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10-10
会议纪要
论著
MHV-3诱导暴发型肝衰竭小鼠肝组织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
陈韬,朱琳,邹勇,宁琴
2010, 13(5):  323-3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02
摘要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病毒感染所致急性肝衰竭小鼠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利用MHV-3病毒诱导Balb/cJ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采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和肝脏IFN-γ和TNF-α水平。结果 随着MHV-3感染时间的延长,动物外周血和肝组织IFN-γ和TNF-α水平逐渐增高,在小鼠死亡时达到高峰。结论 IFN-γ和TNF-α可能参与了MHV-3诱导的暴发型肝炎肝脏损伤的发病过程。
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的表达
李汛何灿明王鲁文龚作炯
2010, 13(5):  325-32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03
摘要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诱导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在丙酮酸乙酯保护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7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EP干预组和EP治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HDAC2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肝组织匀浆HDAC2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模型组HDAC2的表达量减少(P<0.05),其中造模12h和24h肝组织HDAC2表达的IOD/Area值分别为0.0817±0.0118和0.0726±0.0111,明显低于正常组(0.1125±0.0047,P<0.01);EP干预组和治疗组与模型组间HDAC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P虽然对肝脏有保护作用,但不能影响HDAC2的表达。HDAC2的减少在急性肝衰竭的进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Smad3基因小干扰RNA的序列设计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
王泽荣,王建浩,胡从莉,沈秀娟,吴妹英,吴士良
2010, 13(5):  328-33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04
摘要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大鼠Smad3基因小干扰RNA的表达质粒,为肝纤维化RNAi介导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 利用互联网资源针对Smad3基因设计并合成三条可能的小干扰RNA,脂质体瞬时转染大鼠肝星状细胞,RT-PCR检测Smad3基因的表达情况。然后将这三条小干扰RNA插入到RNA干扰载体pRNAT-U6.1/Neo中,构建成三条干扰载体并测序。结果 RT-PCR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Smad3基因的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结论 重组质粒pRNAT-SiSmad3的成功构建,为后续的Smad3基因下调实验提供了可能。
三种肝血流阻断法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金山
2010, 13(5):  331-33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05
摘要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三种肝血流阻断法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12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ringle法组、半肝阻断组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h、2h、6h和24h检测ALT和AST水平及肝细胞凋亡率,观察肝脏病理学及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Pringle法再灌注后各时间点ALT和肝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半肝血流阻断组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肝脏病理学包括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重于半肝血流阻断组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再灌注后72h,Pringle法、半肝血流阻断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生存率分别为87.5%(7/8)、100%(8/8)和100%(8/8)。结论 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能够减少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凋亡,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多烯磷脂酰胆碱在酒精性肝损伤铁过度沉积中的作用*
冀杨,张亚南,康熙雄,徐有青
2010, 13(5):  335-33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06
摘要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酒精性肝病大鼠铁稳态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的探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喂饲Lieber-Decarli无酒精和含酒精液体6周。治疗组动物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干预。实验结束时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二醛(MDA)、铁、总铁结合力(TIBC)、铁蛋白(ferritin)和Hepcidin;大鼠肝组织行HE染色、普鲁士蓝铁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epcidin。结果 各组间血清铁、总铁结合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和Ferritin分别为37.9±14.3 U/L、55.0±18.6 U/L和337.8±132.8 ng/ml,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血清Hepcidin为124.1±32.0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4);治疗组动物血清MDA为3.6±2.4 nmol/ml,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组织学检查显示模型组肝细胞脂肪变明显,肝脏Hepcidin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脂肪变细胞所占比例低于模型组,但肝脏Hepcidin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肝脏铁颗粒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酒精摄入能够下调肝脏Hepcidin表达,导致酒精性肝损伤及铁稳态失衡。多烯磷脂酰胆碱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而具有保护肝脏细胞的作用。
杞蓟制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mRNA的影响
严红梅,刘 林,孟培燕,张爱忠,张赤志
2010, 13(5):  339-34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07
摘要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杞蓟制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制备大鼠NASH模型,分别给予杞蓟制剂或复方蛋氨酸胆碱处理。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组织PPARα mRNA水平。结果 通过图像分析显示,与正常组(0.0457±0.0049)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PARα mRNA表达的平均吸光度(0.0264±0.0036)明显减弱(P<0.01);与模型组比,杞蓟制剂和复方蛋氨酸胆碱防治大鼠肝组织PPARα mRNA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0.0385±0.0042和0.0353±0.0037,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杞蓟制剂与复方蛋氨酸胆碱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杞蓟制剂通过激活PPARα mRNA表达来调节脂质代谢,发挥防治NASH发生的作用。
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和24周疗效的Meta评价
赵攀,钟彦伟,唐彦,管群,韩玉坤
2010, 13(5):  342-3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08
摘要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治疗核苷类初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检索2003年1月-2010年5月公开发表的有关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的核苷类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采用检验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以相对危险度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并绘制森林图。疗效判定指标包括血清HBV DNA检测不到(阴转)、血清ALT复常和血清HBeAg转阴。结果 共检索到212篇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1篇英文文献和3篇中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恩替卡韦治疗12周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P=0.0002,RR=1.74)、ALT复常率(P=0.04,RR=1.34)显著高于阿德福韦酯治疗组;恩替卡韦治疗24周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P=0.20)、血清HBeAg转阴率(P=0.27)与阿德福韦酯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恩替卡韦的起效较快,但在治疗24周时,两药的抗病毒效果已无显著性差异。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钮志林,高胜利,俞净,徐密琴,沈燕,叶扬
2010, 13(5):  345-34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09
摘要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5例,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治疗前后均接受肝穿刺活检,检测HBV DNA和肝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后68.5%(24/35)患者肝组织学得到改善(HAI由8.3±3.9下降至4.8±3.6,t=3.901,P<0.01);29例HbeAg阳性患者发生血清学转换7例;ALT、AST和HBV DNA明显下降(P<0.01)。结论 ADV治疗CHB能够降低血清病毒量、稳定肝功能,同时带来肝组织学的改善。
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101例临床观察
贺降福,肖绍树,刘荣,滕小军,杨润芝,高新生,叶俊,石干,李宏
2010, 13(5):  347-34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10
摘要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拉米夫定治疗无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药连续144周治疗,停药后监测96周疗效和药物安全性。方法 初始治疗69例,拉米夫定治疗无效再治疗32例共101例,采用单药阿德福韦酯(ADV)10mg,每日1次口服,连续治疗144周,疗程结束继续监测到240周。结果 阿德福韦酯初治组和复治组经144周连续治疗和停药后监测至240周血清ALT累积复常率分别为91.3%和90.6%,血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8.4%和84.3%,HBeAg转阴率分别为34.7%和28.1%,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分别为55.0%和53.1%,HBsAg/HBsAb血清学转换均在停药后不同时间段发生,初治组为7.2%,复治组为6.3%。经144周连续治疗和停药后随访期间血、尿常规和肾功能,均无与治疗相关的异常发现。结论 阿德福韦酯单药1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显著抑制HBV DNA复制,对拉米夫定治疗无效患者,可获得同样疗效,长期服药无明显耐药性,安全性好。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短期预后的价值探讨
李平
2010, 13(5):  350-35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11
摘要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短期预后。方法 对16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AUC)来比较MELD和CTP评分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对预后预测的准确性。结果 在随访3月、6月和12月时,分别有23例、42例和66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的MELD和CTP评分比生存患者高(P<0.001);MELD得分越高,死亡的危险越大。结论 MELD与CTP评分均能准确地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中短期预后。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郁国强,曾军红,禤江华,李红军
2010, 13(5):  352-35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12
摘要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9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均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A组47例接受PE治疗,B组32例接受PE+HDF治疗,C组不接受人工肝治疗。结果 A组治愈16例,好转22例,死亡9例,B组治愈9例,好转17例,死亡6例,C组治愈7例,好转22例,死亡11例;PE或PE+HDF治疗后,患者血NO、LPS、TNF-α下降明显。结论 PE或PE联合HDF治疗重型肝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肝性脑病恢复,提高患者存活率。
人肝肿瘤细胞系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初步研究
刘鸿凌游绍莉荣义辉王岩刘婉姝王业东陈菊梅辛绍杰
2010, 13(5):  354-35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13
摘要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人肝肿瘤细胞系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5例重型肝炎病人先行持续的血浆透析滤过和血浆置换,次日进行持续72h的人肝肿瘤细胞系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患者转归。结果 治疗后患者总胆红素由212.0±74.8μmol/L降至145.3±88.7μmol/L(P<0.05),8周后降至23.4±6.0μmol/L(P<0.01);血清AFP从158.4±99.7ng/ml升高至903.7±66.3ng/ml(P<0.05),但在8周后明显下降到95.1±58ng/ml;凝血酶原活动度在治疗中一度下降,但治疗2周后明显恢复。最终3例病人临床痊愈出院,1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 人肝肿瘤细胞系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可用于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并无严重的副反应发生。
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手术切除肝癌患者的价值探讨*
余继海,荚卫东,马金良,李建生,许戈良,葛勇胜,王伟
2010, 13(5):  357-35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14
摘要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加速康复外科与传统围手术期处理肝癌切除术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治疗23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病人,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处理3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肠道恢复排气时间、肝脏功能变化和住院费用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开始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患者较传统治疗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两组病人术后第3天和第5天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行加速康复外科治疗肝癌切除术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既有利病人术后器官功能的康复,又可以减少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
64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及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
李大勇,郭应林,陆海波,黄亚华,姜慧杰
2010, 13(5):  359-36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15
摘要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64层CT门静脉血管造影(MSCTP)及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6例门静脉病变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后,运用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重建法(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门静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以评价门静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结果 MSCTP能满意显示正常和异常的门静脉,VR、MIP均可显示4级以上的门静脉分支,直观地评价门静脉的位置、轮廓、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了解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的分布范围和程度。MPR能较直观地显示病变整体形态和范围。结论 螺旋CT门静脉造影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吲哚青绿排泄试验操作中常见失误原因分析
余永红,荚卫东,黄家丽
2010, 13(5):  363-36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16
摘要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吲哚青绿排泄试验操作中出现的常见失误并分析原因。方法 对226例肝病患者应用DDG-3300K肝储备功能分析仪进行肝储备功能检测,总结操作中出现的常见失误原因。结果 共有15例出现操作失误,结合图形总结出4种典型的常见操作失误,包括推药延迟、推药过慢、中间停顿及药物外溢。结论 正确的护理操作能保证检测的顺利完成和结果的准确性。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胃镜检查特点分析
汪朝晖,柳小琴
2010, 13(5):  366-36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17
摘要 ( 1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胃镜特点及其与肝功能分级和食道静脉曲张的关系。方法 对1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对其并发PHG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08例患者中,发现PHG 42例(38.9%),食管静脉曲张91例(84.3%);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PHG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385,P=0.000),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病变程度亦呈正相关(r=0.249,P=0.009)。结论 随着肝功能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PHG的严重程度也逐渐加重。
短篇论著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门静脉内径的相关性分析
丁红兵,李奕鑫,赖江琼,杨红,潘兴南,魏开鹏,王崇国
2010, 13(5):  369-37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18
摘要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脾脏厚度、门静脉主干内径与肝脏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对4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脾脏厚度和门静脉主干内径。结果 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肝脏不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严重者脾脏厚度显著性地长于病变轻微者。结论 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学改变有显著性差异,门静脉主干内径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之间无显著性相关,而脾脏厚度与肝脏炎症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肝脏纤维化呈正相关。
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早期ALT升高的临床特征
马建明
2010, 13(5):  371-37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19
摘要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早期ALT的变化。方法 6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结果 在60例患者中,30例患者在治疗后平均3周ALT达到峰值,他们治疗前 HBV DNA平均载量为8.64±0.99lg拷贝/毫升,而另30例ALT未上升患者为7.09±1.33lg拷贝/毫升(P<0.05);口服恩替卡韦治疗12周,ALT上升与未上升患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73.3%和80.0%,ALT复常率分别为53.3%和76.7%(P>0.05)。结论 口服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0%患者会出现早期ALT上升,其意义需要观察。
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徐海峰,王永兵
2010, 13(5):  372-37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20
摘要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病毒基因变异后,单用或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35例拉米夫定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另30例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2年。结果 联合组与阿德福韦酯治疗组比,在治疗2年时,ALT复常率和HBV 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阿德福韦酯治疗组(P<0.05);阿德福韦酯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远期疗效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组。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徐俊斌
2010, 13(5):  374-37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21
摘要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替比夫定治疗组20例和拉米夫定治疗组24例,观察1年的疗效。结果 替比夫定组治疗后3月、6月和12月时ALT复常率分别为50%、65%和85%,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5%、65%和80%,HBeAg阴转率分别为15%、30%和45%,HBeAb阳转率分别为5%、20%和35%,而拉米夫定组ALT复常率则分别为33.3%、50%和66.7%,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37.5%、50%和62.5%,HBeAg阴转率分别为8.3%、16.7%和25%,HBeAb阳转率分别为0%、8.3%和20.8%(P<0.05)。结论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抗病毒疗效,安全性良好。
自发性腹膜炎对慢性肝衰竭预后的影响
李显勇,夏刚
2010, 13(5):  375-37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22
摘要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发性腹膜炎的对肝衰竭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慢性肝衰竭患者103例,将其分为无自发性腹膜炎组,疑诊自发性腹膜炎组,确诊自发性腹膜炎组,比较3组的治愈好转率、死亡率。结果 无自发性腹膜炎组治愈好转率为94.74%,死亡率为2.63%;疑诊自发性腹膜炎组分别为71.43%、20.00%;确诊自发性腹膜炎组分别为30.00%、60.00%。无自发性腹膜炎组与疑诊自发性腹膜炎组治愈好转率、死亡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疑诊自发性腹膜炎组与确诊自发性腹膜炎组治愈好转率、死亡率相比同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慢性肝衰竭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将对慢性肝衰竭的预后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治疗时机越早、疗效越好。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
辛克锋,李铭,代莉,马超,吴兆进,李卫,李永华
2010, 13(5):  377-37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23
摘要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与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的关系。方法 检测6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SAAG和行内镜检查了解食道下段静脉曲张情况。结果 6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SAAG均大于11g/L,最高可达33g/L。根据SAAG水平,将患者分为11~l4.9g/L、15~19.9g/L和>20g/L组,发现SAAG越高,其发生静脉曲张(x2=13.2,P<0.01)的程度及出血(x2=6.7,P<0.05)的风险就增加。结论 SAAG可以作为判定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程度的指标。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对肝癌患者术后恢复功能的影响*
涂康生,胡会社,刘青光
2010, 13(5):  378-37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24
摘要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绿甘安对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75例肝癌合并肝硬化并行肝癌切除术患者中,40例在肠外营养中以绿甘安为氮源,35例以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5AA)为氮源。结果 与术前比,绿甘安治疗组患者术后第7天AST和TBIL已接近术前水平,ALB明显升高(P<0.05);绿甘安治疗组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绿甘安可以有效地减少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及促进机体早日恢复正氮平衡。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与病理学资料分析
朱银芳,徐淑凡,华忠 ,王娟华,陆忠华
2010, 13(5):  379-38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25
摘要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分析37例PBC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等。结果 本组37例患者中女性33例,男性4例,男女之比为1:7.5,确诊时平均年龄为58.00±6.34岁;最常见的症状为乏力(89.10%)。所有患者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明显增高,分别为452.73±190.00U/L和328.92±179.90U/L,20例(54.05%)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升高;32例AMA-M2阳性,23例ANA阳性,9例抗gp210阳性,8例抗-sp100阳性。20例肝穿刺病理检查,符合Ⅰ期为5例,Ⅱ期9例,Ⅲ期5例,Ⅳ期1例。结论 PBC好发于中老年女性,长期乏力,血清ALP、GGT、TBIL及IgM水平升高,AMA-M2/抗gp210/抗-sp100阳性有助于诊断。
乙型肝炎肝硬化预后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郭荣光,韩亚芳,李云峰,李军军,刘玉玲
2010, 13(5):  381-38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26
摘要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7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02例存活,71例死亡。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为死亡的危险因素;HBeAg阳性患者病死率27.8%,高于HBeAg阴性者6.3%(P<0.01);出现腹水者的病死率16.8%,高于无腹水者4.4%(P<0.01)。结论 要及时发现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及时处理。
川芎嗪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肝硬化40例临床观察
张辉,杨永俊,朱金山,张国义
2010, 13(5):  382-38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27
摘要 ( 1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80例肝硬化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常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剂液,观察45天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BIL(57.9±24.6μmol/L对20.1±14.5μmol/L)、ALT(218.3±83.7U/L对35.5±13.6U/L)、ALB(33.0±3.2g/L对36.6±3.4g/L)和HA(468.0±111.7μg/L对281.0±63.5μg/L)、LN(188.0±62.5μg/L对103.4±31.7μg/L)、C-IV(183.0±53.6g/L对91.3±36.0μg/L)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该方法具有有效保护肝组织,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的作用。
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观察
廖柏明
2010, 13(5):  383-38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28
摘要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胶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给予安达芬300万单位和600万单位及联合利巴韦林胶囊治疗48周,随访24周。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24周、48周和随访24周时的应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300万单位和600万单位安达芬联合利巴韦林胶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2年疗效观察
李惠珍,周小平,李玉珍,陈蕊丽
2010, 13(5):  384-38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29
摘要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7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观察24个月时的疗效。结果 3例死亡,84例存活;生存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HBV DNA转阴率为96.4%。结论 恩替卡韦能迅速有效地改善绝大多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双灌注介入治疗肝癌患者血清TNF-α、sIL-2R和VEGF水平的变化
陆雁,陈卫,王娟华,陆忠华
2010, 13(5):  386-38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30
摘要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脾动脉间接性门静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NF-α、sIL-2R和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 4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脾动脉间接性门静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检测患者血清TNF-α、sIL-2R和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 双灌注治疗后患者血清TNF-α、sIL-2R和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生存期超过2年以上者与在2年以内的患者之间血清细胞因子存在差异(P<0.01)。结论 双灌注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TNF-α、sIL-2R和VEGF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相关。
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预防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彭传辉,牛润章,耿献辉,刘静,常书振
2010, 13(5):  387-38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31
摘要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联合心得安预防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35例胃底静脉曲张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口服心得安及两者联合治疗,比较三种方法治疗患者2年再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 观察2年,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患者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7.7%和15.6%,口服心得安组为40%和35.5%,而联合治疗组为6.7%和4.4%(P<0.05或P<0.01)。结论 联合治疗组预防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疗效优于单用组织粘合剂或服用心得安组。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戊型肝炎的护理体会
周美芳,丁卫芳,陈丽慧
2010, 13(5):  388-38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32
摘要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戊型肝炎的护理体会。方法 应用血浆置换与血液滤过联合治疗重型戊型肝炎患者,总结治疗前后的护理措施。结果 45例重型戊型肝炎患者经辅以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治愈出院42例,病情好转2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 患者治疗前的心理护理和常规准备、治疗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以及治疗后留置静脉导管的认真护理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病案报告
非流行区华枝睾吸虫病1例
陈盛鹏,滕光菊,李保森
2010, 13(5):  390-39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33
摘要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
林沪,陈黎明,王福生
2010, 13(5):  392-38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35
摘要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MELD评分在终末期肝病中的应用*
郜玉峰,吴玲综述,苏菲审校
2010, 13(5):  393-39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5.036
摘要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是主要应用血清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血清肌酐指标来评价终末期肝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分系统。其在预测终末期肝病短、中期死亡率及肝移植病例选择、移植器官的管理应用中已渐趋成熟,应用范围开始扩大到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部分学者针对腹水、血钠浓度等影响终末期肝病预后的因素也做了相关研究,对MELD评分系统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miR-122在肝脏疾病调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平综述,汪茂荣审校
2010, 13(5):  397-400. 
摘要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iRNA-122是MicroRNAs家族的一员,其在肝脏中高度特异性表达,参与肝脏的发育分化、基因表达调控和功能代谢,并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本文重点介绍miRNA-122在肝脏疾病调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