党辉, 毛宇锋
2025, 28(4):  629-6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38
摘要 ( 18 )   PDF (855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肝部分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IHBDS)患者术后结石残留或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诊治的50例IHBDS患者,均接受肝部分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常规随访1年。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结石残留或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1年,经影像学检查发现50例IHBDS患者残留结石或复发率为20.0%; 结石残留组基线双侧结石、胆总管直径≥15 mm和存在胆道狭窄占比分别为60.0%、60.0%和80.0%,均显著大于无结石残留或复发组的20.0%、20.0%和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结石残留组白细胞计数、血清CRP、GGT和IL-6水平分别为(7.9±0.9)×109/L、(52.7±4.6)mg/L、(252.7±27.4)U/L和(92.5±14.3)μg/L,均显著高于无结石残留组【分别为(4.6±0.8)×109/L、(25.6±3.0)mg/L、(143.5±26.0)U/L和(65.3±15.2)μ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侧结石、胆总管直径≥15 mm和存在胆道狭窄均是影响术后结石残留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36、OR=3.695、OR=3.404,P<0.05)。结论 手术治疗IHBDS存在结石难以清除干净,术后出现结石残留或复发的问题。如何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结石残留或复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短篇论著
肝癌组织脂肪酸转位酶表达对手术切除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冯胜菊, 臧翌辰, 佟晓, 李强, 毛彩艳
2025, 28(4):  633-63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39
摘要 ( 20 )   PDF (86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脂肪酸转位酶(FAT/CD36)表达对手术切除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9年11月~2021年1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62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FAT/CD36表达,随访36个月。结果 HCC组织FAT/CD36阳性率为67.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24.2%(P<0.05);低分化肿瘤、TNM III期、有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的癌组织FAT/CD36表达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术后随访36个月,本组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66.1%、40.3%和30.6%,其中癌组织FAT/CD36阳性组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59.5%、33.3%和21.4%,显著低于阴性组(分别为80.0%、55.0%和50.0%,P<0.05);FAT/CD36阳性表达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18.2个月,显著短于FAT/CD36阴性表达患者的27.8个月(P<0.05)。结论 癌组织FAT/CD36阳性表达患者可能术后生存期更短,可能为预测不良预后的危险因子。
综述
RALOX-HAIC在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彭乐, 黄古叶, 徐莉虹
2025, 28(4):  636-64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4.040
摘要 ( 17 )   PDF (888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发性肝癌(PLC)是世界上常见的主要癌症之一,也是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三大常见原因。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凭借出色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治疗PLC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使用。随着国内学者的积极探索,由奥沙利铂(OXA)和雷替曲塞组成的RALOX-HAIC方案在治疗方面疗效满意。本文就RALOX-HAIC及其联合治疗PLC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