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1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09-10
述评
专家论坛
关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肾脏问题
张笛,李良平
2015, 18(5):  457-45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03
摘要 ( 169 )   PDF (695KB) ( 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硬化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研究*
曾阿娟,范春蕾,李磊,张鑫,赵文敏,郑俊福,王征,董培玲,丁惠国
2015, 18(5):  463-46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05
摘要 ( 156 )   PDF (1086KB) ( 3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核苷(酸)类药物(NUCs)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06例,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者中包括拉米夫定(LAM)治疗者39例、阿德福韦(ADV) 73例、替比夫定(LDT)34例、恩替卡韦(ETV) 48例、LAM联合ADV 41例、LDT联合ADV 25例和未抗病毒治疗对照46例。随访3年。排除失访、随访时间小于3年和对照组中途开始抗病毒治疗者97例,最终20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各抗病毒治疗组1年、2年、3年时eGFR较基线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LDT、LDT联合ADV组eGFR有逐年升高趋势(P>0.05);本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基线时存在轻度肾功能损害者58例(27.8%);在存在轻度肾损伤(基线eGFR<90 ml?min-1?1.73m-2)的患者,经LDT或LDT联合ADV治疗3年时患者eGFR复常率分别为55.6%和50%;各组患者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与基线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LDT单药或联合ADV可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价值
黄文琪,许金超,闵峰,郭碧虹,洪美珠,吴卫兵,叶会丽,范荣华,张丽,李柏丽
2015, 18(5):  468-47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06
摘要 ( 222 )   PDF (796KB) ( 7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在64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正常体检人员,使用日本DDG‐3300K分析仪及配套分析软件检测ICG 15分钟滞留率(ICGR15),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腹部B超等,计算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并分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ICGR15为(28.5±18.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7±1.2)%,P<0.05];随着 CTP分级升高,肝硬化患者ICGR15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0.97,P<0.05);ICGR15与CTP分级呈正相关(r=0.650,P<0.05),与肝血流量或血浆清除率呈负相关(r=-0.715、r=-0.817,P<0.05);不同ICGR15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ALT、前白蛋白、白蛋白和总蛋白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44、F=14.05、F=33.63、F=25.3、F=10.58、F=23.51,P<0.05),ICGR15与凝血酶原时间和总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37、r=0.487,P<0.05),与前白蛋白、白蛋白和ALT呈负相关(r=-0.498、r=-0.497、r=-0.272,P<0.05),其中与凝血酶原时间和前白蛋白相关性最强。结论 ICG清除试验能够较准确地动态反映肝脏储备功能,使用ICGRl5评估肝脏储备功能优于CTP分级。
抗病毒治疗对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临床转归的影响*
余继海,许戈良,李建生,马金良,荚卫东,葛勇胜,刘文斌,邵峰
2015, 18(5):  472-47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07
摘要 ( 169 )   PDF (794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血清HBV DNA阳性的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将89例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8例,采用选择性断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和对照组41例,采用单纯手术治疗。常规检测肝功能、HBV DNA定量、Child-Pugh评分和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在术后1 m和3 m时,治疗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5.79±1.78) lgcopies/L和(4.24±1.61) lgcopies/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90±1.83) lgcopies/L和(6.46±1.43)lgcopies/L,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ALT和总胆红素较对照组降低,白蛋白升高;治疗组1 a生存率为93.75%,3 a生存率为75%,对照组患者1 a生存率为87.92%,3 a生存率为68.3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以促进HBV DNA阳性的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乙型和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预测因素分析
余佳平,侯炜
2015, 18(5):  476-48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08
摘要 ( 174 )   PDF (852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 w时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将196例HBeAg阳性CHB患者分为PEG-IFNα-2a治疗64例,ADV治疗66例和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66例,疗程均为48 w。采用ELISA法检测INF-γ和IL-10;采用Achitect(Abbott)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eAg定量。结果 在治疗48 w时,联合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74.2%、24.2%、48.5%和80.3%,显著高于干扰素组(53.1%、10.9%、29.7%和54.7%,P<0.05)和阿德福韦组(62.1%、13.6%、9.1%和65.2%,P<0.05);联合组INF-γ水平为(45.3±11.3) pg/ml,显著高于干扰素组[(37.1±10.3) pg/ml,P<0.05]和阿德福韦组[(36.3±11.5) pg/ml,P<0.05];联合组IL-10水平为(10.3±14.6) pg/ml,显著低于干扰素组[(17.1±11.3) pg/ml,P<0.05]和阿德福韦组[(18.3±10.5) pg/ml,P<0.05];联合组治疗48 w时HBeAg血清学转换与治疗24 w时HBeAg水平下降的百分比有关,即治疗24 w时HBeAg水平较基线下降大于89.1%的阳性预测值为88.7%,阴性预测值(NPV)为81.9%,灵敏度为83.1%,特异度为87.9%。结论 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疗效优于单药治疗,其中治疗24 w时HBeAg下降的百分比可预测48 w时的疗效。
替比夫定持续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应答随访报告
汪朝晖,何长伦
2015, 18(5):  482-48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09
摘要 ( 169 )   PDF (719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持续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3年时病毒学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91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持续治疗3年,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毒学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91例患者均接受替比夫定持续治疗3年,结果血清HBV DNA检测不出率为86.8%,血清HBeAg转阴率为70.3%,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4.1%;经分层分析,46例治疗24周时血清HBV DNA<500拷贝/毫升的患者治疗3年时血清HBV DNA检测不出率达100.0%,而45例血清HBV DNA>500拷贝/毫升的患者则为73.3%(P<0.05),且前者血清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亦分别明显高于后者(P<0.05);治疗3年时,41例<30岁、37例女性患者分别较50例>30岁和54例男性患者获得了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P<0.05),年龄和性别为治疗3年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替比夫定持续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3年能够显著抑制HBV复制,治疗24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低、年龄轻、女性可能为疗效较好的预测因素。
肝豆状核变性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陈韬,叶昊,方文敏,吴亮,黄元成
2015, 18(5):  486-49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10
摘要 ( 154 )   PDF (1009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WD)伴黄疸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肝豆状核变性黄疸患者临床鉴别诊断的侧重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以“黄疸待查”初次入院的W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和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序列分析法检测全血基因组8、12、13、16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本研究纳入WD患者24例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28例。WD患者发病中位年龄(33.2岁)显著低于乙型肝炎(41.8岁,P=0.049),WD患者自起病至明确诊断的中位时间(8.2月)显著长于乙型肝炎(1月,P<0.001);WD患者24 h尿铜水平(919.83±1017.15 μg)显著高于乙型肝炎(204.79±191.85 μg,P<0.001);WD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175.74±245.99 U/L)显著高于乙型肝炎(133.44±115.95 U/L,P=0.004),且与24 h尿铜水平呈正相关(r=0.552,P=0.012);24例WD患者全部,而仅4例乙型肝炎患者可检出ATP7B突变。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伴黄疸患者除可利用血清铜、铜蓝蛋白检测进行筛选性诊断外,24 h尿铜检测为重要的鉴别诊断指标,而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可能是该病潜在的诊断指标。
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
毛海鹰,廖礼艳,胡秋菊,华杨,韩志超
2015, 18(5):  491-49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11
摘要 ( 185 )   PDF (861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BMdisc、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文献,检索年限均从2006年1月至2014年9月。纳入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相比较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判员对纳入试验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8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恩替卡韦治疗6月以上的患者其病死率显著低于拉米夫定治疗患者[RR=0.75,95%CI(0.60,0.95),P<0.05];在治疗2~3 m和6 m以上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患者HBV DNA转阴率也显著高于拉米夫定治疗患者[RR=1.47,95%CI(1.29,1.68),P<0.05;RR=1.48,95%CI(1.30,1.67),P<0.05],病毒学突破率也显著低于拉米夫定治疗组[RR=0.07,95%CI(0.01,0.54),P<0.05],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远期病死率和病毒学突破率均显著低于拉米夫定,适合于长期抗病毒治疗。
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分析
关翠英,阿娜尔古丽?穆哈买尔,王亚楠,葛力菲,郭宇
2015, 18(5):  496-49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12
摘要 ( 212 )   PDF (704KB)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7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根据患者年龄、体质量、血清HCV载量和HCV基因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和不同剂量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在179例患者中,65例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治疗,114例接受普通干扰素(IFN α-1b)治疗。治疗48 w,随访24 w。比较两组在不同干扰素剂量、病毒载量和不同病毒基因型患者病毒学应答率的差异。结果 在随访时,65例接受PegIFN α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47.7%、92.3%、93.8%,与普通干扰素1b组的58.8%、76.3%、8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例接受常规剂量PegIFN α-2a治疗的患者RVR、EVR和SVR分别为46.5%、97.7%和100.0%,与22例接受小剂量组的50.0%、81.8%和81.8%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69例接受常规剂量普通干扰素治疗的患者RVR、EVR和SVR分别为60.9%、76.8%和82.6%,与45例接受小剂量组的55.6%、75.6%和77.8%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14例接受PegIFN α-2a治疗的血清病毒低载量患者RVR、EVR和SVR分别为64.3%、85.7%和85.7%,与51例高病毒载量组的43.1%、94.1%和96.1%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24例接受普通干扰素治疗的血清低病毒载量患者的RVR、EVR和SVR分别为54.2%、66.7%和70.8%,与90例高病毒载量组的60.0%、78.9%和81.1%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41例接受PegIFN α-2a治疗的基因1型患者的RVR、EVR和SVR分别为31.7%、97.6%和97.6%,与24例非基因1型患者的75.0%、87.5%和87.5%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81例接受普通干扰素治疗的基因1型患者的RVR、EVR和SVR分别为46.9%、82.7%和87.6%,与33例非基因1型的66.7%(P<0.05)、75.7%(P>0.05)和78.8%(P>0.05)也存在差异。结论 根据CHC患者的基线特征、耐受性、HCV基因型及病毒学应答出现的时间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有利于个体化治疗,以获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改善预后。
自身免疫性肝病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疗效观察*
吕胜祥,乔晓,梁凤,王昌成,别小芹,甘建和
2015, 18(5):  500-50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13
摘要 ( 181 )   PDF (1102KB) ( 8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 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C-MSCs) 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对肝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酶消化法提取产妇脐带组织,进行贴壁分离和传代培养。经外周静脉输注UC-MSCs 8×107个细胞,观察6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肝功能的变化以及治疗后安全性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FP、IFN-γ和IL-4水平。结果 经UC-MSCs治疗后,6例患者均达到临床病情缓解标准;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8.85±6.98) g/L,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33.51±5.32) g/L,P<0.05],治疗后ALT和AST分别为(39.65±18.87) U/L和(35.52±17.24) U/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分别为(69.95±47.96) U/L和(65.71±43.64) U/L,P<0.05],但TBIL、ALP和GGT在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前基线血清IFN-γ水平为(139.30~219.34) pg/ml,治疗24个月后下降为(116.82~167.65)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8);基线IL-4为(29.31~55.23) g/ml,治疗24个月后上升为(43.89~69.9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8)。结论 UC-MSCs治疗可明显减轻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性好,可能与UC-MSCs纠正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药物性肝损伤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病相关抗体阳性率调查及其临床意义
卢丹,段志军
2015, 18(5):  504-50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14
摘要 ( 179 )   PDF (794KB) ( 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病相关抗体阳性情况。方法 复习2002年6月~2012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中诊断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资料,分析肝病相关抗体的阳性情况。结果 104例患者中肝病相关抗体阳性率为54.81%,其中ANA 45.19%,ASMA 14.42%;ANA高滴度(≥1:320)的患者占ANA阳性患者的34.04%;2种抗体同时阳性的占阳性患者的26.32%,以ANA和ASMA阳性最常见;3种抗体同时阳性的占阳性患者的8.77%,以ANA/AMA/AMA-M2同时阳性多见;女性患者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肝细胞损伤型患者抗体阳性率高于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P<0.05)。结论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病相关抗体的阳性率高达一半以上,尤其是女性、肝细胞损伤型患者,应注意鉴别。
脂肪性肝病
快步走联合太极拳锻炼对高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肝功能的影响*
胡利勋,杨建全
2015, 18(5):  508-51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15
摘要 ( 318 )   PDF (792KB) ( 5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快步走联合太极拳锻炼对高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校附属医院2013年9月~2014年7月期间诊治的高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8例,29例对照组服用常规药物治疗,29例运动组除服用常规药物外,增加快步走联合太极拳锻炼,每分钟走120至140步,平均每天快步走1~2次,每次健身时间在30~70分钟,每天有效步行6~8千步。在健身走完后适当休息5~10分钟,再开始打太极拳,每次打太极2~3遍。10月后考察疗效。结果 在治疗10月末,运动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从治疗前的(168.2±5.3) mmHg和(95.8±7.2) mmHg降到了(139.6±6.5) mmHg和(86.0±5.5) mmHg(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6.1±6.5) mmHg和(91.0±6.2) mmHg,P<0.05];观察期结束时,运动组患者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为(3.8±1.2) mmol/L、(4.2±0.9) mmol/L、(1.2±0.4) mmol/L和(1.2±0.2) 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1.4) mmol/L、(4.4±0.5) mmol/L、(1.3±1.2) mmol/L和(1.6±0.1) mmol/L,P<0.05];运动组患者血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快步走联合太极拳锻炼对高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生化指标和血压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诊疗现状分析及多学科协作诊疗的初步探讨
廖毓菁,黄静,胡晓云,郭亚兵
2015, 18(5):  512-51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16
摘要 ( 312 )   PDF (807KB) ( 9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癌(PLC)住院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及诊疗现况,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在南方医院诊疗的PLC患者5390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HBeAg定性、HBV DNA定量、AFP定量、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治疗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PLC患者以男性为主(87.4%),中位年龄为53岁,HBV感染率为84.15%,AFP阳性(≥20 μg/L)率为65.63%;HBeAg阳性患者AFP阳性率为76.95% (671/872),高于HBeAg阴性患者的54.11%(685/1266)或HBV DNA阳性(≥1.0×103 IU/ml)患者的70.73 (1022/1445,P<0.01);患者年龄越小、肝功能越差、BCLC分期越晚,AFP阳性率越高(P<0.01);PLC病理学分型以肝细胞癌(HCC)为主(84.7%);BCLC分期以 C期(41.0%)和B期(31.0%)为主;仅10%PLC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在1051例PLC患者中,初治即接受MDT诊疗的56例(5.3%),而28例(2.7%)非初治患者接受了MDT诊疗;在常规治疗情况下,单次平均住院费用为28234元,而MDT治疗的平均住院费用为26307元,费用减少了6.83%。结论 PLC患者多并有慢性HBV感染,且发病住院时多为中晚期,MDT诊疗模式可以减少住院费用。
HBV相关肝癌组织HBsAg和HNF4α表达及其与组织学分化的关系*
朱云萌,冯骥良,宋晨朝,张世杰,孙琳,孟令佳,刘巨超,薛冉,赵苗苗,吕福东
2015, 18(5):  517-5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17
摘要 ( 197 )   PDF (1501KB) ( 4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中HBsAg和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表达及其与组织学分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1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HCC组织25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BsAg、HNF4α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结果 在256例HCC癌组织中,发现HBsAg阳性12例(4.7%);在39例高分化、119例中分化和98例低分化肿瘤组织中,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5%、1.7%和2.0%,前组显著高于后两组(P<0.05);HNF4α阳性百分比在高分化癌患者中为65.6%(21/32),显著高于中、低分化癌患者18.8%(3/16,P<0.001);在12例HBsAg阳性癌组织中,HNF4α阳性11例(91.7%),而在选择的36例HBsAg阴性癌组织中,HNF4α阳性13例(36.1%,P<0.05);在4例HBsAg阳性中分化和低分化HCC组织中,免疫组化显示GPC-3呈补丁样分布。结论 HBsAg在HBV相关HCC患者肿瘤细胞中的低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低表达HNF4α有关。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癌小鼠肝组织胶原纤维的变化*
胡景峰,李三强,吴秦川,付指挥,马曌,韩红梅,杨博,丁康熙,杨省柯,卢华杰
2015, 18(5):  521-5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18
摘要 ( 223 )   PDF (929KB) ( 6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胶原纤维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饲养清洁健康BALB/c小鼠40只,以30 mg/ml二乙基亚硝胺(DEN)溶液作为饮用水,建立肝癌模型。在开始喂养后的0 w、4 w、8 w、12 w、16 w、20 w和24 w,各处死3只动物,对所取肝脏组织行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天狼新红染色,对胶原纤维进行检查。通过Image-Pro Plus 6.0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光密度积分(IOD)定量,应用SPSS 16.0软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ANOVA显著性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检验。结果 小鼠在诱癌剂作用20 w后肝组织发生癌变;在4 w末,小鼠肝组织胶原纤维IOD为(97.610±18.640),明显低于8 w末胶原纤维IOD水平[(377.054±63.668),P<0.05];在8 w末,胶原纤维IOD为(377.054±63.668),明显低于12 w末胶原纤维IOD[(625.875±110.846),P<0.05];在16 w末,胶原纤维IOD为(847.289±53.473),显著低于20 w末胶原纤维IOD[(1671.301±292.593),P<0.01];在20 w末,胶原纤维IOD为(1671.301±292.593), 显著低于24 w末胶原纤维IOD[(3968.450±138.949),P<0.01]。结论 胶原纤维在癌变的整个过程中沉积量逐渐增加,变化明显,可能与肝组织的损伤修复和癌变的扩散密切相关。
实验性肝炎
马洛替酯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Smads蛋白表达的影响*
黄红,康毅,黄旭平,王晨晓,罗伟生
2015, 18(5):  525-52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19
摘要 ( 174 )   PDF (1263KB) ( 6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马洛替酯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Smads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传导分子Smad3、smad4和Smad7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马洛替酯组各15只。在造模的同时给药灌胃。6 w后,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 法检测 Smad3、smad4、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对照组大鼠肝组织Smad3、smad4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为(0.38±0.09)、(0.29±0.08)和(0.16±0.05)、(0.16±0.07),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0.84±0.08)、(0.76±0.11)和(1.01±0.12)、(0.94±0.11),P<0.05];对照组肝组织Smad7 mRNA和蛋白分别为(0.73±0.14)和(0.44±0.15),模型组Smad7 mRNA和蛋白[(0.22±0.08)和(0.17±0.08),P<0.05]表达明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马洛替酯组肝组织smad3、smad4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为[(0.52±0.10)、(0.40±0.10)和(0.51±0.08)、(0.41±0.09),P<0.05)],马洛替酯组肝组织Smad7 mRNA和蛋白分别为(0.48±0.09)和(0.39±0.10),表达有所升高 (P<0.05)。结论 马洛替酯可明显抑制DMN诱导的大鼠肝脏损伤,改善肝纤维化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Smad3和smad4表达,上调Smad7表达有关。
化滞柔肝颗粒对酒精联合脂多糖诱导的酒精性肝炎小鼠的保护作用*
关永霞,李晓梅,张永霞,李晓丽,王平平,张贵民
2015, 18(5):  530-53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20
摘要 ( 179 )   PDF (2076KB)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化滞柔肝颗粒对酒精联合脂多糖诱导的酒精性肝炎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0只ICR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组和护肝片处理组,通过灌胃给予56%北京红星二锅头(12 ml?kg-1.d-1)和脂多糖(5 mg?kg-1,2次/w)腹腔注射,建立酒精性肝炎小鼠模型,同时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连续10 w。在末次给药后,解剖动物,取血清和肝组织,进行相应的检查。结果 在实验10 w末,模型组肝组织肝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其肝质量指数、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 (5.77±0.67) %、(82.22±6.20) U/L和 (93.43±17.30) U/L,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为(4.44±0.42) %、(35.83±3.84) U/L和 (66.43±5.14) U/L,P<0.05];大剂量化滞柔肝组肝质量指数为(5.24±0.36)%,显著低于模型组 [(5.77±0.67) %,P<0.05],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颗粒组和护肝片组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1);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颗粒组和护肝片组的CK分别为(118.93±10.15) U/L、(102.33±8.07) U/L、(119.45±19.26) U/L和(104.00±8.15) U/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227.50±50.10) U/L,P<0.001];小、中、大剂量化滞柔肝组和护肝片组血清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各试验组之间血脂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化滞柔肝颗粒对酒精联合脂多糖诱导的酒精性肝炎小鼠有保护作用,为化滞柔肝颗粒将来用于临床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提供了试验支持。
短篇论著
阿德福韦酯在不同时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比较*
安红杰,何文艳,赵崇山,徐金凤,高美丽
2015, 18(5):  534-53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21
摘要 ( 178 )   PDF (723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阿德福韦酯(ADV)在不同时期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的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28例A组患者在开始治疗时给予ADV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治疗,29例B组患者开始只给予ADV治疗,在经过平均(11.8±3.2)w治疗使血清HBV DNA≤4 lg IU/ml时,再加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两组均治疗48 w。结果 两组基线HBsAg定量分别为(4583.2±1749.3) IU/ml和(4620.3±1812.4) 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分别为[(759.4±72.3) IU/ml和(467.6±56.9) IU/ml,P<0.05];A组HBsAg血清转换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1%和35.7%,显著低于B组的(20.7%和62.1%,P<0.05);两组ALT复常率和HBV DNA阴转率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 对于HBeAg阳性的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先经ADV治疗降低HBV DNA载量后再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可能经济、有效。
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经验*
韦贞伟,刘燕芬,林艳荣,覃亚勤,雷任国,鲁文清,姜春华,李芬,谢周华,程万里
2015, 18(5):  536-53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22
摘要 ( 161 )   PDF (630KB) ( 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有效抗HBV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 109例接受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另101例未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肝损伤和终止抗结核治疗发生率以及抗结核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清HBV DNA的变化情况。结果 抗病毒组肝损伤和终止抗结核发生率分别为2.8%和2.8%,均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的57.4%和36.6%(P<0.01);抗病毒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LT和AST分别为(33.1±6.5) U/L和(27.2±5.2) U/L,血清HBV DNA为(7.0±0.9) lgcopies/ml,治疗后血清ALT和AST无明显变化,血清HBV DNA阴转为(2.6±1.0) lgcopies/ml,而未抗病毒组患者血清ALT和AST略有上升,血清HBV DNA无变化。结论 在HBV DNA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中,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血清病毒载量,减少抗痨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率,使抗结核治疗方案能顺利完成。
10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变化*
何涛君,杨来智,吴润香,肖晓友,叶开接,陆学东
2015, 18(5):  538-53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23
摘要 ( 167 )   PDF (705KB) ( 5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10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的变化。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检测抗-HCV,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将患者分为低、中等和高病毒载量3组。结果 10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gA、IgG、IgM、补体C3和C4水平分别为(3.4±1.8) g/L、(19.3±3.6) g/L、(2.7±1.3)g/L、(1.0±0.2) g/L和(0.2±0.1) g/L,除C4外,均显著高于100例正常人[分别为(2.1±0.7) g/L、(11.8±1.9) g/L、(1.1±0.5)g/L、(1.1±0.2)g/L和(0.2±0.1)g/L,P<0.05];22例低病毒载量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64例中等和16例高病毒载量患者(P<0.05),而高病毒载量患者血清C3和C4水平显著低于低载量和中等载量患者(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可能发生了改变,对病情和治疗判断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HBV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刘素芬,武博荣,刘振中,吴秀颀,魏娟,林琳,董金红,张彦芳,董正洪,李兵顺,郑欢伟
2015, 18(5):  540-54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24
摘要 ( 207 )   PDF (706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对120例NAFLD合并CHB患者和60例CHB患者血生化指标和体质特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使用ALOKA210型超声诊断仪检查诊断脂肪肝,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结果 NAFLD合并CHB患者与CHB患者血清ALT分别为[(72.74±10.14) U/L和(56.25±5.43) U/L,P<0.05],AST分别为[(77.84±10.38)U/L和(54.28±6.53) U/L,P<0.05];血TG分别为[(3.51±0.35) mmol/L和(2.76±0.29) mmol/L,P<0.05],TC分别为[(5.77± 1.43) mmol/L和(4.28±1.13) mmol/L,P<0.05],空腹血糖分别为[(5.92±1.15)mmol/L和(5.31±1.07) mmol/L,P<0.05];NAFLD合并CHB患者与CHB患者体质量分别为[(70.1±10.2) kg和(5.31±1.07)kg,P<0.05]、BMI分别为[(26.0±4.1) kg/m2和(5.31±1.07) kg/m2,P<0.05],WHR分别为[(0.91±0.04)和(0.79±0.02),P<0.05]。结论 NAFLD合并CHB患者血生化指标和体质指标显著高于CHB患者,可能给治疗带来困难,需注意鉴别和针对性的处理。
二十二碳六烯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疗效观察*
王玉泽,刘志权,张海从,戴二黑,张巍,杨莉
2015, 18(5):  542-54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25
摘要 ( 135 )   PDF (708KB) ( 5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饮食补充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否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和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的变化。方法 将36例NAFLD患者分为对照组、小剂量(250 mg.day-1)和大剂量(500 mg.day-1)DHA治疗组,每组12例,观察6个月。常规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FGF21水平。结果 DHA治疗患者血脂水平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大剂量治疗组更明显;对照组患者血清FINS、ISI和FGF21分别为(13.4±2.6)mU/L、(-4.2±0.2)和(1.8±0.5) ng/ml,与大剂量DHA治疗患者[分别为(8.4±2.1) mU/L、(-3.7±0.2)和(1.4±0.4) ng/ml,P<0.05]比,差异显著。结论 饮食补充DHA可显著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脂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FGF21因子水平有关。
牛磺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疗效观察
王军,胡翠兰,王哲,赵鹏
2015, 18(5):  544-54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26
摘要 ( 188 )   PDF (721KB)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牛磺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NAFLD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给予熊去氧胆酸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和观察组36例,给予牛磺熊去氧胆酸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观察2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AST、TC和TG水平分别为(42.4±17.7)U/L、(31.6±11.2) U/L、(4.1±0.3) mmol/L和(1.6±0.6)mmol/L,较对照组[分别为(59.7±18.5) U/L、(46.8±15.4) U/L、(4.5±0.4) mmol/L和(2.1±0.7) mmol/L,P<0.05]降低更为显著;观察组治疗后B超检查声像图改善率也好于对照组。结论 牛磺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NAFLD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和血脂指标。
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热休克蛋白水平与肠壁通透性的关系研究*
戴列军,庞洪,黄铁军
2015, 18(5):  546-54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27
摘要 ( 136 )   PDF (725KB) ( 6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肝硬化患者可溶性热休克蛋白(sHSP25和sHSP72)水平,探讨其与肠道通透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 法检测55例肝硬化患者和19例健康人血浆sHSP25和sHSP72水平。以血二胺氧化酶(DAO)为肠道通透性的评价指标,使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肝硬化患者血二胺氧化酶水平,采用改良鲎试验法测定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sHSP25水平[(205.8±52.2) μg/L]和sHSP72[(190.0±45.2) μg/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 (89.1±29.2) μg/L和(65.5±20.2) μg/L,P<0.001];肝硬化患者血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0.35±0.11) Eu/ml 对(0.04±0.02) Eu/ml,P<0.001];肝硬化患者血浆sHSP25和sHSP72水平与DAO或内毒素呈正相关(sHSP25:DAO,r2=0.479,P<0.01;内毒素:DAO,r2=0.573,P<0.01;sHSP72:DAO,r2=0.35,P<0.05;内毒素:DAO,r2=0.24,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sHSP25和sHSP72水平升高,其与肠道通透性有一定的相关性。热休克蛋白表达增加可能为机体对内毒素血症的保护性反应。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诱因和预后分析
陈广建,谢碧梅,李祥兴,刘洁
2015, 18(5):  548-54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28
摘要 ( 162 )   PDF (630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HE)患者发病的诱发因素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E患者 80例和肝硬化患者80例,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记录碱中毒和腹水发生率。结果 肝硬化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明显于优于H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与肝硬化患者碱中毒发生率分别为45.9%(36/80)和9.2%(8/80),腹水发生率分别为76.5%(61/80)和31.2%(25/80,P<0.05);性别、年龄、碱中毒和腹水与HE患者生存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Child分级、HE分期和酸中毒与生存明显相关(P<0.05)。结论 HE患者Child分级、肝性脑病分期和酸中毒等明显影响其预后,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早期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
中药脐部外敷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胃肠道胀气临床效果研究
蒋兆荣,张金荣
2015, 18(5):  550-55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29
摘要 ( 167 )   PDF (718KB) ( 8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麝香和芒硝脐部外敷神阙穴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致胃肠胀气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胃肠胀气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常规基础治疗相同,给予试验组麝香和芒硝腹部神阙穴外敷。比较治疗3 d和4 w后,两组患者胃肠胀气改善和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3 d后,试验组患者胃肠胀气改善率为胃肠胀气为6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7%(P<0.01);两组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无显著相差,在治疗4 w结束时,试验组患者血清ALT、ALB、TSB和INR分别为(54.0±31.2)U/L、(33.4±2.5) g/L、(32.6±8.3) μmol/L和(1.3±0.5),与对照组[分别为(45.3±12.6)U/L、(34.2±1.9)g/L、(27.3±8.7)μmol/L和(1.2±0.3)]比,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应用麝香和芒硝神阙穴外敷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胃肠胀气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无创伤,痛苦小,在部分患者能起效。
病例报道
综述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性评价
周培,张海月,龚作炯
2015, 18(5):  554-55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31
摘要 ( 162 )   PDF (714KB) ( 3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虽然核苷(酸)类似物(NAs)具有很好的抗病毒疗效,但在长期服用过程中出现的横纹肌溶解、乳酸酸中毒、严重的肾毒性和范可尼综合征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均与NAs类药物导致的线粒体毒性有关。本文对NAs类药物治疗CHB患者过程中的安全性做一回顾,以期更好地指导抗病毒治疗。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预测因素研究进展
郭远,陈从新
2015, 18(5):  558-56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32
摘要 ( 204 )   PDF (743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α-干扰素主要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调节免疫功能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在实际临床应用中,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总有效率仅为30%~40%。研究发现,宿主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肝脏病理学损害程度、机体免疫状态、遗传背景以及病毒基因分型、病毒变异、血清HBV DNA、HBsAg、HBeAg、HBcAb水平可以预测干扰素的疗效。采用多因素联合对α-干扰素疗效进行预测,可以优化治疗、提高疗效,以获得最大价格效益比。
雌激素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现状*
赵雷,张玮
2015, 18(5):  563-56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33
摘要 ( 280 )   PDF (711KB) ( 9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雌激素在各类慢性肝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雌激素水平的异常不仅是疾病进展的结果,同时可能还参与了各类慢性肝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文重点介绍雌激素在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癌等慢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维生素D及其受体抗肝癌作用研究进展
李玉苓,张颖,赵彩彦
2015, 18(5):  567-57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5.05.034
摘要 ( 236 )   PDF (714KB) ( 7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癌具有生存期短、病死率高及发病隐匿等特点,目前仍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近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分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有关维生素D及其受体结合抑制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及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维生素D类似物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以期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