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8-20
述评
重视肝衰竭并发症的诊治研究
李梦东,聂青和
2014, 17(2):  113-11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01
摘要 ( 138 )   PDF (634KB) ( 7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家论坛
肝性脑病的预防与治疗进展
张绪清
2014, 17(2):  121-1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03
摘要 ( 187 )   PDF (569KB) ( 15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维持肝衰竭内环境稳态的临床实践
聂青和,朱婷
2014, 17(2):  125-1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04
摘要 ( 117 )   PDF (606KB) ( 10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衰竭
1892例肝衰竭患者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
张野,聂青和
2014, 17(2):  129-1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05
摘要 ( 281 )   PDF (512KB) ( 10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衰竭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189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病因、并发症和临床转归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892例患者中,男性1206例(63.74%),女性686例(36.26%),平均年龄(48.9±11.3)岁;肝衰竭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319例,69.7%)、HEV感染102例(5.4%)、药物(102例,5.4%)、酒精(89例,4.7%)和不明原因(107例,5.7%);1543例(81.6%)患者发生了肝衰竭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脑水肿,发生率分别为69.82%、30.97%、23.04%、16.97%和2.59%;急性肝衰竭患者在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脑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77.14%,45.71%和20.0%,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它几型肝衰竭(P<0.05);发生脑水肿的49例患者死亡率为100%,发生肝肾综合征的291例患者死亡率为90.65%;1092例发生一种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为62.09%,288例发生两种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为78.47%,163例患者发生3种及3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高达98.16%。结论 肝衰竭易发生并发症,感染是肝衰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脑水肿和肝肾综合征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随并发症增多而升高。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王立志,孙文锦,汪燕,肖作汉
2014, 17(2):  133-13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06
摘要 ( 134 )   PDF (356KB)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 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ADP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HBV-ACLF患者82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脂联素水平;依据患者住院30d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ADPN水平和MELD评分评估HBV-ACLF 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24例早期、30例中期和28例晚期HBV-ACLF患者血浆ADPN水平分别为(0.68±0.15)ng/ml,(0.76±0.17) ng/ml和(0.89±0.18)ng/ml,随病程进展呈逐渐升高(F=12.30,P<0.01);30例生存患者性别、年龄、AST、ALT、白细胞、HBV DNA载量等与52例死亡患者无显著性差异,但生存患者血清ADPN和MELD评分分别为(0.7±0.2)ng/ml和(26.3±6.4),均显著低于死亡患者[(0.82±0.18)ng/ml和(37.9±8.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ADPN水平(OR=1.23,95%CI:1.12~1.34,P<0.01)、MELD评分(OR=1.43,95%CI:1.22~1.65,P<0.01)、血清白蛋白 (OR=1.18,95%CI: 1.11~1.26,P<0.01)及AST/ALT比值(OR=1.06,95%CI:1.01~1.11,P<0.01)是影响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V-ACLF患者血浆ADPN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其水平升高提示患者近期预后不良。
130例酒精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郝书理,李保森,孙颖,常彬霞,滕光菊,赵军,张伟,邹正升
2014, 17(2):  136-14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07
摘要 ( 163 )   PDF (578KB) ( 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酒精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5月住解放军第302医院的资料完整的130例酒精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酒精性肝衰竭患者的诱发因素为感染(52.3%)、短期过度饮酒(8.5%)、疲劳(3.8%)、情绪激动(0.8%),另有34.6%原因不明;酒精性肝衰竭患者治愈或好转率为41.5%,无效率为42.3%,死亡率为16.1%,其中死亡前4位的原因分别为肝性脑病和脑水肿或脑疝(33.3%)、感染性休克(28.6%)、失血性休克(23.8%)和肝肾综合征(9.5%);无效或死亡患者脑水肿、脑疝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4%、7%和36%,显著高于治愈或好转患者[分别为1%、1%和6%,P均<0.01)];无效或死亡患者血红蛋白水平[(85.0±28.3) g/L]显著低于治愈或好转组[(95.2±27.6)g/L,P<0.05)];无效或死亡患者Maddrey判别函数、MELD评分和Glasgow评分分别为(94.56±63.17)、(25.52±8.29)和(9.76±1.04),均显著高于治愈或好转患者[分别为(68.24±24.61)、(19.03±10.13)和(9.30±1.11),P均<0.01)];凝血酶原时间(r=-0.19,P=0.03)、国际标准化比值(r=-0.21,P=0.02)、尿素氮(r=-0.28,P=0.01)和肌酐(r=-0.28,P=0.01)水平与预后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或P<0.01),患者出现脑水肿(r=-0.26,P=0.01)、脑疝(r=-0.26,P=0.01)和肝肾综合征(r=-0.38,P=0.01)均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结论 酒精性肝衰竭的常见诱发因素为感染和短期过量饮酒,凝血功能、肾功能和脑功能障碍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
乙型和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任方元,李小丹
2014, 17(2):  141-1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08
摘要 ( 173 )   PDF (428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LAM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确诊为LAM耐药的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ADV)和联合治疗组(ADV联合LAM),每组50例,观察治疗12个月;在治疗的3、6、9和12 m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ALT复常率、血清HBV DNA载量、HBeAg血清学转换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在治疗3、6、9和12 m末,两组患者HBV DNA载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联合治疗患者在6、9和12 m末HBV DNA载量较ADV单药治疗患者下降更加明显[分别为(3.94±1.16)、(3.37±1.19)和(3.14±1.18) lg copies/ml对(4.51±1.37)、(4.07±1.14)和(3.85±1.16)lg copies/ml,P<0.05];在治疗6、9和12 m末,联合治疗患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6.0%、64.0%和76.0%,显著高于ADV单药治疗患者(分别为32.0%、44.0%和56.0%,P<0.05);在治疗6、9和12 m末,联合治疗患者ALT复常率分别为72.0%、80.0%和92.0%,显著高于单药治疗患者(52.0%、60.0%和76.0%,P<0.05);两组患者血清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无差异,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ADV联合LAM治疗LAM耐药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好。
男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脂肪变危险因素分析
张鹏飞,阿丽亚·热哈提,范晓棠,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董平,祝达,石绣江,陈兰,何方平
2014, 17(2):  145-14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09
摘要 ( 143 )   PDF (500KB) ( 4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男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肝脂肪变患者与单纯CHB患者临床特征,寻找影响肝细胞脂肪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住院初治且有肝活检病理学检查的男性CHB患者209例,根据肝组织中有无脂质沉积分为CHB合并脂肪变组及单纯CHB组,比较两组患者血脂、血尿酸、血糖、饮酒、体质量指数和病毒载量情况,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肝脂肪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209例男性CHB患者中,合并脂肪变121例(57.9%),单纯CHB 88例(42.1%);CHB合并脂肪变患者尿酸、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分别为(352.5±87.1)mmol/L、(2.8±0.8)mmol/L 和(1.8±0.1)μmol/L,均显著高于单纯CHB患者[(310.3±69.1)mmol/L、(2.2±0.6) mmol/L和(1.2±0.7)μmol/L,P<0.01)];体质量指数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是男性CHB患者合并肝脂肪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肥胖、血脂紊乱等代谢综合征相关表现是男性CHB患者肝组织脂肪变的危险因素,而饮酒或病毒载量可能不是肝脂肪变的危险因素。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剑萍,关玉娟,洪文昕,范浰婴,潘能浪,杨可立
2014, 17(2):  149-15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10
摘要 ( 188 )   PDF (537KB) ( 3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33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予PEG IFNα-2a(180 μg/w或135 μg/w)联合利巴韦林(RBV)900~1200 mg/d抗病毒治疗,疗程48~72 w,随访24 w;治疗前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采用PCR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水平及肝功能,以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结果 在331例CHC患者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65%(215/331)、94.9%(314/331)和84.9%(281/331);对176例行基因分型,结果108例基因1型与68例非1型感染者SVR分别为88.0%和79.4%,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75例血清HCV RNA水平小于4×105 IU/ml的患者SVR为93.3%,高于256例HCV RNA水平大于4×105 IU/ml患者的82.4%(P<0.05);215例获得RVR的CHC患者的SVR明显高于116例未获得RVR患者(92.6% 对 70.7%,x2=28.099,P=0.000),314例获得EVR患者的SVR也明显高于17例未获得EVR组(88.5% 对17.6%,x2=63.194,P=0.000);50例未获得SVR的CHC患者年龄和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时间分别为(46±15)岁和(14.8±8.0)年,显著大或长于281例获得SVR患者[(38±13)岁和(11.5±7.7)年,P均<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较好,预测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是患者年龄、感染丙型肝炎的病程、治疗前HCV RNA水平及在治疗过程中能否及时获得RVR和EVR。
肝硬化
2002至2011年中国“北方”地区住院肝硬化患者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分析*
王晓霞,邹正升,李保森,管群,孙颖,常彬霞,滕光菊,李进
2014, 17(2):  154-15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11
摘要 ( 158 )   PDF (557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02年至2011年10年间中国“北方”地区住院肝硬化患者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 对我院过去10年出院第一诊断为肝硬化的53092例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和自身免疫性肝病为前4位的病因,分别占74.2%、10.8%、5.8%和3.9%;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构成比从2002年的81.5%下降至2011年的66.8%,而酒精性肝硬化从2002年的3.3%上升至2011年的7.7%,10年间上升了2.3倍;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多为女性(84.3%),而乙型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男性占绝大多数,分别占80.1%和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平均年龄均不足50岁,而丙型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患者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籍贯以华北地区最多;4种常见病因所致的肝硬化患者的好转率均在70%以上,酒精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好转率接近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和自身免疫性肝病是肝硬化前4位的病因,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构成比在逐年下降,而酒精性肝硬化的构成比在不断上升。
肝细胞癌
人源化抗肝癌双链抗体纳米颗粒对荷人肝癌裸鼠放射免疫显像研究
别彩群,梁旭竞,汤绍辉,李萌,孙士敏,范红梅
2014, 17(2):  159-16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12
摘要 ( 162 )   PDF (560KB) ( 5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99mTc标记的人源化抗肝癌双链抗体BDM3及双链抗体纳米颗粒在荷肝癌动物体内的靶向分布及放射免疫显像,探讨其对肝癌的靶向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 使用99mTc对人源化抗肝癌双链抗体BDM3及双链抗体纳米颗粒进行标记,并测定标记率,将标记好的抗体及抗体纳米颗粒经腹腔注入荷瘤裸鼠体内,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进行放射免疫显像。取各脏器及肿瘤组织,计算肿瘤/非肿瘤比值。结果 99mTc标记的双链抗体BDM3和双链抗体纳米颗粒标记率为91%和92%,显像率均达100%。注射后1 h肿瘤/血比值为(1.63±0.17)和(3.63±0.21),4 h 肿瘤/血比值为(3.82±0.24)和(5.63±0.26),8 h 肿瘤/血比值为(0.48±0.21)和(1.41±0.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和P<0.01),表明同位素标记的双链抗体和双链抗体纳米颗粒均能在肿瘤组织中浓聚,而在非肿瘤组织中无浓聚现象,因而具有明确的靶向性,而抗体纳米颗粒因具有双重靶向作用,其浓聚现象较抗体本身更显著,能进一步增加显像效果。结论 99mTc标记的双链抗体BDM3及其纳米颗粒对肝癌组织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可作为肝癌诊断和治疗的靶向载体。
实验性肝炎
己酮可可碱对小鼠酒精性肝病酒精代谢酶和核受体PPAR-α的影响
屈耀宁,董蕾,史海涛,秦斌,刘亚萍
2014, 17(2):  163-16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13
摘要 ( 157 )   PDF (820KB) ( 4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己酮可可碱(PTX)对酒精性肝病小鼠酒精代谢酶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的影响。方法 将6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用50%酒精灌胃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以20%酒精连续灌胃6周建立慢性酒精性肝病模型;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乙醇脱氢酶(ADH)和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活性;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ADH、CYP2E1和PPAR-α 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YP2E1和PPAR-α蛋白表达。结果 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ADH活性分别为(11.2±1.6)U/ml和(5.8±1.4)U/ml,与相应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2.5±1.2)U/ml和(4.3±0.6)U/ml];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CYP2E1活性分别为(12.2±1.8)U/ml和(11.8±1.7)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9±1.4)U/ml和(6.5±1.2)U/ml,P<0.01)]和治疗组[(8.1±1.5)U/ml和(7.8±1.5)U/ml,P<0.01];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CYP2E1阳性细胞相对表达强度为(765±21)和(682±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8±12) 和(305±18),P<0.01)]和大剂量PTX治疗组[分别为(521±18)和(418±12),P<0.01];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ADH mRNA水平与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但肝组织CYP2E1 mRNA相对水平分别为(1.47±0.32)和(1.13±0.52),显著高于对照组[(0.89±0.23)和(0.45±0.28),P<0.01)]及大剂量PTX治疗组[分别为(0.92±0.27)和(0.48±0.32),P<0.01)];急性酒精性肝病动物肝组织PPAR-α mRNA水平与对照组或PTX治疗组比无统计学差异,但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PPAR-α mRNA相对水平[(0.45±0.31)]显著低于对照组[(0.85±0.21),(P<0.05)];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PPAR-α阳性相对表达强度为(322±15)和(262±2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1±18)和(689±14),(P<0.01)]和大剂量PTX治疗组[分别为(548±20)和(725±19),P<0.01)]。结论 PTX能够减轻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可能与其上调酒精代谢酶CYP2E1和下调PPAR-α表达有关,而与ADH无关。
三种品系小鼠对伴刀豆球蛋白A所致急性肝损伤的耐受性比较研究
于慧杰,盛国光
2014, 17(2):  168-17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14
摘要 ( 146 )   PDF (9935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不同剂量伴刀豆球蛋白A(ConA)诱导三种不同品系小鼠急性肝损伤,比较肝酶变化、死亡率和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 分别用6、12、20和30 mg·kg-1 ConA处理C57BL/6J、BABL/c和KM 小鼠,8 h后对比观察急性肝损伤动物血清酶学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 在6 mg·kg-1 ConA的作用下,三个品系小鼠均被成功制造出急性肝损伤模型;在12 mg·kg-1 ConA作用下,KM小鼠血清ALT和AST分别为(1006.8±12.1) U/L和(1391.8±13.4)U/L,显著高于BABL/c小鼠[(75.7±0.5)U/L和(284.7±23.4) U/L)和C57BL/6J小鼠(104.4±32.2 )U/L和(492.2±12.3)U/L,P均<0.05];同样,KM小鼠肝指数和脾指数分别为(5.4±0.3)和(0.7±0.5),均显著高于BABL/c小鼠[(5.2±0.4)和(0.6±0.3)和C57BL/6J小鼠(5.0±0.6)和(0.6±0.2),P均<0.05];在20 mg·kg-1 ConA作用下,三组小鼠血清AST和AL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BABL/c小鼠(4/10)和C57BL/6J小鼠(5/10)死亡率显著高于KM小鼠(1/10);在30 mg·kg-1 ConA作用下,三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均较高(KM小鼠为30%,BABL/c和C57BL/6J小鼠均为100%)。结论 不同品系的小鼠对ConA的耐受性不同,KM小鼠对ConA的耐受性明显优于BABL/c小鼠和C57BL/6J小鼠,且呈剂量依赖性。
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屏障功能变化及化滞柔肝颗粒的保护作用
李晓梅,孙宝存,刘奋,罗涟荣,宋洪运,赵志全,姚景春
2014, 17(2):  172-17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15
摘要 ( 160 )   PDF (7875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屏障功能改变,并探讨化滞柔肝颗粒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小剂量化滞柔肝组(1.1 g·kg-1·d-1)、中剂量化滞柔肝组(2.2 g·kg-1·d-1)和大剂量化滞柔肝组(4.4 g·kg-1·d-1)。给予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56%红星二锅头灌胃,1次/d,连续5周,制备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分别检测肠道细菌移位率(BT)和肠黏膜通透性[以乳果糖(L)/甘露醇(M)排出率(L/M%)表示]。同时观察血生化、肝脏和末段回肠黏膜病理学改变。结果 在实验5 w末,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呈中度脂肪变和炎症改变,其BT、L/M比值、碱性磷酸酶(ALP)和肝质量指数分别为70.0%、(0.38±0.18)%、(427.1±126.6)IU/L和(4.3±0.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0%、(0.23±0.07)%、(306.4±67.1)IU/L和(3.6±0.4)%,P<0.05)];与模型组比,各剂量化滞柔肝颗粒处理动物肝组织小叶内炎症减轻,小剂量组L/M和肝质量指数分别为(0.27±0.06)%和(3.8±0.3)%,均低于模型组(P<0.05),肠道BT和血生化指标较模型组也有改善;中剂量和大剂量组L/M分别为(0.22±0.16)%和(0.18±0.07)%,肝质量指数分别为(3.7±0.3)%和(3.6±0.2)%,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肠道BT为10.0%和22.2%,ALT为(39.8±5.0)U/L和(40.8±5.6)U/L,AST为(113.4±38.3) U/L和(111.2±28.9) U/L,ALP为(334.4±47.6) IU/L和(350.2±112.2) IU/L,也均低于模型组[分别为70.0%、(54.1±17.2)U/L、(163.2±67.5) U/L、(427.1±126.1)IU/L,P<0.05)]。结论 酒精性脂肪肝大鼠伴有肠道屏障功能减弱,化滞柔肝颗粒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屏障功能及肝脏功能具有双重保护作用。
肝肺综合征大鼠血细胞因子和肺血管巨噬细胞观察
郭月宁,王立国,王夏珍,张薇
2014, 17(2):  176-17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16
摘要 ( 126 )   PDF (10025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肝肺综合征大鼠肺组织中肺血管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和血浆内毒素水平。 方法 取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胆总管结扎肝纤维化模型组(CBDL组),于造模5 w末处死动物,收集血清及肝肺组织;分别检测血气、内毒素(鲎试验)、一氧化氮(硝酸还原酶法)、肿瘤坏死因子-α(ELISA法),观察肝、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肺组织肺血管内巨噬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在CBDL组动物,5 w时血气分析示PaO2为(64.2±7.3)mmHg,显著低于假手术组【(97.7±4.5)mmHg,P<0.05)】;CBDL组5 w时血浆内毒素、一氧化氮和肿瘤坏死因子-α分别为(0.2297±0.0362)Eu/ml、(56.2±9.5)μmol/L和(1.5±0.2)ng/ml,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0938±0.0309)Eu/ml、(32.9±4.3)μmol/L和(1.5±0.2)ng/ml,P<0.05)】;病理学检查示5 w时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可见纤维化表现,肺组织中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肺血管巨噬细胞存在。结论 在胆总管结扎法诱导的大鼠肝硬化模型中,血清内毒素水平升高、肺血管巨噬细胞浸润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可能是肺血管扩张、低氧血症及肝肺综合征发生的重要机制。
鸦胆子油注射液对H2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宋艳丽,薛瑞,吴倩,张玉洁
2014, 17(2):  180-18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17
摘要 ( 151 )   PDF (554KB) ( 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鸦胆子油注射液在体内外对H2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H22细胞培养,采用MTT法检测鸦胆子油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H22细胞建立小鼠荷瘤模型,给予鸦胆子油治疗,计算抑瘤率、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采用MTT法检测鸦胆子油对荷瘤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荷瘤鼠血清TNF-α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α水平。结果 鸦胆子油在(10~160) μg/ml浓度范围内对H2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34.1%~52.31%,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给予鸦胆子油25和50 mg·kg-1灌胃后,荷瘤小鼠瘤质量分别为(1.095±0.301) g和(0.920±0.250) g,血清TGF-α分别为(11.172±0.639) pg/ml和(14.438±0.587) pg/ml,均较未治疗荷瘤动物显著下降[分别为(1.867±0.554) g和(16.354±0.762) pg/ml],TNF-α水平分别为(28.132±2.456) pg/ml和(26.521±3.267) pg/ml,较未治疗荷瘤动物显著升高[(20.231±2.614) pg/ml,P<0.05];与对照组比,无论是Con A还是LPS刺激,荷瘤动物脾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与荷瘤动物比,鸦胆子油体内给药则可促进脾细胞增殖,但对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无明显影响。结论 鸦胆子油体内外均能抑制肝癌H22细胞的生长,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改善荷瘤小鼠的脾细胞功能有关。
短篇论著
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观察
任维鑫,柳梅,焦健
2014, 17(2):  184-18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18
摘要 ( 170 )   PDF (285KB) ( 6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应用恩替卡韦片联合苦参素片治疗;对照组48例仅服用恩替卡韦片,观察48周。结果 在治疗48周时,联合组患者血清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0.77%、82.69%和82.67%,均优于对照组的72.92%、58.33%和62.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协同作用,且无不良反应。
α-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李伟红
2014, 17(2):  186-18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19
摘要 ( 193 )   PDF (269KB) ( 4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α-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2b联合口服苦参素胶囊治疗,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只接受干扰素-α2b治疗,两组均治疗48周,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观察疗效。结果 在治疗24周、48周和随访24周时,联合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4%、85.7%和8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4%、62.5%和64.1%(P<0.05);联合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17.8%、33.9%和37.5%,仅在随访24周时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4%(P<0.05);联合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78.6%、83.9%和76.8%,仅在治疗24周时高于对照组的57.8%(P<0.05)。结论 α-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提高ALT复常率,并能在某些时段使HBeAg阴转率提高。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毒基因型对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
肖作汉,孟冈,王立志
2014, 17(2):  188-18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20
摘要 ( 161 )   PDF (317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 11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采用Simmonds基因分型法进行HCV基因分型。结果 在113例患者中,基因1型88例(78.0%),非基因1型25例(22.0%);非基因1型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明显高于基因1型患者(80%对48.8%,P<0.05);非基因1型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明显高于基因1型患者(80.0%对64.8%,P<0.05);低病毒载量患者RVR明显高于高病毒载量患者(78.9%对46.7%,P<0.05)。结论 HCV基因型和HCV RNA复制水平对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有一定的影响,提示HCV基因分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病原菌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王军,彭浩
2014, 17(2):  190-19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21
摘要 ( 156 )   PDF (289KB) ( 6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腹水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耐药性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腹水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在87例患者腹水中共分离出9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64株(69.6%),革兰氏阳性菌24株(26.1%),真菌4例(4.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菌株7例(23.3%),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菌株2例(16.7%);对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较高的抗生素为头孢类(23.3%~41.7%)及喹诺酮类抗生素(55.0%),对革兰氏阳性菌耐药性较高的是氨苄西林(72.7%)和哌拉西林(63.6%)。结论 肝硬化合并SBP患者往往存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且耐药现象比较明显。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报告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
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观察
胡翠兰,刘纯钢,袁艳梅
2014, 17(2):  192-19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22
摘要 ( 195 )   PDF (317KB)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n=32)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给予观察组(n=35例)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两组均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Chid-Pugh计分、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肝脾B超声像图变化。结果 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和Chid-Pugh计分[(72.5±12.3) U/L、(53.7±9.8) U/L、(5.3±1.2) U/L及PCⅢ、Ⅳ-C、LN和HA水平(105.4±17.6) μg/L、(104.7±12.1) μg/L、(93.7±16.7) μg/mL和(110.4±17.2) 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0.1±17.7) U/L、(75.2±10.2) U/L、(7.2±1.5)U/L及(150.8±19.4) μg/L、(138.3±15.4) μg/L、(125.4±21.0) μg/mL和(148.3±18.7) mg/L,P<0.05)];观察组患者脾脏厚度(3.85±0.73) cm及门静脉和脾静脉宽度(1.13±0.28) cm和(0.73±0.22) cm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9±0.75) cm、(1.29±0.22) cm、(0.92±0.25) cm,P<0.05)]。结论 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
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浩,朱冰,苏鹏飞
2014, 17(2):  194-19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23
摘要 ( 148 )   PDF (351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51例PLC患者,选取17项临床和组织病理学参数,分析PLC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发现血清AST水平(P<0.001)、是否伴有肝硬化(P<0.001)、肿瘤包膜是否完整(P=0.003)和血管侵犯(P=0.006)与早期复发相关;通过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比例模型筛选发现有肝硬化(风险比=2.865,95%可信区间为1.846~8.466,P<0.001)、肿瘤包膜缺失(风险比=3.357,95%可信区间为1.526~6.949,P=0.002)和血管侵犯(风险比=2.230,95%可信区间为1.094~4.548,P=0.027)是PLC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有肝硬化、肿瘤包膜缺失和伴有血管侵犯等危险因素的PLC患者,术后应加强随访,以期及早发现肿瘤复发并给予及时的治疗。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水飞蓟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
廖文秋,刘小叶,张琍
2014, 17(2):  196-19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1.024
摘要 ( 151 )   PDF (286KB) ( 9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水飞蓟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3)和对照组(n=32), 给予对照组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 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联用水飞蓟宾治疗6个月,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和肝/脾CT比值的变化。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ST和GGT水平分别为(45.77±18.14) U/L、(37.54±25.38) U/L和(35.16±16.35) U/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67.15±23.16) U/L、(57.25±27.67)U/L和(46.32±14.16) U/L,P<0.05];治疗组患者TG、TC和LDL-C分别为(1.35±0.44) mmol/L、(4.25±0.49) mmol/L和(1.93±0.08) 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92±0.62) mmol/L、(5.01±0.43) mmol/L和(2.99±0.07) mmol/L,P<0.05];治疗组患者HDL-C和肝/脾CT比值分别为(0.96±0.23) mmol/L和(0.96±0.1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0.83±0.18)mmol/L和(0.78±0.16),P<0.05]。结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水飞蓟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综述
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临床诊治进展
李谨革综述,聂青和审校
2014, 17(2):  198-20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25
摘要 ( 213 )   PDF (556KB) ( 5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肾综合征(HRS)是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癌晚期等重症肝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HRS诊断标准虽已十分明确,但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HRS的诊断仍是一种临床排除性诊断,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一个难题,因此需对HRS的早期表现提高警惕,无论是否达到HRS的诊断标准,一旦出现尿量突发显著减少伴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均提示HRS早期征象的发生,须及时诊断并给予及时的处理。在治疗方面,血管收缩剂联合白蛋白、TIPS、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和MARS等在短暂改善肾功能的同时,主要为肝移植作准备。迄今为止,肝移植是HR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不能及时接受肝移植,患者病死率达80%~100%。临床上“防重于治”。
肝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孙文静综述,陈东风审校
2014, 17(2):  202-20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26
摘要 ( 160 )   PDF (522KB)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所导致的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以及不同程度的食管胃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以及下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是肝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其病情危重,预后极差,病死率高。本文对肝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与单纯的消化道出血的临床鉴别要点、肝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疾病谱以及诊断进行了简要阐述,重点对其治疗的策略及相关进展进行了讨论,同时提出了以药物、内镜下治疗、TIPS等多种治疗方法为依托的综合治疗策略的概念。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徐超综述,马勇审校
2014, 17(2):  206-20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27
摘要 ( 148 )   PDF (510KB) ( 6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TGF-β1可能参与了介导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异常而诱导免疫耐受,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慢性化,但同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抑制HBV复制;TGF-β1促进肝纤维化发生,对肝癌发生起双向调节作用,同时参与肝衰竭的发生。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与临床疾病进展的关系
李梵综述,陈国凤,徐东平审校
2014, 17(2):  210-21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28
摘要 ( 146 )   PDF (468KB)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可以引起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疾病的转归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以及肝衰竭。宿主、病毒因素及它们相互作用影响着疾病的进程。HBV基因突变导致病毒生物学特性改变是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
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蔡均均综述,韩涛审校
2014, 17(2):  214-21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29
摘要 ( 186 )   PDF (506KB) ( 10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门脉性肺动脉高压是伴或不伴晚期肝病患者在门静脉高压基础上出现以肺动脉压升高和肺血管阻力增加为特点的疾病。门脉性肺动脉高压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药物,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重点介绍了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
抗线粒体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价值研究进展
刘然综述,陆伦根审校
2014, 17(2):  218-2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30
摘要 ( 142 )   PDF (384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抗线粒体抗体检测对其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认识的提高以及自身抗体检测的普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病率及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早期诊断及治疗干预对该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讨论抗线粒体抗体及其分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miRNAs与肝细胞癌发生研究进展
裴丽玲综述,李建生,任维华审校
2014, 17(2):  221-2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31
摘要 ( 164 )   PDF (428KB)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为 21~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研究发现,miRNAs的异常表达与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NAs在不同癌症中水平不同。研究证明,miRNAs可以作为肝细胞癌分类、预后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志,并有望成为体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各类miRNAs小分子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潜能等进行了介绍。
专家共识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综合管理*
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联合课题组专家
2014, 17(2):  225-23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4.02.032
摘要 ( 75 )   PDF (1269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