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1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7-10
专家论坛
成人细菌性肝脓肿的抗感染治疗要点与进展
虞胜镭,翁心华
2015, 18(4):  337-33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01
摘要 ( 217 )   PDF (662KB) ( 18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性肝炎
小分子干扰RNA沉默高迁移率族蛋白B1抑制肝星状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合成*
葛文松,范建高,李光明
2015, 18(4):  340-34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02
摘要 ( 159 )   PDF (803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小分子干扰RNA(siRNA)干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 1)表达对肝星状细胞(HSC) 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化学合成的HMGB 1基因特异性siRNA以脂质体包裹,转染HSC-T6细胞,设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抽提细胞总RNA和蛋白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情况;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与定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Ⅰ型和Ⅲ型胶原水平。结果 转染HMGB 1基因特异性siRNA的HSC-T6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水平显著下调,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也提示转染siRNA 后细胞内Ⅰ型和Ⅲ型胶原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在培养72 h时,上清液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水平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46.36±3.82) %和(41.92±3.58) %(F=33.14,P<0.01;F=27.56,P<0.01)。结论 HMGB 1特异性siRNA能高效抑制HSC-T6细胞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因而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力。
新型异喹啉类化合物12-4-Y对活化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王军,李光明,仝艳艳,邓怡林,吴劼,范建高
2015, 18(4):  344-34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03
摘要 ( 151 )   PDF (947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型异喹啉类化合物12-4-Y[1-乙基-8-甲氧基-5苯基吡唑并(5,1-a)异喹啉]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5、10、20、40和80 μg/ml) 12-4-Y处理HSC-T6细胞,分别于孵育后12h、24h、36h和48h收集细胞,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以Hoechst染色对凋亡定性,以流式细胞分析对凋亡定量,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关键蛋白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 12-4-Y处理12h可浓度依赖性(在5~80 μg/ml范围内)抑制HSC-T6细胞增殖,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86±0.013)、(1.055±0.019)、(0.957±0.012)、(0.793±0.021)和(0.553±0.0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1.215±0.014,P<0.05);12-4-Y(20μg/ml)处理可时间依赖性抑制HSC-T6细胞增殖,在12 h、24 h、36 h、48 h,细胞增殖率分别为(0.957±0.012)、(0.852±0.024)、(0.641±0.032)和(0.492±0.017),与对照组(1.318±0.007,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12-4-Y(20μg/ml)处理24h时,Hoechst染色显示HSC-T6可见明显凋亡小体,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凋亡率为(29.23±1.20)%,显著高于对照组[(5.47±1.39)%,P<0.001];蛋白质印迹显示凋亡关键蛋白Caspase3的裂解产物表达亦显著增加。结论 新型异喹啉类化合物12-4-Y可显著诱导活化HSC凋亡,其机制与激活凋亡关键蛋白Caspase3有关。
三种免疫抑制剂对HBV质粒感染小鼠HBV复制的影响*
黄顺梅,王俊忠,宋志韬,王宝菊,朱珍妮,朱彬,陆蒙吉,杨东亮
2015, 18(4):  348-35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04
摘要 ( 176 )   PDF (1538KB) ( 5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小鼠模型评价3种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方法 利用高压水注射法将HBV质粒pAAV/HBV1.2导入Balb/C小鼠肝内,建立小鼠HBV复制模型;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Saline)、FK506、DEX和CYP处理。1w后,将供体C57BL/6小鼠皮瓣移植至上述经免疫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处理的Balb/C小鼠,皮肤移植后继续使用上述免疫抑制剂或生理盐水至观察期结束。采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HBsAb和HBcAb水平,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血清病毒载量。结果 FK506、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处理小鼠移植皮瓣的存活时间分别为(21.50±3.09) d、(21.50±3.09) d和(21.40±1.52) d,分别较生理盐水处理组(8.67±1.86) d明显延长[P=0.037、P=0.000和P=0.000];FK506处理组小鼠HBV复制及其抗体产生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地塞米松处理组在药物处理期间能维持病毒复制,但停药后病毒DNA和HBsAg迅速下降至检测水平以下,至观察终点仍未检出HBsAb和HBcAb阳性,环磷酰胺能明显延长小鼠HBV复制的持续时间,即使在停药后16 w血清HBV DNA和HBsAg均维持在较高水平,HBcAb和HBsAb持续阴性。结论 环磷酰胺而非FK506处理可在Balb/C小鼠模型中建立HBV持续复制模型。
扶正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血管生成基因的调节作用及其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谭普芳,南月敏,王荣琦,赵素贤,杜静华,牛学敏
2015, 18(4):  352-35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05
摘要 ( 150 )   PDF (1058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基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以阐明扶正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7~8w龄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给予高脂、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喂养8w,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采用扶正化瘀方进行干预,以蛋氨酸-胆碱充足饮食设立对照组。以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脂肪变、炎症和纤维化程度;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其下游因子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及其蛋白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大泡性为主的脂肪变性,小叶内可见点灶状肝细胞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窦周纤维化,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纤维间隔形成;应用扶正化瘀方干预组动物肝损伤、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显著改善,肝组织α-SMA、HIF-1α、VEGF和iNOs mRNA水平亦较模型组显著减低,依次为(3.83±0.53) 对 (8.33±2.32)、(3.02±0.55)对(4.50±0.78)、(3.23±0.94)对(7.40±1.54)和(3.60±0.96)对 (9.94±1.60),(P<0.01);上述蛋白表达水平与基因水平呈一致变化趋势,扶正化瘀方干预组与模型组α-SMA、HIF-1α、VEGF和iNOs表达水平依次为(0.53±0.04) 对 (1.08±0.20)、(0.44±0.02)对(0.55±0.08)、(0.54±0.07) 对 (1.08±0.03)、和(1.61±0.21)对(3.30±0.88),(P<0.05)。结论 扶正化瘀方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下调HIF-1α及其下游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iNOs表达,阻止或减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进展。
病毒性肝炎
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观察
姚云洁,杨才兴,巫继
2015, 18(4):  356-35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06
摘要 ( 239 )   PDF (769KB) ( 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复方鳖甲软肝片和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治疗73例和恩替卡韦分散片单药治疗65例,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定量、肝纤维化指标、腹部彩超检查的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8w后,两组患者肝功能与治疗前基线水平相比均显著改善[联合组治疗前后ALT为(118.7±70.9) U/L 对 (32.6±21.5) U/L,P<0.01;ALB为(38.5±3.8) g/L 对 (43.2±4.5) g/L,P<0.01];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下降到检测水平以下的发生率分别为85.33%(64/73)和86.15%(56/6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7.78%和15.15%(P>0.05);在治疗48w时,联合治疗组血透明质酸(HA)和脾脏长径分别为(172.40±58.16) μg/L 和(10.15±0.12) cm,均较基线水平显著降低[(365.17±119.07) μg/L和(12.08±0.16) cm,P<0.05],且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单药组[HA为(218.13±75.32) μg/L,脾脏长径(11.90±0.20)cm,P<0.05]。结论 ETV 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CHB患者疗效优于单用ETV,值得进一步验证。
4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霍雪平,谢琴秀,江晓平,蔡群,张亚飞,李家斌,胡向阳
2015, 18(4):  360-36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07
摘要 ( 179 )   PDF (756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见的肝功能指标与肝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4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一秒钟快速肝穿刺活检,对病理标本进行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纤维化程度分期(S),并分别与同期检测的血清肝功能指标和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s或Pearson’s双侧检验。结果 在4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组织≥G2者63例(12.96%),≥S2者231例(47.5%);248例HBeAg阳性患者的年龄为(32.9±10.5)岁,明显低于238例HBeAg阴性患者[(40.6±9.5)岁,P<0.05],AKP水平为(88.2±37.1)U/L,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76.4+27.6)U/L,P<0.05];231例肝组织≥S2组年龄、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G2比例要明显高于245例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2×ULN时,血清AST、GGT、ALB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而血清ALT和球蛋白水平与其无明显相关;不管是在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当血清ALT<2×ULN时,需行肝组织学检查才能评估病情,而血清ALT水平不具有提示意义;血清球蛋白水平升高可能提示HBeAg阴性者肝组织存在慢性炎症。
17例人微小病毒B19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苏少慧,胡义亭,侯洪涛,刘娜,王玉珍
2015, 18(4):  364-36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08
摘要 ( 236 )   PDF (665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人微小病毒B19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7例感染人微小病毒B19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肝损害的特点和临床特征。结果 17例人微小病毒B19肝炎患者均有发热(100%),有全身乏力14例(82.4%)、关节、肌肉痛9例(52.9%)、咽痛6例(35.3%)、食欲减退11例(64.7%)、皮疹5例(29.4%)、脾肿大12例(70.6%),肝肿大7例(41.2%)、淋巴结肿大3例(17.6%)、黄疸5例(29.4%);除血ALT和AST升高外,伴有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升高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起病急,临床表现复杂,但多呈急性自限性过程,肝功能恢复较快,预后较好。结论 对不明原因肝损害同时伴有上述特征者,除常规筛查常见的嗜肝病毒外,及时检测血清抗人微小病毒B19抗体IgM,能帮助明确一部分患者的病因。
脂肪性肝病
FibroTouch受控衰减参数评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因素分析*
王文睿,杨岚岚,贾胜男,金珍婧
2015, 18(4):  367-37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09
摘要 ( 342 )   PDF (771KB) ( 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受控衰减参数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Fibrotouch 诊断仪检测51 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同时获取受试者血脂、血生化指标,以及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等资料,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CAP值与BMI和ALT相关(P=0.001,P=0.03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 CAP 值与BMI和ALT呈显著性正相关(F=10.728,P<0.0001),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体质指数,β=0.505,P=0.000;ALT,β=0.254,P=0.040;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的模型分别为:CAP=49.547+6.809×BMI+2.82×ALT。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CAP值受体质指数和血清ALT的影响。
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脂肪性肝病疗效Meta分析*
霍晴,古赛
2015, 18(4):  371-37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10
摘要 ( 236 )   PDF (4556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c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收录的2014年6月前发表的关于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脂肪性肝病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5个研究(376例患者)纳入评价。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组综合疗效(OR=2.19,95%CI 1.19~4.06,P=0.01)和症状改善情况(OR=3.85,95%CI 2.07~7.16,P<0.0001)都优于一般保肝药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肝脏酶学指标、降低主要血脂方面优于对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权重均数差(WMD)分别为-15.65(95%CI-21~-10.29,P<0.00001)、-17.56(95%CI-25.99~-9.14,P<0.0001)、-7.18(95%CI-11.94~-2.42,P=0.003)、-1.01(95%CI-1.84~-0.18,P=0.02)、-0.77(95%CI-0.92~-0.61,P<0.00001),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WMD分别为-0.01(95%CI-0.1~0.14,P>0.05)、0.04(95%CI-0.30~0.38, 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降低HDL-L、LDL-L方面无明显差异;治疗组B超检测肝脏形态改善率为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7%(P=0.0007);治疗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9%,略高于对照组的1.44%(P=0.005)。结论 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天晴甘平)可明显改善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指标和B超下的肝脏形态。
肝硬化
超声介入法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109例疗效分析
代雪枫,齐晓林,马勇,丁体龙,涂远航,于莉
2015, 18(4):  375-37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11
摘要 ( 154 )   PDF (768KB) ( 5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介入法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本科收治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81例,其中治疗组109例,对照组72例。给予对照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联合甘草酸二铵、促肝细胞生长素等治疗,给予治疗组核苷类药物联合超声介入治疗。观察治疗后1年、2年、3年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HBV DNA、腹部超声检查指标的变化。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定位引导下进行肝组织活检,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年后肝组织病理学改善率及肝组织活动指数(HAI)和肝纤维化指数(HFI)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及治疗后HBV DNA阴转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在治疗3年时血白蛋白为(40.9±4.1)g/L,显著高于对照组[(38.7±3.4) g/L,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为(69.7±11.4) %,显著高于对照组[(65.9±9.4)%,P<0.05];治疗组在3年时门静脉内径和脾长分别为(1.18±0.14)cm和(11.74±1.18)cm,显著低于对照组[(1.24±0.14)cm和(12.78±1.43)cm,P<0.05];3年后治疗组肝组织病理学改善率为5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P<0.01);3年时治疗组HAI 和HFI分别为(3.64±0.86)和(3.87±0.84),显著低于对照组[(8.94±1.42)和(6.83±1.12),P<0.05]。结论 超声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减轻门脉高压症,减轻肝纤维化程度,肝组织病理学改善率明显提高。
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疗效系统评价*
孔祥璐,郭晓霞
2015, 18(4):  379-38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12
摘要 ( 310 )   PDF (872KB) ( 7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VIP)数据库、MEDLINE、PUBMED,检索2009年11月~2014年11月正式发表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按照相关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提取相关性研究指标,应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项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随机对照试验(RCT),Jadad量表评分均为1~3分;纳入研究中提及治疗疗效的共有8个RCT文献,包括368例PBC患者,其中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组187例,单用UDCA治疗的对照组181例。Meta分析显示中药联合UDCA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UD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83,95%CI (2.09,7.02),P<0.0001];联合组患者血清ALP、GGT、TBIL、ALT、AST、TBA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结论 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但该类研究的论文质量不高,可信度较低。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肝硬化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李志强,夏春辉,刘孜卓,张印纲
2015, 18(4):  383-38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13
摘要 ( 307 )   PDF (758KB) ( 8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肝硬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纳入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肝硬化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筛查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偏倚风险评估,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共567例肝硬化患者,本组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偏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单独或联合用药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优于其它保肝药物[RR 1.23,95%CI(1.07,1.42),P<0.01]和[RR 1.31,95%CI(1.13,1.51),P<0.01],患者异常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肝硬化的有效性明显优于其它保肝药物,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戴光荣,谭玉娥,刘文娜,冯义朝,宁涛
2015, 18(4):  387-39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14
摘要 ( 176 )   PDF (769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相关的危险因素,寻找一种有效预测EVB发生的无创检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85例,非出血83例,对可能影响EVB发生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将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然后对两组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患者门静脉直径(DPV)、脾静脉直径(DSV)和脾脏指数(SI)分别为(1.48±0.28) cm、(1.08±0.19) cm和(72.54±16.69)cm2,显著高于非出血组[分别为(1.34±0.29) cm、(1.18±0.25) cm和(66.98±19.21) cm2,P<0.05];出血患者血Na+和血小板/脾长径比值分别为(139.45±3.41) mmol/L和(5.05±2.07)×109/L?cm-1,显著低于非出血组[分别为(140.66±4.41) mmol/L和(8.99±4.36)×109/L?cm-1,P<0.05];出血组Child-Pugh分级与非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间DPV、DSV、血小板计数与脾脏长径比值和Child-Pugh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6.832、7.283、0.655、2.129,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与脾脏长径比值(OR=0.685,P=0.000)是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计数与脾脏长径比值可作为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无创预测指标。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内门-体静脉分流价值探讨*
吴碧君,谢佳佳,周苏晋,王金霞,黄红艳,崔楠
2015, 18(4):  391-39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15
摘要 ( 252 )   PDF (902KB) ( 7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内门-体静脉分流(IPSVS)的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Philips IE33或GE LOGIQ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5.0 MHz)检查14例IPSVS患者,总结其肝脏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诊断为IPSVS。结果 在14例存在肝内门静脉分支与体循环静脉分支直接交通者中,男6例,女8例,年龄43~70岁; 1例为结肠癌并发肝内多发转移,2例为肝功能异常,8例为非肝脏疾病就诊的患者, 3例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本组病变位于右肝12例(85.7%),明显多于左肝2例[14.3%,P<0.01];按Park分型,Ⅱ型5例(35.7%),Ⅲ型9例(64.3%);超声表现为肝内囊状或迂曲管道状无回声,与门静脉、肝静脉相通,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为红蓝两色交替或迂曲的血流信号,血流方向为从门静脉至肝静脉。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敏感地发现异常血流并可测定血流方向、流速、流量,是IPSVS的首选诊断方法。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 mRNA水平变化*
杨智,陈洪涛,吴诗品
2015, 18(4):  395-39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16
摘要 ( 172 )   PDF (904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初发现未治疗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 Foxp3 mRNA水平变化及其与血清AFP水平的关系。方法 在HCC患者60例和健康人20例,采用RT-PCR法检测PBMCs中Foxp3 mRNA水平,常规检测血清AFP水平。结果 HCC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Foxp3 mRNA水平分别为(0.976±0.073)和(0.772±0.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CC患者外周血Foxp3 mRNA水平与AFP水平呈正相关(r=0.226,P=0.025)。结论 HCC患者PBMCs 中Foxp3水平明显升高,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573例原发性肝癌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李佳红,付娜,牛学敏,焦冠楠,南月敏
2015, 18(4):  399-40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17
摘要 ( 204 )   PDF (759KB) ( 4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发病的相关致病因素。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经血清学、肝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PLC患者573例,回顾性分析发病年龄、性别、病因、家族史、个人史及临床特点。结果 PLC患者发病年龄为17~92(58.7±10.8)岁,其中79.4%于40~69岁发病,尤以50~69岁高发,占61.6%;男女之比为4.5:1;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7.4±10.3)岁,显著早于女性[(64.5±11)岁,P<0.001)];慢性HBV、HCV感染及酒精为主要的致病因素,单纯HBV感染、HBV感染合并酒精性肝病(ALD)、HCV感染和ALD所致的PLC依次为317例(55.3%)、154例(26.9%)、38例(6.6%)和22例(3.8%),其平均发病年龄依次为(58.6±10.6)岁、(54.3±8.4)岁、(67.0±7.8)岁和(58.4±11.4)岁,HBV感染合并ALD患者发病年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01);491例(85.7%)PLC患者存在肝硬化,100例(21.2%)有HBV感染家族史, 仅53例(9.3%)有PLC家族史;在333例HBV感染相关性PLC患者中,240例 (72.1%)血清HBV DNA阳性;血清HBsAg、HBeAb、HBcAb阳性占57.4%;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者为394例(79.1%),其中大于400μg/L者197例(39.4%),7~400μg/L者196例(39.2%),105例(21.2%)正常。结论 HBV感染为PLC患者发病的主要病因,在HBV感染基础上长期饮酒是促使PLC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肝硬化为PLC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肝癌家族史、糖尿病、吸烟亦为PLC发生的危险因素。AFP作为诊断PLC的主要血清标志,其诊断价值正在减弱。
胆囊切除术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庞刚,张勇
2015, 18(4):  403-40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18
摘要 ( 182 )   PDF (770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择期行LC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分别采用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情况[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激素[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和皮质醇(Cor)]水平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在T1、T2 和T3 时,观察组SBP和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R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H分别为(11.44±2.27) mg/L、(8.03±2.56) mg/L和(9.34±2.82)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25±3.56) mg/L、(9.51±3.14) mg/L和(10.92±3.25) mg/L,P<0.05或P<0.01];PRL分别为(70.76±5.55) mg/L、(60.43±7.85) mg/L和(64.36±7.59)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32±4.03) mg/L、(73.01±8.04) mg/L和(76.39±6.65) mg/L,P<0.05或P<0.01]; Cor分别为(480.33±26.16) mg/L、(469.27±28.76) mg/L和(477.91±21.78)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1.45±27.69) mg/L、(484.21±23.13) mg/L和(495.40±26.67) mg/L,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为(7.81±3.12) min、(8.25±3.23) min、(16.73±4.28) min和(19.55±5.23) 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20±3.87) min、(10.21±3.84) min、(21.45±4.50) min和(23.29±5.41) min,P<0.05或P<0.01];对照组苏醒期8例(25.0%)发生烦躁,明显高于观察组2例(6.3%,P<0.05)。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行LC 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更稳定,激素应激反应更轻,麻醉恢复快。
短篇论著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疗效观察
许建国,王牛牛,戴金津,李侠,王学兵,武德廉
2015, 18(4):  407-40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19
摘要 ( 172 )   PDF (695KB) ( 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科诊治的对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5例,43例接受ADV组治疗,42例接受ADV联合LAM治疗,观察治疗48 w时的疗效。结果 在治疗24 w和48 w时,联合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阿德福韦治疗组(P<0.05);在治疗24 w和48 w时,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4.7%(23/42)和92.8%(39/42),显著高于阿德福韦治疗组[分别为37.2%(16/43)和67.4%(29/43),P<0.05];在治疗48 w时,联合治疗组血清HBeAg阴转率为24.1%(7/29),显著高于阿德福韦组的[3.2%(1/31),P<0.05]。结论 ADV联合LAM治疗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水平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丁俊琪,姚建华,马陈斌,赵卫峰
2015, 18(4):  409-41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20
摘要 ( 145 )   PDF (599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HBeAg水平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1月我科诊治的9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HBeAg水平分为低水平组(HBeAg<500 S/CO)和高水平组(≥500 S/CO),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24个月。结果 在24月末,48例血清低水平HBeAg组完全应答、部分应答和无应答率分别为47.9%、31.2%和20.8%,显著优于48例高水平组(分别为43.7%、12.5%和43.7%,P<0.05);低水平组HBeAg转阴率(54.2%)、HBeAg转换率(47.9%)、HBV DNA转阴率(93.7%)明显高于高水平组(分别为27.1%、25.0%、77.1%,P<0.05);高水平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差于低水平组(P<0.05)。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水平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血清HBeAg水平可能与机体清除HBV免疫反应有关。
替比夫定阻断血清HBV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张先华
2015, 18(4):  411-41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21
摘要 ( 153 )   PDF (697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阻断HBV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5例HBV高载量孕妇被分为两组,分别在孕28 w时接受替比夫定(n=48)抗病毒治疗和不接受抗病毒治疗(对照组,n=47)。比较两组孕妇在孕28 w、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 w时血清HBV DNA水平,检测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及6月龄时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率,比较两组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和Apgar评分。结果 两组孕妇孕28 w时血清HBV DNA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7.5±0.6)lg copies/mL对(7.7±0.5)lg copies/mL,P>0.05);替比夫定组孕妇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 w时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3.7±0.4) lg copies/mL和(3.1±0.3) lg copies/mL]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6±0.5) lg copies/mL和(7.4±0.4) lg copies/mL,P<0.05];替比夫定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4.17%)和HBV DNA阳性率(2.0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7.02%和14.89%,P<0.05),6月龄时HBsAg阳性率(0.0%)和HBV DNA阳性率(0.0%)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64%和10.64%,P<0.05);两组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和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替比夫定可有效阻断HBV宫内传播,未见对新生儿有不良影响。
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短期疗效观察
吴家箴,杨兴祥,江南,林健梅,黄仁刚
2015, 18(4):  413-41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22
摘要 ( 187 )   PDF (695KB)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应用核苷类似物(NUCs)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LF)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1月~2013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122例乙型肝炎ACLF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69例,未抗病毒治疗53例。两组其他基础治疗方法相同。结果 在治疗4周末,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为(3.5±2.2) lg copies/ml,而未抗病毒治疗患者则为[(4.5±2.4)lg copies/ml,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 已经发生ACLF的乙型肝炎患者接受NUCs治疗,在短期内很难改善肝功能。
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一线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郝文胜,张东成,桂东,唐亮
2015, 18(4):  415-41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23
摘要 ( 193 )   PDF (929KB) ( 8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SOX)方案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9例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一线接受SOX方案化疗,即第1天给予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 h内滴完),第1~14天给予替吉奥80 mg.m2-1.d-1,分2次口服,休息7天,即每21天为1个周期。在化疗结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19例患者均接受2个周期以上的SOX方案化疗,平均(4.3±1.8)周期;PR 3例(15.8%),SD 7例(36.8%),PD 9例(47.4%)。临床获益10例(52.6%);平均疾病进展时间为(5.1±3.6)月,平均总生存时间为(8.5±6.5)月;主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17例、恶心/呕吐7例、外周神经毒性3例,均为I~II级。结论 SOX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有一定的疗效,毒性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特利加压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观察
王军,彭浩
2015, 18(4):  418-41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24
摘要 ( 189 )   PDF (615KB) ( 8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特利加压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7例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32例对照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治疗,35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特利加压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28例(80.0%)止血,3例(8.6%)再出血,4例(11.4%),对照组则分别为21例(65.6%)、7例(21.9%)和8例(25.0%,P<0.05);观察组输血量为(3.8±2.2) U,对照组则为(5.9±2.7) U。结论 特利加压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疗效优于单用生长抑素,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高压氧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观察
刘克万,陈伟
2015, 18(4):  420-42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25
摘要 ( 154 )   PDF (680KB)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高压氧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或/和联合高压氧治疗后6个月时的疗效。结果 24例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2天所有患者失眠、纳差、乏力症状开始改善,而24例对照组只有1例患者以上症状开始改善;在治疗后6个月,联合治疗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28.6±19.1) μmol/L、(111.0±55.2) U/L、(35.2±8.5) g/L和(75.6±10.4)%,而对照组则分别为[(35.3±21.7) μmol/L、(267.0±124.0) U/L、(28.8±7.8) g/L和(57.9±11.7) %,P<0.05]。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高压氧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睡眠,且能在近期恢复肝功能。
一期切除结直肠癌并发肝转移癌的临床应用
王新团,耿智敏,王华
2015, 18(4):  422-42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26
摘要 ( 84 )   PDF (681KB) ( 4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一期切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8年7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结直肠癌并发肝转移癌患者72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分期切除,治疗组给予一期切除。结果 在围手术指标的比较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87.38±100.87)mL和(644.39±124.88)mL,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6.00±2.75)d和(9.50±3.00)d,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4.25±2.95)d和(18.85±4.66),P<0.05];在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中,36例治疗组未发生切口感染,显著低于对照组(8.3%,P<0.05);在生存情况的对比中,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7.44±6.44)月和(34.98±5.29)月,P<0.05],1a生存率分别为97.2%和80.6% (P<0.05)。结论 一期切除结直肠癌和肝转移癌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使患者生存获益。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和血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调查*
张志侨,王功遂,康凯夫,吴国标,王鹏
2015, 18(4):  424-42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27
摘要 ( 179 )   PDF (603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血糖、尿酸代谢异常发生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和血糖代谢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2月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的12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常规检测血脂、血糖和尿酸水平和肝活检。结果 在59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449例中度和164例重度肝炎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发生率分别为22.88%、27.84%和35.37%,载脂蛋白AⅠ降低发生率分别为7.8%、12.47%和14.02%,血糖升高发生率分别为2.37%、4.68%和6.1%,总胆固醇升高发生率分别为18.64%、13.14%和12.2%。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容易合并代谢紊乱,出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Ⅰ水平的改变,应注意监测,早期处理。
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吴照宇
2015, 18(4):  427-42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28
摘要 ( 136 )   PDF (607KB) ( 6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影响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提高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143例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143例中、晚期肝癌在介入治疗后5a生存率为21.7%;初步筛选出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形态、肿瘤大小、Okuda分期、治疗方法和门静脉癌栓,其OR分别为4.001、3.967、3.565、3.151、3.021、1.828(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0.006、1.828、0.023)。结论 多因素可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的生存时间。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贞芪扶正颗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朱艳芳,龚力,傅茂英
2015, 18(4):  430-43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29
摘要 ( 162 )   PDF (616KB) ( 6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贞芪扶正颗粒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 48 w;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贞芪扶正颗粒冲服口服治疗,疗程为48 w。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率、早期病毒学应答率和治疗结束时应答率分别为76.7%、83.3%、86.7%,对照组则分别为43.3%、63.3%、7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贞芪扶正颗粒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提高病毒学应答率、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减少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
综述
Nedd4L与肝纤维化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陈邦涛,赵中夫
2015, 18(4):  432-43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4.030
摘要 ( 166 )   PDF (695KB) ( 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基因(Nedd4L)所编码蛋白属于泛素连接酶E3,其对胞内蛋白的泛素化和降解过程至关重要,涉及到Nedd4L的作用方式以及活化与调节。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Nedd4L与癌症、肥胖、高血压以及纤维化发生过程息息相关,但其具体机制不甚明确。本文将讨论Nedd4L的研究现状,并重点介绍Nedd4L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研究进展。
影像学检查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周龙,张茜,佘会元
2015, 18(4):  437-44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31
摘要 ( 131 )   PDF (760KB) ( 4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健康管理的观念普及,精确地诊断和科学地管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患者变得越来越紧迫。影像学在NAFLD 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深入研究影像学方法进行肝脏脂肪量化诊断对于NAFLD 患者的预后和健康管理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治疗进展
李萍英,陆伦根
2015, 18(4):  441-4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32
摘要 ( 160 )   PDF (677KB) ( 10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药物主要包括加速胆汁排泄、免疫调节、抗纤维化以及对症治疗等。熊去氧胆酸是目前唯一被批准治疗PBC的药物,对大多数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不应答。另外,贝特类、6-乙基鹅去氧胆酸、布地奈德等用于PBC的治疗也显示有很好的前景,这些研究结果为PBC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肿瘤患者血清线粒体肌酸激酶水平变化及其诊断意义研究进展*
张宁宁,陆伟
2015, 18(4):  445-44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2.033
摘要 ( 256 )   PDF (706KB) ( 7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线粒体肌酸激酶(MtCK)存在于细胞内线粒体内膜和外膜间隙,属肌酸激酶同工酶系列,其主要生理作用是在有氧情况下通过磷酸肌酸穿梭机制提供肌肉收缩所需能量。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 MtCK 在肿瘤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且大多数是患有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 MtCK 呈高表达,在预后不好的病人中过表达尤其明显,推测其对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MtCK 过表达可以使细胞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定的生长优势以抵抗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