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6-30
述评
肝细胞癌的非手术治疗*
叶胜龙
2014, 17(3):  225-22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01
摘要 ( 134 )   PDF (464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家论坛
原发性肝癌的化疗与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徐长风, 陈思翰, 李凌
2014, 17(3):  228-23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02
摘要 ( 174 )   PDF (460KB) ( 10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较大肝癌局部消融的关键问题
陆伟, 张宁宁
2014, 17(3):  234-23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04
摘要 ( 143 )   PDF (410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肿瘤
57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选择分析*
蒋凤, 雷宇, 钟珊, 周智, 任红
2014, 17(3):  237-24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05
摘要 ( 225 )   PDF (517KB) ( 6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案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初诊患者,分析临床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所采用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577例资料完整的初发初治原发性肝癌患者,男女比例512∶65;年龄22~90岁,平均年龄(53.1±12.0) 岁,其中88.6%(511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阳性,132例(22.9%)有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家族史;在513例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患者中,467例(91.0%)患者HBsAg阳性,158例(30.8%)HBeAg阳性,HBeAg阴性309例(60.2%);临床首发症状中肝区疼痛最多(32.8%),符合手术治疗指征115例(19.9%),其中进行了手术治疗患者仅47例(40.9%)。结论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以男性多见,与HBV感染密切相关,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手术患者手术切除治疗的比例仍偏低,需要进一步提高治疗的规范性。
索拉非尼治疗19例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观察
芦东徽, 郝文胜, 费振乐, 胡宗涛
2014, 17(3):  241-24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06
摘要 ( 160 )   PDF (484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索托非尼治疗19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9例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口服索拉非尼400 mg,2次/d,至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或连续两次评价为疾病进展时停药,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服药后3个月观察,获得PR 1例(5.3%),SD 10例(52.6%),PD8例(42.1%),42.9%(6/14)患者AFP明显降低,而50.0%(7/14)呈不同程度的增加;随访3~22(8.5)个月,16例(84.2%)患者死亡,3例(16%)患者仍继续服药,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5.1个月(1.5~15.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6.5个月(3.0~22.0个月);16例(84.2%)患者出现手足皮肤硬化、麻木,7例(36.8%)出现皮疹和脱发,10例(52.6%)血压升高,15例(78.9%)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2例(10.5%)发生骨髓抑制,8例(42.1%)出现腹泻。结论索拉非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多数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服药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持稳定。
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表达及其意义*
朱传龙, 李毓雯, 李文庭, 李宜, 高人焘
2014, 17(3):  245-24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07
摘要 ( 156 )   PDF (688KB) ( 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表达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肝组织和血清TIMP-1表达水平,分析两者相关性; 对1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活检病理学检查,以组织学活动指数(HAI)予以分级(G)和分期(S),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IMP-1水平与HAI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TIMP-1表达水平与其血清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r=0.9521,P<0.01);不同肝纤维化分期(S1~S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IMP-1水平差异显著(P<0.05),且血清TIMP-1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704, P<0.01),但不同炎症分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IMP-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TIMP-1水平可以较好地反应肝脏纤维化程度,且不受肝组织炎症分级的影响,有望被用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临床无创评估。
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陈君, 孙晓风, 邓泽润, 张跃新, 周莹丽, 刘浩
2014, 17(3):  249-25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08
摘要 ( 138 )   PDF (1209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在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ISI web of knowledge、EMbase、Cochrane Library、BIOSIS Previews等数据库,截止日期为2013年9月。参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篇,共1241例孕妇,其中应用替比夫定602例,对照组6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访6~12月龄婴儿,替比夫定组HBsAg和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5,95%CI(0.08,0.28),P<0.00001;RR=0.12,95%CI(0.05,0.32),P<0.0001];替比夫定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86,95%CI(-4.55,-3.16),P<0.00001];替比夫定组肌酸激酶升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86,95%CI(-4.55,-3.16),P<0.00001],应用替比夫定孕妇所产新生儿无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替比夫定能阻断HBV宫内感染,其应用安全、有效。
740例HBV感染者血清HBV 逆转录酶区耐药位点分析*
戴明佳, 方圆, 汪莉萍, 武桂萍, 石银月, 颜学兵
2014, 17(3):  255-25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09
摘要 ( 140 )   PDF (487KB) ( 4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基因型的构成状况及HBV P区基因变异的特点。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10月送检的740份HBV感染者血清,采用ABI基因测序仪检测HBV耐药位点和基因型,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40例HBV感染者中,检出HBV B基因型40例(5.41%),C基因型695例(93.92%),D基因型5例(0.68%);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耐药明确相关的位点突变377例(50.95%),其中195例(51.72%)患者既往有明确的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A)史,在这195例发生耐药的患者中,B基因型12例,C基因型183例,两基因型间耐药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他们中包括CHB患者118例,肝硬化患者77例,主要耐药变异模式为M204V+L180M、M204I、M204I+L180M和A181V,两组间ALT、HBV DNA载量和主要耐药变异模式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HBV DNA载量是影响NA耐药的相关因素(x2=0.496,P<0.001),但耐药与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CHB或肝硬化)和ALT水平无显著性相关;此外,本文还检出多处未知变异位点,如rt64、rt126、rt178和rt129等。结论核苷(酸)类似物的使用将伴随病毒变异的发生,其耐药基因变异位点具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性,动态监测HBV DNA载量对早期发现耐药有一定的价值。
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显著减轻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不良反应*
夏冬丽, 马海林, 石绣江, 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 范晓棠, 何方平
2014, 17(3):  259-26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10
摘要 ( 147 )   PDF (557KB) ( 3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联合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105例CHC患者被分为对照组(52例,皮下注射干扰素和口服利巴韦林)和治疗组(53例,皮下注射干扰素和口服利巴韦林,联合应用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平均10~16次),疗程均为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合并血清甘油三酯、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8.3%、28.3%和2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7.7%和7.7%(P<0.05),但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肝功能、HCV RNA载量和肝硬化患者比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发热、流感样症状和血红蛋白减低发生率分别为50.9%、35.8%和3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1%、59.6%和55.8%(x2=5.5,P<0.01;x2=5.9,P<0.01和 x2=5.0,P<0.01);治疗组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结束时应答率和持续应答率分别为83.0%、83.0%和74.4%,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分别为88.5%、86.5%和76.3%)。结论尽管合并高代谢综合征,干扰素联合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CHC患者病毒学应答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可能成为减少干扰素不良反应的辅助疗法。
实验性肝炎
MHV-3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肝脏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表达的变化*
李咏, 韩梅芳, 师爱超, 丁琳, 陆玉蕾, 张元亚, 王宏艳, 宁琴
2014, 17(3):  263-26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11
摘要 ( 212 )   PDF (1143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2 (TLR2)表达,以及鼠三型肝炎病毒 (MHV-3)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肝脏TLR2表达的变化。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和HBV-ACLF患者外周血,分离PBMC,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BMC中TLR2 mRNA;给Balb/cJ小鼠腹腔注射MHV-3(100 pfu),建立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观察感染0、24、48和72 h后肝脏TLR2水平变化。结果BALB/cJ小鼠在感染MHV-3后,与0 h[(0.39±0.06) %]比,肝细胞TLR2 mRNA水平在感染48和72 h均显著升高[分别为(9.06±1.60) %和(6.42±2.42) %,P<0.05)],并于48 h达最高水平,且两时间点细胞TLR2 mRNA水平均与血清ALT和AST水平呈正相关(r=0.804,P<0.01;r=0.797,P<0.01);HBV-ACLF患者PBMC 中TLR2 mRN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92±5.26) % 对(1.15±1.59) %,P<0.05)]。结论TLR2参与了MHV-3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以及HBV-ACLF患者肝脏损伤的发病过程。
shRNA重组慢病毒沉默SMAD3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张莹, 孔贺利, 张建军, 梅, 任锋, 刘霜, 陈煜, 段钟平, 郑素军
2014, 17(3):  267-27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12
摘要 ( 146 )   PDF (1563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SMAD3 shRNA重组慢病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随机将Wistar大鼠60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shRNA对照组(20只)和SMAD3 shRNA组(20只)。对shRNA对照组和SMAD3 shRNA组大鼠,通过脾脏注射法给予慢病毒1.0×108TU/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则给予等体积500μl生理盐水,给药1w后开始制备大鼠四氯化碳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4w和8w时,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肝组织SMAD3表达;采用ELISA 法检测血清I型和III型胶原水平。结果在造模4w和8w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shRNA对照组比,SMAD3 shRNA组肝组织SMAD3 mRNA水平显著降低(4w:P=0.000,P=0.001;8w:P=0.001,P=0.009);肝组织学检查显示,在造模4w和8w时,SMAD3 shRNA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在造模4w时,SMAD3 shRNA组动物血清I型胶原[(3.33±1.60) ng/ml]和III型胶原[(1.32±0.56) ng/ml]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69.4±13.67) ng/ml,(3.90±1.41) ng/ml],也低于shRNA对照组[(66.8±3.50) ng/ml和(3.80±0.93) ng/ml,均P<0.01];在 8w时,各组间胶原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MAD3 shRNA在大鼠体内能明显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肝硬化
四氯化碳联合高脂饮食对肝硬化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魏国华, 蔡晓波, 徐正婕, 范建高
2014, 17(3):  271-27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13
摘要 ( 183 )   PDF (46178KB) ( 4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动物实验观察肝硬化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被分为对照组(n=6)、高脂组(n=8)、四氯化碳(CCl4)组(n=12)和高脂联合 CCl4组(n=14),采用CCl4诱导肝硬化,观察高脂饮食诱导脂肪性肝损伤及动脉硬化,在10周末处死动物,比较血清转氨酶、血脂、空腹血糖以及肝脏和升主动脉形态学变化。结果高脂饮食组和复合模型组动物均成功复制出动脉硬化和脂肪性肝损伤模型;CCl4组动物血清ALT(87.42±57.92) IU/L和AST(137.33±114.54) I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1.33±17.76) U/L和(63.67±29.06) IU/L,P<0.05],伴明显的肝脏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而动脉内膜/中膜(I/M)比值及内-中膜厚度(IMT)无显著改变;与对照组比,高脂组和复合模型组动物血清转氨酶、血脂和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并且I/M比值及IMT显著升高;与高脂组比,复合模型组血清ALT[(169.63±88.08) IU/L 对 (51.00±46.23) IU/L,P<0.05)]和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8.80±4.87) 对 (5.71±3.15),P<0.05)]升高,而I/M比值则显著降低[(0.52±0.23) 对 (1.13±0.32),P<0.01],但IMT仅略有下降[(226.01±51.38) μm 对(256.60±54.27)μm,P>0.05]。结论CCl4与高脂饮食联合作用将加重家兔肝脏炎症损伤程度,但动脉硬化程度较单纯高脂饮食干预反而有所减轻。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郑盛, 唐映梅, 杨晋辉
2014, 17(3):  275-27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14
摘要 ( 185 )   PDF (513KB) ( 3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DC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构成,比较三者间的差异。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百分数分别为(0.2±0.1)%和(0.2±0.0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0.3±0.1)%和(0.2±0.1)%,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0.4±0.1)%和(0.3±0.1)%,P<0.01];13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2亚群细胞绝对计数为(5.62±1.28)个/μL,显著低于29例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5±2.32)个/μL,P<0.05],但是两者DC1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88.4±124.2)个/μL和(338.5±97.4)个/μL,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6.7±106.5)个/μL和(432.1±102.6)个/μL,P<0.05],而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人群[(560.2±105.6)个/μL,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1和DC2数量减少,伴CD8+T细胞数降低,可能是导致肝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内镜根除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周洋, 王要军
2014, 17(3):  279-28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15
摘要 ( 184 )   PDF (532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EV)经内镜下套扎序贯硬化(EVLS)根除治疗后影响复发的因素。方法对61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EVLS治疗达到根除标准后随访2年,依据复发时间分为高危组(24月内复发)与低危组(24月内未复发),收集食管静脉曲张经内镜治疗达到根除标准时患者的生化及随访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年内食管静脉曲张复发24例(39.3%),未复发37例(60.7%);高危组与低危组在出血、脾功能亢进、糖尿病和中/重度腹水的发生率以及Child-Pugh评分、血清白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超声测量门静脉直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史、中/重度腹水和糖尿病病史(OR值分别为9.7,6.5和10.8)是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血、中/重度腹水、糖尿病是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类患者应积极随访和再治疗。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
刘文娜, 郝婷婷, 王剑, 宁涛, 谢元元, 冯义朝, 戴光荣
2014, 17(3):  283-28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16
摘要 ( 151 )   PDF (632KB) ( 3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64层螺旋CT对64例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组30例、非出血组34例)及36例正常对照人群门静脉主干(MPV)、脾静脉(SPV)、胃左静脉(LGV)、肝内门静脉左支(IHLPV)和肝内门静脉右支(IHRPV)进行测量;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各指标预测EVB的价值。结果肝硬化患者MPV、SPV、LGV、IHLPV和IHRPV直径分别为(1.68±0.21)cm、(1.45±0.18)cm、(0.53±0.12)cm、(1.21±0.15)cm和(1.26±0.22)cm,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8±0.14)cm、(0.80±0.09)cm、(0.42±0.07)cm、(0.95±0.07)cm和(0.96±0.11)cm,P<0.05];Child-Pugh C级患者MPV、SPV、LGV、IHLPV和IHRPV直径分别为(2.01±0.20)cm、(1.57±0.10)cm、(0.59±0.11)cm、(1.36±0.09)cm和(1.45±0.12)cm,显著高于Child-Pugh A级患者[分别为(1.68±0.15)cm、(1.35±0.13)cm、(0.48±0.09)cm、(1.11±0.13)cm和(1.15±0.21)cm,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MPV、SPV、LGV和IHLPV直径分别为(1.78±0.16)cm、(1.54±0.20)cm、(0.62±0.10)cm和(1.28±0.15)cm,显著高于非出血患者[分别为(1.60±0.21)cm、(1.36±0.13)cm、(0.45±0.06)cm和(1.15±0.13)cm,P<0.05];出血患者IHRPV直径[(1.29±0.21)cm]与非出血患者[(1.25±0.2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GV的AUC为0.906。当LGV>0.61 cm时,预测EVB的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58.8%。结论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能够清晰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情况,并对预测EVB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酒精性肝病的少见表现:马德龙综合征
王菲, 王炳元
2014, 17(3):  287-29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17
摘要 ( 320 )   PDF (505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马德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1994~2013年)、万方数据库(2000~2013年)和维普数据库(2002~2013年)有关马德龙综合征的病例报道,共纳入文献61篇,包括资料完整的病例282例,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以及Excel软件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结果在282例患者中,男性264例(93.62%),女性18例(6.38%),男女比例为14.6∶1;41篇报道资料均完整的患者共62例,男性60例,女性2例。年龄34岁~79岁,平均年龄为(50.04±8.15)岁;个案报道中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平均病程(5.62±4.02)年;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者41例(66.13%);出现颈部压迫、憋喘、打鼾或睡眠呼吸暂停等上纵隔压迫症状者18例,就诊时查体在腮腺区、颈部、背部发现对称性或绕颈呈环形肿块;在62例个案报道中,58例明确记载有手术切除肿块(包括整形)史。结论马德龙综合征是一种隐匿、缓慢进展的良性肿瘤性疾病,患者多为中年男性,与长期大量酒精摄入密切相关,应引起重视。
脂肪性肝病
普通人群肝脏受控衰减参数的多元回归分析*
卢加发, 潘勤, 陈光榆, 沈峰, 章瑞南, 朱婵艳, 陈一铭, 张舒宜, 吴佳瑜, 范建高
2014, 17(3):  291-29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18
摘要 ( 198 )   PDF (540KB) ( 5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影响普通人群肝脏受控衰减参数的相关因素。方法使用FibroScan○R-520诊断仪检测208例健康体检者肝脏受控衰减参数( CAP值),同时获取受试者的主要生化指标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腰高比、腰臀比,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AP值与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和年龄呈显著性相关,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体质量指数,β=0.2538,P=0.0007;腰臀比,β=0.1781,P=0.0158;年龄,β=0.1935,P=0.0022;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的模型分别为:CAP=-137.70+9.40×甘油三脂+5.40×体质量指数+176.34×腰臀比+1.60×年龄,改良的CAP=-135.23+11.57×甘油三脂+4.82×体质量指数+212.81×腰臀比+1.12×年龄。结论普通人群CAP正常值范围受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和年龄的影响,改良的回归模型能更好地反映肝脏CAP值。
短篇论著
原发性肝癌患者CEA、AFP、CA199和铁蛋白检测的意义
董欣敏, 张剑, 金雨
2014, 17(3):  295-29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19
摘要 ( 314 )   PDF (326KB) ( 18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蛋白抗原199(CA199)和铁蛋白(Fer)对原发性肝癌(PLC) 的诊断价值。方法在31例确诊的PLC患者和3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联合检测血清CEA、AFP、CA199和Fer水平,对比分析其检测的意义。结果PLC患者血清CEA[(28.12±5.76) μg/L、AFP(307.23±23.67) μg/L)、CA199(158.53±11.42) U/ml和Fer(457.82±22.31) μg/L)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94±2.16) μg/L、(10.12±5.24) μg/L、(13.32±2.86)U/ml 和(116.24±16.19)μg/L]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四者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可达93.6%,与CEA、AFP、CA199和Fer单独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67.8%、74.2%、77.4%和80.6%)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EA、AFP、CA199和Fer能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学检查的意义
王松贤
2014, 17(3):  297-29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20
摘要 ( 140 )   PDF (361KB) ( 8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肝穿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肝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目前还难以普遍实施,本文主要比较临床诊断和病理学诊断的符合度。方法采取肝穿刺活检法对1100例CHB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其为金标准,判断临床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在1100例CHB患者中,经病理学诊断为慢性肝炎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为810例、212例和78例,而临床诊断正确的分别为520例、110例和60例;对经病理学诊断明确的16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慢性肝炎中度和3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进行肝硬度检测,他们的肝弹性分别为(7.5±0.8) kPa、(9.2±1.2) kPa和(15.3±3.2) kPa。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往往仅凭经验,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存在误差,还需要研究新的无创性的诊断方法。
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及其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江杰, 黄新颜, 王利红, 李丽, 孙文锦
2014, 17(3):  299-30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21
摘要 ( 116 )   PDF (321KB)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及其与干扰素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B )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60例,肝细胞癌患者32例。提取血清HBV DNA,PCR扩增S区序列,对产物直接测序并上传至斯坦福大学HBV数据库,进行基因型分析;选取78例CHB患者(B基因型38例,C基因型40例),经干扰素-α治疗48周,分析干扰素治疗不同基因型病毒感染者的疗效。结果HBV A、B、C、D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7.7%、35.9%、51.4%和5.0%,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B和C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95%和93.7%,显著高于A和D基因型感染的5%和6.3%(x2=11.364,P<0.01);在干扰素治疗48周后,B基因型感染者HBV DNA转阴率为60.5%,显著高于C基因型感染者的32.5%(x2=6.014,P<0.05);B基因型感染者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为65.8%,显著高于C基因型感染者的27.5%(x2=10.564,P<0.01);B基因型感染者血清谷丙转氨酶复常率为97.6%,显著高于C基因型感染者的67.5%(x2=5.387,P<0.05)。结论HBV基因型以B和C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感染预示着不良的疾病预后和较差的干扰素治疗疗效。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与血清HBV DNA和HBeAg的关系探讨
文正燕
2014, 17(3):  301-30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22
摘要 ( 114 )   PDF (249KB)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HBV前S1抗原与血清HBV DNA和HBeAg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HBV前S1抗原,常规检测HBV DNA和HBeAg。结果在100例CHB患者中,血清前S1抗原阳性88例(88.0%),血清HBV DNA阳性71例(71.0%),前S1抗原阳性率显著高于HBV DNA (x2=5.358,P<0.05);100例患者HBV DNA和前S1抗原两者均阳性或均阴性者共69例(69.0%),而在血清HBV DNA阳性者中血清前S1抗原阴性率为9.9%(7/71),在血清前S1抗原阳性者中,血清HBV DNA阴性率为27.3%(24/88);血清前S1抗原与HBeAg同时阳性或阴性者共33例(33.0%),而在血清HBeAg阳性者中,前S1抗原阴性率为21.6%(8/37),在前S1抗原阳性者中,HBeAg阴性率为67.0%(59/88)。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可能比血清HBV DNA和HBeAg有更高的阳性率。
恩替卡韦治疗藏族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扎西措姆, 孙萍, 王亚蕊, 韩霜, 尼玛卓玛
2014, 17(3):  303-30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23
摘要 ( 154 )   PDF (744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藏族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HBeAg阳性的藏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口服恩替卡韦0.5 mg/d治疗48 w。每3个月随访1次,治疗12周及48周时复查肝功能及HBV DNA,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结果在观察期结束时,有80%患者达到HBV DNA 阴转,有75.4%患者达到ALT复常,有7%患者达到HBeAg血清学转阴,有3%患者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在治疗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HBsAg转阴。结论恩替卡韦治疗藏族HBeAg阳性慢乙型肝炎患者具有持续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安全性较好。
六味五灵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刘方军
2014, 17(3):  305-30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24
摘要 ( 186 )   PDF (355KB) ( 3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六味五灵片联合替比夫定(LdT)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将127例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口服六味五灵片和LdT,对照组口服甘草酸二胺胶囊和LdT,疗程均为24周。结果在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ST和TBIL分别为28.9±16.8 U/L、23.8±15.9 U/L和29.8±12.7 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43.1±18.0) U/L、(46.1±17.4) U/L和(35.5±16.8) μmol/L,P<0.05);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为89.9%,显著高于对照组(7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六味五灵片联合LdT能够明显改善HBeAg阳性CHB患者的肝功能,促使HBV DNA和HBeAg转阴。
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柴艳云, 李建国, 张新龙
2014, 17(3):  307-30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25
摘要 ( 173 )   PDF (308KB) ( 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治疗初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 w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在初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患者38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ALT、HBV DNA、HBsAg、HBeAg、肌酐及治疗96 w时的疗效。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基线ALT水平为(186.6±124.5) U/L,HBV DNA水平为(7.3±1.1) log10拷贝/毫升,恩替卡韦治疗患者基线ALT水平为(190.8±116.8) U/L,HBV DNA水平为(7.5±1.5) log10拷贝/毫升ml,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在治疗96 w时, 恩替卡韦治疗患者HBV DNA阴转率为98.2%,显著高于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的60.2%(P<0.05);恩替卡韦组ALT复常率为97.1%,与阿德福韦酯组的92.7%相比,无显著性相差(P>0.05);恩替卡韦组HBeAg阴转率28.8%,与阿德福韦酯组的26.2%相比,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降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方面优于阿德福韦酯,但在血清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方面两者相似。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肝炎患者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张素梅, 刘媗婷, 李子文, 于晨媛, 王川, 吴立博, 姜晓倩
2014, 17(3):  309-31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26
摘要 ( 174 )   PDF (316KB) ( 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肝炎患者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6例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8例,分别应用苦参素或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治疗,疗程12周。结果在治疗结束后,联合组患者ALT为(34.9±18.4) U/L,HA为(129.4±98.2) ng/ml,LN为(130.7±71.2) ng/ml,PⅢNP为(25.3±14.8)ng/ml,CⅣ为(100.5±34.2) 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ALT58.4±37.7)U/L、(182.2±93.3) ng/ml、(176.6±91.6) ng/ml、(35.4±21.4) ng/ml和(128.4±51.9) ng/ml,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能明显降低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复方牛胎肝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观察
冯凯瑜
2014, 17(3):  311-31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27
摘要 ( 195 )   PDF (300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复方牛胎肝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牛胎肝提取物治疗4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和B超检查结果的变化。结果在牛胎肝提取物治疗12周后,患者BMI由(26.6±3.1(降为(24.1±2.5);血清ALT、AST和GGT由(81.2±36.8) U/L、(60.4±28.9) U/L和(82.1±53.6) U/L降为(40.3±15.2) U/L、(33.6±14.6) U/L和(44.9±22.8) U/L;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由33例(76.7%)降为为21例(48.8%),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牛胎肝提取物可显著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
新型血细胞参数P2/MS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郝世勇, 聂华, 吕辉
2014, 17(3):  313-31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28
摘要 ( 187 )   PDF (388KB) ( 3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血细胞参数P2/MS的变化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LC 20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00例和正常人100例,进行外周血常规分析,计算P2/MS比值。结果LC患者P2/MS比值为10.50,显著低于CHB患者(43.58)和正常人(122.80,P值均<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P2/MS诊断LC的曲线下面积为0.910。当P2/MS≥60.09时,其排除肝硬化的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64%;当P2/MS≤6.66时,其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为39%,特异度为100%。结论P2/MS对LC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血浆置换治疗抗结核药物导致的亚急性肝衰竭患者23例
韦贞伟
2014, 17(3):  315-31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29
摘要 ( 166 )   PDF (284KB)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5例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全部患者停用抗结核药。给予22例患者积极护肝,输血浆、白蛋白,防治并发症;23例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日的差别。结果在22例常规治疗组,平均住院(86.7±10.3)天,死亡4例(18.2%),在23例血浆置换治疗组,平均住院(65.9±9.7,P<0.05)天,死亡1例(4.3%,P<0.05);在常规治疗组,22例患者在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INR和ALT水平分别为(358.1±135.7) μmol/L、(32.9±5.2) g/L、(1.7±0.7)和(1356.1±456.2) U/L,在治疗后,18例生存患者分别为(35.3±15.7) μmol/L、(36.8±3.2) g/L、(1.1±0.2)和(87.8±12.2) U/L。在血浆置换治疗组,23例患者在治疗前分别为(348.1±145.8) μmol/L、(32.3±4.9) g/L、(1.8±0.8)和(1416.3±389.9) U/L,在治疗后,22例生存患者分别为(22.3±9.7) μmol/L、(36.2±3.3) g/L、(1.1±0.5)和(52.8±17.5) U/L。结论在抗结核药引起的肝衰竭患者,在停用抗结核药后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再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可提高疗效。
微创保胆取石术联合牛磺熊去氧胆酸预防胆囊结石复发效果观察
何芳, 张光全
2014, 17(3):  317-31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30
摘要 ( 174 )   PDF (318KB) ( 1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降低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胆囊结石患者被随机分为单纯保胆手术组21例和联合治疗组21例,联合治疗组在微创保胆取石术后口服TUDCA,每个月连续服用5天后,停止口服25天,为期1年。比较两组患者胆囊结石复发率、胆囊壁厚度及胆囊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在术后2年,单纯手术组患者胆囊结石症状复发率为33.3%(7/21),显著高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4.8%(1/21)。单纯手术组5例(23.8%)胆囊结石复发,而加服药物组无复发(x2=5.6757,P<0.05);单纯手术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胆囊壁厚度分别为(3.95±0.56) mm和(3.74±0.68)mm,胆囊收缩功能分别为(38.24±4.33)%和(37.89±6.42)%,而加服药物组患者胆囊壁厚度分别为(2.88±0.67) mm和(2.43±0.71) mm,胆囊收缩功能分别为(48.78±6.45)%和(59.46±3.64)%,其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单纯手术组(P<0.05)。结论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联用TUDCA口服能有效降低胆囊结石的复发,改善胆囊收缩功能。
彩超和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宫金伟, 刘春富
2014, 17(3):  319-32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31
摘要 ( 184 )   PDF (323KB) ( 6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术前常规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10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彩超和MRCP检查,以术中探查和(或)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出结石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度为96.49%,显著高于彩超诊断(64.21%,P<0.01);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准确度为96.85%,显著高于彩超诊断(79.22%,P<0.01);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阳性预测值为97.39%,显著高于彩超诊断(93.55%,P<0.01);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阴性预测值为96.85%,显著高于彩超诊断(71.34%,P<0.01);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特异度为97.24%,与彩超诊断无显著性差异(95.26%,P>0.05)。结论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价值明显高于彩超检查,是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检查方法,对怀疑有胆总管结石的胆囊结石患者,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治疗研究进展
苏明雪综述, 刘传苗审校
2014, 17(3):  321-32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32
摘要 ( 165 )   PDF (602KB) ( 5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我国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和年青人。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相关已有30余年,但HBV-GN的治疗至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重点介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轻微型肝性脑病诊断研究进展
何润莲综述, 杨晋辉审校
2014, 17(3):  325-32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33
摘要 ( 259 )   PDF (548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轻微型肝性脑病常并发于肝硬化及各种门体分流术患者。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生化异常,只能通过心理智能测试及神经电生理等检查发现,其发病率已升至30%~84%。轻微型肝性脑病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无干预的轻微型肝性脑病易发展为显性肝性脑病。该病尚无公认的诊断“金标准”。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诊断方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王萍综述, 李强审校
2014, 17(3):  329-33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34
摘要 ( 159 )   PDF (577KB) ( 4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主要特征为胰岛素抵抗(IR)和肝脂肪沉积。脂肪细胞因子作为脂肪细胞分泌的多肽,在NAFLD和IR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瘦素、脂联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和趋化素等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NAFLD发病之间的关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新观点
孙露综述, 鲁晓岚审校
2014, 17(3):  333-33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35
摘要 ( 168 )   PDF (63511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逐渐升高,“二次打击学说”发病机制已经被认可,但是具体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近期,已有大量研究的新观点来解释肠道菌群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包括调节肠粘膜通透性、低水平炎症反应和免疫平衡,调节饮食胆碱代谢,调节胆汁酸代谢和增加细菌产生的内源性乙醇等。这些因素在分子水平上解释了肠道菌群如何促发NAFLD的发生,并进一步诱导其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