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10
上一期   
指南与共识解读
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治指南(2025 年版)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终末期肝病营养与再生学组
2025, 28(5):  641-64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01
摘要 ( 18 )   PDF (1028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慢性肝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具有潜在可逆性,需要精细化的临床 分型以实现精准诊治和分类管理。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终末期肝病营养与再生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联合编写了我国首部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治指南,旨在为临床实践中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个体 化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2024年京都亚太肝衰竭共识解读
陈从新, 王莉苹
2025, 28(5):  648-65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02
摘要 ( 15 )   PDF (84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性肝炎
NAT10促进肝大部切除术小鼠肝再生实验研究*
王庆菁, 范建高, 沈峰, 张骞仁, 任天羿, 汪余勤
2025, 28(5):  651-65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03
摘要 ( 18 )   PDF (1177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肝脏是唯一具有显著自我再生能力的内脏器官,对于大多数肝脏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阐明N-乙酰转移酶10(NAT10)在实验动物肝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C57BL/6J野生型(WT)小鼠20只和采用Cre-LoxP系统构建肝细胞特异性NAT10敲除(CKO)小鼠模型20只,均实施2/3肝部分切除术(PH)。在手术后24 h、48 h和72 h,取肝组织,计算肝指数,采用qPCR法检测NAT10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RNA水平,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结果 在PH后24 h,WT小鼠肝脏NAT10 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为(1.4±0.1)和(3.6±0.2),显著高于0 h组【分别为(1.0±0.1)和(0.9±0.3),P<0.05】,但显著低于48 h组【分别为(1.9±0.1)和(10.0±1.6),P<0.05】或72 h组【分别为(0.9±0.1)和(1.0±0.4),P<0.05】;CKO基因敲除模型构建成功;CKO组肝组织NAT10 mRNA水平为(0.2±0.1),显著低于Flox组【(1.0±0.1),P<0.05】,NAT10蛋白水平为(0.1±0.0),也显著低于Flox组【(1.0±0.1),P<0.05】;在PH 0 h时,Flox组和CKO组小鼠肝指数分别为(5.0±0.5)%和(5.5±0.3)%,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PH 24 h、48 h和72 h,CKO组肝指数分别为(2.7±0.1)%、(2.7±0.0)%和(3.1±0.0)%,均显著低于Flox组【分别为(3.6±0.1)、(3.9±0.1)和(4.6±0.1),P<0.05】;CKO组PCNA mRNA水平分别为(0.6±0.0)、(0.3±0.0)和(0.5±0.0),均显著低于Flox组【分别为(1.1±0.1)、(1.0±0.1)和(1.0±0.2),P<0.05】;CKO组PCNA 蛋白水平分别为(0.3±0.1)、(0.7±0.0)和(0.7±0.0),均显著低于Flox组【分别为(1.0±0.1)、(1.0±0.1)和(1.0±0.1),P<0.05】。结论 NAT10可以促进PH后肝脏再生,表明NAT10可能成为肝脏切除或移植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病毒性肝炎
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与干扰素α-2b联合替诺福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比较研究*
丛东威, 刘丽娜, 高文娟, 黄超群
2025, 28(5):  655-65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04
摘要 ( 21 )   PDF (887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比较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ETV)与干扰素α-2b联合替诺福韦治疗血清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血清HBeAg阳性的CHB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分别给予干扰素α-2b联合ETV或干扰素α-2b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TDF)治疗48 w。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包括血肌酐(sCr)和β2微球蛋白(β2-MG),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使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仪行肝脏硬度检测(LSM)。结果 在治疗48 w末,干扰素α-2b联合TDF治疗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100.0%、40.5%和100.0%,与干扰素α-2b联合ETV治疗组的100.0%、40.5%和100.0%比,无显著性相差(P>0.05);血清ALT、AST和LSM分别为(31.4±4.9)IU/L、(28.4±4.5)IU/L和(6.9±0.8)kPa,与干扰素α-2b联合ETV治疗组【分别为(33.2±4.5)IU/L、(32.1±4.3)IU/L和(6.5±0.9)kPa】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Cr、血清β2-MG和eGF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干扰素α-2b联合ETV或TDF治疗血清HBeAg阳性的CHB患者的近期疗效均较好,但后续是否可以停止抗病毒治疗,仍需要观察。
ApoB基因多态性对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影响*
陈文哲, 王清园, 陈天, 许宇文
2025, 28(5):  659-66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05
摘要 ( 19 )   PDF (89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B(ApoB)基因多态性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的血清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答的影响。方法 2019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血清HBeAg阳性CHB患者65例,均接受peg-IFN-α治疗48周。采用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采用Asian Screening Array芯片技术检测Apo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应答的因素。结果 在治疗48 w结束时,本组65例CHB患者获得完全应答(CR)25例(38.5%),部分应答(PR)40例(61.5%);CR组基线血清HBsAg和HBV DNA载量分别为(2.2±0.5)lg IU/mL和(6.1±1.5)lg IU/mL,均显著低于PR组【分别为(6.2±1.7)IU/mL和(7.1±1.3)lg IU/mL,P<0.05】,而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134.6±17.6)U/L和(112.6±16.3)U/L,均显著高于PR组【分别为(62.6±14.8)U/L和(60.6±10.2)U/L,P<0.05】;在ApoB基因rs10199768基因,CR组AC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型占比分别为80.0%和60.0%,均显著高于PR组的37.5%和25.0%(P<0.05);在rs1367117基因,CR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0%和20.0%,均显著低于PR组的67.5%和6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10199768和rs1367117基因多态性是接受peg-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OR=5.078,OR=4.933,均P<0.05)。结论 影响peg-IFN-α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应答的因素可能很多,开展ApoB基因多态性监测无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联合APRI和FIB-4诊断血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价值研究*
汤洁, 姜正伟, 周冰清, 蒋蓓莉, 张睿
2025, 28(5):  663-66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06
摘要 ( 17 )   PDF (886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联合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PLT)比值指数(APRI)和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诊断血清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2019年9月~2023年9月我院诊治的血清HBeAg阳性CHB患者98例,均接受血液、血清、超声SWE和肝活检检查,计算APRI和FIB-4,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指标联合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在98例血清HBeAg阳性CHB患者中,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肝纤维分期≤S1期20例,S2期38例,S3期26例和S4期14例;≤S1期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为(39.8±6.0)U/L和(42.8±8.2)U/L,而S2期、S3期和S4期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S3期患者APRI、FIB-4和杨氏模量值分别为(0.6±0.3)、(1.7±0.5)和(10.1±0.7)kPa,S2期患者分别为(0.4±0.2)、(1.2±0.4)和(7.1±0.5)kPa,均显著大于≤S1期【分别为(0.3±0.2)、(0.8±0.3)和(6.3±0.7)kPa,P<0.05】;ROC分析发现,杨氏模量值联合APRI和FIB-4诊断CHB患者显著性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灵敏度(Se)和特异度(Sp)分别为91%和67%,其Se显著高于单个指标诊断(P<0.05),诊断进展性肝纤维化的AUC为0.92,Se和Sp分别为93%和74%,其Se也显著高于单个指标诊断(P<0.05)。结论 采用SWE联合APRI和FIB-4可帮助临床初步筛查CHB患者肝纤维分期,对进一步处置决策提供指导方向。
艾米替诺福韦与丙酚替诺福韦挽救治疗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研究*
袁铃, 姜霞, 孙美杰, 岳冬黎, 张晓玲
2025, 28(5):  667-67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07
摘要 ( 22 )   PDF (89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应用艾米替诺福韦(TMF)和丙酚替诺福韦(TAF)挽救治疗经治的出现低病毒血症(LLV)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既往经恩替卡韦(ETV)治疗至少12个月应答不完全的CHB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停止ETV治疗后分别转换为TMF治疗或TAF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观察48w。使用超声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设备行肝硬度检测(LSM),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采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使用贝克曼BX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结果 在治疗48 w末,观察组LSM及血清HA、LN、Ⅳ-C和PCⅢ水平分别为(6.8±1.2)KPa、(171.2±25.9)ng/mL、(147.5±42.3)ng/mL、(174.3±46.3)ng/mL和(56.8±12.4)ng/mL,与对照组【分别(6.9±1.2)KPa、(175.2±34.6)ng/mL、(148.2±46.3)ng/mL、(175.4±42.1)ng/mL和(55.5±19.5)ng/mL】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16.4±1.4)μmol/L、(40.3±4.8)U/L和(32.4±5.1)U/L,与对照组【分别为(17.3±1.2)μmol/L、(41.8±4.5)U/L和(36.9±4.9)U/L】比,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均恢复正常,两组生化和病毒学应答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ETV经治的出现LLV的CHB患者,给予TAF或TMF挽救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都获得了完全病毒学应答,其长期疗效还有待于继续观察。
艾米替诺福韦联合鳖甲煎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初步研究*
汤勤, 华忠, 苏麒麟, 陈小林
2025, 28(5):  671-67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08
摘要 ( 17 )   PDF (876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艾米替诺福韦(TMF)联合鳖甲煎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2年8月~2024年7月我院收治的CHB患者154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给予TMF治疗,和观察组77例,给予TMF联合鳖甲煎丸治疗,在治疗48周评估疗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ol)、层黏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和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在治疗48周末,两组血清HBV DNA均转阴,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为(42.4±7.4)IU/L,显著低于对照组【(56.5±9.3)IU/L,P<0.05】;观察组血清PC-Ⅲ、HA和IV-Col水平分别为(112.5±18.3)μg/L、(132.5±17.9)μg/L和(159.7±11.8)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7.3±21.3)μg/L、(162.9±20.2)μg/L和(197.5±29.2)μg/L,P<0.05】; 观察组血清IL-6、IL-8和TNF-ɑ水平分别为(6.3±1.1)pg/mL、(15.7±6.5)pg/mL和(20.5±9.5)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8±2.3)pg/mL、(28.1±9.1)pg/mL和(37.6±8.8)pg/mL,P<0.05】。结论 应用TMF联合鳖甲煎丸治疗CHB患者具有显著的改善肝功能的疗效,在病毒转阴的同时,可能有助于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抑制肝纤维化进展。
常态化随访实施院内丙型肝炎微消除策略效果评价*
郝帅, 王梓依, 张心怡, 张粉娜, 苏娜, 贺娜
2025, 28(5):  675-67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09
摘要 ( 13 )   PDF (87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常态化随访在院内丙型肝炎微消除(MES)策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2020年10月~2022年5月就诊于我院行血清抗-HCV和HCV RNA检测为阳性的住院患者,并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进行常态化随访及召回,收集其进一步诊疗信息。结果 经常态化随访后,血清抗-HCV筛查率和HCV RNA检测率分别为83.7%和83.5%,显著高于回顾性研究的70.6%和72.3%(x2=3141.888,P <0.001;x2=25.474,P<0.001);常态化随访中失访患者人数占总随访人数的28.0%,较回顾性研究的44.8%显著降低(x2=23.439,P <0.001);对丙型肝炎知识了解的患者占比高达72.0%,66.0%患者表示积极的治疗意愿,21.0%患者态度一般,仅有13.0%患者治疗态度消极;常态化随访有效召回率为44.3%,显著高于回顾性研究的32.9%(x2=4.183,P <0.05);在122例召回患者中,全部启动DAA抗病毒治疗,除治疗结束失访1例外,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24/SVR48)分别为98.3%(120/122)和100.0%(121/121)/100.0%(121/121)。结论 应用常态化随访作为院内丙型肝炎MES策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可持续等优点,在提高丙型肝炎筛查率、确诊率和提高抗病毒治愈,从而达到丙型肝炎MES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达拉他韦和阿舒瑞韦治疗初治的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刘志东, 李文松, 高震, 孙李妍, 丁琪
2025, 28(5):  679-68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10
摘要 ( 19 )   PDF (877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初治的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观察疗效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7月我院收治的65例初始治疗的基因1b型CHC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分别给予索磷布韦联合达拉他韦治疗或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3个月。常规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考核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结果 观察组RVR、ETVR和SVR分别为84.9%、100.0%和100.0%,对照组则分别为84.4%、100.0%和96.9%,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为(32.5±5.3)U/L和(39.4±5.9)U/L,与对照组【分别为(33.6±6.2)U/L和(40.5±6.3)U/L】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外周血CD4+细胞和CD8+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36.4±4.8)%和(24.6±2.4)%及(1.1±0.4),与对照组【分别为(35.2±4.2)%和(24.5±2.5)%及(1.1±0.3)】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初治的基因1b型CHC患者也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抗病毒效果,还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达卡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研究*
辛文渊, 李玉薇, 吴君
2025, 28(5):  683-68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11
摘要 ( 15 )   PDF (88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达拉他韦(DCV)和阿舒瑞韦(ASV)联合治疗基因 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诊治的56例基因1b型CHC患者,其中1例在治疗期间退出,其他55例均接受并完成12 w的DCV联合ASV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24 w。使用美国罗氏公司提供的COBAS Taqman HCV实时定量PCR检测平台检测血清HCV RNA。结果 55例CHC患者基线血清HCV RNA载量为(6.0±0.6)lg IU/mL,在抗病毒治疗4 w、12 w和随访24 w时,分别为(4.3±0.5)lg IU/mL、(<1.7)lg IU/mL和(<1.7)lg IU/mL,病毒学应答率(VR)分别为20.0%、100.0%和100.0%;55例CHC患者基线血清AST、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计数比值分别为(74.5±24.5)U/L、(83.0±9.6)U/L和(4.3±1.7),在治疗结束和随访24 w末均恢复正常;55例基因1b型CHC患者在治疗结束随访24 w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PLT计数均显著上升(P<0.05),而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应用DCV和ASV联合治疗HCV 1b型感染的CHC患者近期疗效好,安全性高,其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定量CT诊断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效能研究*
王凌云, 梅英, 陈梦雪, 程洪锋, 应修泉, 余萍萍
2025, 28(5):  687-69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12
摘要 ( 17 )   PDF (2207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和CT检查诊断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能。方法 2020年7月~2022年3月我院健康医学中心体检人群935例,均接受超声和CT检查,应用QCT Pro Model 4系统(美国,Mindway 公司)软件行定量CT(QCT)后处理,测量4个感兴趣区CT值和骨矿物浓度(BMD)值,自动计算肝脏脂肪含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QCT诊断NAFLD的效能。结果 在本组935例体检人群中,超声诊断NAFLD者264例(28.2%),而应用肝/脾CT值比值诊断NAFLD者阳性104例(11.1%); 超声诊断的264例NAFLD组肝脏脂肪含量为8.7(6.6,14.8),显著高于671例非NAFLD组【4.6(3.4,6.3),Z值为-18.019,P<0.001】;CT诊断的104例NAFLD组肝脏脂肪含量为16.7(13.5,21.1),显著高于831例非NAFLD组【5.2(3.8,6.9),Z值为-16.349,P<0.001】;以超声诊断作为参考标准时,QCT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在达到3.6%时,其诊断NAFLD的敏感度为69.3%,特异度为86.7%;以肝/脾CT值比值作为参考标准时,QCT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在达到2.1%时,其诊断NAFLD的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98.4%。结论 QCT诊断NAFLD可能更客观、真实,可作为评估NAFLD疾病进程的方法供临床应用。
男女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分析*
陈瑞婷, 袁克敏, 彭小龙
2025, 28(5):  691-69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13
摘要 ( 18 )   PDF (888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诊治的T2DM合并NAFLD患者100例(男62例,女38例)和T2DM患者100例(男57例,女43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 男性T2DM合并NAFLD患者腰围、体质指数、血清E2和TSH水平分别为(92.4±11.2)cm、(26.5±2.5)kg/m2、(23.5±7.8)pg/mL和(3.1±0.5)mU/L,均显著大于或高于T2DM患者【分别为(87.7±9.4)cm、(24.6±2.2)kg/m2、(17.2±5.6)pg/mL和(2.1±0.4)mU/L,P<0.05】,而血清T水平为(3.5±1.1)ng/mL,显著低于T2DM患者【(4.6±1.5)ng/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E2和TSH水平是影响男性T2DM患者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P<0.05);女性T2DM合并NAFLD患者腰围、体质指数和血清TSH水平分别为(81.6±8.0)cm、(26.7±2.3)kg/m2和(3.3±0.6)mU/L,均显著大于或高于T2DM患者【分别为(77.3±7.1)cm、(24.4±2.1)kg/m2和(2.5±0.5)mU/L,P<0.05】,而血清E2和FSH水平分别为(20.4±6.5)pg/mL和(59.8±11.5)mIU/mL,均显著低于T2DM患者【分别为(26.3±7.9)pg/mL和(71.7±13.8)mIU/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E2、FSH和TSH水平是影响女性T2DM患者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存在明显的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深入研究它们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miR-122、miR-140-5p和miR-34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程中华, 唐楠, 谷硕, 李晨露
2025, 28(5):  695-69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14
摘要 ( 14 )   PDF (979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微小RNA(miR)-122、miR-140-5p和miR-34a水平变化及其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效能。方法 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诊治的NAFLD患者104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患者接受肝活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miR-122、miR-140-5p和miR-34a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SH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miR水平诊断NASH的效能。结果 在104例NAFLD患者中,经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NASH者43例,单纯性脂肪肝(SFL)61例;NASH患者血清miR-122和miR-34a水平分别为(8.1±1.3)和(1.8±0.4),显著高于SFL者【分别为(2.6±0.7)和(1.3±0.4),P<0.05】或健康人【分别为(1.3±0.2)和(0.8±0.2),P<0.05】,血清miR-140-5p为(24.1±5.1)×10-4,显著低于SFL者【(71.2±11.3)×10-4,P<0.05】或健康人【(258.9±71.5)×10-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1.793,95%CI:1.352~2.378)、ALT(OR=1.522,95%CI:1.127~2.055)、AST(OR=1.419,95%CI:1.205~1.671)、TG(OR=1.715,95%CI:1.194~2.463)、LDL-C(OR=1.537,95%CI:1.264~1.869)、HDL-C(OR=1.631,95%CI:1.207~2.204)、miR-122(OR=1.409,95%CI:1.228~1.617)、miR-140-5p(OR=0.639,95%CI:0.477~0.856)和miR-34a(OR=1.745,95%CI:1.162~2.621)均是影响NAS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ROC分析,miR-122、miR-140-5p和miR-34a三项指标联合诊断NASH的AUC为0.954,其灵敏度为88.4%、特异度为90.2%、准确度为89.4%,显著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 应用血清miR-122、miR-34a和miR-140-5p水平可以诊断NASH患者,可帮助临床行初步筛查,值得进一步研究。
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临床初步研究
张磊, 王亚茹, 李会平, 王帅, 张威, 周正, 张帆
2025, 28(5):  699-70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15
摘要 ( 15 )   PDF (890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应用司美格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我院诊治的T2DM合并NASH患者80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或在此基础上给予司美格鲁肽皮下注射治疗24周。治疗前后行肝穿刺活检和使用FibroScan-502瞬时弹性成像仪行肝硬度检测(LSM)和检测受控衰减参数(CAP)。结果 在治疗24 w末,观察组BMI、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HOMA-IR分别为(23.9±0.7)kg/m2、(5.5±0.5)mmol/L、(6.5±1.2)mmol/ L、(6.3±0.7)%和(3.6±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6±0.8)kg/m2、(6.0±0.7)mmol/L、(7.9±1.0)mmol/L、(7.5±0.8)%和(4.7±0.7),P<0.05】;观察组血清TG、TC和LDL-C水平分别为(2.7±0.7)mmol/L、(5.1±1.0)mmol/L和(3.3±0.5)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4±0.8)mmol/L、(5.8±1.1)mmol/L和(3.7±0.6)mmol/L,P<0.05】,而血清HDL-C水平为(1.3±0.2)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1±0.2)mmol/L,P<0.05】;观察组肝功能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SM和CAP分别为(8.6±1.0)kPa和(251.0±18.5)db/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1±0.9)kPa和(273.0±19.1)db/m,P<0.05】;治疗后,肝组织学检查显示观察组NASH活动度评分(NAS) 改善率为7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结论 应用司美格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合并NASH患者能改善血糖、血脂和肝功能,具有较好的短期疗效。
磁共振成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性临床价值研究*
葛天明, 吴启源, 于小伟, 李冠武
2025, 28(5):  703-70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16
摘要 ( 14 )   PDF (899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磁共振成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的价值。方法 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诊治的96例NAFLD患者和同期健康人55例,使用MRI检查测定MRI-PDFF,使用瞬时弹性成像行肝硬度检测(LAM)和受控衰减参数(CAP)。所有NAFLD患者接受肝活检检查。结果 NAFLD患者MRI-PDFF、CAP和LSM分别为(27.5±9.6)%、(297.2±35.2)dB/m和(10.3±2.3)kPa,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9.8±3.3)%、(251.7±14.4)dB/m和(5.1±1.3)kPa,P<0.05】;16例重度肝脂肪变组LSM、CAP和MRI-PDFF分别为(11.8±2.0)kPa、(341.1±32.2)dB/m和(37.3±8.3)%,均显著高于29例中度组【分别为(10.4±1.8)kPa、(284.0±12.7)dB/m和(25.1±3.4)%,P<0.05】或51例轻度组【分别为(8.9±1.7)kPa、(263.5±7.7)dB/m和(14.4±3.2)%,P<0.05】;经ROC分析显示,以MRI-PDFF大于或等于31.4%为截断点,评估NAFLD患者重度肝脏脂肪变性的AUC为0.903,其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3.1%(P<0.05)。结论 应用MRI-PDFF判断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性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可以指导临床监测。
1990~2021年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疾病负担变化和2020~2040年中国NAFLD疾病负担预测研究*
吴小玉, 石璐, 受梦媛, 赵丹, 孙娜
2025, 28(5):  707-71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17
摘要 ( 16 )   PDF (1648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我国1990~2021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预测2020~2040年NAFLD疾病负担变化,为制定防控和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应用Excel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描述1990~2021年期间我国NAFLD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率(DALYs)疾病负担相关数据及其标化率情况。应用R软件计算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构建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BAPC)预测2020~2040年我国NAFLD发病情况。结果 1990~2021年NAFLD疾病负担呈上升趋势,标化患病率上升了22.0%【平均年变化百分比(AAPC)=0.6%,P<0.01】,标化发生率上升了18.3%(AAPC=0.7%,P<0.01);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AAPC=0.7%),年龄标化患病率(ASPR,AAPC=0.6%),每年呈增长趋势,BAPC模型预测未来20年内NAFLD疾病负担将持续加重,至2040年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s率预计为780.0/10万、17706.9/10万、11306.1/10万和8.2/10万,与2021年相比增长率分别为25.6%、13.5%、78.9%和7.8%。结论 2019~2021年我国人群NAFLD疾病负担明显上升,且低年龄段男性患病机会更大。后期应根据现阶段NAFLD的疾病负担特点,制定差异化和精细化防治措施,降低NAFLD的疾病负担。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组织学表现研究*
杨欢, 袁宏伟, 奇丽娜, 陈平
2025, 28(5):  711-71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18
摘要 ( 12 )   PDF (3268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肝组织病理学表现。方法 2017年8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MAFLD患者35例,均接受肝穿刺检查。结果 在本组35例患者中,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肝脂肪变性0级8例(22.9%),1级16例(45.7%),2级5例(14.3%),3级6例(17.1%),即肝组织细胞脂肪变性27例(77.1%),其中脂肪肝活动指数(NAS)评分≥5分(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炎)者11例(31.4%);肝细胞气球样变26例(74.4%),小叶炎症32例(91.4%),无小叶炎症者3例(8.6%),其中1级14例(40.0%),2级12例(34.3%),3级6例(17.1%);未出现肝细胞气球样变者9例(25.7%);可见马洛里小体(Mallory-body)5例(14.3%);未出现肝纤维化者5例(14.3%),显著性肝纤维化者16例(45.7%),进展性肝纤维化者14例(40.0%)。结论 尽早完善肝穿刺活检有助于早期明确MAFLD患者肝组织学病理学变化,从而早诊早治,延缓甚至逆转疾病发展,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酒精性肝炎
艾塞那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酒精性肝炎患者初步疗效研究*
王霞, 段旺旺, 李梦辉
2025, 28(5):  715-71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19
摘要 ( 11 )   PDF (88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应用艾塞那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酒精性肝炎(AH)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AH患者102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接受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和观察组52例,接受艾塞那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3个月。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胶原纤维Ⅳ(Ⅳ-C)和层粘连蛋白(LN),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IL-8水平。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血清ALT、AST、GGT和TBIL水平分别为(48.9±15.2)U/L、(45.6±12.5)U/L、(119.5±30.6)U/L和(23.1±5.6)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9.3±20.1)U/L、(79.6±18.1)U/L、(168.8±50.7)U/L和(33.5±6.9)μmol/L,P<0.05】;观察组血清HA、PC-Ⅲ、Ⅳ-C和LN水平分别为(128.5±20.3)μg/L、(132.3±29.1)μg/L、(41.2±9.1)mg/mL和(105.4±20.6)m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2.2±22.1)μg/L、(186.5±30.4)μg/L、(57.3±10.2)mg/mL和(134.5±20.1)mg/mL,P<0.05】;观察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分别为(236.1±100.8)pg/L、(35.1±10.8)pg/L和(10.5±3.8)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6.7±105.6)pg/L、(50.1±11.4)pg/L和(17.1±4.5)ng/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5%和10.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治疗AH患者可进一步改善肝功能,可能与减轻了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合并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刘家阳, 鲁俊, 李良
2025, 28(5):  719-72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20
摘要 ( 18 )   PDF (887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合并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患者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对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的理解和处理。方法 2020年11月~2023年4月我院诊治的AIP患者28例和AIP合并IgG4-SC患者19例,常规行肝活检和腹部CT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G和IgG4,计算IgG4-RD疾病活动度应答指数(RI)。给予泼尼松或/和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结果 AIP合并IgG4-SC组患糖尿病比例、器官受累数目和RI分别68.4%、3.0(2.5,4.5)个和12.5(12.0,14.5),均显著高于单纯AIP组【分别为35.7%、2.0(1.0,2.5)个和7.0(5.0,8.0),P<0.05】;AIP合并IgG4-SC组上腹痛发生率为73.7%,显著高于单纯AIP组的42.9%(P<0.05);AIP合并IgG4-SC组血清GGT、ALP、IgG、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分别为574.7(76.8,965.2)U/L、438.0(274.4,638.7)U/L、141.6(134.7,208.5)g/L、38.5(29.7,79.2)U/L和49.3(36.1,108.5)U/L,均显著高于单纯AIP组【分别为298.8(37.5,685.3)U/L、168.5(109.4,374.3)U/L、45.3(30.5,69.4)g/L、16.6(10.6,28.0)U/L和14.5(8.5,25.8)U/L,P<0.05】;AIP合并IgG4-SC组弥漫性胰腺肿大比例、胰腺结石或钙化比例和肝内胆管壁增厚比例分别为78.9%、15.8%和15.8%,均显著高于单纯AIP组的46.4%、3.6%和3.6% (P<0.05)。结论 AIP合并IgG4-SC患者病情可能较为复杂,需要临床缜密的评估和处理,应用皮质激素联合UDCA治疗,短期预后良好。
药物性肝损伤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水飞蓟素治疗10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疗效研究*
刘立华, 尤晓红, 范周红
2025, 28(5):  723-72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21
摘要 ( 16 )   PDF (88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分析观察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水飞蓟素胶囊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1年1月~2024年7月我院诊治的DILI患者102例,被分为两组,每组51例。给予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多烯磷脂酰胆碱静脉滴注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水飞蓟素胶囊口服,治疗2~4周。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和黄嘌呤氧化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结果 经2~4周治疗,本组DILI患者肝功能复常率为91.2%, 9例(8.8%)肝功能指标未正常;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LT、AST和ALP水平分别为(33.6±6.7)U/L、(35.8±7.1)U/L和(62.3±11.4)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7.9±7.4)U/L、(52.8±7.0)U/L和(73.1±11.9)U/L,P<0.05】;观察组血清SOD和GSH水平分别为86.0(74.6,93.2)U/L和(7.9±1.3)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3.5(69.1,81.2)U/L和6.3±1.0)μmol/L,P<0.05】,而血清MDA水平为(5.2±1.1)n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6.4±1.2)nmol/L,P<0.05】;观察组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分别为(4.6±1.8)pg/mL和(11.3±4.4)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3±2.6)pg/mL和(26.4±6.7)ng/mL,P<0.05】。结论 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和水飞蓟素胶囊治疗DILI患者可以获得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状态和减少细胞因子释放有关,值得临床继续观察。
脓毒症性急性肝损伤
脓毒症并发急性肝损伤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鞠敏, 杨巍, 丁小山, 何小卫
2025, 28(5):  727-73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22
摘要 ( 15 )   PDF (873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脓毒症患者并发急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2021年8月~2024年8月我院收治的207例脓毒症患者,其中并发急性肝损伤者107例。给予抗感染和生命支持治疗,给予肝损伤患者护肝治疗。常规检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影响脓毒症并发急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肝损伤组血小板计数和血清ALB水平分别为(123.6±26.0)×109/L和(29.9±5.4)g/L,均显著低于脓毒症未并发肝损伤组【分别为(170.4±30.3)×109/L和(32.9±6.0)g/L,P<0.05】,而血清CRP、D-D、APACHE Ⅱ评分、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抗生素应用时间分别为(90.9±18.7)mg/L、(4.1±0.8)μg/ml、(21.5±3.5)、(11.3±1.5)d、(130.5±13.1)h和(14.4±2.8)d,均显著高于或长于脓毒症组【分别为(46.9±8.3)mg/L、(2.3±0.5)μg/ml、(16.7±3.4)、(4.8±1.0)d、(45.4±4.8)h和(7.3±1.2)d,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抗生素应用时间和APACHE Ⅱ评分均是导致脓毒症患者并发急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一些脓毒症患者可能并发急性肝损伤,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并给予积极的防治,可能改善预后。
肝硬化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疗效分析*
朱颖静, 吴洁, 田鑫越, 田巍巍
2025, 28(5):  731-73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23
摘要 ( 13 )   PDF (88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与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EVL)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9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68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给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或EVL治疗,术后随访1年。结果 观察组曲张静脉(EV)分级为F1、F2和F3分别为32.3%、50.0%和17.6%,Child-Pugh分级为B级和C级分别为76.5%和23.5%,与对照组比(分别为38.2%、41.2%和20.6%及76.5%和23.5%),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急性期,对照组因失血性休克死亡3例;在生存者中,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止血成功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9%,而治疗次数、早期再出血率和迟发性再出血率分别为(1.4±0.6)次、2.9%和5.9%,显著少于或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0.8)次、12.9%和22.6%,P<0.05】;术后,观察组胸骨后疼痛发生率为2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而两组吞咽困难、发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因再出血死亡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8.8%、8.8%、5.9%和8.8%对0.0%、12.9%、9.7%和22.6%,均P>0.05)。结论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和EVL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但各有优缺点,可根据各地条件和技术选择实施。
基于北京PIR分型标准评价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研究*
陈洁, 杨才敏, 彭彩玲, 徐辉
2025, 28(5):  735-73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24
摘要 ( 18 )   PDF (880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北京标准评价恩替卡韦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1年7月~2024年7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45例,均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使用FibroScan 502弹性扫描仪行肝硬度检测(LSM)。常规行肝活检,行Ishak纤维化评分和Knodell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并按北京标准,将治疗后肝组织学变化分为进展为主型(P)、不确定型(I)和逆转为主型(R)。结果 在治疗12个月末,病理学检查发现在14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组织学表现为P型、I型和R型分别为45例(31.0%)、32例(22.1%)和68例(46.9%);P型基线有饮酒史、血清HBV DNA载量和HBsAg水平分别为46.7%、(7.6±1.8)lg IU/mL和(8751.9±220.5)IU/mL,显著高于R型【分别为23.5%、(5.7±1.6)lg IU/mL和(2003.0±60.9)IU/mL, P<0.05】或I型【分别为34.4%、(6.5±1.7)lg IU/mL和(4312.4±111.4)IU/mL,P<0.05】;在治疗12个月末,P型血清ALT、AST、LSM、Ishak评分和HAI评分分别为(47.9±13.1)U/L、(53.1±14.2)U/L、(6.7±1.7)kPa、(3.6±0.4)分和(5.1±0.5)分,显著高于R型【分别为(36.2±10.9)U/L、(37.0±11.2)U/L、(5.2±1.2)kPa、(3.2±0.3)分和(4.5±0.3)分,P<0.05】; AL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46.7%和71.1%,均显著低于R型的100.0%和100.0%(P<0.05)。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可能不同,参照北京标准可以清楚地进行分层研究,以探究影响疗效的因素,值得深入研究。
脾切除术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和凝血功能指标预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研究*
汪闯, 周林, 高焕焕, 陈敬锋, 王彬阶
2025, 28(5):  739-74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25
摘要 ( 13 )   PDF (88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血栓弹力图(TEG)指标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为该类患者提供早期干预的参考指标。方法 2020年1月~2024年6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LC患者129例,均接受脾切除术。使用宝锐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的设备检测TEG指标,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血液凝固时间(K)、凝固角和最大血块强度(MA)。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 本组LC患者在脾切除术后,经影像学检查,PVT发生率为29.5%;PVT组基线血小板计数为77.4(50.3,101.2)×109/L,显著低于非PVT组【107.5(81.8,159.7)×109/L,P<0.05】,而MELD评分、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分别为22.3(20.1,24.8)分、17.0(16.2,17.8)mm和14.0(13.2,15.4)mm,均显著大于非PVT组【分别为18.2(16.9,20.0)分、15.1(13.7,16.4)mm和11.9(10.9,13.5)mm,P<0.05】;PVT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分别为16.5(15.1,18.0)s和43.1(39.7,45.9)s,显著长于非PVT组【分别为15.1(14.0,16.3)s和40.3(37.4,43.0)s,P<0.05】,而纤维蛋白原水平为2.0(1.6,2.4)g/L,显著低于非PVT组【2.3(1.9,3.0)g/L,P<0.05】,K为2.6(2.0,3.4)min,显著小于非PVT组【3.7(1.8,5.7)min,P<0.05】,而MA为52.7(43.7,57.9)mm,显著大于非PVT组【41.6(36.0,53.1)mm,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K值和MA是LC患者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K值和MA联合预测LC患者脾切除术后发生PVT的 AUC为0.90,其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81.6%,预测效能显著优于单项指标预测(P<0.05)。结论 检测TEG参数K值和MA可以帮助预测LC患者脾切除术后PVT发生,以便做好早期干预,对于改善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多普勒组织成像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硬化性心肌病价值研究*
李嘉亮, 段艳, 申健, 王煜
2025, 28(5):  743-74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26
摘要 ( 17 )   PDF (956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联合超声心动图(ECG)参数诊断肝硬化(LC)患者并发LC性心肌病(CCM)的价值。方法 2019年2月~2024年2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LC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入组时均接受DTI和ECG检查,测量左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L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早期与晚期最大血流峰值速度(E/A)比值。转换至TDI模式检测,根据二尖瓣和动脉瓣频谱获取射血时间(ET)、等容舒张/收缩时间(IRT/ICT),计算Tei指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CCM的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DTI联合ECG参数预测CCM发生的效能。结果 在120例LC患者中,发现CCM者37例(30.8%);CCM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Child-PughC级占比、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分别为(62.6±5.9)岁、43.2%、62.2%、35.1%、(47.3±9.4)μmol/l和(28.4±6.3)U/l,均显著高于或大于LC组【分别为(58.2±5.4)岁、8.4%、4.8%、4.8%、(14.8±7.4)μmol/l和(20.9±4.8)U/l,P<0.05】;CCM组门静脉内径、LAD和Tei指数分别为(16.2±2.1)mm、(39.6±4.4)mm和(0.6±0.2),均显著大于LC组【分别为(13.2±1.2)mm、(34.2±3.6)mm和(0.4±0.1),P<0.05】,而E/A比值为(0.8±0.1),显著小于LC组【(1.0±0.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hild-Pugh分级、LAD和Tei指数均是LC患者发生CC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LAD联合Tei指数预测乙型肝炎LC患者发生CCM的AUC为0.901(95%CI:0.836~0.967),其灵敏度为86.5%,特异度为84.3%,显著优于单个指标预测(P<0.05)。结论 应用DTI联合ECG参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LC患者发生CCM,做到早期干预。
CT扫描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症患者PSE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价值研究*
王慧芳, 黄世全, 田娟
2025, 28(5):  747-75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27
摘要 ( 16 )   PDF (876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使用CT检查确定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症患者在接受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 2020年1月~2024年6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症患者90例,均接受PSE治疗,使用CT扫描检查随访。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SE术后PVS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PSE术后随访3个月时,在9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发生PVST者17例(18.9%);PVST组术后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和低分子肝素百分比分别为11.8%和17.6%,显著低于未发生PVST组的37.0%和42.5%(P<0.05);PVST组脾脏最大径、门静脉主干直径、脾静脉直径、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和脾脏栓塞百分比显著大于,而门静脉血流速率显著慢于未发生PVS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未抗凝、门静脉主干直径>1.58 cm、门静脉血流速率<13.1 cm/s和脾脏栓塞百分比>39.0%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症患者PSE术后发生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PSE术后可能发生PVST,及时抗凝和控制栓塞比例可能降低其发生的几率,需要临床进一步验证。
肝癌
TACE联合贝伐珠单抗和信迪利单抗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穆亚, 葛乃建, 刘学, 王向东, 徐伟, 杨业发
2025, 28(5):  751-75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28
摘要 ( 18 )   PDF (890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贝伐珠单抗和信迪利单抗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6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不可切除HCC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给予对照组TACE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给予观察组TACE联合贝伐珠单抗和信迪利单抗治疗,3周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随访1年。结果 在疗程结束时评估,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观察组血清AFP、bFGF、VEGF和PIVKA-Ⅱ水平分别为(77.9±31.7)ng/mL、(4.2±0.8)pg/mL、(82.7±18.3)pg/mL和(652.9±102.4)mA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9.4±57.4)ng/mL、(5.3±1.0)pg/mL、(124.5±20.9)pg/mL和(764.0±113.9)mAU/L,均P<0.05】;观察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分别为(34.5±2.8)%和(1.4±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1±3.1)%和(1.2±0.2),均P<0.05】;两组1~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1年末,观察组总体生存率为83.3%,与对照组的68.8%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进展生存率为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3%(P<0.05)。结论 采用TACE治疗后联合贝伐珠单抗和信迪利单抗治疗不可切除的HCC患者能提高短期临床疗效,可能与调节了免疫功能和抑制了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CEUS与增强CT/MRI LI-RADS分类诊断小肝细胞癌应用研究*
李新, 梅文娟, 张昊月
2025, 28(5):  755-75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29
摘要 ( 15 )   PDF (87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磁共振成像(MRI) 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分类诊断小肝细胞癌(sHCC)的价值。方法 2019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诊治的肝内小结节病灶患者102例,纳入患者肝内结节均≤1 cm,同时接受CEUS和CECT/MRI检查,应用LI-RADS系统分类,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 在102例肝内病灶中,CEUS判定为LR3、LR4、LR5和LRM分别为11例、13例、67例和11例,与CECT/MRI判定的结果(分别为18例、20例、61例和3例)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3);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sHCC者92例,混合性肝癌2例和肝硬化结节4例,局灶性增生性结节(FPN)4例;CEU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62.5%、98.9%和96.1%,与CECT/MRI诊断的75.0%、97.9%和96.1%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ECT/MRI与CEUS均可应用于对肝内结节性病灶的性质判断。临床上,这些检查往往相互印证,以早期做出适当的诊断,帮助临床决策。
阿替利珠单抗联合靶向药物和TACE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研究*
张小昭, 雷凯, 祁亚斌, 金雷, 朱代华
2025, 28(5):  759-76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30
摘要 ( 16 )   PDF (930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阿替利珠单抗联合靶向药物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7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PLC患者126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分别给予TACE术联合磺酸阿帕替尼、或甲苯磺酸索拉菲尼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或在此基础上联合阿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治疗。随访2年,评估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和组织多肽抗原(TPA)水平。结果 观察组ORR和DCR分别为60.3%和87.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3%和71.4%(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 +细胞比值分别为(38.4±4.3)%和(1.3±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3.6±3.8)%和(1.1±0.2),P<0.05】;观察组血清AFP和TPA水平分别为(92.6±25.8)ng/mL和(308.2±50.9)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77.6±41.3)ng/mL和(359.7±56.3,P<0.05】;两组2 a生存率分别为66.1%(41/62)和45.0%(27/60),差异显著(x2=5.518,P=0.019)。结论 在TACE术后采用阿替利珠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中晚期PLC患者能够提高生存期,可能与改善了免疫功能有关,需要扩大临床验证。
信迪利单抗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抗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徐嘉, 彭炜惟, 尹娜, 杨雨婷
2025, 28(5):  763-76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31
摘要 ( 19 )   PDF (888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信迪利单抗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抗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不可手术切除的HCC患者90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分别给予信迪利单抗或在此基础上联合抗VEGF单抗治疗4~6个疗程。应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估生活质量,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VEGF、甲胎蛋白(AFP)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8.9%和77.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和55.6%(P<0.05);治疗后观察组角色限制、生理功能、躯体功能和总体健康评分分别为(47.1±4.5)分、(43.5±5.3)分、(47.9±4.1)分和(55.8±5.7)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42.5±5.6)分、(38.7±3.7)分、(43.7±3.8)分和(48.0±5.3)分,P<0.05】;观察组血清VEGF和AFP水平分别为(114.3±18.7)pg/ml和(73.4±8.6)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2.8±17.6)pg/ml和(158.0±9.2)μg/L,P<0.05】;观察组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41.7±4.9)%、(30.0±3.5)%和(1.6±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8.2±4.0)%、+(27.1±3.6)%和(1.4±0.2),P<0.05】。结论 信迪利单抗联合抗VEGF单抗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HCC患者可获得一定的短期疗效,可能与提高了机体免疫功能和抑制了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CT检查指标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诊断良恶性肝脏结节价值研究*
叶琴, 叶莉, 骆馨, 单勤星, 沈亦亮
2025, 28(5):  767-77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32
摘要 ( 15 )   PDF (2580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甲胎蛋白 (AFP)水平联合CT检测病灶指标诊断肝脏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肝脏结节患者124例,行常规CT扫描,选择病灶感兴趣区,计算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血容量(BV)和血流量(BF),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和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以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恶性肿瘤发生的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CT指标联合血清指标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在本组124例肝内结节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肝脏良性结节83例(66.9%)和恶性肿瘤41例(33.1%);恶性病灶CT检测的PS、BV和BF分别为(10.4±3.2)mL/(min·100 g)、(4.0±1.6)mL/100 g和(26.5±5.6)mL/(min·100 g),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灶【分别为(6.2±1.5)mL/(min·100 g)、(1.9±0.5)mL/100 g和(17.9±3.5)mL/(min·100 g),P<0.05】;恶性组血清AFP、CA-199和TSGF水平分别为(416.4±150.1)μg/L、(44.6±5.9)U/L和(78.3±8.3)U/mL,显著高于良性组【分别为(11.8±2.3)μg/L、(36.2±4.5)U/L和(59.7±6.2)U/mL,P<0.05】;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CT检测的PS、BV和BF及血清AFP水平是影响恶性病灶的重要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T检测的病灶指标联合血清AFP水平判断肝脏恶性结节的AUC为0.967(95%CI:0.927,1.000),其诊断的敏感度为95.1%,特异度为95.1%。结论 CT检测病灶指标联合血清AFP水平判断肝脏结节良恶性效能较高,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信迪利治疗超出up-to-seven标准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王佳会, 崔立明
2025, 28(5):  771-77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33
摘要 ( 29 )   PDF (1199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仑伐替尼和信迪利单抗治疗超出up-to-seven标准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6月~2024年9月我院收治的超出up-to-seven标准的PLC患者96例,其中观察组48例接受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信迪利单抗治疗,对照组48例接受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依据mRECIST评价肿瘤治疗效果,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43.8%和89.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9%和72.9%(P<0.05);观察组中位PFS为15.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23.0个月,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分别为11.2个月和15.0个月,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方法、门静脉癌栓(PVTT)和血清AFP>400 μg/L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采用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信迪利单抗治疗超出up-to-seven标准的PLC患者可以有效减轻肿瘤负荷,延长生存时间。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定量动态增强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价值研究*
刘静芳, 张苏波, 丁军明, 杨卫健
2025, 28(5):  776-77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34
摘要 ( 15 )   PDF (1753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的诊断价值。方法 2022年2月~2024年7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103例FLL患者,均接受DCE-MRI检查,并经过手术或肝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诊断。采用Kappa检验分析DCE-MRI与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采用ROC曲线分析DCE-MRI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病理学检查诊断肝细胞癌(HCC)6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12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8例和肝血管瘤(HH)19例;HCC和HH病灶DCE-MRI动脉期富血供占比分别为90.6%和100.0%,均显著高于ICC病灶的41.7%或FNH病灶的75.0%(P<0.05);HH病灶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和Ve分别为(0.4±0.1)、(0.5±0.1)和(0.7±0.2),而FNH病灶分别为(0.3±0.1)、(0.4±0.1)和(0.5±0.1),均显著低于HCC病灶【分别为(0.7±0.2)、(0.9±0.3)和(1.1±0.4),P<0.05】或ICC病灶【分别为(0.6±0.2)、(0.8±0.3)和(1.0±0.3),P<0.05】;DCE-MRI检查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3.8%、92.3%和93.2%,诊断ICC分别为83.3%、95.6%和94.2%,诊断FNH分别为75.0%、97.9%和96.1%,诊断HH分别为89.5%、98.8%和97.1%,与病理学检查诊断的一致性均较好(均kappa>0.7)。结论 定量DCE-MRI检查对于FLL的定性诊断应用价值较高,可帮助临床医生作出合适的医疗干预选择。
胆石症
胆石症患者腹部增强CT扫描表现特征及其临床决策与转归分析*
高峻坤, 卞鹏宇, 汤玉香
2025, 28(5):  780-78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35
摘要 ( 16 )   PDF (86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总结胆石症患者增强CT检查表现特征及其对临床决策的指导作用。方法 2022年5月~2024年4月我院诊治的160例胆石症患者,均接受增强CT检查,分析总结胆石症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常规给予个体化的手术和内科治疗,观察转归情况。结果 在160例胆石症患者中,发现胆囊结石46例,胆管结石54例和胆囊合并胆管结石60例;本组肝内胆管扩张发生率为60.0%,肝实质密度改变为30.0%和胆管壁增厚为32.5%;胆管结石和胆囊合并胆管结石患者肝内胆管扩张发生率分别为77.8%和80.0%,均显著高于胆囊结石患者的21.7%(P<0.05),胆管壁增厚发生率分别为51.9%和60.0%,均显著高于胆囊结石患者的1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结石和胆囊合并胆管结石患者并发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44.4%和46.7%,均显著高于胆囊结石患者的8.7%(P<0.05),肝脓肿发生率分别为11.1%和13.3%,均显著高于胆囊结石患者的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管取石术和抗感染治疗,本组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增强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胆石症患者肝胆影像学表现,为疾病分型诊断和并发症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个体化治疗决策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与胆囊前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手术效果比较研究*
张文杰, 周黎晨, 刘宇, 甘元涛, 赵杰
2025, 28(5):  784-78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36
摘要 ( 16 )   PDF (882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与胆囊前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手术难易程度。方法 2021年6月~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197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均接受LC手术。在手术时,被分成两组,分别采取胆囊前三角入路101例和胆囊后三角入路96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和TNF-α水平,采用羟胺法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DTNB直接显色法检测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采用硫代巴比妥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结果 胆囊后三角入路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33.6±7.3)min和(22.3±5.6)h,均显著短于胆囊前三角入路组【分别为(39.1±7.1)min和(28.8±6.1)h, P<0.05】,术中出血量为(36.9±11.4)mL,显著少于胆囊前三角入路组【(49.5±12.9)mL,P<0.05】;在术后3 d,胆囊后三角入路组VAS评分为(2.5±0.4)分,显著小于胆囊前三角入路组【(3.1±0.5)分,P<0.05】;在术后24 h,胆囊后三角入路组血清IL-6、IL-8、TNF-α和CRP水平分别为(12.1±2.0)ng/L、(17.3±2.7)ng/L、(19.5±2.7)ng/L和(18.3±1.6)mg/L,均显著低于胆囊前三角入路组【分别为(15.2±1.4)ng/L、(22.7±3.1)ng/L、(23.6±3.5)ng/L和(29.1±1.1)mg/L, P<0.05】;胆囊后三角入路组血清SOD水平为(121.0±18.4)U/ml,显著高于胆囊前三角入路组【(105.3±19.2)U/ml,P<0.05】。结论 采用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行LC手术可能更方便快捷。由于手术时间缩短,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相对较轻。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肋下前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胆囊疾病患者镇痛效果研究*
张骞, 张聪, 张涛
2025, 28(5):  788-79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37
摘要 ( 16 )   PDF (89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肋下前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胆囊疾病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2022年3月~2023年9月我院诊治的胆囊疾病患者106例,均接受LC手术治疗。在麻醉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在全身麻醉诱导后,分别给予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或在超声引导下行肋下前路腰方肌阻滞,静脉自控镇痛维持。使用深多功能监护仪测定插管前(T0)、插管后10 min(T1)和拔管后10 min(T2)时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AD)水平。结果 观察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为(5.5±0.7)h,显著长于对照组【(2.4±0.5)h,P<0.05】,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补救镇痛次数分别为(16.3±1.7)h和(2.5±0.4)次,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0.5±2.4)h和(3.3±0.5)次,P<0.05】;在术后6 h、12 h和24 h,观察组静息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T1和T2时,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6 h,观察组血清IL-6、CRP和TNF-α水平分别为(70.3±8.2)pg/mL、(69.5±8.4)mg/L和(12.6±1.4)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5.2±8.6)pg/mL、(84.5±8.6)mg/L和(19.3±1.6)pg/mL,P<0.05】;血清Cor、NE和AD水平分别为(162.5±16.7)ng/mL、(231.5±24.6)μg/L和(106.4±12.7)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4.3±19.5)ng/mL、(266.7±28.3)μg/L和(134.3±13.5)μg/L,P<0.05】;观察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5%(P<0.05)。结论 采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肋下前路腰方肌阻滞对于接受LC手术的胆囊疾病患者镇痛效果较好,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可能与抑制了机体炎症应激反应有关。
病例报道
1例复杂肝损害患者诊断经验介绍
丁雯瑾, 范建高, 曾静
2025, 28(5):  792-79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38
摘要 ( 18 )   PDF (1331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EB病毒感染相关肝损伤1例报告
马思芸, 杨蕊旭, 范建高, 孙超
2025, 28(5):  794-79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39
摘要 ( 13 )   PDF (1213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急性肾损伤诊疗进展*
杜冰玉, 李俊峰, 张立婷
2025, 28(5):  797-80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5.05.040
摘要 ( 18 )   PDF (912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肝脏合成、解毒、代谢和转化功能严重障碍后出现的临床症候群,可并发多脏器衰竭,病死率高。肝肾综合征(HRS)是ACLF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急性肾损伤(AKI)的特殊形式,是影响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发现AKI并及时处理可有效降低ACLF患者的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