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7-10
述评
专家论坛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维生素D缺乏调查及其临床特征分析*
梁玉萍, 粟全球, 张慧, 王佳林
2021, 24(4):  464-46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03
摘要 ( 174 )   PDF (848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维生素D缺乏及其临床变化特征。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的AIH患者74例,使用美国Roche E-602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结果 在74例AIH患者中,发现血清维生素D严重缺乏20例,缺乏28例和正常26例;严重缺乏组年龄为(34.2±14.8)岁,显著小于缺乏组【(40.2±11.4)岁】或正常组【(47.2±10.8)岁,P<0.05】,男性占比为45.0%,显著高于缺乏组的21.4%或正常组的11.5%(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为(28.4±4.0)g/L,显著低于缺乏组的(32.0±3.8)g/L或正常组的(38.3±3.7)g/L(P<0.05),肝硬化占比为40.0%,显著高于缺乏组的21.4%或正常组的(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应答率为30.0%,显著低于缺乏组的46.4%或正常组的(7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相关事件发生率为(65.0%),显著高于缺乏组的39.3%或正常组的19.2%(P<0.05);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组与正常组之间确诊年龄、性别比、血清白蛋白水平、肝硬化和肝脏相关事件发生率也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G4级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为(19.3±6.2)nmol/L,显著低于G3级【(45.1±17.6)nmol/L】、G2级【(63.9±21.5)nmol/L】、G1级【(74.0±26.8)nmol/L】或G0级【(83.8±30.2)nmol/L,P<0.05】,肝纤维化F4期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为(23.1±7.8)nmol/L,显著低于F3期【(42.9±18.8)nmol/L】、F2期【(68.0±20.4)nmol/L】、F1期【(82.7±28.6)nmol/L】或F0期【(94.4±33.0)nmol/L,P<0.05】。结论 AIH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血清维生素D缺乏,其与病情严重和对治疗不应答有关,值得深入开展广泛的临床研究,以改善AIH患者预后。
实验性肝炎
抑制TRAF6基因表达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肝组织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刘娜, 张华敏, 邓巧娟
2021, 24(4):  468-47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04
摘要 ( 141 )   PDF (2275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抑制TRAF6基因表达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大鼠肝组织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空载体组和TRAF6 shRNA干扰组,每组10只,采用特异性抗原S-100诱导建立大鼠AIH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转染空载体和转染TRAF6 shRNA处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RAF6蛋白表达,采用qRT-PCR法检测肝组织TRAF6 mRNA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肝组织匀浆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RAF6 mRNA水平为(6.2±0.4),显著高于正常组(1.0±0.2,P<0.05),而TRAF6 shRNA干预组大鼠肝组织TRAF6 mRNA水平为(1.5±0.2),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匀浆IL-1β水平为(60.3±8.1)pg/mL,IL-6水平为(41.5±5.9)pg/mL,均显著高于正常组[(8.9±0.6)pg/mL和(15.6±0.6)pg/mL, 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IκBα、NF-κB p65、NF-κB p50、p-NF-κB p65和p-NF-κB p50蛋白表达相对水平分别为(1.3±0.1)、(1.6±0.1)、(1.3±0.1)、(1.3±0.1)和(1.1±0.1),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为(0.3±0.03)、(0.3±0.02)、(0.3±0.03)、(0.3±0.03)和(0.3±0.03),P<0.05],而抑制了TRAF6表达组大鼠肝组织IL-1β为(31.5±4.0)pg/mL,IL-6为(27.4±4.2)pg/mL,IκBα、NF-κB p65、NF-κB p50、p-NF-κB p65和p-NF-κB p50蛋白表达分别为(1.0±0.1)、(0.9±0.05)、(0.7±0.1)、(0.8±0.1)和(0.5±0.05),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 抑制TRAF6基因表达可降低AIH大鼠肝内炎症水平,从而能改善肝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了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人EFTUD2基因靶向小分子化合物筛选细胞模型的建立*
田安然, 徐瑞瑞, 胡平平, 李毓雯, 朱传龙
2021, 24(4):  472-47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05
摘要 ( 210 )   PDF (1436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体外建立一个以荧光素酶为报告基因,靶向人EFTUD2基因的化合物筛选细胞模型。方法 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LV6载体,将人EFTUD2pro-0.5kb启动子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融合片段重组入LV6慢病毒载体。以重组慢病毒感染HepG2细胞,采用嘌呤霉素筛选和有限稀释法获得Epro-LUC-HepG2细胞株。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挑选最佳单克隆细胞株并扩大培养。结果 准确构建了LV6-Epro0.5-LUC慢病毒载体,并成功筛选出可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Epro-LUC-HepG2单克隆细胞株。根据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挑选了最佳克隆株细胞,被命名为Epro-LUC-HepG2细胞。结论 我们成功构建了以人EFTUD2基因为靶点的Epro-LUC-HepG2细胞化合物筛选模型,有助于后续筛选新型靶向免疫调节药物。
灵芝多糖对HepG2细胞诱导的肝癌小鼠肠道菌群及其菌群代谢功能的调节作用*
于雷, 孙超, 张曼旭
2021, 24(4):  476-47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06
摘要 ( 166 )   PDF (846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灵芝多糖对HepG2细胞诱导的肝癌小鼠肠道菌群及其菌群代谢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HepG2细胞构建肝癌小鼠模型,将21只造模成功的肝癌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灵芝多糖(GLP)和益生菌处理组,每组7只,另选择正常小鼠7只作为对照组,给予药物处理组动物GLP或益生菌灌胃,另两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干预2 w。采用镜检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GGE)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及其脂肪酸代谢产物水平。结果 肝癌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分别为(2.3±0.5)×1010 CFU/g、(12.2±2.2)×109 CFU/g、(3.9±1.5)×107 CFU/g和(5.0±1.2)×1010 CFU/g,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94±0.18)×1010 CFU/g、(3.49±0.66)×109 CFU/g、(1.12±0.11)×107 CFU/g和(0.57±0.06)×1010 CFU/g,P<0.05],GLP干预组小鼠肠道上述菌群分别为(1.1±0.1)×1010 CFU/g、(6.5±1.1)×109 CFU/g、(1.8±0.2)×107 CFU/g和(1.5±0.1)×1010 CFU/g,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GLP处理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7.2±1.1)S、(4.8±1.1)H和(1.0±0.2)E,显著高于模型组【分别为(5.7±1.2)S、(3.4±0.5)H、(0.7±0.1)E,P<0.05】;GLP干预组小鼠肠道菌群乙酸、丙酸、正丁酸和D-乳酸水平分别为(37.9±3.3)mmol/L、(3.9±0.2)mmol/L、(2.3±0.3)mmol/L和(0.2±0.0)g/L,与模型组【分别为(26.8±3.2)mmol/L、(1.8±0.4)mmol/L、(1.8±0.2)mmol/L和(0.5±0.1)g/L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肝癌小鼠肠道菌群出现了失调,而应用GLP可能帮助改善机体肠道微生态紊乱状态,其意义还有待探讨。
病毒性肝炎
肝脏剪切波弹性成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评估价值*
杨艳秋, 程颢, 冯敏
2021, 24(4):  480-48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07
摘要 ( 131 )   PDF (1217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诊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的效能。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CHB患者76例,使用超声检测肝脏杨氏模量值,同时行肝活检病理学检查。计算谷草转氨酶/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和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纤维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各项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在76例CHB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肝纤维化F0期8例,F1期22例,F2期25例,F3期12例,F4期9例。将肝纤维化F0/F1期定义为非显著性肝纤维化(n=30),将F2~F4期定义为显著性肝纤维化(n=46);非显著组杨氏模量值为(6.6±1.2)kPa,显著低于显著组[(12.7±2.1)kPa,P<0.05];非显著组血清HA水平为36.4(23.1~70.6)μg/L,显著低于显著组[92.3(67.2~192.5)μg/L,P<0.05],血清LN水平为42.9(26.4~58.4)μg/L,显著低于显著组[75.8(36.8~142.0)μg/L,P<0.05], 血清Ⅳ-C 水平为36.6(24.0~75.3)μg/L,显著低于显著组[102.2(47.2~245.8)μg/L,P<0.05],PⅢP 为8.2(7.2~10.5)μg/L,显著低于显著组[17.0(7.7~26.8)μg/L,P<0.05];非显著组APRI为(0.5±0.2),显著低于显著组[(1.0±0.4),P<0.05],FIB-4为(1.2±0.9),显著低于显著组[(2.1±1.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杨氏模量值、APRI和FIB-4是影响CHB患者发生显著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杨氏模量值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AUC为0.89,显著高于APRI(0.80,P<0.05)或FIB-4(0.77,P<0.05),其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的截断点、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 kPa、84.5%和88.4%。 结论 检测肝脏杨氏模量值能够有效诊断CHB患者显著肝纤维化,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质网应激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吴慧, 宋波, 吕承秀, 田文君, 牛家峰
2021, 24(4):  484-48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08
摘要 ( 152 )   PDF (849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内质网应激指标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7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CHB患者10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1例和原发性肝癌(PLC)患者76例,另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1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和Ⅳ型胶原(Ⅳ-C)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内质网应激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和天冬半胱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aspase-12)水平。结果 CHB组血清ALT、AST、GGT和ALP水平分别为(83.4±21.7)U/L、(63.7±20.5)U/L、(82.2±20.4)U/L和(95.7±20.8)U/L,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分别为(74.3±18.5)U/L、(51.5±18.9)U/L、(84.9±22.5)U/L和(94.8±19.8)U/L,PLC组分别为(70.2±17.7)U/L、(52.6±18.8)U/L、(93.8±24.8)U/L和(106.8±22.4)U/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CHB组血清HA、LN、Ⅳ-C和PⅢP水平分别为(84.5±78.9)ng/mL、(52.8±24.1)ng/mL、(61.4±33.0)ng/mL和(10.9±7.4)ng/mL,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分别为(155.2±75.6)ng/mL、(63.1±22.8)ng/mL、(82.2±30.1)ng/mL和(15.4±5.2)ng/mL,PLC组分别为(153.3±73.2)ng/mL、(64.6±20.4)ng/mL、(80.9±28.4)ng/mL和(15.4±3.1)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38.6±14.2)ng/mL、(34.2±13.3)ng/mL、(33.9±10.9)ng/mL和(6.8±1.6)ng/mL,P<0.05】;CHB组血清GRP78、CHOP和caspase-12水平分别为(44.0±12.4)μg/L、(2485.5±1200.0)μg/L和(699.8±204.2)pmol/L,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分别为(51.7±15.9)μg/L、(2873.1±1314.2)μg/L和(752.2±241.5)pmol/L,PLC组分别为(62.7±17.1)μg/L、(3040.9±1440.3)μg/L和(842.8±289.4)pmol/L,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7.3±2.1)μg/L、(833.4±333.5)μg/L和(85.3±13.7)pmol/L,P<0.05】。结论 CHB患者血清内质网应激指标显著升高,其与发病机制的关系和对治疗的影响值得探讨。
不同血清ALT水平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
孙海荣, 冯伟广, 周冰清, 刘慧敏, 蒋蓓莉
2021, 24(4):  488-49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09
摘要 ( 165 )   PDF (942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2018年4月~2020年4月我院诊治的68例慢性HBV感染者(HBV携带者21例,CHB患者47例),根据血清ALT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ALT<40 U/L,n=21)、B组(40U/L≤ALT<80U/L,n=24)和C组(ALT≥80U/L,n=23),行肝穿刺活检和FibroScan检查,常规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A、B和C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肝纤维化S0期24例,S1期13例,S2期13例,S3期10例,和S4期8例,不同肝纤维化分组在A组、B组和C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24例S0期肝纤维化患者LSM为(10.9±2.8)kPa,13例S1期LSM为(11.3±3.0)kPa,31例>=S2期 LSM为(12.8±3.3)kPa(P<0.05),而不同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ROC分析发现,以血清ALT=63.8 U/L为截断点判断S2期及以上肝纤维化的AUC为0.400(SE=0.070,95%CI=0.262~0.538,P=0.185),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364和0.370,而以LSM=12.3 kPa为截断点判断S2期及以上肝纤维化的AUC为0.868(SE=0.042,95%CI=0.785~0.950,P=0.000),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5和0.717。结论 对于慢性HBV感染者,无论血清ALT水平高低都可能存在显著性肝纤维化,血清ALT或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无诊断肝纤维化的能力,而使用FibroScan检测LSM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严重的肝纤维化而给予及时的处理。
FibroScan行肝脏硬度检测和APRI评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价值比较*
安红杰, 徐金凤, 耿华, 葛志胜, 何文艳, 赵崇山, 高美丽, 陈俊, 周东方
2021, 24(4):  492-49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10
摘要 ( 126 )   PDF (1012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使用FibroScan行肝脏硬度检测(LSM)和应用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APRI)评估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2016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CHC患者133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133名,接受FibroScan检查及血生化和血液检查,计算APRI。CHC患者接受肝穿刺活检。结果 CHC患者LSM和APRI分别为(10.3±4.2)和(0.8±0.3),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4.3±2.0)和(0.3±0.1),P<0.05】;52例S1期患者LSM和APRI分别为(6.5±2.4)和(0.6±0.2),37例S2期患者LSM和APRI分别为(10.3±2.9)和(0.9±0.3),28例S3期患者LSM和APRI分别为(14.5±4.1)和(1.2±0.5),16例S4期患者LSM和APRI分别为(18.4±5.7)和(1.8±0.6),相差显著(P<0.05);经ROC分析LSM预测CHC患者显著肝纤维化(大于等于S2)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标准误为0.033,P=0.000,95%可信区间为0.826~0.956,最佳截断点为11.200,其诊断的敏感度为0.625,特异度为0.925,而APRI预测CHC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AUC为0.776,标准误为0.050,P=0.000,95%可信区间为0.678~0.875,最佳截断点为0.795,其敏感度为0.643,特异度为0.887;经相关性分析发现,LSM和APRI与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应用LSM和APRI评估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于存在显著肝纤维化的患者,可早期作出病情判断,对指导临床处理有很大的帮助,值得进一步研究。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预测肝硬化价值分析*
王嘉妮, 刘湧, 周忻, 任传路, 缪惠锴
2021, 24(4):  496-49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11
摘要 ( 144 )   PDF (910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预测发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CHC患者12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外周血microRNA-1273g-3p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CHC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预测CHC患者发生肝硬化的价值。结果 在本组125例CHC患者中,发现肝硬化42例(33.6%);肝硬化组BMI高、有输血史、血脂异常、未抗病毒治疗和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与CHC患者比,差异显著(P均<0.05),肝硬化组病程为(12.4±2.7)年,显著长于CHC组[(8.2±2.1)年,P<0.01],肝硬化组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为(2.1±0.5),显著高于CHC组[(1.3±0.3),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以上因素均为影响CHC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分析显示,以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1.56为最佳截断点,其AUC值为0.844(95%CI:0.768~0.902),预测CHC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灵敏度为78.6%(33/42,95%CI:73.1%~83.2%),特异度为86.8%(72/83,95%CI:82.5%~90.6%),准确度为90.4%(113/125,95%CI:73.1%~83.2%)。结论 检测血清microRNA-1273g-3p水平可能帮助预测CHC患者发生肝硬化,对及时诊治和管理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合并Hp感染患者清除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张佳, 晋明渊, 杜艳云, 胡秀娟, 王烈姣
2021, 24(4):  500-50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12
摘要 ( 142 )   PDF (855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在根除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 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84例NAFLD合并Hp感染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采取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给予观察组患者四联清除Hp治疗2 w。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IL)-6、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观察组清除Hp治疗后治愈24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IL-18和TNF-α水平分别为(23.4±8.0)pg/ml、(43.7±8.2)pg/ml和(1.5±0.4)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0.6±6.8)pg/ml、(49.5±10.1)pg/ml和(1.7±0.5)ng/L,P<0.05】; 两组血清AST水平分别为(50.8±10.9)U/L 对 (48.1±9.9)U/L,血清ALT水平分别为(69.3±13.5)U/L对(71.8±8.7)U/L,血清GGT水平分别为(84.8±16.7)U/L 对(86.2±20.3)U/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HOMA-IR为(2.3±1.1),显著低于对照组【(3.3±1.2),P <0.05】,而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分别为(6.3±1.0)mmol/L和7.3±0.9)mmol/L,与对照组的(6.5±0.8)mmol/L和(7.9±1.1)mmol/L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血脂水平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根除Hp治疗可以短期抑制NAFLD患者炎性反应,其对于肝功能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可能需要长期观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外周血跨膜蛋白6超家族成员2基因表达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吴丽蒙, 龚翔, 张燕
2021, 24(4):  504-50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13
摘要 ( 176 )   PDF (851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跨膜蛋白6超家族成员2(TM6SF2)基因表达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方法 2018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93例NASH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CVD分为NASH组及CVD组,应用TaqMan探针法检测两组患者的TM6SF2基因rs58542936位点多态性,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心血管疾病发生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TM6SF2基因rs58542936位点多态性对NASH出现CVD的预测价值;根据合并CVD患者TM6SF2基因rs58542936位点多态性将其分为纯合型及杂合型,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CVD组在BMI≥28kg/m2、TC≥5.2mmol/L、吸烟、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及TM6SF2基因rs58542936位点为杂合型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1.4%、82.9%、57.1%、51.4%、40.0%,大于NASH组(29.3%、63.8%、31.0%、27.6%、20.7%,P<0.05);经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BMI≥28kg/m2[OR(95%CI)为1.7(1.0~2.8)]、TC≥5.2mmol/L[OR(95%CI)为1.8(1.1~3.1)]、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OR(95%CI)为1.8(1.1~2.9)]及TM6SF2基因rs58542936位点CT型[OR(95%CI)为1.8(1.1~3.0)]是影响CV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TM6SF2基因rs58542936位点多态性预测NASH出现CVD的AUC为0.7;TM6SF2基因rs58542936位点杂合型TC、TG水平及LVEF、IMT值分别为(6.3±1.0)mmol/L、(2.0±0.4)mmol/L、(56.1±2.9)%、(1.3±0.2)mm,高于或大于纯合型的[(5.0±0.9)mmol/L、(1.6±0.3)mmol/L、(57.9±2.9)%、(0.9±0.2)mm,P<0.05]。结论 TM6SF2基因rs58542936位点多态性是影响NASH出现CVD的危险因素,且对CVD的出现具有预测价值,TM6SF2基因rs58542936位点杂合型患者存在心功能较差的现象。
应用MRI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含量效能研究*
欧南, 魏梅, 王劲, 彭正伟
2021, 24(4):  508-51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14
摘要 ( 141 )   PDF (1116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IDEAL-IQ)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能。方法 2018年2月~2020年2月我院诊治的120例NAFLD患者和65例体检健康人,接受MRI检查,分别采用IDEAL-IQ定量检测肝脏相对脂肪含量(RLC)和采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MRS)检测脂肪分数(FF),NAFLD患者接受肝活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IDEAL-IQ和MRS技术诊断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的价值。结果 NAFLD组血清ALT、GGT、TC、TG、RLC和FF水平分别为(54.8±10.6)U/L、(103.1±5.6)U/L、(6.2±0.7)mmol/L、(2.7±0.6)mmol/L、(17.4±9.2)%和(18.0±6.5)%,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25.7±11.4)U/L、(59.7±2.7)U/L、(4.6±0.4)mmol/L、(1.6±0.2)mmol/L、(3.5±1.3)%和(6.2±2.1)%,P<0.05】;15例肝脏重度脂肪变患者RLC和FF分别为(32.5±4.8)%和(28.6±4.0)%,显著高于39例中度脂肪变患者【分别为(23.1±6.2)%和(20.8±5.1)%,P<0.05】或66例轻度脂肪变患者【分别为(10.6±3.0)%和(13.9±4.2)%,P<0.05】;以RLC>23.7 %为截断点,诊断中重度NAFLD的AUC为0.894,其约登指数为0595,敏感度为88.7%,特异性为70.8%,而以FF>20.4 %为截断点诊断中重度NAFLD的AUC为0.870,其约登指数为0.910,敏感度为97.0%,特异性为90.0%,显著优于前者(Z=3.025,P<0.05)。结论 使用MRI IDEAL-IQ技术诊断NAFLD患者肝脂肪变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重庆市800名教职工健康体检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
李拓键, 张超, 陈宗涛
2021, 24(4):  512-51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15
摘要 ( 126 )   PDF (849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重庆市800名教职工健康体检脂肪肝检出情况。方法 2016年~2017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教职工800名,常规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和血生化指标检测,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脂肪肝发生的因素。结果 本组人群脂肪肝检出率为28.4%(227/800),其中男性教职工脂肪肝检出率为39.1%,显著高于女性教职工的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以上169例(74.0%),为高发人群,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者脂肪肝检出率为42.8%,显著高于“高中或大专”人群的27.7%或“本科以上”人群的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收缩压为(132.3±5.6)mmHg,舒张压为(83.2±10.9)mmHg,BMI为(26.9±3.2)kg/m2,空腹血糖为(6.1±1.5)mmol/L,总胆固醇为(5.3±0.9)mmol/L,甘油三酯为(4.2±2.1)mmol/L,尿酸为(361.9±85.9)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51.5±5.5)U/L,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分别为(116.9±23.2)mmHg、(71.9±9.9)mmHg、(22.7±2.7)kg/m2、(5.2±1.1)mmol/L、(2.2±1.7)mmol/L、(1.3±0.9)mmol/L、(328.9±213.4)μmol/L和(19.5±4.9)U/L,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0岁、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合并高血压和BMI>24 kg/m2均是脂肪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教职工是脂肪肝的好发人群,了解脂肪肝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给予及时、正确的健康教育指导可能对降低发病率有帮助,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衰竭
IL-6基因多态性对HBV相关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鲁小龙, 解春宝
2021, 24(4):  516-51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16
摘要 ( 125 )   PDF (852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7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134例,采用imLDRTM多重SNP分型试剂盒检测血清IL-6基因rs1524107、rs2069837、rs2069840和rs2069845共4个位点的SNP分型,应用Gene Mapper 4.1软件进行原始数据的分析。结果 在本组134例ACLF患者中,90 d生存99例(73.9%),死亡35例;死亡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399.3±168.8)μmol/L,显著高于生存组【(285.9±121.5)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为(2.3±0.8),显著高于生存组【(1.7±0.4),P<0.05】,而两组血清白蛋白、肌酐、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基因rs1524107、rs2069837、rs2069840和rs2069845位点分布情况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具有群体代表性;两组IL-6基因rs1524107、rs2069837、rs2069840和rs2069845位点基因型频数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基因rs1524107、rs2069837、rs2069840和rs2069845位点等位基因频数分布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HBV-ACLF生存与死亡患者,血清IL-6基因位点SNP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该检测不能预测患者预后,可根据其他常用的指标预测。
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利振坤, 何吕芬, 李欢, 符晓莹, 王身华, 吴智明
2021, 24(4):  520-52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17
摘要 ( 132 )   PDF (1030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130例,使用迪尔鉴定仪鉴定真菌种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LF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本组130例HBV-ACLF患者中,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50例(38.5%),其中,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24例(48.0%),肠道感染14例(28.0%),泌尿道感染7例(14.0%),血流感染4例(8.0%),腹腔感染1例(2.0%);白色念珠菌26株(52.0%),另有热带念珠菌8株(16.0%),近平滑念珠菌6株(12.0%),季也蒙念珠菌5株(10.0%),黄曲霉菌3株(6.0%)和毛霉菌2株(4.0%);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年龄≥40岁和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占比显著多于未并发真菌感染患者(P<0.05),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显著高于或长于未并发患者,而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未并发真菌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OR=3.332)、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过高(OR=4.525)和长时间应用抗生素(OR=1.576)为ACLF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V-ACLF患者存在容易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了解感染的常见部位和常见菌株有助于临床早期预防,及时处理,提高生存率。
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刘颖, 何显, 田志颖, 赵晓彦
2021, 24(4):  524-52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18
摘要 ( 134 )   PDF (846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总结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4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23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吲哚氰绿(ICG),采用简化的美国肾脏病膳食改善(MDRD)研究组发布的公式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本组22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并发AKI 41例(18.4%),选择82例未发生AKI 患者作对照,结果AKI组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腹水、感染和Child-Pugh C级比率分别为39.0%、26.8%、29.3%、80.5%、36.6%和53.7%,显著高于无AKI组(分别为20.7%、12.2%、13.4%、59.8%、17.1%和17.1%,P<0.05);血清HBDH和ICG水平分别为(184.2±21.3)U/L和(31.4±3.6)%,显著高于无AKI组【分别为(141.0±13.8)U/L和(15.6±1.9)%,P<0.05],而eGFR为(71.6±11.3)mL/min·(1.73 m2)-1,显著低于无AKI组【(113.8±13.4)mL/min·(1.73 m2)-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95%CI)为3.0(1.1~8.6)]、合并糖尿病[OR(95%CI)为1.9(1.1~3.3)]、伴有高尿酸血症[OR(95%CI)为2.8(1.1~7.3)]、存在腹水[OR(95%CI)为2.6(1.0~6.6)]、伴有感染[OR(95%CI)为5.1(1.2~22.6)]、肝功能Child-Pugh C级[OR(95%CI)为3.6(1.5~8.9)]、血清HBDH水平高[OR(95%CI)为2.8(1.2~6.3)]和eGFR水平低[OR(95%CI)为2.4(1.3~4.4)]均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特别是失代偿期患者,存在一些并发AKI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大、伴有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腹水、感染、肝功能分级为C级等。针对AKI发生的高危人群,临床应予以高度关注,及时诊治,才可能改善预后。
血清肾上腺髓质素前体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及其预测短期预后的价值*
金苏素, 颜华东
2021, 24(4):  528-53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19
摘要 ( 133 )   PDF (970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DC)并发细菌感染及预测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住院的DC患者229例,采用新型夹心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血清pro-ADM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感染的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AUC)分析指标的预测能力。结果 在229例DC患者中,发生感染60例(26.2%),28 d死亡14例(6.1%),90 d死亡28例(12.2%);感染组血清pro-ADM为13.0(12.3,13.7) nmol/L,显著高于无感染组(8.8(7.5,11.0)nmol/L,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ro-ADM、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MELD评分是预测DC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血清pro-ADM、白细胞计数和MELD评分是DC患者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应用血清pro-ADM预测感染的AUC为0.674(95%可信区间为0.609~0.734),联合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构建模型的AUC为0.787(95%可信区间为0.729~0.839)。结论 检测血清pro-ADM对诊断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血清pro-ADM水平显著升高可能预后不良。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江秋维, 黄理, 姚朝光
2021, 24(4):  532-53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20
摘要 ( 179 )   PDF (846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EVB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患者108例,当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时,给予内科止血治疗。收集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确定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E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1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GOV患者中,38例(35.2%)发生EVB,其中5例(13.2%)患者在发病72 h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提示过度劳累与GOV患者发生EVB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饮食不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ALB)、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红色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GOV患者发生EVB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食不当【OR(95% CI)为2.2(1.3~3.7)】、门静脉内径增宽【OR(95% CI)为1.4(1.1~1.7)】、PT延长【OR(95% CI)为1.3(1.1~1.6)】、有红色征【OR(95% CI)为3.3(1.6~7.1)】、肝功能Child-Pugh C级【OR(95% CI)为3.9(1.7~9.0)】和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OR(95% CI)为3.5(1.9~6.5)】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E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GOV患者存在一些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其中EVB是重要的致命原因。EVB发生的本身有一些危险因素,需要临床给予必要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以减少EVB的发生。
合并MAFLD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特点分析*
冯娟, 哈丽达·夏尔甫哈孜, 范晓棠, 任智慧, 才仁, 李亮, 何方平
2021, 24(4):  536-53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21
摘要 ( 113 )   PDF (841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LP)水平变化特点。方法 在我院中法肝癌项目收集的标本库中,选择1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级95例,B级51例和C级40例),在Child-Pugh A级患者中,合并MAFLD患者49例,未合并46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LP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合并MAFLD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甲胎蛋白(AFP)和LP水平分别为(2.1±1.3)ln ng/ml和(0.9±1.2)ng/ml,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分别为(1.5±1.1)ln ng/ml和(0.5±1.1)ng/ml,P<0.05];以是否合并MAFLD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血清LP和AFP,发现LP每增加1个单位,发生MAFLD乙型肝炎LC的风险增加2.3倍(P<0.05,OR=2.3),而血清AFP每增加1个单位,合并MAFLD的风险增加1.8倍(P<0.05,OR=1.8);Child-Pugh A级、B级和C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L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三组间血清AFP水平差异显著(P<0.05)。结论 合并MAFLD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LP水平升高,未发现血清LP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严重程度相关,提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LP水平升高可能与合并代谢性因素相关。
超声检查门静脉海绵样变特征表现
殷志勇, 王连双, 张瑶
2021, 24(4):  540-54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22
摘要 ( 260 )   PDF (1558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超声表现特征,并分析了超声漏诊的原因。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治的101例CTPV患者,经CT和MRI增强扫描诊断,接受腹部超声检查。总结CTPV及其相关并发症超声图像表现特征,并分析超声漏诊的原因,提出解决策略。结果 在本组101例CTPV患者中,超声诊断82例(82.2%),漏诊19例(17.8%);在超声诊断病例中,82例(100.0%)患者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周围出现广泛或局部蜂窝状粗细不等的血管结构,70例(85.4%)出现门静脉管壁增厚,76例(92.7%)在迂曲扩张的蜂窝状血管结构内部呈红蓝相间的丰富的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测得门静脉样低速血流频谱,10例(12.2%)门脉周围迂曲扩张蜂窝状血管压迫胆管,导致胆管扩张,8例(9.6%)出现胆囊增大,6例(7.4%)出现胆囊结石,5例(6.1%)出现胆管结石,5例(6.1%)出现门体分流。结论 超声是诊断CTPV的首选影像学方法,超声漏诊的原因主要为海绵样变血管腔细、病变范围小,腹部胀气,假性胆管肿瘤征,肋间隙或胸骨下角窄。利用腹腔积液和胆囊等声窗扫查肝脏,采用超声造影技术或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检查可减少漏诊。
肝癌
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NLRP3炎性小体表达状况研究
陈维, 魏涛, 杨岚, 伍小敏
2021, 24(4):  544-54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23
摘要 ( 121 )   PDF (1514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富含脓素亮氨酸重复序列结构域3(NLRP3)炎性小体表达情况。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诊治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34例和同期因肝胆管结石切除的肝组织标本30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NLRP3炎性小体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NLRP3 mRNA 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采用蛋白印记法检测肝组织NLRP3炎性小体、细胞钙依粘连蛋白、波形蛋白和半胱氨酸蛋白酶-1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细胞NLRP3炎性小体阳性率为76.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3.3%(P<0.05);肝癌组织NLRP3 mRNA水平为(-2.58±0.35),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0.00±0.24),P<0.05】;PLC患者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17.25±3.36) pg/ml、(60.32±8.14) pg/ml 和(24.68±3.58)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35±1.25) pg/ml、(33.21±4.20) pg/ml和(10.36±2.54) pg/ml, P<0.05】;正常对照组肝组织钙依粘连蛋白水平为(1.2±0.15),显著高于肝癌组【(0.41±0.04), P<0.05】,而半胱氨酸蛋白酶-1和波形蛋白水平为(0.21±0.03)和(0.42±0.06),显著低于肝癌组【(1.49±0.12)和(1.51±0.14), 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NLRP3炎性小体呈现高表达,可能会导致炎症反应并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张兵, 陈瑞红, 杨威, 徐刚
2021, 24(4):  548-55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24
摘要 ( 119 )   PDF (890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和维生素K拮抗剂诱导蛋白-Ⅱ(PIVKA-Ⅱ)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变化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诊治的HCC患者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例和健康体检者84例,所有肝癌患者接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3 a生存的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血清HSP90α和PIVKA-Ⅱ单独或联合预测HCC患者3 a生存率的价值。结果 HCC组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分别为(61.6±5.0)ng/mL和(832.6±66.7)mAU/mL,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分别为(13.2±1.6)ng/mL和(29.4±2.9)mAU/mL,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为(4.3±0.4)ng/mL和(29.1±3.0)mAU/mL,P<0.05]或健康人组[分别为(3.2±0.4)ng/mL和(26.7±3.2)mAU/mL,P<0.05];入组时55例生存组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分别为(44.4±4.4)ng/mL和(701.3±62.3)mAU/mL,显著低于57例死亡组[分别为(78.3±5.2)ng/mL和(959.2±92.2)mAU/mL,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肝外转移、肿瘤分化程度、Child-Pugh分级、TNM分期、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影响HCC患者生存,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肝外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低、Child-Pugh C级、TNM Ⅲ~Ⅳ期、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高为影响HCC患者3 a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SP90α和PIVKA-Ⅱ单独预测HCC患者3 a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814和0.836,显著低于两者联合预测的0.929(P<0.05)。结论 血清HSP90α和PIVKA-Ⅱ水平影响肝细胞癌患者生存,对于高水平者,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
肝细胞癌癌组织CBX7和PERK表达及其对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王婷婷, 辛洋, 王娜娜
2021, 24(4):  552-55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25
摘要 ( 123 )   PDF (1655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癌组织色素框同源蛋白7(CBX7)和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及其对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68例,所有患者接受肝癌切除术,并随访3年。术后,取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CBX7 mRNA和PERK 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CBX7和PERK蛋白表达。结果 癌组织CBX7 mRNA水平为(0.51±0.1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4.11±0.91),P<0.05】,而癌组织PERK mRNA水平为(4.87±0.99),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58±0.15,P<0.05】;38例肿瘤直径>3 cm患者癌组织CBX7蛋白呈高表达阳性率为33.3%,显著低于30例肿瘤直径≤3 cm组的66.7%,而PERK高表达阳性率为73.3%,显著高于肿瘤直径≤3 cm组的26.7%,28例AJCC Ⅲ/Ⅳ期患者癌组织CBX7蛋白呈高表达阳性率为8.3%,显著低于40例AJCC Ⅰ/Ⅱ期患者的91.7%,而PERK高表达阳性率为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0%(P<0.05);32例癌组织CBX7高表达患者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78.1%、65.6%和53.1%,显著高于36例呈低表达患者【分别为52.7%、38.9%和30.6%,P<0.05】,38例癌组织PERK高表达患者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55.3%、44.7%和31.6%,显著低于30例呈低表达患者【分别为80.0%、63.6%和53.3%,P<0.05】。结论 癌组织CBX7表达下调,而PERK表达增强的HCC患者预后差,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PSM2水平可能是肝细胞癌预后判断的新型标志物*
于哲, 罗婧, 杨永平
2021, 24(4):  556-56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26
摘要 ( 168 )   PDF (1493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影响肝细胞癌(HCC)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基因,对比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肿瘤组织中关键基因水平,探索关键基因作为新型标志物判断HCC患者生存预后的价值。方法 检索GEO和TCGA数据库中HCC数据,通过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GEPIA生存验证,在Cytoscape筛选关键基因模块,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 在PBMC中分析得到DEGs 225个,其中上调基因105个,下调基因120个;通过关键模块筛选和验证,得到6个关键基因,即GPSM2、PPIL1、POLR2H、CRNKL1、U2SURP和TRA2B,这些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高水平与总体生存率显著相关;应用TCGA数据库临床数据行预后分析,结果表明GPSM2高水平与III期HCC总体生存期缩短独立相关(HR=1.556,95%CI:1.153~2.100);最后,通过比对PBMC与肿瘤组织中这6个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其中GPSM2、TRA2B和U2SURP在两者中的表达水平趋势相同。结论 GPSM2在HCC肿瘤组织和PBMC中的高水平与III期HCC患者预后独立相关,可能是HCC筛查和判断预后的新型标志物,甚至可成为治疗HCC的靶基因。
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和三维可视化腹腔镜精准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研究*
刘永昌, 赵殿堂, 孙启峰, 张启文
2021, 24(4):  561-56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27
摘要 ( 149 )   PDF (1399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和三维可视化精准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7例,分别行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和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或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和三维可视化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皮质醇(COR)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6.9±2.3)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2.5)d,P>0.05】,两组荧光染色满意率分别为91.2%和91.2%(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1.0±59.6)min和(96.9±21.7)ml,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10.4±86.5)min和(106.3±25.0)ml,P<0.05】;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血清COR和IL-6水平分别为(264.3±33.8)mmol/L和(108.0±13.8)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288.0±34.5)mmol/L和(116.1±15.8)pg/ml,P<0.05】;术后,两组胆漏、胸腹腔积液和发热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4.6%对3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吲哚菁绿荧光导航技术和三维可视化腹腔镜下肝癌精准切除术治疗PLC患者,有利于精准切除肿瘤,缩短手术时间,值得进一步研究。
自MR-T2图像勾画肝细胞癌患者放疗靶区精度研究
高金龙, 王海峰, 李娜, 梁朝晖, 张文正
2021, 24(4):  565-56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28
摘要 ( 155 )   PDF (2366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MRI-T2加权像扫描(MR-T2)图像对肝细胞癌(HCC)患者放疗靶区勾画精度的影响。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诊治的36例HCC患者,在接受放疗前行CT和MRI检查,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经形变配准后获得大体内靶区(IGTV)和计划靶区(PTV)。应用Reg Refine图像形变配准。记录2%、50%、95%和98%PTV体积的受照剂量(分别记为D2、D50、D95和D98)。结果 经Reg Refine配准后,门静脉x、y和z轴向位移分别为(0.5±0.2)mm、(0.8±0.3)mm和(0.7±0.3)mm,显著小于自动形变配准【分别为(2.9±0.4)mm、(4.8±0.5)mm和(3.9±0.6)mm,P<0.05】,腹腔干x、y和z轴向位移分别为(0.8±0.4)mm、(0.7±0.3)mm和(0.6±0.3)mm,显著小于自动形变配准【分别为(3.2±0.5)mm、(3.0±0.7)mm和(2.4±0.4)mm,P<0.05】;形变配准后GTV和IGTV分别为(379.8±103.9)cm3和(430.1±120.6)cm3,显著大于形变配准前【分别为(330.4±92.8)cm3和(375.2±95.5)cm3,P<0.05】, PTV为(542.7±130.2)cm3,显著小于形变配准前【(690.2±150.3)cm3,P<0.05】;形变配准后D2、D50、D95和D98靶区剂量分别为(56.0±12.9)Gy、(53.0±6.8)Gy、(49.8±5.3)Gy和(52.9±8.1)Gy,与形变配准前【(55.7±13.2)Gy、(52.8±7.3)Gy、(50.1±4.6)Gy和(53.3±7.7)Gy】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变配准后肝脏V5、V10、V20、V30和V40受照剂量分别为(52.7±9.4)%、(32.0±5.6)%、(20.1±4.6)%、(13.5±5.2)%和(7.4±3.8)%,显著低于配准前【分别为(58.2±10.1)%、(39.3±7.5)%、(24.8±5.8)%、(17.2±4.4)%和(10.1±3.9)%,P<0.05】。结论 应用MR-T2图像勾画HCC放疗靶区有助于扩大靶区范围和运动轨迹,提高肝癌靶区勾画精度。
超声造影指导肝穿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陈永超, 周旺, 李岩, 张超学
2021, 24(4):  569-57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29
摘要 ( 180 )   PDF (2891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指导肝穿刺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肝脏穿刺活检术的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30例术前行常规灰阶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灰阶超声检查比,超声造影检查组显示病灶内部坏死区显著提高(56.0%对30.0%,P=0.024),取材成功率显著提高(100.0%对90.0% P=0.022),两组穿刺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8 对2.9±0.8,P=0.590);超声造影组诊断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8.0%,均显著高于灰阶超声组(分别为80.8%、75.0%和80.0%,P均<0.05)。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能够提高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术取材的成功率和诊断效能,值得临床应用。
肝脓肿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脓法和置管引流法治疗艾滋病并发肝脓肿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王雪梅, 张瑶, 杨学平, 王玥, 张记
2021, 24(4):  573-57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30
摘要 ( 140 )   PDF (1586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并发肝脓肿患者临床特点并观察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3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74例肝脓肿患者,其中39例有AIDS基础病,均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脓法(PA)和置管引流法(PCD)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AIDS患者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者占56.4%,显著高于非AIDS组的31.4%(P<0.05);AIDS组和非AIDS组白细胞(WBC)计数分别为7.2×109/L和10.6×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3.7%和78.8%(P<0.05);血清C反应蛋白(CRP)分别为62.8 mg/L和120.9 mg/L(P<0.05),降钙素原(PCT)分别为0.3 ng/ml和0.4 ng/ml(P>0.05);AIDS组合并肝外感染者占71.8%,显著高于非AIDS组的48.6%(P<0.05);AIDS组脓液培养病原菌难度大,种类多,而非AIDS组则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AIDS组和非AIDS组脓肿大小分别为9.4±3.6 cm和9.0±3.1 cm(P>0.05);,AIDS组和非AIDS组治愈率分别为87.2%和94.3%(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IDS并发肝脓肿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特点,采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肝包虫病
肝包虫病与肝囊肿CT表现比较*
朱文莉, 李宝新, 张穿洋, 李晓冉, 傅晓明
2021, 24(4):  577-58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31
摘要 ( 381 )   PDF (1558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使用256排CT检查在鉴别肝包虫病与肝囊肿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4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的肝囊肿患者77例和肝包虫病患者34例接受256排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囊液抗原抗体(EgCF)、抗头节抗原抗体(EgP)、抗囊液半纯化抗原抗体(EgB)和抗泡球蚴抗体(Em2)。结果 本组肝包虫病患者术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0.1)×109/L,显著高于肝囊肿患者【(0.1±0.1)×109/L,P<0.05】;肝包虫病患者血清抗EgCF抗体和抗Eg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3%和61.8%,均显著高于肝囊肿患者【分别为31.2%和0.0%,P<0.05】;增强CT扫描,肝包虫病患者肝内存在类圆形、圆形或分叶状囊性灶,囊壁钙化;在入组的111例患者中,CT检查将3例(2.7%)肝包虫病误诊为肝囊肿,1例(1.0%)肝包虫病被误诊为肝转移癌,2例(1.8%)肝囊肿被误诊为肝包虫病。结论 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肝包虫病囊性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对鉴别肝包虫病与肝囊肿有帮助,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肝血管瘤
平阳霉素联合超化碘油混悬液经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患者中远期疗效研究*
唐文涛, 黄会, 蔡婵娟
2021, 24(4):  581-58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32
摘要 ( 159 )   PDF (2020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采用平阳霉素-超化碘油混悬液(PLS)经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HH)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肝血管瘤患者,其中28例接受PLS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另28例行博来霉素-超化碘油混悬液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随访36个月,使用CT检查测量瘤体大小的变化。结果 在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3%对64.3%,P<0.05),在治疗后36个月,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对92.9%,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对14.3%,P>0.05);在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观察组瘤体直径分别为(7.3±0.5)cm、(5.6±0.7)cm和(3.4±1.4)c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8.1±0.7)cm、(7.3±1.2)cm和(4.5±0.7),P<0.05】,而在治疗后第36个月,两组瘤体直径无显著性差异【(1.9±0.3)cm对(2.4±0.5)cm,P>0.05】。结论 采用PLS或博来霉素-超化碘油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的中远期效果相当,但治疗后早期,采用PLS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可能更好,都需要随访观察。
胆石症
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疗效研究
史海军, 张日欣, 宁纯民
2021, 24(4):  585-58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33
摘要 ( 124 )   PDF (843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采取规则性肝叶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298例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其中139例接受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另159例接受不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ELISA法或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1.3±25.2)min,显著长于对照组【(116.7±22.8)min,P<0.05】,而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52.3±60.0)mL、(18.9±3.2)h和(11.2±2.3)d,均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分别为(301.7±70.2)mL、(20.1±4.1)h和(14.5±3.5)d,P<0.05】;在术后7 d,观察组血清CRP、IL-6和PCT水平分别为(23.8±6.0)mg/L、(80.8±10.1)μg/L和(1.4±0.5)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9±6.8)mg/L、(96.7±11.3)μg/L和(1.8±0.4)ng/mL,P<0.05】;观察组血清ALB水平为(34.1±2.9)g/L,显著高于对照组【(32.5±2.7)g/L,P<0.05】;在随访6个月末,观察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胆漏、胆道出血和胸腔积液并发症发生率为7.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7%(P<0.05】,观察组结石复发率为1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9%(P<0.05)。结论 采取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可能更有利于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付前广, 李倩, 冯小雪, 王勇, 邓如兵, 崔畅
2021, 24(4):  589-59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34
摘要 ( 167 )   PDF (846KB)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5月~2020年7月我院诊治的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41例接受LCBDE联合LC术,另44例接受在ERCP下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LC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和结石残留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97.6%对93.2%和2.4% 对6.8%,P>0.05),观察组结石复发率为2.4%,镇痛泵使用率为36.6%,VAS评分为(2.5±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9%、59.1%和(3.1±0.6),P<0.05);在术后2周,两组血生化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百分比及D4+/CD8+比值分别为(52.8±7.1)%、(40.3±7.5)%、(21.0±5.2)%和(1.9±0.3),与对照组的(54.7±6.9)%、(41.0±7.2)%、(22.5±5.6)%和(1.8±0.3)比,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2.4%对9.1%,P>0.05)。结论 采取LCBDE联合LC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成功率较高,能减轻术后疼痛,仍为治疗这类疾病的良好方法。
胆囊癌
胆囊癌患者胆囊癌组织泛素结合酶E2T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于涛, 李奎武, 姚琳, 吕武
2021, 24(4):  593-59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35
摘要 ( 128 )   PDF (992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胆囊癌患者胆囊组织泛素结合酶E2T(UBE2T)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胆囊癌患者50例,手术后同时取癌组织和癌旁胆囊组织,另取良性疾病胆囊组织50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胆囊组织UBE2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胆囊癌组织UBE2T蛋白表达量为(2.9±0.4),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5±0.3,P<0.05)或正常胆囊组织(1.7±0.3,P<0.05);不同TNM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学分级癌组织UBE2T表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随访21.0个月,Logrank分析显示,31例UBE2T高表达和19例低表达胆囊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0个月和25.0个月(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高[OR(95%CI)为1.9(1.5~2.4)]、UBE2T高表达[OR(95%CI)为2.5(2.1~2.9)]、肿瘤浸润程度高[OR(95%CI)为2.3(1.8~3.0)]、淋巴结转移程度高[OR(95%CI)为1.2(1.0~1.8)]、远处转移[OR(95%CI)为2.1(1.7~2.8)]和病理学分级高[OR(95%CI)为1.6(1.3~2.2)]是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胆囊癌患者胆囊组织UBE2T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可能与不良预后相关,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短篇论著
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不同时机七氟烷吸入麻醉应用效果分析
王群先, 王云川, 陈有英
2021, 24(4):  597-59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36
摘要 ( 137 )   PDF (805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不同时机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的效果。方法 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3例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均行肝脏部分切除术治疗,在基础麻醉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1例),分别给予七氟烷全程吸入、阻断肝门后和阻断肝门前给予七氟烷吸入麻醉。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0%,显著高于A组的81.0%或B组的71.4%(P<0.05);三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三组血清TNF-α、CRP和IL-6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3 d,C组血清TNF-α水平为(28.1±4.5)ng/L,显著低于A组[(35.1±4.6)ng/L,P<0.05]或B组[ (42.5±5.2)ng/L, P<0.05],血清IL-6水平为(25.0±3.5)μg/L,显著低于A组[(33.7±4.2)μg/L,P<0.05]或B组[(39.4±5.3)μg/L,P<0.05],而血清CRP水平为(46.2±6.2)mg/L,与A组[(49.3±4.1)mg/L] 或B组[(51.5±5.1)mg/L]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肝部分切除术的PLC患者,在阻断肝门前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预处理即可保证麻醉的效果,又可能通过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释放而有助于术后恢复。
替诺福韦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乙型肝炎相关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观察
安西全, 李燕, 孟根才次克
2021, 24(4):  600-60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37
摘要 ( 154 )   PDF (1065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替诺福韦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相关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给予对照组替诺福韦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替诺福韦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观察12个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在观察期末,38例生存的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显著好于32例对照组(P<0.05),血清AF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替诺福韦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短期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述
治疗慢性肝病的新药:辛伐他汀*
毕再鸿, 韩白乙拉, 王炳元
2021, 24(4):  603-60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38
摘要 ( 149 )   PDF (865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辛伐他汀除了具有降脂特性外,还具有抗氧化、抗增殖和抗炎等多种功能,同时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和刺激新生血管生成,临床上很少出现明显的急性肝损伤副作用,为慢性肝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本文简要介绍了辛伐他汀治疗慢性肝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状。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和治疗进展*
孙若楠, 张春清
2021, 24(4):  607-61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4.039
摘要 ( 365 )   PDF (854KB) ( 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 病死率高。因此,预防和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于肝硬化患者非常重要。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都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各有疗效,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生存率。本文针对不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类型的一级预防、急症止血和二级预防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