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9-10
专家论坛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硬化诊疗进展*
韦新焕, 柳雅立, 张晶, 贾继东
2024, 27(5):  641-64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01
摘要 ( 111 )   PDF (986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icroRNA-122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贾双珍, 吴天威, 吴捷
2024, 27(5):  646-64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02
摘要 ( 80 )   PDF (955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研究进展与挑战*
张志强, 方坚, 李东良
2024, 27(5):  650-65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03
摘要 ( 96 )   PDF (946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指南与共识
双环醇防治肝脏炎性损伤多学科专家共识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肝病学组
2024, 27(5):  659-66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05
摘要 ( 240 )   PDF (1048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脏炎性损伤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始动因素。肝脏炎性损伤可累及全身,反之,全身疾病也会导致肝损伤。肝病的诊治既要考虑肝脏病变本身,又需了解全身各系统疾病与肝脏炎性损伤之间相互影响及其病理生理发生机制。因此,针对肝损伤的诊治,常需多学科讨论,共同决策。肝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保护和维持肝功能的稳定,其中如何进行抗炎护肝是制定治疗策略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双环醇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用于治疗肝脏炎性损伤的一类化学药物,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炎性损伤均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已于“一带一路”沿线九国注册并上市。为此,我们组织了国内相关学科专家,根据肝病诊疗相关指南/共识/临床路径和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我国临床实践,总结双环醇在防治肝脏炎性损伤多学科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旨在形成共识,提高双环醇临床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升各学科对肝脏炎性损伤的防治水平。
实验性肝炎
葛根素通过抑制AHR/氧化应激途径改善酮康唑诱导的大鼠肝损伤研究
周云松, 赵琦, 胡芳, 李叙颖, 崔峻松, 黄敬, 黄娜娜, 赵一鹏
2024, 27(5):  669-67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06
摘要 ( 104 )   PDF (1839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葛根素保护酮康唑诱导的大鼠肝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小剂量葛根素干预组(n=12),采用酮康唑灌胃造模或在造模的同时给予葛根素灌胃干预。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芳香烃受体(AHR)、细胞色素p450家族CYP1A1和CYP2E1 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AHR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酶和氧化应激指标显著升高,提示造模成功,而葛根素干预显著降低了它们的水平(P<0.05);小剂量葛根素处理组肝组织谷胱甘肽(GSH)水平为(148.2±9.5)μM,显著高于模型组【(77.0±9.1)μM,P<0.05】,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为(84.7±9.3)μM,显著低于模型组【(131.4±13.4)μM,P<0.05】,大剂量葛根素处理组有类似的变化,只是作用更强;小剂量葛根素处理组肝组织AHR、CYP1A1和CYP2E1 mRNA相对水平分别为(28.4±3.3)、(23.7±1.8)和(9.0±1.5),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51.7±7.8)、(36.2±4.7)和(14.0±1.5),P<0.05】,大剂量葛根素组表现为作用更强;葛根素处理组动物肝组织AHR表达显著弱于模型组。结论 葛根素可能通过抑制芳香烃受体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改善酮康唑诱导的大鼠肝损伤。
利拉鲁肽通过Sirt1/AMPK信号通路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机制研究*
路瑶, 焦谊, 古丽阿依木
2024, 27(5):  673-67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07
摘要 ( 122 )   PDF (2011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Lira)干预棕榈酸(PA)诱导的人肝癌细胞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HepG2细胞,分为5组,以PA干预诱导肝细胞脂肪变制备模型,再分别以PA/Lira、PA/Sirt1或PA/Sirt1/Lira干预组。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脂滴,采用试剂盒测定肝细胞培养上清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态/还原态比值(NAD+/NA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肝细胞甘油三酯(TG)含量,采用RT-qPCR 法检测肝激酶B1(LKB1)、游离脂肪酸(FFA)、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mRNA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p-AMPK、p-Sirt1和p-SREBP1c蛋白表达。结果 PA处理组肝细胞内见大量脂滴,PA/Sirt1组脂滴更大,而PA/Lira处理组和PA/Sirt1/Lira处理组细胞脂滴数量显著减少,提示模型制备成功并显示Lira的防治作用;PA组细胞FFA和ACC基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PA/Lira处理组LKB1和ATGL基因水平显著高于PA处理组(P均<0.001),而FFA和ACC基因水平显著低于PA组(P均<0.01),PA/Sirt1/Lira组LKB1和ATGL基因水平显著高于(P均<0.01),而FFA基因水平显著低于PA/Sirt1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比,PA组细胞p-AMPK和p-Sirt1蛋白表达下调,而SREBP1c表达上调;与PA组比,PA/Lira组p-AMPK蛋白表达上调而SREBP1c蛋白表达下调;与PA/Sirt1组比,PA/Sirt1/Lira组细胞p-AMPK表达上调。 结论 Lira改善HepG2细胞脂肪蓄积可能是通过直接上调Sirt1/AMPK信号通路或部分激活LKB1升高AMPK蛋白表达,抑制SREBP1c蛋白表达,降低了脂质合成分子水平。
病毒性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研究*
彭麟, 杨春, 李兴泉
2024, 27(5):  677-68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08
摘要 ( 72 )   PDF (948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血清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279例血清HBeAg阳性的CHB患者,被分为3组,每组93例,分别给予恩替卡韦口服治疗、Peg-IFN-α皮下注射治疗或恩替卡韦联合Peg-IFN-α治疗,均持续治疗48 w,评估疗效。常规检测血清生化学、血清学和病毒学指标。 结果 在治疗48 w末,联合组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2.3%和21.5%,Peg-IFN-α治疗组分别为22.6%和15.1%,而恩替卡韦治疗组则无血清HBeAg转阴或HBeAg血清转换者,联合组尚有一些零星的病例发生HBsAg转阴(3.2%)或HBsAg血清转换(2.2%);联合组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分别为(1.9±0.3)lg s/co和(0.5±0.1)lg s/co,Peg-IFN-α治疗组分别为(2.2±0.2)lg s/co和(0.6±0.1)lg s/co,均显著低于恩替卡韦治疗组【分别为(3.6±0.2)lg s/co和(1.3±0.2)lg s/co,P<0.05】,而联合组和恩替卡韦治疗组血清HBV DNA载量均显著低于Peg-IFN-α治疗组(P<0.05);联合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30.9±4.5)U/L和(28.4±5.3)U/L,恩替卡韦治疗组分别为(31.5±3.6)U/L和(32.3±4.7)U/L,均显著低于Peg-IFN-α治疗组【分别为(48.1±4.2)U/L和(42.7±5.0)U/L,P<0.05】。 结论 联合应用恩替卡韦和Peg-IFN-α治疗血清HBeAg阳性的CHB患者可能获得更好的血清学转换率,在优势人群可能获得功能性治愈,值得深入研究。
恩替卡韦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危险因素及转换TAF治疗疗效研究*
冉书容, 刘洋, 雷兰
2024, 27(5):  681-68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09
摘要 ( 70 )   PDF (956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恩替卡韦(ETV)经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LLV)的危险因素及转换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的疗效。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ETV经治的CHB患者158例,对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CVR)者继续口服ETV,对发生LLV者则转换为TAF治疗,两组均观察48 w。使用超敏PCR检测系统检测血清HBV DNA,使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HBeAg和HBsAg定量。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TV经治CHB患者发生LLV的危险因素。 结果 在纳入的经ETV治疗至少48 w的158例CHB患者中,发现LLV者55例(34.8%)和CVR者103例(65.2%);单因素分析发现体质指数、乙型肝炎家族史、合并代偿期肝硬化、基线HBV DNA载量、血清HBeAg阳性和血清HBsAg水平与ETV治疗发生LLV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清HBV DNA高载量(OR:2.793,95%CI:1.579~4.940)、HBeAg阳性(OR:2.337,95%CI:1.455~3.756)和血清HBsAg高水平(OR:1.931,95%CI:1.338~2.786)是ETV治疗CHB患者发生LL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TAF转换治疗48 w末,55例LLV患者获得CVR者36例(65.5%);LLV组血清ALT水平、HBV DNA载量和HBsAg定量仍显著高于CVR组【分别为37.2(19.1,57.0)U/L、(0.9±0.4)lg IU/ml和(3.9±0.6)lg IU/ml对33.5(17.6,39.2)U/L、(0.7±0.3)lg IU/ml和(3.1±0.5)lg IU/ml,P<0.05】。 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CHB患者基线血清HBV DNA高载量、HBeAg阳性和血清HBsAg定量水平高是发生LLV的危险因素,而大部分LLV患者转换TAF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病毒学应答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索非布韦联合雷迪帕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评价*
黎防, 杨宏飞, 张青
2024, 27(5):  685-68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10
摘要 ( 75 )   PDF (946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索非布韦联合雷迪帕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017年2月~2023年3月我院诊治的CHC患者48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给予索非布韦联合雷迪帕韦治疗12 w,和对照组24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 w。评估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 结果 观察组RVR、ETVR和SVR分别为75.0%、95.8%和9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3%、70.8%和66.7% (P<0.05);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外周血PLT和WBC计数分别为(201.5±22.3)×109/L和(6.5±1.4)×109/L,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137.6±15.0)×109/L和(3.7±1.3)×109/L,P<0.05】,血清ALT水平为(36.2±4.3)U/L,显著低于对照组【(60.8±5.4)U/L,P<0.05】; 在治疗过程中,干扰素-α治疗组出现发热20例(83.3%)、粒细胞减少15例(62.5%)和PLT减少10例(41.7%)。 结论 应用索非布韦联合雷迪帕韦治疗CHC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扩大应用,而尽可能减少α-干扰素类继续治疗CHC患者。
抗病毒治疗的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及其血清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变化*
刘雅光, 胡连智, 董一侠, 刘洋
2024, 27(5):  689-69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11
摘要 ( 55 )   PDF (952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接受索磷布韦/达拉他韦或标准治疗方案治疗的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疗效及其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变化。 方法 2020年5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基因1b型CHC患者58例,其中30例观察组接受索磷布韦/达拉他韦治疗,另28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均持续治疗24 w。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10水平。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5.5±1.2)×109/L、(116.2±19.5)×109/L和(121.5±19.7)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6±1.1)×109/L、(94.0±18.5)×109/L和(104.7±16.8)g/L,P<0.05】;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36.0±5.0)U/L和(38.2±5.5)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7.5±5.8)U/L和(51.9±6.3)U/L,P<0.05】;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IL-10水平分别为(13.4±1.8) ng/L和(36.5±14.6)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7±2.2)ng/L和(64.0±28.2)pg/mL,P<0.05】,而血清IFN-γ水平为(19.2±2.0)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4±2.2)pg/mL,P<0.05】;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73.3%、90.0%、100.0%和9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8%、53.6%、71.4%和60.7%(P<0.05);在治疗4 w时,46例应答组血清IFN-γ水平为(23.5±4.7)pg/mL,显著高于12例未应答组【(8.5±1.7)pg/mL,P<0.05】,而血清IL-10水平为(29.0±13.2)pg/mL,显著低于未应答组【(84.5±30.1)pg/mL,P<0.05】。 结论 应用索磷布韦/达拉他韦治疗基因1b型CHC患者疗效好,病毒学应答率高,可能与成功诱发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有关。
达诺瑞韦联合拉维达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研究*
莫伟斌, 张清友, 黄晓涵, 欧阳婉爱
2024, 27(5):  693-69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12
摘要 ( 74 )   PDF (947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应用达诺瑞韦联合拉维达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CHC患者84例,被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分别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2 w或给予达诺瑞韦联合拉维达韦治疗12 w,停药后随访24 w。使用全自动病毒载量分析系统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记录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和复发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水平。结果 观察组RVR、ETVR和SVR12分别为64.2%、100.0%和1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8%、69.0%和54.8%(P<0.05);在治疗结束24 w时,观察组无病情复发病例(0.0%),而对照组复发6例(14.2%, P<0.05);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32.5±8.4)U/L和(33.8±8.6)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4.2±8.7)U/L和(53.5±7.1)U/L,P<0.05】;观察组外周血WBC和PLT计数及Hb水平分别为(5.6±0.7)×109/L、(108.1±18.9)×109/L和(113.7±16.2)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5±0.6)×109/L、(82.5±16.7)×109/L和(96.8±13.9)g/L,P<0.05】;观察组血清TNF-α、IL-6和IL-10水平分别为(5.4±0.4)ng/L、(15.6±3.7)ng/L和(64.3±12.7)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0±0.5)ng/L、(22.9±4.0)ng/L和(125.4±24.3)ng/L,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 应用达诺瑞韦联合拉维达韦治疗CHC患者能较快地清除病毒,抗病毒治疗疗效好,近期复发率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yG、内脏/皮下脂肪面积比和心脏代谢指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李艳敏, 张维, 胡彦彦, 齐蕾
2024, 27(5):  697-70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13
摘要 ( 88 )   PDF (955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TyG)、内脏/皮下脂肪面积比(VSR)和心脏代谢指数(CMI)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老年NAFLD合并T2DM患者98例和老年NAFLD患者98例,常规检测空腹三酰甘油和空腹血糖,计算TyG指数。使用内脏脂肪检测装置测量内脏脂肪面积(VFA)和皮下脂肪面积(SFA),计算VSR。常规检测腰高比(WHR),计算CM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 结果 NAFLD合并T2DM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清TG水平分别为(9.3±0.7)mmol/L、(9.1±1.6)%、(5.7±0.8)和(3.7±0.5)mmol/L,均显著高于NAFLD组【分别为(5.8±0.5)mmol/L、(6.1±1.2)%、(3.9±0.4)和(1.9±0.3)mmol/L,P<0.05】,而HDL-C为(1.2±0.2)mmol/L,显著低于NAFLD组【(1.5±0.4)mmol/L,P<0.05】;TyG、VSR和CMI分别为(10.8±1.5)%、(0.9±0.2)%和(1.2±0.3)%,显著高于NAFLD组【(8.7±0.4)%、(0.3±0.1)%和(0.6±0.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yG(OR=3.124,95%CI: 1.101~8.862)、VSR(OR=2.601,95%CI: 1.035~6.535)和CMI(OR=2.832,95%CI: 1.061~7.561)升高均为影响老年NAFLD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7例重度NAFLD合并T2DM患者TyG、VSR和CMI分别为(12.4±1.9)%、(1.2±0.3)%和(1.7±0.4)%,均显著高于61例轻中度NAFLD患者【分别为(9.7±0.6)%、(0.7±0.1)%和(0.9±0.2)%,P<0.05】。 结论 在老年NAFLD患者,检测并计算TyG、VSR和CMI可帮助筛查T2DM,值得深入研究。
FibroScan、MRI-PDFF和FAST评分识别高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临床应用研究*
杨逸铭, 李晓环, 刘玉品, 欧金龙, 黎胜, 石美凤, 汪印强
2024, 27(5):  701-70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14
摘要 ( 98 )   PDF (1202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和FAST评分识别高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6月~2021年12月我院诊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107例,均接受肝活检和MRI-PDFF、FibroScan和血清学检查,计算FAST、FIB-4和APRI指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指标识别高危NASH患者的诊断效能。 结果 在107例NAFLD患者中,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高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13例(12.1%),单纯性脂肪肝和非高危NASH患者94例(87.9%);高危NASH组LSM、FAST评分和APRI指数显著高于非高危组(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ibroScan检测的肝脏硬度 (LSM)是高危NASH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SM、FAST和APRI识别高危NASH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曲线下面积 (AUC)分别为0.795、0.713和0.682,以LSM的诊断效能最优,其排除截断点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3%和54.3%,而纳入截断点诊断则为53.8%和90.4%。结论 对于FibroScan检测诊断的NAFLD患者,其LSM也同期升高高度提示NASH的存在,应进一步检查,以期早期干预。
超声声衰减系数与受控衰减参数联合肝脏硬度检测诊断NAFLD患者NASH发生效能研究*
谢爱萍, 赵景, 蒋祁明, 何秀波
2024, 27(5):  705-70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15
摘要 ( 101 )   PDF (1260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声衰减系数(UAC)与受控衰减参数(CAP)联合肝脏硬度检测(LSM)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效能。方法 2020年6月~2023年6月我科诊治的87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UAC,使用FibroTouch检测CAP和LSM,所有患者接受肝活检,经脂肪性肝病活动评分(NAS)诊断NASH。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指标诊断NASH的效能。结果 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本组诊断SFL者61例,NASH者26例;NASH组UAC、CAP和LSM分别为(0.9±0.1)dB/cm·MHz、(327.4±30.6)dB/m和(11.6±1.6)kPa,均显著高于SFL组【分别为(0.6±0.1)dB/cm·MHz、(266.3±21.5)dB/m和(6.7±0.4)kPa,P<0.05】;分别以CAP为315.2 dB/m和LSM为10.3 kPa或UAC为0.9 dB/cm·MHz为截断点,前者诊断NASH的曲线下面积为0.9,其敏感性为84.0%,特异性为87.6%,显著优于UAC诊断(分别为0.8、80.0%和72.4%,P<0.05)。结论 应用CAP联合LSM诊断NAFLD患者NASH发生具有很高的效能,可帮助临床进行初步筛查。
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血清胆汁酸成分变化及其对治疗应答的影响*
高怡, 沈小雪, 夏素芹, 张洁, 朱先兰
2024, 27(5):  709-71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16
摘要 ( 63 )   PDF (951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血清胆汁酸(BAs)成分变化及其对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诊治的28例AIH患者和55例PBC患者,分别接受醋酸泼尼松或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检测血清BAs成分,包括游离胆酸(CA)、去氧胆酸(DCA)、鹅去氧胆酸(CDCA)、熊去氧胆酸(UDCA)和石胆酸(LCA),甘氨结合型BAs包括糖胆酸(GCA)、糖去氧胆酸(GDCA)、糖去氧胆酸(GCDCA)和糖去氧胆酸(GUDCA)和牛磺结合型BAs包括牛磺酸胆酸(TCA)、牛磺酸去氧胆酸(TDCA)、牛磺酸去氧胆酸(TCDCA)和牛磺酸石胆酸(TLCA)。 结果 在治疗6个月末,AIH患者获得应答20例(71.4%),PBC患者获得应答42例(76.4%);AIH应答组血清CA、CDCA、UDCA和LCA分别为(1.6±0.5)ng/ml、(2.6±0.4)ng/ml、(2.0±0.3)ng/ml和(0.7±0.4)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4±0.7)ng/ml、(2.9±0.4)ng/ml、(2.4±1.0)ng/ml和(0.9±0.7)ng/ml,P<0.05】,血清GCA、GDCA、GCDCA和GUDCA水平分别为(1.3±0.5)ng/ml、(2.6±0.3)ng/ml、(2.9±0.3)ng/ml和(1.6±0.5)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3.0±1.0)ng/ml、(3.2±0.6)ng/ml、(3.8±0.8)ng/ml和(2.6±1.2)ng/ml,P<0.05】,血清TCA、TDCA、TCDCA和TLCA水平分别为(0.5±0.1)ng/ml、(2.6±0.2)ng/ml、(2.5±0.3)ng/ml和(0.1±0.0)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1±1.2)ng/ml、(3.3±0.6)ng/ml、(2.7±0.4)ng/ml和(0.4±0.1)ng/ml,P<0.05】;PBC应答组血清CA、CDCA、UDCA和LCA水平分别为(1.7±0.4)ng/ml、(2.7±0.4)ng/ml、(2.1±0.4)ng/ml和(0.8±0.4)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3±0.9)ng/ml、(3.0±0.4)ng/ml、(2.5±0.7)ng/ml和(1.3±0.7)ng/ml,P<0.05】,血清GCA、GDCA、GCDCA和GUDCA水平分别为(1.4±0.7)ng/ml、(2.6±0.4)ng/ml、(3.0±0.5)ng/ml和(2.0±0.9)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9±0.9)ng/ml、(3.2±0.5)ng/ml、(3.8±0.7)ng/ml和(3.0±1.1)ng/ml,P<0.05】,血清TCA、TDCA、TCDCA和TLCA水平分别为(0.5±0.2)ng/ml、(2.7±0.3)ng/ml、(2.5±0.4)ng/ml和(0.2±0.1)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1±0.9)ng/ml、(3.2±0.5)ng/ml、(2.8±0.4)ng/ml和(0.5±0.2)ng/ml,P<0.05】。结论 虽然PBC和AIH患者血清BAs水平有显著性差异,但血清Bas水平升高或在治疗过程中不下降者,可能影响对治疗的应答,其机制还有待于探讨。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血清瘦素、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水平变化*
蒋叶舟, 花霞, 陈国飞, 朱青蓝, 蔡明月
2024, 27(5):  713-71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17
摘要 ( 68 )   PDF (956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s)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比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2018年3月~2023年3月我院诊治的AIH患者69例,均接受肝穿刺活检和泼尼松和硫唑嘌呤联合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s和Th17淋巴细胞百分比,并计算Th17/Tregs细胞比值。 结果 22例重症AIH血清血清瘦素、IL-17、IL-22和TNF-α水平、外周血Th17/CD4+细胞百分比和Th17/Tregs比值分别为(335.6±84.2)ng/mL、(18.5±4.1)pg/mL、(48.7±11.4)pg/mL、(5.6±0.9)ng/mL、(3.3±1.2)%和(20.1±3.0),显著高于47例轻中症组【分别为(66.9±13.8)ng/mL、(6.9±2.5)pg/mL、(13.8±3.3)pg/mL、(1.1±0.4)ng/mL、(2.5±0.3)%和(12.4±1.5),P<0.05】,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清IL-10水平和外周血Tregs/CD4+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29.8±29.4)×109/L、(2.3±0.7)pg/mL和(1.6±0.4)%,显著低于轻中症患者【分别为(174.2±35.6)×109/L、(4.8±0.9)pg/mL和(2.0±0.8)%,P<0.05】;经肝组织学检查,发现肝组织炎症G1~2级42例和G3~4级27例;G3~4级AIH组血清瘦素、IL-17、IL-22和TNF-α水平和外周血Th17/CD4+百分比和Th17/Tregs细胞比值显著高于G1~2级,而血小板计数、Tregs/CD4+细胞百分比和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G1~2级组(P<0.05);所有患者经治疗均获得完全应答,其中<3个月、3~6个月和>6个月应答的AIH患者分别为35例、23例和11例;血清瘦素及外周血Tregs/CD4+和Th17/CD4+细胞百分比或Th17/Tregs细胞比值高的患者应答时间显著减慢(P<0.05)。结论 监测AIH患者血清瘦素及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百分比可能有助于预测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外周血NLR和nCD64指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朱家瑞, 葛绍锋, 叶桂云, 黄远茂
2024, 27(5):  717-7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18
摘要 ( 88 )   PDF (945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中性粒细胞CD64(nCD64)指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20年5月~2023年5月纳入我院收治的39例AIH患者和同期42例健康人,AIH患者接受肝活检,给予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在所有受试者,常规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和免疫球蛋白G(IgG),计算NLR。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计算nCD64指数。结果 AIH患者血清ALT、AST和IgG及外周血NLR和nCD64指数分别为(176.0±30.2)U/L、(141.4±31.8)U/L、(19.7±2.8)g/L、(2.2±0.6)和(3.1±0.9),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22.8±5.8)U/L、(27.6±6.3)U/L、(10.4±1.8)g/L、(1.4±0.2)和(0.6±0.1),P<0.05】;肝组织学检查发现轻度10例,中度17例和重度12例;G1/G2级28例,G3/G4级11例;F0期6例,F1/F2期22例,F3/F4期11例;肝组织损伤严重者血清和血液指标显著高于损伤轻者(P<0.05);在治疗6个月末,39例AIH患者获得完全生化学应答32例(82.1%),应答不完全7例(17.9%),不完全应答者NLR和nCD64分别为(1.7±0.4)和(2.1±0.6),显著高于完全应答组【分别为(1.4±0.3)和(1.5±0.5),P<0.05】。结论 活动性AIH患者外周血NLR和nCD64指数升高,对评估病情和治疗应答可能有帮助,值得深入研究。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与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分析*
王燕燕, 周桐桐, 卞兆连
2024, 27(5):  721-7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19
摘要 ( 74 )   PDF (1414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重叠综合征(OS)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2017年5月~2023年2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诊治的PBC患者64例和PBC-AIH OS患者27例。常规进行肝穿刺检查,分别给予熊去氧胆酸(UDCA)或UDCA联合泼尼松(龙)治疗,观察1年。结果 PBC-AIH OS患者血清AST、球蛋白和IgG水平分别为103.5(74.5,213.3)U/L、34.2±7.3g/L和19.1±8.1g/L,显著高于PBC患者【分别为71.0(32.0,119.0)U/L、30.2±6.2g/L和14.7±5.3g/L,P<0.05】;PBC-AIH OS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界面性肝炎、融合坏死和汇管区炎症等方面均显著重于PBC患者(P<0.05);在治疗1年末,64例PBC患者生化学完全应答、部分应答和无应答率分别为56.3%、26.7%和17.2%,而27例PBC-AIH OS患者则分别为44.4%、37.0%和18.5%。 结论 PBC和PBC-AIH OS主要发生在中老年女性,两种疾病临床表现和特征性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PBC-AIH OS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病变较单纯PBC患者更重,治疗应答相对差,需要认真管理。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和无创诊断模型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肝纤维化效能研究*
任艳, 孔明, 徐曼曼, 白丽, 陈煜
2024, 27(5):  725-7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20
摘要 ( 82 )   PDF (944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E)和常用的无创诊断模型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组织学分期的效能。方法 2019年1月~202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PBC患者117例,均接受肝活检、肝脏硬度检测(LSM)和常规实验室检查,计算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APRI)、基于 4 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 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Sheth指数、King’s评分、哥德堡大学肝硬化指数(GUCI) 评分、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和总胆汁酸-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TR)评分。应用ROC曲线分析判断各指标的诊断效能。 结果 在117例PBC患者中,病理学诊断I期17例,II期59例、III期34例和IV期7例;APRI诊断PBC II期以上的AUC最大,为0.875(0.776~0.974),其敏感性为75.8%,特异性为87.5%,阳性预测值为76.5%和阴性预测值为87.0%,其次是GUCI评分,其AUC=0.871(0.766~0.976),其效能分别为88.7%、75.0%、65.6%和92.4%。结论 APRI是一种简便、廉价的非侵入性预测指标,用于判断II以上PBC患者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扩大验证。
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不同减量方法的效果研究*
王秀娟, 朱贺, 张茹梦, 常文绘, 刘玉玉
2024, 27(5):  729-7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21
摘要 ( 90 )   PDF (941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缓慢减量与快速减量治疗AIH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AIH患者52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均接受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治疗,但在起效后观察组采用缓慢减量方式,而对照组采用快速减量方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结果 在治疗6个月末,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32.4±7.5)U/L和(31.9±5.2)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6.8±10.1)U/L和(43.6±7.7)U/L,P<0.05】;观察组血清IgA、IgM和IgG水平分别为(3.4±0.6)g/L、(3.5±0.8)g/L和(15.3±2.1)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0.5)g/L、(4.1±0.6)g/L和(19.8±6.7)g/L,P<0.05】;观察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抑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0.7±0.2)%、(12.1±3.5)%、(24.1±3.4)%和(1.2±0.2),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9±0.2)%、(16.4±5.1)%、(28.4±3.1)%和(1.4±0.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P<0.05)。 结论 应用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治疗AIH患者,采用快速减量方式可能较少引起不良反应,但不容易稳定肝功能指标,临床需要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减量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
接受雷公藤制剂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王娟, 郑自通, 刘丽华, 何鑫, 姚旭, 彭灿
2024, 27(5):  733-73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22
摘要 ( 61 )   PDF (943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总结接受雷公藤制剂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并发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 方法 2019年1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RA并发DILI患者,均有应用雷公藤制剂治疗,经RUCAM量表评分诊断。 结果 在60例患者中,年龄大于46岁者占75.0%,应用雷公藤制剂超过4个月者占比为40.0%;RUCAM量表评分大于5分者占比为88.3%,肝细胞损伤型占比为66.7%,肝损伤1/2级占比为50.0%;治疗RA用药为雷公藤制剂(A组)、雷公藤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B组)、雷公藤制剂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C组)和雷公藤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D组)分别为10例、12例、30例和8例,D组血生化指标相对高于其他各组(P<0.05);经临床护肝治疗7~75d,平均(23.4±7.0)d,治愈率为43.3%,临床好转率为50.0%,肝功能指标未恢复率为6.7%。结论 RA患者应用含雷公藤制剂方案治疗可能容易引起肝损伤,用药越多,肝损伤可能更明显,但大多预后良好。
肝硬化
2D-SWE技术联合FIB-4和血清VEGF水平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价值研究*
信亮亮, 温智
2024, 27(5):  737-74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23
摘要 ( 52 )   PDF (1394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技术联合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EV)的价值。方法 2020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7例,常规行胃镜检查了解EV发生情况,采用超声2D-SWE技术检测肝硬度(LSM)和脾硬度(SSM)。根据临床检测结果计算FIB-4,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预测肝硬化患者EV发生的效能。结果 经胃镜检查发现,本组11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非EV者42例(35.9%)和发生EV者75例(64.1%);EV组LSM、SSM、FIB-4和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19.4±5.4)kPa、(42.5±9.5)kPa、(4.7±1.6)和(168.6±50.4)pg/mL,显著高于非EV组【分别为(14.2±4.7)kPa、(30.9±8.6)kPa、(2.6±0.9)和(130.9±39.3)pg/mL,P<0.05】;经ROC曲线分析,LSM、SSM、FIB-4和血清VEGF水平联合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EV发生(其截断点分别为16.0 kPa、38.8 kPa、3.7和142.9 pg/mL)的AUC为0.954,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0%和85.7%,显著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 结论 应用2D-SWE技术检测LSM和SSM联合FIB-4和血清VEGF水平能够帮助初步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EV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聚桂醇和蛇毒血凝酶注射配合内镜下套扎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VB患者疗效研究*
李瑞妮, 王莎莎, 贾泽博, 韦晓洁, 王腾
2024, 27(5):  741-7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24
摘要 ( 75 )   PDF (944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聚桂醇和蛇毒血凝酶注射配合内镜下套扎(EVL)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LC)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VB患者被分成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分别采取EVL治疗或聚桂醇和蛇毒血凝酶注射联合EVL治疗,随访6个月。使用超声检测门静脉压(PVP)、门静脉内径(PVD)、门静脉血流速度(PVV)和门静脉血流量(PVF),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C)和胃动素(MTL)水平。结果 急性期观察组和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16.3%和18.4%(P>0.05),观察组止血显效率为6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P<0.05);治疗后,观察组PVP、PVV和PVF分别为(21.4±2.7)mmHg、(17.9±2.4)cm/s和(552.1±138.4)mL/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4.5±2.8)mmHg、(21.9±2.2)cm/s和(735.2±159.7)mL/min,P<0.05】;观察组血清GLC和MTL水平分别为(45.6±7.6)ng/L和(214.6±19.7)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6.3±8.4)ng/L和(248.2±22.3)ng/L,P<0.05】;观察组胸骨后疼痛发生率为2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而再出血发生率为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 采用聚桂醇和蛇毒血凝酶注射联合EVL治疗LC并发EVB患者可显著提高止血效果,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内镜下套扎联合奥曲肽和凝血酶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疗效研究*
田琳, 康颖, 崔洁, 石颖鹏
2024, 27(5):  745-74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25
摘要 ( 67 )   PDF (941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应用内镜下套扎(EVL)联合凝血酶散和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其中60例观察组接受EVL联合凝血酶散口服和静脉应用奥曲肽治疗,另60例对照组接受奥曲肽联合EVL治疗。药物治疗维持1 w,随访3 m。经颈静脉穿刺测量肝静脉楔压(WHVP)和肝静脉游离压(FHVP),计算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结果 在治疗1 w末,观察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8例,观察组止血成功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P<0.05);在生存患者中,观察组早发再出血、迟发再出血和曲张静脉(EV)消失率分别为22.4%、17.2%和69.0%,与对照组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6.7%、13.3%和73.1%,P>0.05);治疗后,观察组HVPG为(19.1±2.6)mmHg,与对照组【(19.0±3.0)mmHg】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清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EVL联合凝血酶散口服和奥曲肽静脉应用治疗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止血效果好,可短期消除EV,防止再出血。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治疗高血清病毒载量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果比较研究*
李双玲, 刘丽, 陈艺, 李坤
2024, 27(5):  749-75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26
摘要 ( 67 )   PDF (946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比较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治疗高血清病毒载量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高血清病毒载量(HBVDNA为1×106 IU/mL或以上)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分别给予恩替卡韦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连续治疗观察12个月。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尿液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D-乳酸,采用紫外比色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内霉素和白细胞介素-7(IL-7),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法检测肝素结合蛋白(HBP)。结果 在观察治疗12个月末,两组均获得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两组血清TBIL、ALT和AST水平无显著性相差(P>0.05);观察组血清DAO、D-乳酸、内霉素和尿L/M比值分别为(2.8±0.6)U/mL、(7.9±1.8)μg/mL、(0.5±0.1)EU/mL和(7.3±1.6)%,与对照组【分别为(3.0±0.5)U/mL、(7.8±2.2)μg/mL、(0.6±0.1)EU/mL和(8.1±1.9)%,P>0.05】比,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血清PCT、HBP和IL-7水平分别为(0.01±0.00)μg/L、(43.1±3.7)ng/mL和(768.9±20.3)pg/mL,与对照组【分别为(0.02±0.01)μg/L、(47.6±3.2)ng/mL和(743.4±21.5)pg/mL,P>0.05】比,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应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治疗高血清病毒载量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肯定,对肠道屏障功能无明显的影响。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连作勤, 王世明, 张甲, 李付平
2024, 27(5):  753-75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27
摘要 ( 128 )   PDF (946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效果。 方法 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6例,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TAF治疗,给予观察组TAF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6个月。常规检测血清HBV标记物和HBV DNA载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IIIP)和Ⅳ型胶原(CIV),使用超声检测肝脏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和门脉指标。结果 在治疗6个月末,观察组血清ALT水平为(43.1±6.2)U/L,显著低于对照组【(62.6±7.8)U/L,P<0.05】,而两组血清TBIL、ALB和IN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清HBV DNA均转阴,但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均无变化;观察组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水平分别为(82.2±10.3)ng/L、(94.8±11.5)ng/mL和(61.3±7.5)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3.1±11.9)ng/L、(132.1±13.8)ng/mL和(89.7±9.1)ng/mL,P<0.05】;观察组SWE为(11.2±2.0)kPa,显著低于对照组【(14.1±2.5)kPa,P<0.05】,而两组门静脉内径和脾静脉内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应用TAF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加速肝功能指标的恢复,抗肝纤维化作用明显,其长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变化*
昝双江, 于恬, 戴静
2024, 27(5):  757-76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28
摘要 ( 54 )   PDF (955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和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疗效及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外周血血小板(PLT)计数的变化。 方法 2019年2月~2022年6月我院诊治的CHC患者69例,丙型肝炎LC患者23例和LC并发血小板减少症(TP)患者68例,给予所有患者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连续治疗12 w,随访24 w。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PO水平。结果 LC并发TP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5.0±1.3)×109/L、(67.2±13.5)×109/L和(32.9±1.4)g/L,显著低于CHB组【分别为(8.2±1.0)×109/L、(182.8±32.7)×109/L和(39.7±1.8)g/L,P<0.05】或LC组【分别为(7.5±1.2)×109/L、(145.5±27.6)×109/L和(35.7±1.5)g/L,P<0.05】,而血清总胆红素和INR分别为(29.5±6.3)μmol/L和(1.4±0.3),显著大于CHC组【分别为(17.1±5.9)μmol/L和(1.0±0.2),P<0.05】;LC并发TP组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60.3%、70.6%和66.2%,显著低于CHC组的87.0%、100%和97.1%(P<0.05) 或LC组的73.9%、82.6%和82.6%(P<0.05);在治疗结束时,LC和LC并发TP组血清TPO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68.3±15.0)pg/ml对(42.5±17.6)pg/ml,P<0.05】和【(52.8±16.7)pg/ml对(37.2±13.5)pg/ml,P<0.05】,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也同步升高【分别为(184.9±33.8)×109/L对(145.5±27.6)×109/L,P<0.05】和【(101.0±26.3)×109/L对(67.2±13.5)×109/L,P<0.05】。结论 应用DAAs治疗LC和LC并发TP患者在获得抗病毒疗效的同时,还能升高血小板计数,可能与改善了病情并升高血清TPO水平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外脓肿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张怀东, 雷宇, 周智
2024, 27(5):  761-76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29
摘要 ( 68 )   PDF (936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外脓肿的临床特点、可能原因和预后。方法 2016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诊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外脓肿(ELA)患者79例和同期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脓肿(LA)患者49例,给予抗生素联合局部引流或抗生素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常规取标本行细菌培养和鉴定。 结果 ELA与LA组肝硬化主要病因均为乙型肝炎,分别占60.8%和50.1%(P>0.05),ELA组合并胆道结石占比为2.5%,显著低于LA组的59.2%(P<0.05),两组合并糖尿病占比无显著性差异(13.9%和22.4%,P>0.05);两组致病菌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52.5%和64.7%,P>0.05),其中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22.5%和17.6%)和肺炎克雷伯菌(20.0%和35.3%);ELA组包括42例皮肤软组织脓肿(SSTA)和37例深部脓肿(DA);ELA组治愈率为67.1%,显著低于LA组的91.8%(P<0.05);DA组患发热性疾病、1年内因感染、发生肝衰竭和有创性操作反复住院占比显著高于SSTA组,而入院前病程显著长于SSTA组(P<0.05)。 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易发生ELA,其中不乏DA,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部分患者预后差,避免侵入性操作等诱发因素,可能减少其发生的机会。
肝癌
卡瑞利珠联合靶向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王冬梅, 李俊, 徐滨, 马欢, 徐兴军, 芦东徽
2024, 27(5):  765-76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30
摘要 ( 69 )   PDF (1271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科收治的62例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其中31例观察组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另31例对照组仅接受索拉非尼治疗,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为41.9%,疾病控制率(DCR)为87.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1%和64.5%(P<0.05);截止到2023年9月30日,观察组9例(29.0%)生存,对照组8例(25.8%,P>0.05)生存;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3个月【95%置信区间(CI):5.66~8.94),中位总体生存期(OS)为15.6个月(95% CI:11.84~19.34)】,对照组分别为4.9个月(95%CI:3.92~5.88)和10.1个月(95% CI:8.59~1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免疫性甲状腺炎、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和疲乏发生率分别为25.8%、32.2%和6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0.0%和35.5%(P<0.05)。 结论 应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HCC患者能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不良反应可控,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原发性肝癌患者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特点及对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评估价值*
陈海琳, 杨涛, 周云
2024, 27(5):  769-77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31
摘要 ( 61 )   PDF (1531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病灶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特点及其评估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残余病灶的价值。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94例,均接受TACE术治疗。使用双源CT机扫描和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图像,记录感兴趣区血容量(BV)、开始增强时间(TTS)、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和肝灌注指数(HPI)。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CT全肝灌注成像参数评估残余病灶的价值。结果 术前,59例病灶ALP为均匀高灌注,35例出现不均匀高灌注,PVP均呈低灌注;术后一个月CT检查显示21例(22.3%)肿瘤病灶被完全栓塞,ALP显示为无血流灌注,73例病灶内出现碘油沉积或部分缺损,ALP呈高灌注;术后,21例病灶完全栓塞区BV、BF、ALP和HPI分别为(5.3±1.2)ml/100 ml、(42.7±7.6)ml/(100 ml·min-1)、(15.1±3.7)ml/(100 ml·min-1)和(19.5±2.1)%,显著低于术前【分别为(11.2±1.9)ml/100ml、(84.4±10.4)ml/(100 ml·min-1)、(38.9±5.7)ml/(100 ml·min-1)和(74.4±8.9)%,P<0.05】,而TTS和PVP分别为(11.9±2.1)s和(45.7±4.5)ml/(100 ml·min-1),均显著大于术前【分别为(6.4±1.4)s和(12.2±2.1)ml/(100 ml·min-1),P<0.05】;TACE术后病灶残余区ALP和HPI分别为(46.1±6.2)ml/(100 ml·min-1)和(81.0±5.9)%,显著大于术前 【分别为(38.5±5.3)ml/(100 ml·min-1)和(75.3±5.6)%,P<0.05】, 而PVP为(7.7±2.5)ml/(100 ml·min-1),显著小于术前【(11.8±2.1)ml/(100 ml·min-1),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参数联合诊断TACE术后病灶残余区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0,其敏感性为87.7%,特异度为89.4%。结论 PLC病灶CT全肝灌注成像呈高灌注,应用成像多参数联合判断TACE术后残余病灶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处理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分析*
张晓云, 夏婧, 张智华, 黄松梅
2024, 27(5):  773-77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32
摘要 ( 69 )   PDF (943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罗哌卡因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方法 2021年4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49例PLC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在术后镇痛时,将患者分成观察组26例,应用罗哌卡因行TAPB镇痛,和对照组23例,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术后疼痛,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微量法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 在术后24 h和48 h,观察组静息VAS为(2.1±0.5)分和(2.0±0.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0.7)分和(2.7±0.6)分,P<0.05】,动态VAS评分分别为(3.5±0.8)分和(2.8±0.6)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1.0)分和(3.7±1.0)分,P<0.05】;术前术后,两组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百分比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丙二醛(MDA)水平为(3.6±0.8)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4.9±1.6)mmol/L,P<0.05】,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分别为(81.0±10.3)U/mL和(21.4±3.9)U/m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2±11.3)U/mL和(15.6±4.3)U/m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7.7%对17.4%,P=0.400)。结论 应用罗哌卡因行TAPB术后镇痛可显著缓解肝癌切除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帮助康复,值得应用。
30例肝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超声造影表现及微波消融治疗效果分析*
吕莉, 刘苗, 周敏, 王波玲
2024, 27(5):  777-78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33
摘要 ( 74 )   PDF (1227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肝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超声造影(CEUS)表现特征,并观察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17年1月~2022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转移性NET患者30例,其中原发病灶来自结肠21例(70.0%)、胰腺7例(23.3%)和胃2例(6.7%)。均接受CEUS检查和在超声引导下行MWA治疗,随访。 结果 30例肝转移性NET病灶CEUS检查开始增强时间(AT)、达峰时间(TTP)和消退时间(RT)分别为(17.2±3.5)s、(22.3±4.5)s和(40.9±13.1)s,病灶整体增强24例(80.0%),向心性增强6例(20.0%);病灶增强峰值表现为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和环形增强分别为18例(60.0%)、8例(26.7%)和4例(13.3%);门静脉期呈轻度消退和明显消退分为为10例(33.3%)和20例(66.7%);病灶CEUS增强-消退模式包括快进快出、同进快出和慢进快出分别为15例(50.0%)、9例(30.0%)和6例(20.0%);在MWA治疗后,30例肝转移性NET病灶近期获得CR、PR、PD和SD分别为21例(70.0%)、4例(13.3%)、2例(6.7%)和3例(10.0%)。 结论 大多肝转移性NET来自胃肠道,在CEUS下呈整体增强或均匀增强,门静脉期则明显消退,以快进快出增强模式为主,难以与肝细胞癌鉴别。局部介入治疗后,可获得短期疗效。
胆石症
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激活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张召, 王玲玲, 吕婷, 刘欣, 徐玉
2024, 27(5):  781-78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34
摘要 ( 73 )   PDF (946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N)激活水平对术后结石复发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20例,均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在行ERCP手术时,先留取胆汁,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术后随访发现结石复发21例(17.5%);结石复发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结石数量、机械碎石发生率分别为28.6%、(2.6±0.7)个和57.1%,显著高于结石未复发组的5.0%、(1.9±0.8)个和28.3%(P<0.0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7±2.0)×109/L和(83.8±8.7)%,显著高于结石未复发组【分别为(6.2±2.1)×109/L和(70.5±6.2)%,P<0.05】,血清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和糖链抗原(CA)-199水平分别为(37.2±4.7)mg/L、(65.4±14.3)μmol/L和(152.9±37.4)kU/L,均显著高于结石未复发组【分别为(8.8±2.2)mg/L、(16.7±4.2)μmol/L和(17.2±2.9)kU/L,P<0.05】;结石复发组胆汁MPO、NE和CitH3水平分别为(34.7±5.4)U/L、(22.4±5.0)ng/L和(0.34±0.09)μg/L,均显著高于结石未复发组【分别为(18.1±2.9)U/L、(14.5±2.7)ng/L和(0.12±0.05)μ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结石数量、机械碎石及胆汁MPO、NE和CitH3水平均是影响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胆汁NETN活化水平可能参与了胆总管结石的形成过程,检测胆汁其标志物的变化可能帮助预测术后结石复发。
纳美芬处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苏醒和认知功能变化研究*
向红, 叶立, 黄建峰
2024, 27(5):  785-78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35
摘要 ( 69 )   PDF (946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纳美芬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麻醉苏醒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2年2月~2023年12月我科诊治的胆囊结石患者94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均接受LC手术,常规接受诱导和维持静脉麻醉。在手术结束时,给予观察组患者纳美芬,而给予对照组等容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采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量表(RSAS)评估苏醒期躁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疼痛,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测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7.1±1.3)min、睁眼时间为(8.5±1.4)min、拔管时间为(10.5±1.9)min和定向力恢复时间为(13.6±2.2)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9.3±1.5)min、(10.4±1.7)min、(14.3±2.8)min和(18.4±2.7)min,P<0.05】;两组R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拔管后30 min、60 min和3 h时,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2.8±0.5)分、(3.2±0.8)分和(3.5±0.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8±0.9)分、(4.1±0.7)分和(4.3±0.6)分,P<0.05】;在术后1 d和3 d时,观察组MMSE评分分别为(26.8±1.0)分和(27.7±0.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1±0.9)分和(26.0±0.8)分,P<0.05】;在术后1 d时,观察组血清NSE和S100β水平分别为(14.7±2.1)μg/L和(155.6±17.8)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7.3±2.7)μg/L和(169.5±20.4)pg/mL,P<0.05】。结论 在常规结束麻醉时静脉给予纳美芬处理完成LC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可有效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加快认知功能的恢复。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对比研究*
冯梁, 林静, 高敏, 雷宇
2024, 27(5):  789-79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36
摘要 ( 50 )   PDF (947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时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的镇痛效果。方法 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我院诊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94例,均接受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治疗。在麻醉前,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ESPB或TAPB麻醉镇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量表评估镇痛和镇静效果。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水平。结果 在术后6 h、12 h和24h,观察组动态VAS评分分别为(3.1±0.6)分、(3.3±0.7)分和(3.2±0.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8±0.7)分、(4.1±0.7)分和(3.9±0.8)分,P<0.05】;在术后48h,观察组血清Cor、Ne和E水平分别为(264.2±29.7)pg/ml、(2.8±0.6)pg/ml和(203.9±26.8)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06.3±33.2)pg/ml、(3.5±0.8)pg/ml和(257.8±32.3)pg/ml,P<0.05】;在术后48h,观察组镇痛泵按压(4.8±1.3)次,显著少于对照组【(6.1±1.8)次,P<0.05】; 术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9%,与对照组的1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行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ESPB较TAPB可获得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或与有效减轻应激反应有关。
盐酸羟考酮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处理接受内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麻醉效果研究*
李鹏程, 李利, 陈瑞清, 王艳红, 魏琦, 王楠
2024, 27(5):  793-79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37
摘要 ( 69 )   PDF (954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盐酸羟考酮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接受内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75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两组均接受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总管取石术治疗。在对照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给予观察组静脉输注盐酸羟考酮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麻醉。在诱导前(T0)、诱导后5 min(T1)、进镜至十二指肠乳头时(T2)和术毕(T3)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和麻醉深度(BIS);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皮质醇(Cor),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采用己糖激酶法检测血糖(Glu)水平。分别应用Ramsa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镇静和镇痛效果。 结果 在T2时,观察组MAP比对照组降低了2.8%(95%CI:-5.0%~0.1%,P<0.05),HR比对照组降低了4.3%(95%CI:-6.6%~-0.1%,P<0.05),BIS比对照组降低了2.1%(95%CI:-2.4%~-0.2%,P<0.05);观察组血清Cor水平比对照组降低了-11.7%(95%CI:-13.6%~1.1%,P<0.05),NE比对照组降低了10.3%(95%CI:-15.4%~0.04%,P<0.05),Glu比对照组降低了11.9%(95%CI:-16.2%~1.7%,P<0.05);在苏醒后30 min(N1)和苏醒2 h(N2)时,观察组VAS评分分别降低了14.3%(95%CI:-16.0%~1.6%,P<0.05)和16.0%(95%CI:-18.1%~1.9%,P<0.05); 观察组丙泊酚用量比对照组减少了9.6%(95%CI:-14.7%~3.1%,P<0.05)。 结论 应用盐酸羟考酮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接受内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相对较小,可维持稳定的麻醉深度,减轻应激反应和术后疼痛,丙泊酚用量减少。
综述
细胞焦亡及其在肝细胞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张伟萍, 戈宏焱
2024, 27(5):  797-80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5.038
摘要 ( 91 )   PDF (966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焦亡是一种炎症程序性细胞死亡,其特征是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介导的质膜孔隙形成和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近年来,细胞焦亡的形态学特征、诱导机制和作用过程逐渐被揭示。细胞焦亡与多种疾病的进展相关,尤其在恶性肿瘤的进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细胞焦亡及其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治疗应用,以期为HCC靶向治疗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