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1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5-10
述评
原发性肝癌血管性介入治疗的现状
陈东风, 孙文静
2015, 18(3):  225-22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01
摘要 ( 39 )   PDF (687KB)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家论坛
如何克服肝癌血管介入治疗的弊端?
童欢, 唐承薇
2015, 18(3):  228-22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02
摘要 ( 71 )   PDF (682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各种介入治疗肝癌方法临床评价
杨晋辉, 唐映梅
2015, 18(3):  230-2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03
摘要 ( 73 )   PDF (691KB) ( 6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癌
经皮联合开腹微波消融术治疗多发危险部位肝脏转移瘤疗效分析*
葛勇胜, 马金良, 荚卫东, 余继海, 马华星, 束青华
2015, 18(3):  233-23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04
摘要 ( 103 )   PDF (1729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经皮联合开腹消融术治疗多发危险部位肝脏转移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全麻下采用经皮联合开腹微波消融术治疗1例男性59岁结肠癌并发多个危险部位肝脏转移瘤患者,其危险部位病灶(0.9 cm×0.8 cm)位于肝右静脉与肝中静脉夹角处,毗邻心脏和下腔静脉,采取开腹微波消融治疗;对另2处非危险部位病灶(1.4 cm×0.9 cm和3.0 cm×2.8 cm)采取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该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消融病灶均完全坏死,随访三个月,消融部位未见肿瘤残留,未发现新病灶。结论 采取经皮联合开腹消融术治疗多发危险部位肝脏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重组人p53腺病毒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观察
崔红利, 杨均, 肖潇, 颜綦先, 尹昕茹, 杨洋, 刘卉, 张艳梅, 赖姝婕, 魏艳玲, 刘念, 王军, 陈东风
2015, 18(3):  237-24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05
摘要 ( 85 )   PDF (781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经肝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2014年临床诊断的无手术指征或拒绝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2例,分为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和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联合栓塞化疗治疗,每组36例。两组均每隔28天进行一次治疗,4次为1疗程。于完成疗程后1月,根据临床表现、肝脏CT及肝功能检查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TACE组患者病情缓解(CR+PR) 18例(50%),肝脏肿瘤病灶无完全消失(CR),明显缩小或病灶数量减少(PR)18例(50%),病情稳定(SD)2例(5.6%),病情进展(PD)16例(44.4%);联合治疗组患者病情缓解(CR+PR)25例(69.4%),症状好转,一般状况改善,Karuafsky评分明显提高(P<0.05)。CR 2例(5.6%),PR 23例(63.8%),SD 2例(5.6%),PD 9例(25%);使用重组人p53腺病毒灌注治疗后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应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TACE治疗肝癌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值得在合适的肝癌患者中应用。
灌注栓塞联合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观察
白卫兵, 王建睿
2015, 18(3):  241-2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06
摘要 ( 88 )   PDF (773KB) ( 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灌注栓塞联合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与机制。方法 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灌注栓塞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微波治疗,疗程4个周期;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有效性、肝功能、免疫细胞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与50.0%,治疗期间两组的并发症多为恶心呕吐、疼痛、发热、肝功能不全等,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NK细胞分别为(17.99±6.44)%和(18.09±6.30) %,CD4+ CD25+Treg为(4.44±2.11)%和(7.30±3.09)%,后者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AST分别为(41.99±16.44) U/L和(78.09±16.30)U/L,ALT分别为(40.44±12.11)U/L和76.30±13.09),二者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灌注栓塞联合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有效提高抗瘤效果与恢复肝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其作用与降低调节性T细胞活性有关。
生物微球联合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颜綦先, 肖潇, 崔红莉, 邵小娟, 张艳梅, 刘念, 杨洋, 陈东风, 王军
2015, 18(3):  245-24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07
摘要 ( 72 )   PDF (783KB) ( 5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生物微球联合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40例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时使用生物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化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和42例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时使用碘油栓塞化疗的患者,每例行栓塞术4次以上,于首次术后1、3、6、12和24 m随访生存患者肝功能、甲胎蛋白、腹部增强CT等变化,比较治疗后病灶缩小程度,观察肿瘤部分缓解率及患者生存率。结果 在首次术后3个月时,微球联合组肿瘤缓解率为(57.44%),明显高于TACE组[(45.23%),P<0.05],6个月时微球联合组AFP为(296.7±96.3)ng/ml,明显低于TACE组[(346.9±118.3)ng/ml,P<0.05],12个月时微球联合组肿瘤直径为(3.36±1.37)cm,明显低于TACE组[(4.98±1.87)cm,P<0.05],24个月时微球联合组生存率为(15.0%),明显高于TACE组[(2.3%),P<0.05]。结论 生物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化疗治疗患者病灶缩小程度、AFP下降水平、肿瘤部分缓解率及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碘油栓塞化疗组,生物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栓塞化疗,且安全可行。
大功率微波消融治疗肝癌临床疗效及其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张宁宁, 程晓静, 刘建勇, 周永和, 李菲, 陆伟
2015, 18(3):  249-25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08
摘要 ( 162 )   PDF (839KB) ( 6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大功率微波消融治疗小肝癌和大肝癌的疗效,分析大功率微波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及与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5例未行其它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共60个肿瘤病灶行80~100 W大功率和 (2450±10) MHz微波频率消融治疗,肿瘤直径范围为3~8 cm,肿瘤直径3~5 cm(小肝癌46个)和肿瘤直径5~8 cm(大肝癌14个)。比较消融治疗后两组肿瘤完全消融率,分析影响大功率微波消融治疗后复发、并发症发生和疗效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微波消融后1个月行超声造影、增强CT或MRI检查,发现小肝癌组一次性完全灭活率为82.6%(38/46),显著高于大肝癌组的64.3%(9/14,P=0.037);小肝癌组和大肝癌组二次完全灭活率分别为100.0%(46/46)和85.7% (12/14,P>0.05);术后4例患者发生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大功率微波消融术后局部复发率为22.2% (10/45);1 a和2 a生存率分别为95.6%(43/45)和86.7(39/4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复发与肿瘤病灶临近危险区域(P=0.017)、血清HBV DNA阳性(P=0.027)、病灶数目(P=0.022)和术前AFP水平(P=0.025)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HBV DNA阳性(P=0.031)和肿瘤病灶临近危险区域(P=0.039)为原发性肝癌在微波消融治疗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大功率微波对于小肝癌完全消融率高于大肝癌,是安全的、高效的;推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肿瘤病灶临近危险区域是大功率微波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TACE治疗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疗效的Meta分析
张立洁, 彭泉, 芦东徽, 侯宇宸, 付贵峰
2015, 18(3):  254-25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09
摘要 ( 79 )   PDF (845KB) ( 3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荟萃(Meta)分析法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TACE与单纯TACE治疗肝癌伴门脉癌栓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按系统评价原则,对2000年~2014 年公开发表的有关3-DCRT 联合TACE与单纯TACE治疗肝癌伴门脉癌栓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有8篇文献纳入研究,累计3D-CRT联合TACE治疗463例,单纯TACE治疗386例,纳入研究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Meta分析显示:3D-CRT联合TACE组与单纯TACE组在有效率[OR 2.871,95%CI(1.426,5.783)]、控制率[OR 2.871,95%CI(1.426,5.783)]、1 a生存率[OR 2.993,95%CI(1.713,5.230)]、2 a生存率[OR 3.054,95%CI(1.170,7.973)]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CRT 联合TACE 治疗肝癌伴门脉癌栓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优于单纯TACE 治疗,值得进一步验证。
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朱琼香, 李小丹
2015, 18(3):  258-26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10
摘要 ( 53 )   PDF (716KB) ( 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B超影像学检查指标(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HBV DNA载量、HBeAg阴转以及HBeAg血清学转换。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对照组患者ALT、AST、ALB、TBIL分别为(57.84±16.11) U/L、(51.55±18.46) U/L、(36.21±4.69) g/L、(25.74±4.85) μmol/L,治疗组患者分别为(38.47±13.43) U/L、(35.74±15.17) U/L、(42.64±4.52) g/L、 (15.27±3.36) μmol/L;对照组患者HA、LN、PC-Ⅲ、Ⅳ-C分别为(168.53±86.21) g/L、(121.45±38.56) g/L、(131.61±34.49) g/L、(123.53±31.67) g/L,治疗组患者分别为(87.57±42.53) g/L、(62.74±21.87) g/L、(88.74±28.32) g/L、(67.63±16.67) g/L;对照组患者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分别为(1.42±0.20) cm、(0.78±0.09) cm和(4.65±0.43) cm,治疗组患者分别为(1.31±0.21) cm、(0.74±0.07) cm和(4.24±0.38) cm。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对照组患者HBV DNA载量从治疗前(6.12±1.66) log10 copies/ml下降至(3.57±1.21) log10 copies/ml,治疗组患者从治疗前(5.93±1.84) log10 copies/ml下降至(3.43±1.17) log10 copies/ml,两组治疗后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好。
肝硬化
复方牛胎肝提取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
卢敏, 毛华, 黄纯炽, 唐银丽, 张能友, 席建东
2015, 18(3):  262-26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11
摘要 ( 69 )   PDF (774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复方牛胎肝提取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给予治疗组复方牛胎肝联合基础护肝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基础护肝治疗,疗程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肝脏硬度值(LSM),以及B超检测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脾静脉宽度的变化。结果 在3个月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血清TBIL为(33.0±2.07) μmol/L、ALT为(36.40±5.86) U/L、LSM为(10.78±1.15) Kpa,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分别为(48.62±4.24) μmol/L、(52.60±7.3) U/L、(15.26±2.17)Kpa,P<0.05];治疗组血清ALB水平为(35.0±1.58) g/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1±1.58)g/L,P<0.05];治疗组门静脉内径为 (1.26±0.08) cm, 脾脏厚度为(3.97±0.04)cm,脾静脉宽度为(0.87±0.02)cm,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1.36±0.05) cm、(4.20±0.10) cm、(0.92±0.02) cm,P<0.05]。结论 复方牛胎肝提取物可显著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成都市三级医院消化专科医师关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专业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张笛, 李良平
2015, 18(3):  266-26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12
摘要 ( 85 )   PDF (693KB) ( 7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成都市三级综合医院消化专科医师进行调查,了解成都市消化专科医师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及对我国《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知晓情况。方法 以我国《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基础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自愿、不记名、独立的完成方式,分别对成都地区20家三级综合医院共224名消化专科医师进行关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知晓情况的调查,问卷完成后由专门的调查员统一收回。结果 208名(92.9%)医师获得最新治疗知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不断更新的指南;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方面,关于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和乙型肝炎抗病毒疗程等知识知晓情况较好,认为需要抗病毒治疗者220 人(98.2%),有203人(90.63%)能回答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疗程不确定,可能需长期或终身服用药物等,而关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征、药物治疗过程及随访等知晓情况稍差:能完整正确回答 HBeAg阳性代偿期患者抗病毒治疗指证者只有40人(17.9%),知晓HBeAg阴性代偿期患者抗病毒治疗指证者只有35人(15.6%),知晓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指证者只有87人(38.8%);能正确回答治疗结束后病情稳定患者随访要求的医师只有28人(12.5%);对于成都地区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相关问题调查显示,对于核苷(酸)类药物的知晓最多的是阿德福韦酯193人(86.2%),有161人(71.9%)认为经济原因仍是决定抗病毒药物选择的主要原因。结论 成都地区三级综合医院消化专科医师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及目的知晓情况较好,但是对于抗病毒治疗的指征、药物选择、随访等具体情况,知晓情况较差。
实验性肝炎
红景天苷对原代培养脂肪变性大鼠肝细胞细胞色素P4502E1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
田丽, 尹玲, 关莉莉, 戴宁
2015, 18(3):  270-27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13
摘要 ( 82 )   PDF (1025KB) ( 6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红景天苷对原代培养大鼠脂肪变性肝细胞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原代培养SD大鼠肝细胞,选取培养48 h的大鼠肝细胞,加入0.25 mmol/L棕榈酸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同步加入150 μg/ml的红景天苷继续培养24 h,检测培养肝细胞上清液ALT、AST、丙二醛(MDA)和肝细胞甘油三酯(TG)含量的变化。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肝细胞脂滴沉积,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YP2E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以0.25 mmol/L棕榈酸和150 μg/ml红景天苷同步培养细胞24 h,红景天苷干预组细胞培养上清ALT[(11.3±1.0) U/L、AST(3.7±0.5) U/L、MDA(1.7±0.2) nmol/ml和TG(105.7±16.8) μg/mg protein]均显著低于棕榈酸模型组[ALT(13.5±1.2) U/L,P<0.05;AST(5.9±0.7) U/L,P<0.05;MDA(4.2±0.9) nmol/ml,P<0.01;TG(268.3±25.8) μg/mg protein,P<0.01];油红O染色显示红景天苷处理肝细胞脂滴明显减少,蛋白质印迹法显示红景天苷能有效抑制脂肪变性肝细胞CYP2E1蛋白表达的上调。结论 红景天苷抑制细胞CYP2E1蛋白表达可能是其防治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黄芪总黄酮抑制肝硬化大鼠肝组织脂肪酸转位酶和环氧化酶2表达*
麦静愔, 汪美凤, 候天禄, 平键, 陈高峰, 成扬
2015, 18(3):  274-27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14
摘要 ( 84 )   PDF (1244KB) ( 4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黄芪总黄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脂肪酸转位酶(FAT)和环氧化酶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53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肝硬化组43只,给予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4周造模。在实验第3周,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4只和黄芪总黄酮治疗组(小剂量组14只和大剂量组15只),治疗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灌胃4周。在实验结束时,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行天狼猩红染色,部分肝组织抽提总RNA,采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目标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目标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胶原增多,而治疗组胶原纤维明显下降;模型组FAT mRNA 为(0.098±0.08),蛋白为(1.05±0.076),而小剂量黄芪总黄酮治疗组分别为(0.58±0.04)和(0.67±0.021),大剂量组分别为(0.45±0.07)和[(0.31±0.072),P均<0.01];模型组环氧化酶2 mRNA为(0.78±0.044),蛋白为(1.48±0.13),而小剂量黄芪总黄酮治疗组分别为(0.52±0.010)和(1.24±0.11),大剂量黄芪总黄酮治疗组分别为(0.28±0.049)和[(0.68±0.09),P均<0.01]。结论 黄芪总黄酮发挥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抑制脂肪酸转位酶和环氧化酶2表达有关。
刀豆蛋白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浆细胞外组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温韬, 刘焱, 任锋, 朴正福, 陈德喜
2015, 18(3):  278-28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15
摘要 ( 109 )   PDF (1027KB) ( 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细胞外组蛋白在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时的水平变化及干预价值。方法 小鼠经尾静脉注射ConA(35 mg·kg-1)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同时给予特异性抗组蛋白中和抗体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小鼠的存活率、肝功能以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给予小鼠ConA后,染毒3 h、9 h、16 h和24 h时血清ALT水平升高为(106.5±25.5) IU/L、(769.1±138.2) IU/L、(1340.2±205.9)IU/L和(1304.7±300.7) I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5±3.165) IU/L,P<0.01];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有大量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ConA染毒小鼠血浆细胞外组蛋白水平亦呈时间依赖方式明显增高,染毒3 h、9 h、16 h和24 h时,细胞外组蛋白相对水平分别为(1.199±0.1087)、(2.467±0.197)、(2.655±0.2295)和(2.631±0.3014),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0.206±0.024),P<0.001];染毒小鼠经特异性抗组蛋白中和抗体干预后,死亡率明显下降,病理学显示肝损伤程度亦得到减轻,其血清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16.98±3.67)pg/ml和(3.25±0.67)pg/ml,较模型组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238.10±48.56) pg/ml和(16.52±2.43) pg/ml,P<0.01]。结论 细胞外组蛋白是ConA所致急性肝损伤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炎性介质,以细胞外组蛋白为靶点进行干预能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自制简易胆道支架修复兔胆道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
宫金伟, 刘明, 董新舒, 刘春富
2015, 18(3):  282-28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16
摘要 ( 75 )   PDF (925KB)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支架法修复胆道缺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医用静脉采血针制造简易胆道支架。将30只兔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只。在A组动物,切除胆总管0.5 cm;B组切除1.0 cm。应用自制简易胆道支架与缺损的胆总管断端进行捆绑,恢复其连续性。于术后1、3、6月各处死5只家兔,观察两组动物术后的生存情况、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肝脏、新生胆管组织和新生胆管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黄疸发生。术后A组1只兔因胆漏死亡;B组1只因应激性溃疡死亡。A组动物术前ALT为(56.36±6.35)IU/L,术后1、3、6月分别为[(59.63±5.02)IU/L、(54.63±8.26)IU/L、(59.85±7.43)IU/L,P>0.05];AST为(54.13±7.63)IU/L,术后1、3、6月分别为[(57.42±8.31)IU/L、(55.42±5.21)IU/L、(53.62±5.61)IU/L,P>0.05];ALP为(207.35±63.47)IU/L,术后1、3、6月分别为[(218.42±73.23)IU/L、(195.31±46.73)IU/L、(189.31±37.64)IU/L,P>0.05];TBIL为(0.15±0.08)μmol/L,术后1、3、6月分别为[(0.17±0.04)μmol/L、(0.14±0.05)μmol/L、(0.16±0.07)μmol/L,P>0.05]。B组动物术前ALT为(60.26±3.65)IU/L,术后1、3、6月分别为[(69.21±5.13)IU/L、(63.79±8.35)IU/L、(59.97±6.47)IU/L,P>0.05];AST为(51.33±6.43)IU/L,术后1、3、6月分别为[(55.43±7.26)IU/L、(61.62±5.73)IU/L、(52.32±5.31)IU/L,P>0.05];ALP为(217.25±53.72)IU/L,术后1、3、6月分别为[(228.62±71.32)IU/L、(200.35±46.83)IU/L、(209.83±36.41)IU/L,P>0.05];TBIL为(0.14±0.05)μmol/L,术后1、3、6月分别为[(0.16±0.04)μmol/L、(0.12±0.02)μmol/L、(0.13±0.06)μmol/L,P>0.05];术后两组动物肝组织病理学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变化;术后1月,两组支架已覆盖充血水肿的新生胆管组织;术后3月两组新生的胆管组织已无水肿存在;术后6月两组新生胆管组织在外观上与正常胆管组织无差异。结论 本实验表明在血供丰富、缺损1.0 cm以内的胆总管具有很强的再生和形成新生胆管的能力。支架法修复1.0 cm以内的胆道缺损安全可行。
药物性肝损伤
441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
姚云洁, 刘鸿凌, 朱冰, 刘婉姝, 臧红, 李晨, 李亚斐, 辛绍杰
2015, 18(3):  286-28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17
摘要 ( 103 )   PDF (783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收治的441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用药特点和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活检及临床病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草)药和西药所致肝损伤分别为176例(39.91%)和210例(47.62%),其它原因致肝损伤为55例(12.47%);从临床分型看,肝细胞型178例(40.36%),其次是胆汁淤积型132例(29.93%)和混合型131例(29.71%);中药和西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在病理类型和实验室检查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临床症状方面,中药发生皮疹的比例显著低于西药(1.1%对5.2%,P<0.05),而脾脏肿大比例显著高于西药(78.4%对46.2%,P<0.05);中药诱发肝损伤相对西药用药时间较长(P<0.05);本组总体治愈好转率为94.56%。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与多种药物及用药时间密切相关。
短篇论著
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鸭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
聂云天, 刘伯阳, 王琪
2015, 18(3):  290-29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18
摘要 ( 99 )   PDF (695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实验感染鸭乙型肝炎I型病毒(DHBV)的实验鸭外周血CD4+T和CD8+T淋巴细胞数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经外周静脉注射含DHBV血清制备感染鸭,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DHBV实验鸭外周血CD4+T和CD8+T淋巴细胞数。结果 在感染DHBV 7日后,实验鸭血清HBsAg、鸭HBeAg和抗-鸭HBc均阳性,说明感染成功,感染动物肝功能损害明显,血清ALT、AST水平急剧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1);感染动物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分别为(38.41±9.59) %和(23.80±6.44)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06±12.30)%和(17.65±10.83)%,P<0.01]。结论 当HBV侵入机体时就会激发细胞免疫反应,大量的CD4+T和CD8+T细胞被释放入血,参与病毒清除和肝损伤过程。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方明霞, 齐蕾
2015, 18(3):  292-29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19
摘要 ( 73 )   PDF (695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3月本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38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后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结果 治疗后,19例血浆置换治疗患者血TBIL、ALT和INR分别为(277.8±49.8)μmol/L、(57.0±22.2)U/L和(2.1±0.2),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67.7±49.0)μmol/L、(89.9±17.1)U/L和(2.8±0.2),P<0.05],而两组肾功能和电解质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44次血浆置换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9次(20.5%),其中6次(13.6%)为血浆过敏,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肝衰竭疗效明显,适时应用能降低患者病死率。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年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比较
王永素, 张林, 马强, 牛卫理, 叶鹏
2015, 18(3):  294-29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20
摘要 ( 82 )   PDF (712KB) ( 5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年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45例青年[年龄(29.12±5.57)岁]、56例中年[(55.00±6.00)岁]和23例老年[(61.35±3.71)岁]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观察治疗24~48 w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在治疗过程中老年组有2例患者因脑血管意外停药,1例突发心肌梗塞死亡。青年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治疗结束时应答率(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62.2%、64.4%、71.1%和66.7%,中年组分别为57.1%、58.9%、62.5%和51.8%,均显著高于老年组(分别为25.0%、55.0%、55.0%和20.0%,P<0.05);在抗病毒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青年、中年和老年复发率分别为6.7%(2/30)、20.7%(6/29)和75.0%(3/4),老年组复发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 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差于中青年人,复发率高,在治疗前应给予充分的病情评估。
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胆碱酯酶和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变化
熊俊彪, 杨其容, 张秋莹
2015, 18(3):  296-29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21
摘要 ( 100 )   PDF (695KB) ( 5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胆碱酯酶(CHE)和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方法 94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Pugh A组(n=35例)、Child-Pugh B组(n=32例)和Child-Pugh C组(n=27例),同期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常规检测血清CHE和透明质酸(HA)、IV 型胶原(IV-C)、层粘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结果 94例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水平(4.37±2.77 ku/L)明显低于30例健康人 (8.26±2.98 ku/L,P<0.05),血清HA、IV-C、LN、PCⅢ[分别为 (824.04±442.21)μg/L、(155.08±45.09)μg/L、(133.17±47.87)μg/L和(230.65±92.12)μg/L]明显高于健康人[分别为(98.35±72.15)μg/L、(58.91±20.36)μg/L、(74.32±22.67)μg/L和(78.11±59.54)μg/L,P<0.05];随着Child-Pugh分级的逐渐递增,血清HA、IV-C、LN、PCⅢ水平呈进行性升高(P<0.05),而血清CHE水平呈进行性降低(P<0.05);血清CHE水平与血清HA、IV-C、LN、PCⅢ呈负相关(r1=-0.482,r2=-0.364,r3=-0.718,r4=-0.780,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CHE水平降低,肝纤维化标志物升高,对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胃促生长素和瘦素水平变化
童芳芳
2015, 18(3):  298-29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22
摘要 ( 75 )   PDF (696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胃促生长素(Ghrelin)和瘦素(Leptin)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在Child A级(n=33)、B级(n=32)和C级(n=32)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35例健康人,常规检测血清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Ghrelin和Leptin。结果 Child A级、B级和C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FPG[分别为(5.55±0.47)mmol/L、(6.62±0.58) mmol/L和(7.37±0.73) mmol/L]、FINS[分别为(14.31±2.12) mIU/L、(15.56±2.21) mIU/L、(16.78±2.32) mIU/L]水平和IRS[分别为(3.63±0.47)、(4.72±0.56)和(5.48±0.77)]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分别为(4.74±0.36) mmol/L、(13.17±2.02) mIU/L和(2.85±0.39),P<0.05),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1=0.627,r2=0.671,r3=0.714,P<0.05);各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Ghrelin[分别为(170.81±37.15) ng/L、(131.90±28.66) ng/L和(94.74±25.38)ng/L)水平较健康人[(208.14±40.36) ng/L]明显降低,且随着Child分级变差而逐级下降(P<0.05),与IRS呈负相关(r4=-0.617,P<0.05);各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分别为(12.17±3.57)μg/L、(15.26±3.81)μg/L和(18.09±4.10)μg/L]较健康人[(9.54±3.32)μg/L]明显升高,且随着Child分级变差而逐级升高(P<0.05),与IRS呈正相关(r5=0.642,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Ghrelin和Leptin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临床检测血清Ghrelin和Leptin水平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陈春, 伍思国, 杨智娟
2015, 18(3):  300-30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23
摘要 ( 91 )   PDF (621KB) ( 6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260例肝硬化初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呕血 113例(43.5%),柏油样黑便51例(19.6%),呕血和柏油样黑便96例(36.9%);轻度出血107例(41.2%),中度出血126例(48.5%),重度出血27例(10.4%);192例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99例(51.6%),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4例(7.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7例(3.6%),胃溃疡25例(13.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8.3%),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2.1%),胃粘膜病变27例(14.1%);多因素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再出血和原发性肝癌是独立的预后预测因素。结论 胃镜检查结果、凝血酶原时间、有无并发症可能是影响肝硬化UGH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临床中对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以重视。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风险评估的价值分析
黄鼎祥
2015, 18(3):  302-30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24
摘要 ( 71 )   PDF (749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SCTP)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Child-Pugh A级(n=25)、B级(n=27)和C级(n=20)肝硬化患者,其中有上消化道出血34例和未出血38例。另选健康人40作为对照。采用MSCTP检测各组人群门静脉直径(Dpv)、脾静脉直径(Dsv)、肠系膜上静脉直径(Dsmv)和门静脉长度(Lpv)等指标。结果 肝硬化患者Dpv、Dsv、Dsmv和Lpv [分别为(1.59±0.31)cm、(1.17±0.32)cm、(1.32±0.25)cm和 (5.67±1.07)cm]均显著大于健康人[分别为(1.27±0.15) cm、(0.81±0.14)cm、(1.17±0.18)cm和(4.70±0.97)cm,P<0.05];Child-Pugh C级患者Dsmv明显大于A级或B级患者(P<0.05);出血患者Dpv、Dsv 和Dsmv [分别为(1.68±0.35)cm、 (1.25±0.32)cm和 (1.38±0.27)cm]均明显大于非出血患者[分别为(1.47±0.24)cm、(1.07±0.24)cm、(1.26±0.15)cm,P<0.05],而两组Lpv[(5.75±0.95)cm 对(5.58±1.15)cm]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P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1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周宏华, 徐晓玲, 关心, 向晓星
2015, 18(3):  304-30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25
摘要 ( 80 )   PDF (1250KB) ( 4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土三七致成人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3例服用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3例患者均有服用土三七病史,服用10~180天。服用土三七最常见原因为自行治疗轻微骨折等跌打损伤,1例为长期饮土三七泡酒;13例患者均以明显的腹胀、腹痛就诊,伴有乏力、纳差10例(76.9%),伴眼黄7例(53.8%),其中2例为重度黄疸(15.4%);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100%);9例(69.2%)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3例患者血液检测指标示肝功能损害明显;13例患者主要集中在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群体。结论 土三七所致肝小静脉闭塞病可引起患者严重肝功能损害,诊断需要综合判断,无特殊治疗,病死率较高。
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吴春晓, 周晓蕾, 陈燕鸿, 黎义锦, 李林芳, 董杰, 杨晴
2015, 18(3):  306-30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26
摘要 ( 104 )   PDF (619KB) ( 3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问卷调查,并检测HBV DNA等。结果 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肝癌家族史(8.3%对0.0%)、饮浅沟水(17.5%对6.7%)、不良饮食习惯(24.2%对5.8%)、糖尿病(13.3%对2.5%)、长期酗酒(50.0%对14.2%)、HBV DNA阳性(44.2%对12.5%)和HBeAg阳性率(19.2%对50.0%)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癌家族史、不良饮食习惯、糖尿病、长期酗酒和HBV DNA阳性进入回归模型,其OR 值分别为2.823、1.695、4.841、2.103、4.916,它们与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伴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更容易发生原发性肝癌。
病例报道
老年戊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致肝衰竭1例
徐鹤翔, 吕春, 梁利民, 郑吉顺
2015, 18(3):  308-30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27
摘要 ( 55 )   PDF (3151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肝内胆汁淤积致严重高胆红血症1例*
周达, 陈源文, 曹海霞, 范建高
2015, 18(3):  310-31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28
摘要 ( 110 )   PDF (935KB) ( 7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变异的研究进展*
叶晓玲, 刘妍, 徐东平
2015, 18(3):  312-31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29
摘要 ( 148 )   PDF (717KB) ( 4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口服核苷酸类似物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仍是我国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主要抗病毒药物之一。但是,长期服用ADV可能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产生耐药变异。经典的ADV耐药变异形式为rtA181V和rtN236T,新鉴定的ADV原发耐药变异为rtA181S、rtE218G和rtN236V。此外,rtA181T、rtV214A、rtQ215H/P/S、rtL217R/P、rtI233V和rtN238T/D/H等位点变异与HBV对ADV耐药仍存在争议,尚需进一步明确。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免疫病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李晓东, 徐东平
2015, 18(3):  317-3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30
摘要 ( 131 )   PDF (740KB) ( 8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在我国,引起ACLF的首要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病毒诱发的淋巴毒性T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大量分泌为代表的免疫病理损伤是肝衰竭发病的中心环节。本文将从抗原递呈、效应细胞的直接杀伤、宿主遗传背景、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和免疫过激状态的抑制性调节等方面介绍HBV相关ACLF免疫病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红素加氧酶-1在慢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嵇小琴, 李磊
2015, 18(3):  321-3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31
摘要 ( 105 )   PDF (706KB) ( 5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红素加氧酶-1(HO-1)作为一种微粒体酶,是催化血红素的降解成胆绿素、铁原子和一氧化碳(CO) 反应的限速酶。既往研究表明HO-1及其代谢产物在抗炎、抗氧化、调节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近年来,HO-1在肝脏疾病发病中的作用逐渐显现,且被认为在慢性肝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HO-1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以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从Virchow三要素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李玲, 陈世耀
2015, 18(3):  325-3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32
摘要 ( 141 )   PDF (708KB) ( 6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门静脉血栓形成会影响患者预后。Virchow三要素(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血流速度减慢)是经典的血栓形成理论。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肝功能下降导致与出凝血相关的血液成分发生变化,肝纤维化压迫肝内血管,硬化剂治疗、腹部手术、感染、内毒素血症等损伤血管内皮,压迫或药物原因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等均可以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本文主要从Virchow三要素角度入手,描述与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准确预测PVT发生的方法,预防和治疗PVT提供理论依据。
他汀类药物对肝细胞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张宁, 赵彩彦
2015, 18(3):  329-3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33
摘要 ( 125 )   PDF (708KB)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他汀类药物(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常用于降低胆固醇水平,且发现其能降低发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风险。他汀类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分化、抗血管形成、降低肿瘤细胞侵袭性、影响细胞周期、阻滞小G蛋白异戊二烯化、影响信号转导等方面均有作用,但其作用的确切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包括以下两条途径:依赖与不依赖HMG-CoA还原酶途径。本文将对他汀类药物抗肿瘤作用及可能机制做一介绍,以期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血管介入治疗肝癌栓塞材料临床进展
刘卉, 陈东风
2015, 18(3):  333-33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34
摘要 ( 268 )   PDF (702KB) ( 10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于不能行手术切除治疗的肝癌患者,血管介入治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介入栓塞材料的选择以及血管栓塞是否完全影响着血管介入治疗肝癌的效果。本文将常用的血管介入治疗栓塞材料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作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