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9-10
专家论坛
缓慢持续型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的甄别*
董金玲, 李璐, 陈煜
2021, 24(5):  611-61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01
摘要 ( 170 )   PDF (787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研究进展
赵剑波, 谭卿
2021, 24(5):  613-61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02
摘要 ( 182 )   PDF (836KB)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研究进展*
诸葛宇征, 王烜
2021, 24(5):  617-6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03
摘要 ( 166 )   PDF (843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硬化
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布加综合征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李伟之, 李培杰, 马富权, 刘梦莹, 薛挥
2021, 24(5):  621-6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04
摘要 ( 258 )   PDF (1156KB) ( 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利伐沙班作为口服抗凝剂在布加综合征患者接受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后长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7年12月~2020年4月我科收治的103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均接受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49例,服用阿司匹林54例。术后随访。结果 术后,利伐沙班组和阿司匹林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0.33±6.31个月和19.43±6.34个月(P>0.05),在术后6个月、12个月和20个月,利伐沙班组支架通畅率显著优于阿司匹林组(分别为93.9%对85.2%、89.8%对81.5%和87.8%对74.1%(P=0.044);利伐沙班组和阿司匹林组无大出血率发生率分别为95.9%、91.8%、87.8%和88.9%、87.0%、1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利伐沙班组生存率分别为95.9%、91.8%和85.7%,阿司匹林组分别为94.4%、88.9%和8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1);利伐沙班组无复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95.9%、89.8%和83.7%,阿司匹林组分别为88.9%、87.0%和8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5)。结论 相对于阿司匹林,在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有助于保持支架畅通,不增加大出血等并发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夜间加餐对肝硬化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谭风雷, 吴亮亮, 邓泽润, 徐峥, 张洁, 张跃新
2021, 24(5):  625-6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05
摘要 ( 234 )   PDF (1216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晚间加餐(LES)对肝硬化(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PubMe 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进行了系统检索2000年1月至2020年8月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应用RevMan5.3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统计合并和分析。结果 纳入包含492例病例的14项试验,有13项研究评估了LES后ALB的变化,结果表明,富含优质蛋白质和氨基酸的LES能提升ALB水平(MD =5.68,95%CI:1.78~9.59,P=0.004);有8项试验包括398例参与者,结果表明PAB比基线水平增加(SMD=3.87,95%CI:2.14~5.61,P<0.0001);有8项试验包括366例参与者,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期的LES后CHE较基线水平增加(SMD=0.95,95%CI:0.04~1.87,P=0.4);有4项试验在LES干预后,HGB较基线水平增加(MD=4.41,95%CI:0.001~8.82,P=0.05);在10项研究结果表明与基线比,LES干预后TBIL有所下降(MD=-22.62,95%CI:40.63~-4.62,P=0.01);6项研究发现在LES服用1~12 w后,显示RQ增加(MD=0.17,95%CI:-0.02~0.36,P=0.08);有5项研究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氧化率,在摄入LES后,蛋白质氧化速率呈下降趋势(MD=-4.07,95%CI:-7.22~-0.91,P=0.01),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显著增加(MD=8.47,95%CI:7.51~9.43,P<0.00001),脂肪氧化也显著降低(MD=-4.88,95%Cl:-7.73~-2.02,P=0.0008)。结论 LES可以改善LC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
采用EVL或TIPS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疗效及其预后分析*
李伟, 宋卫东, 谢巴图白音
2021, 24(5):  629-6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06
摘要 ( 160 )   PDF (845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采用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EVL)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VB)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74例肝硬化并发EVB患者,其中34例接受EVL治疗,另40例接受TIPS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结果 入组患者在急性出血被控制后,行EVL或TIPS治疗,均止血成功;在治疗后2 w,两组肝功能和血象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EVL治疗的肝硬化并发EVB患者胸腹痛、恶心和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88.2%,显著高于TIPS处理组(40.0%,P<0.05);在2年的随访期间,术后两组患者EV再出血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1.2%对35.0%,P>0.05); EVL治疗组病死率为20.6%,与TIPS治疗组的10.0%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EVL和TIPS均可作为治疗EVB的方法,但与EVL术相比,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并发EVB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进一步研究。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败血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VCS参数变化及其临床价值分析
武琼, 孙洋, 刘娜, 张锦
2021, 24(5):  633-63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07
摘要 ( 174 )   PDF (920KB)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败血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体积(V)、电导率(C)和散射(C)参数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6月我院诊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0例,其中发生败血症39例,普通感染组46例,未感染45例。使用COULTER LH 750/LH 755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平均电导率(MNC)、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率(MNS),单核细胞平均体积(MMV)、单核细胞平均电导率(MMC)、单核细胞平均散射率(MMS),淋巴细胞平均体积(MLV)、淋巴细胞平均电导率(MLC)和淋巴细胞平均散射率(MLS),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诊断败血症的效能。结果 败血症组中性粒细胞MNV和MNC分别为(149.5±9.8)和(148.6±9.6),显著高于普通感染组【(144.3±8.9)和(144.6±8.6),P<0.05】或未感染组【(139.9±7.6)和(140.8±7.1),P<0.05】;败血症组单核细胞MMV为(179.6±11.3),显著高于普通感染组【(170.3±10.6),P<0.05】或未感染组【(165.3±8.6),P<0.05】;败血症组淋巴细胞MLV为(90.1±5.1),显著高于普通感染组【(87.8±4.6),P<0.05】或未感染组【(84.1±4.3),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MNV、MMV、MLV、APACHE II和SOFA各单指标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败血症的AUC分别为0.756、0.768、0.681、0.796和0.794,而各指标联合诊断的AUC达到0.847,其诊断效能最高(P<0.05)。结论 应用外周血白细胞VCS参数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败血症具有较好的效能,临床上可以选择应用。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EVB风险的预测价值*
刘玉玲, 甄增国, 王慧娟, 万秀敏, 杨爽
2021, 24(5):  637-64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08
摘要 ( 163 )   PDF (853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4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4例,根据是否发生EVB分组,计算SAAG和校正的SAAG值。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患者并发EVB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预测EVB风险的临床价值。结果 在随访的6个月内,本组发生EVB 18例,未发生66例;EVB患者年龄≥65岁的比例为72.2%,显著大于肝硬化患者(43.9%,P<0.05);EVB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5.8±2.7)g/L,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37.7±3.3)g/L,P<0.05】,血小板计数为(52.3±10.7)×109/L,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59.4±12.5)×109/L,P<0.05】,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为(45.8±5.9)s,显著长于肝硬化患者【(41.1±7.4)s,P<0.05】,SAAG为(18.7±5.1),显著大于肝硬化患者【(16.1±4.2),P<0.05】,矫正的SAAG为(9.2±2.4),显著大于肝硬化患者【(7.6±1.8),P<0.05】;脾脏厚度为(5.2±1.3)cm,显著大于肝硬化患者【(4.5±0.8)cm,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为(15.2±2.9)cm/s,显著慢于肝硬化患者【(17.0±3.3)cm/s,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OR=0.435,95%CI=0.287~0.659)、腹水白蛋白(OR=1.845,95%CI=1.063~3.202)、APTT(OR=1.469,95%CI=1.272~1.697)、MELD评分(OR=3.285,95%CI=1.697~6.359)和矫正的SAAG(OR=2.917,95%CI=1.337~6.364)是影响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EVB的独立因素(P<0.05);采用校正的SAAG和MELD预测EVB的AUC分别为0.827和0.791,其敏感度分别为0.889和0.787,特异度分别为0.636和0.612。结论 采用矫正的SAAG有助于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EVB的风险,因其简单,值得临床应用验证。
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季旻游, 李超, 赵兴忠, 武煦峰
2021, 24(5):  641-6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09
摘要 ( 620 )   PDF (852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3例,分别给予恩替卡韦或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48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IL-10水平,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使用美国GE公司 LOGIQ E9或PHILIPS EPIQ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和脾脏厚度(SPT)。结果 在治疗48周末,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为(43.7±7.6)U/L,显著低于对照组【55.9±6.5)U/L,P<0.05】,而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35.3±4.5)g/L、(15.2±3.6)μmol/L和(13.3±0.8)s,与对照组【分别为(34.5±4.2)g/L、17.6±2.9)μmol/L和(13.9±0.7)s】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1.3±0.3)lg copies/ml,与对照组的(1.4±0.4)lg copies/ml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粪便拟杆菌和双歧杆菌数分别为(7.9±0.8)lg GFU/g和(9.3±1.5)lg GFU/g,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5±0.6)lg GFU/g和(7.6±1.0)lg GFU/g,P<0.05】,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分别为(7.3±0.9)lg GFU/g、(7.0±1.2)lg GFU/g和(9.8±0.6)lg GFU/g,与对照组【分别为(7.9±0.7)lg GFU/g、(7.3±1.3)lg GFU/g和(9.5±0.5)lg GFU/g】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39.6±6.5)ng/L和(33.5±5.9)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8.7±7.6)ng/L和(40.6±4.3)ng/L,P<0.05】,而两组血清IL-10水平无显著性差异【(20.3±4.1)ng/L对(23.7±4.2)ng/L,P>0.05】;观察组DPV、DSV和SPT分别为(12.9±0.9)mm、(9.2±1.3)mm和(42.5±5.1)mm,与对照组【分别为(13.1±1.0)mm、(9.7±1.4)mm和(43.8±4.9)mm】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应用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能帮助改善肝功能,或可促进肠道菌群的恢复,值得进一步观察。
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腹部CT表现和CT定量参数特征观察*
叶莉, 吴晨颖, 宋斌
2021, 24(5):  645-64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10
摘要 ( 226 )   PDF (848KB)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和CT定量参数特征。方法 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72例,其中Child-Pugh A级26例、Child-Pugh B级21例和Child-Pugh C级25例,另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25名。使用飞利浦64排CT行上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选择感兴趣区,获取肝灌注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分数(HAF)和肝动脉灌注量(HAP)。结果 72例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出现较典型的肝硬化CT表现、肝功能损伤的血生化学改变和脾功能亢进症表现;健康人腹部CT灌注参数BV、BF、MTT、HAF和HAP分别为(47.3±8.2)ml/100g、(211.9±42.1)ml/min/100g、(12.9±3.1)s、(0.2±0.0)和(16.3±7.9)ml/min/100g,Child-Pugh A级患者分别为(40.8±7.6)ml/100g、(183.1±37.2)ml/min/100g、(15.8±3.7)s、(0.3±0.0)和(19.1±8.8)ml/min/100g,Child-Pugh B级患者分别为(35.5±6.9)ml/100g、(124.7±33.2)ml/min/100g、(19.2±4.5)s、(0.3±0.0)和(24.5±9.9)ml/min/100g,Child-Pugh C级患者分别为(24.8±8.4)ml/100g、(115.5±28.1)ml/min/100g、(24.6±5.5)s、(0.4±0.1)和(33.5±12.5)ml/min/100g,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行CT检查能够了解肝脾形态学改变信息,测量CT灌注参数也能够为评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提供参考依据。
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疗效研究*
刘公伟, 吴雪, 唐聃, 敖宇, 陈景祥, 蔡治方
2021, 24(5):  649-65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11
摘要 ( 210 )   PDF (846KB) ( 4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采用脾切除(SPL)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PAD)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2月~2019年11月我院诊治的8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其中45例接受SPL联合PAD治疗(观察组),另42例接受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和部分脾栓塞术(对照组)。测量上臂围和三头肌皮褶厚度,使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门静脉血流量(PVF)、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SMVF)和脾静脉血流量(SVF)。结果 术后,观察组BMI、上臂围和三头肌皮褶厚度分别为(21.5±1.3)kg/m2、(22.1±1.0)cm和(10.3±1.0)mm,与对照组【分别为(21.2±1.2)kg/m2、(22.2±1.2)cm和(10.1±1.1)mm,P>0.05】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个月,观察组PVF和SMVF分别为(670.9±46.2)ml/min和(583.5±69.0)ml/min,与对照组【分别为(695.7±50.2)ml/min和(540.2±68.4)ml/min,P<0.05】比,差异显著;观察组血清ALB水平为(34.0±1.4)g/L,显著高于对照组【(31.2±1.5)g/L,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1%(P<0.05)。结论 经典的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有效,降低了门脉压力,改善了肝脏血流灌注和肝功能,提高了营养状态。
实验性肝炎
体外脂肪变L02细胞Notch家族和脂质代谢变化研究*
吴伟杰, 陈源文, 丁雯瑾, 范建高
2021, 24(5):  653-65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12
摘要 ( 338 )   PDF (863KB) ( 4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脂肪变肝细胞Notch基因水平变化及其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使用棕榈酸(PA)处理人L02细胞,构建体外脂肪变性细胞模型,采用不同浓度(0 mM、0.1 mM、0.25 mM和0.5mM)PA处理,并在0.25mM PA处理细胞,给予不同浓度(0μM、1μM、2μM、5μM和10μM)的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干预L02细胞24 h,分别以0mM PA为对照组和0μM DAPT为模型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Notch家族中Notch1、-2、-3及其下游Hes-1和Hey-1mRNA水平,采用比色法测定细胞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结果 在0.25 mM和0.5 mM PA处理组,细胞Notch3 mRNA水平分别为(0.6±0.2)和(0.4±0.1),显著低于对照组【(1.0±0.1),P<0.01】,Hes-1 mRNA水平分别为(1.7±0.2)和(1.5±0.1),显著高于对照组【(1.0±0.1),P<0.01】;培养上清AST水平分别为(6.7±2.6)U/L和(12.4±1.6)U/L,显著高于对照组【(2.4±0.1)U/L,P<0.05】,ALT水平分别为(5.7±0.8)U/L和(10.3±0.7)U/L,显著高于对照组【(2.2±0.3)U/L,P<0.01】;细胞TG水平分别为(0.4±0.04)mmol/g和(0.4±0.04)mmol/g,显著高于对照组【(0.2±0.02)mmol/g,P<0.01】;在0.5mM PA处理组,细胞Notch1 mRNA、TC和FFA水平分别为(1.9±0.1)、(1.2±0.4)mmol/g和(0.07±0.004)mmol/g,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0.1)、(0.2±0.02)mmol/g和(0.02±0.001)mmol/g,P<0.01】;采用不同浓度DAPT干预0.25mM PA处理细胞24 h,其中在2μM DAPT处理组,细胞Hes-1 mRNA、Hey-1 mRNA、培养上清AST和细胞TG水平分别为(0.5±0.1)、(0.6±0.3)、(6.4±2.9)U/L和(0.03±0.01)mmol/g,在5μM DAPT处理组分别为(0.4±0.2)、(0.6±0.1)、(7.3±1.3)U/L和(0.04±0.01)mmol/g,在10μM DAPT处理组分别为(0.3±0.2)、(0.4±0.1)、(4.9±0.7)U/L和(0.02±0.01)mmol/g,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0±0.1)、(1.0±0.04)、(12.2±0.3)U/L和(0.07±0.01)mmol/g,P<0.01】;在10μM DAPT干预细胞,TC水平为(0.2±0.03)mmol/g,显著高于模型组【(0.1±0.02)mmol/g,P<0.01】。结论 通过抑制Notch信号能有效降低体外培养的脂肪变细胞TG和培养上清AST水平,提示Notch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肝细胞脂质代谢过程,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门冬氨酸鸟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肌少症性肥胖小鼠的保护作用*
王子璇, 王梦雨, 李经纬, 杨蕊旭, 曾静, 潘勤, 范建高
2021, 24(5):  657-66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13
摘要 ( 173 )   PDF (3110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肌少症性肥胖小鼠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28只雄性C57B/b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1只和模型组17只,分别给予普通饮食和高脂饮食饲养,在12周末将两组小鼠各随机处死5只以验证NASH模型。将其余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6只和干预组6只,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或门冬氨酸鸟氨酸溶液灌胃,共8周。在透明动物仓内插入Minispec LF50小动物MRI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小鼠全身脂肪和肌肉质量,使用BIO-GS3握力计测量小鼠前肢抓力。结果 在实验12周,成功建立NASH模型;模型组小鼠抓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第20周,模型对照组体脂质量和体脂率分别为(8±0.7)g和(21.0±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肝脂肪变、炎症和气球样变及骨骼肌病变程度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改善,体脂质量和体脂率分别为(3.7±0.3)g和(11.3±4.2)%,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瘦体质量和抓力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干预组小鼠肌细胞形态饱满,肌纤维直径显著增加,肝组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性积分显著下降,所有小鼠都达到了NASH缓解标准。结论 20周的高脂饮食可以成功制备小鼠NASH合并肌少症性肥胖模型,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对肌少症性肥胖和NASH有一定程度的防治作用。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小鼠不同高脂饮食时期血糖水平和肠道菌群变化动态分析*
首第文, 周永健, 徐豪明, 唐文娟, 骆庆玲, 梅情, 宁钢, 赵冲, 黄红丽, 曹创裕, 陈慧婷
2021, 24(5):  661-66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14
摘要 ( 307 )   PDF (1055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不同高脂饮食喂养时期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小鼠血糖水平和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高脂食物饲喂12只C57BL/6小鼠24周,分别在喂养0周、8周、16周和24周行葡萄糖耐量试验(GTT)和胰岛素耐受试验(ITT)。采集小鼠粪便进行16sRNA检测,分析肠道细菌结构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结果 随着高脂饮食喂养时间的延长,GTT和ITT试验显著血糖大幅度升高(P<0.05),肠道菌群阿尔法多样性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升高;在门水平,与0周比,喂养8周、16周和24周小鼠菌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比率显著升高(P<0.05),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比率显著下降(P<0.05);在属水平,与0周比,高脂饮食喂养8周、16周和24周小鼠艾克曼菌(Akkermansia)和瘤胃球菌科-UCG-014属(Ruminococcaceae_UCG-014)比率显著降低(P<0.05),而红蝽杆菌科-UCG_002属(Coriobacteriaceae_UCG-002)比率显著升高(P<0.05),在喂养24周时杜氏杆菌(Dubosiella)比率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高脂饮食喂养时间延长,小鼠血糖水平升高,肠道菌群阿尔法多样性持续增加,在门和属水平细菌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HIF-1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肝组织的影响*
李妍, 陆伦根, 蔡晓波
2021, 24(5):  665-66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15
摘要 ( 209 )   PDF (2267KB) ( 5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模型组和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CD)模型组,每组10只,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分别取肝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缺氧探针检测肝组织缺氧程度,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肝组织HIF-1α 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HIF-1α蛋白表达。另取小鼠肝星状细胞JS-1细胞,分为对照组、腺病毒载体组和HIF-1α ShRNA腺病毒载体感染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1型胶原(COL1)和3型胶原(COL3)、TNF-α、IL-1β和TGF-β1 mRNA水平。结果 缺氧探针染色显示高脂饮食模型组和MCD模型组小鼠肝组织染色阳性率分别为85%和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P<0.05);高脂饮食模型组和MCD模型组小鼠肝组织HIF-1α mRNA水平分别为对照组小鼠的2.1倍和1.6倍(P<0.05),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也相应地增强;HIF-1α ShRNA腺病毒载体感染细胞活力仅为对照组的37%(P<0.05),细胞COL1、COL3、TNF-α、IL-1β、TGF-β1 mRNA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HIF-1α能够促进小鼠NAFLD进展,抑制HIF-1α表达可能能延缓NAFLD进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西罗莫司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肝组织TLR4表达和细胞自噬功能的影响*
唐双意, 王希斌, 丘岳, 覃福礼, 张宏亮, 蒋霞
2021, 24(5):  669-67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16
摘要 ( 147 )   PDF (2706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西罗莫司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I/R)损伤小鼠肝组织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和细胞自噬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小剂量西罗莫司干预组(1 mg.kg-1)和大剂量西罗莫司干预组(3 mg.kg-1),每组10只,采用手术夹闭小鼠Glison鞘左支和中支1 h构建部分肝脏I/R模型,其中干预组在造模前2 d腹腔注射西罗莫司。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TLR4、核因子κB(P65)、磷酸化核因子κB(p-P65)、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Ⅱ(LC3B-Ⅱ)和P62蛋白表达,使用透视电镜检测肝组织自噬小体数量。结果 在恢复灌注6 h后,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1370.6±245.7)U/L、(1584.3±321.5)U/L、(69.4±8.8)pg/mL和(154.1±22.7)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4.31±4.3)U/L、(72.8±13.9)U/L、(10.7±3.4)pg/mL和(36.2±6.9)pg/mL,P<0.05】,而小剂量和大剂量西罗莫司干预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小鼠肝组织TLR4蛋白表达和p-p65/p65比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小剂量和大剂量西罗莫司干预组小鼠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而LC3B-Ⅱ、P62蛋白表达和自噬小体数量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西罗莫司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抑制炎症反应,同时通过诱导肝细胞自噬,有效减轻小鼠部分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
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α1酸性糖蛋白、α1-抗胰蛋白酶和触珠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王利公, 赵珊, 白凯, 张宁, 张楠
2021, 24(5):  673-67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17
摘要 ( 247 )   PDF (964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α1酸性糖蛋白(AAG)、α1-抗胰蛋白酶(AAT)和触珠蛋白(HP)及其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效能。方法 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CHB患者196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AAG、AAT和HP水平,常规行肝穿刺活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血清AAG、AAT、HP及三者联合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在本组196例CHB患者中,肝纤维化分期S0者18例(9.2%),S1者为38例(19.4%),>S2(显著性肝纤维化)者140例(71.4%);显著性肝纤维化患者血清AAG和HP水平分别为(0.5±0.2)g/L和(0.4±0.1)g/L,显著低于S1期【分别为(0.7±0.2)g/L和(0.8±0.3)g/L,P<0.05】或S0期【分别为(1.0±0.3)g/L和(1.3±0.4)g/L,P<0.05】,而血清AAT水平为(59.7±7.2)μmol/L,显著高于S1期【(38.4±5.5)μmol/L,P<0.05】或S0期【(29.8±3.9)μmol/L,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AG、AAT和HP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的截断点分别为0.6g/L、50.2μmol/L和0.5g/L,三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844(0.769~0.902),显著高于AAG、AAT或HP单项指标诊断的AUC【分别为0.645(0.555~0.727)、0.730(0.644~0.804)和0.773(0.685~0.839),P<0.05】,与基于4因子模型(FIB-4)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指数(APRI)诊断的AUC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789(0.725~0.870)和0.805(0.725~0.870),P>0.05】。结论 应用血清AAG、AAT和HP联合诊断CHB患者显著性肝纤维化显示出有意义的苗头,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核苷(酸)类似物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血清HBsAg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分析*
吴凤萍, 鲁瑞, 刘怡欣, 王怡恺, 田燕, 张欣, 贾晓黎, 党双锁
2021, 24(5):  677-68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18
摘要 ( 200 )   PDF (859KB) ( 4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血清HBsAg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0月我院NAs经治的HBsAg ≤ 1500 IU/mL的CHB患者106例,其中42例在继续NAs治疗的基础上联合Peg-IFNα-2a/2b治疗48 w(序贯联合),停用Peg-IFN-α后再随访48 w;另64例继续口服原NAs治疗(NAs治疗组),定期随访观察96 w。结果 序贯联合组中有2例患者失访,NAs组中有4例患者失访。意向性分析(ITT分析)显示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在治疗48 w结束时,序贯联合组血清HBsAg转阴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9.0%和14.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和0.0%(P均<0.001);在随访48 w结束时,序贯联合组血清HBsAg转阴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1.4%和19.0%,均显著高于NAs组的1.6% 和1.6%(P均<0.001);序贯联合组肝脏硬度检测(LSM)值为(7.2±0.3) kPa,显著低于NAs治疗组【(12.5±0.4)kPa,P <0.001】。结论 NAs序贯联合Peg-IFN-α治疗血清HBsAg低水平的CHB患者可以显著提高血清HBsAg转阴率及其血清学转换率,改善肝纤维化程度,可使一部分患者获得临床治愈。
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再治疗对α-干扰素治疗不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比较研究*
周冰清, 杨汉青, 蒋蓓莉
2021, 24(5):  681-68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19
摘要 ( 208 )   PDF (854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再治疗对α-干扰素治疗不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2020年3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77例,均为接受过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不应答的患者,其中接受替诺福韦治疗者41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者3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使用CytoFLEX型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末,替诺福韦治疗组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80.5%和90.2%,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77.8%和86.1%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65.9%和95.1%,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63.9%和88.9%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诺福韦治疗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3.9±3.9)%和(38.6±5.6)%,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的【(30.2±3.7)%和(35.1±3.6)%,P<0.05】,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1.2±0.1)和(1.5±0.1),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1.0±0.0)和(1.3±0.1),P<0.05];在12个月的观察期内,替诺福韦治疗组耐药发生率为4.9%,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2.8%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3,P=0.908)。结论 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治疗对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不应答的CHB患者均可获得很好的疗效,但替诺福韦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优于恩替卡韦治疗,延长疗程观察是否能提高血清HBeAg转阴率值得研究。
增强MRI T1 mapping定量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效能分析
杨永汉, 路萍, 孟庆宁, 张枫婕
2021, 24(5):  685-68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20
摘要 ( 214 )   PDF (1057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 mapping技术定量评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6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74例,接受肝活检和钆塞酸二钠增强MR扫描,测量肝胆期信号强度(SI)、肝胆期T1值、相对增强(RE)和T1值变化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Z检验,分析MRI指标评估CHB患者显著性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在74例CHB患者中,组织病理学诊断肝纤维化F0期22例,F1期12例,F2期15例,F3期9例,F4期16例;40例显著性肝纤维化患者肝胆期SI、肝胆期T1值、RE和T1值变化率分别为(362.5±29.8)、(418.5±41.2)、(0.52±0.07)和(50.8±4.8)%,与34例非显著性肝纤维化组比,差异显著【分别为(472.6±50.6)、(284.0±35.9)、(0.80±0.09)和(76.2±5.4)%,P<0.05】;在评估显著性肝纤维化的效能方面,T1值变化率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77.6%和93.2%,显著高于其他指标(P<0.05)。结论 应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 mapping技术定量评价CHB患者显著性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价值,值得进一步验证。
3D方案治疗基因1b型低病毒载量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答疗效研究*
韩宏艳, 潘娟, 蒋文平, 张敏
2021, 24(5):  689-69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21
摘要 ( 177 )   PDF (856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3D方案(帕里瑞韦/利托那韦/奥比他韦)联合达塞布韦治疗基因1b型低血清病毒载量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其血浆γ-干扰素(IFN-γ)和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基因1b型低血清病毒载量的CHC患者77例(初始治疗者62例,复治患者15例),接受3D方案联合达塞布韦治疗3个月,并随访3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FN-γ和IP-10水平变化。评估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随访12周结束时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结果 在接受3D方案抗病毒治疗后,初治患者EVR、ETVR和SVR12分别为51.6%、100.0%和100%,经治患者EVR、ETVR和SVR12分别为46.7%、100.0%和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 m、2 m、3 m和随访3 m,77例CHC患者血清HCV RNA转阴率分别为93.5%、98.7%、100.0%和100.0%;血清HCV RNA水平分别为(1.1±0.1)log10IU/ml、(1.1±0.1)log10IU/ml、(1.1±0.1)log10IU/ml、(1.0±0.1)log10IU/ml,显著低于治疗前;血清ALT水平分别为(16.8±4.1)U/L、(15.3±3.9)U/L、(11.1±3.2)U/L和(12.0±3.4)U/L,显著低于治疗前【(151.4±16.0)U/L,P<0.05】,血清AST水平分别为(20.4±4.7)U/L、(17.9±4.4)U/L、(18.0±5.1)U/L和(14.7±4.8)U/L,显著低于治疗前【(153.8±15.9),P<0.05】;血浆IFN-γ水平分别为(46.9±5.8)pg/ml、(50.2±6.3)pg/ml、(57.0±6.9)pg/ml和(51.3±4.6)pg/ml,显著高于治疗前,IP-10水平分别为(100.5±36.1)pg/ml、(72.1±22.8)pg/ml、(66.8±13.4)pg/ml和(68.7±12.5)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结论 无论初治还是复治的基因1b型低血清病毒载量的CHC患者,采用3D方案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安全性良好,需要继续随访观察长期疗效。
中国HCV基因型分布的Meta分析*
何勇, 张振华, 刘忠萍, 伍宵, 孙秋林
2021, 24(5):  693-69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22
摘要 ( 192 )   PDF (2191KB) ( 4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中国不同地区、民族和感染途径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方法 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中有关中国HCV基因型分布的文献,按照地区、民族和感染途径进行数据分类,应用Meta分析研究HC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结果 在我国,HCV1型流行最广泛,北部地区主要为1型(52.7%~79.7%)和2型(13.9%~44.9%),东南部地区主要为1型(51.7%~79%),6型在香港(31.3%)、广东(23.1%)、福建(21.8%)、澳门(20.6%)地区分布较多,西南部地区主要为1型(19.7%~73.4%)和3型(13.4%~58.5%),西部地区主要为1型(53.6%~66.8%),也有较多的2型(15.8%~32.1%)和3型(12.8%~15.8%);朝鲜族2型比例(42.2%)显著高于汉族(22.4%,P<0.001)、维吾尔族(13.1%,P<0.001)和哈萨克族(18.5,P=0.004),维吾尔族3型比例(16.6%)显著高于汉族(9.4%,P<0.001);静脉吸毒人群感染HCV 3型比例(31.1%)显著高于血液感染相关人群(4.5%,P<0.001)、性传播感染人群(24.1%,P=0.003),静脉吸毒人群感染HCV6型比例(26.7%)显著高于血液感染相关人群(4.1%,P<0.001)和性传播感染人群(15.1%,P<0.001);在HCV/HIV混合感染者中3型和6型比例显著高于单纯HCV感染者(P<0.001)。结论 在不同地区、民族和感染途径人群中HCV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可能有助于防治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miR-17、miR-20a和miR-20b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葛海燕, 匡霞, 周瑞君
2021, 24(5):  697-70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23
摘要 ( 159 )   PDF (903KB) ( 3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miR-17、miR-20a和miR-20b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8年12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T2DM患者46例和NAFLD合并T2DM患者50例(轻度19例、中度17例和重度1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miR-17、miR-20a和miR-20b mRNA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合并T2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诊断严重NAFLD的效能。结果 NAFLD合并T2DM患者外周血miR-17、miR-20a和miR-20b mRNA水平分别为(5.6±1.3)、(3.8±0.9)和(1.8±0.5),显著高于T2DM患者【分别为(4.4±1.1)、(3.1±0.6)和(1.4±0.4),P<0.05】;重度NAFLD组血清miR-17、miR-20a和miR-20b mRNA水平分别为(6.0±1.1)、(4.0±0.8)和(1.9±0.5),显著高于中度患者【分别为(4.4±1.0)、(3.4±0.6)和(1.5±0.4),P<0.05】或轻度患者【分别为(4.1±0.6)、(2.8±0.8)和(1.2±0.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血清LDL-C、miR-17、miR-20a和miR-20b是NAFLD合并T2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17、miR-20a和miR-20b诊断严重NAFLD的AUC分别为0.75、0.74和0.70。结论 NAFLD合并T2DM患者外周血miR-17、miR-20a和miR-20b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NAFLD的发病过程,对判断NAFLD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化浊通淤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短期疗效研究
徐祥涛, 乔飞, 车军勇, 陆玮婷
2021, 24(5):  701-70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24
摘要 ( 162 )   PDF (846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化浊通淤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脂、胰岛素抵抗和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科诊治的NAFLD患者100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给予水飞蓟宾胶囊治疗或化浊通淤汤治疗3个月。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评估脂肪肝严重程度评分。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血清TG、TC和LDL水平分别为(1.8±0.1)mmol/L、(5.1±0.3)mmol/L和(2.0±0.2)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6±0.1)mmol/L、(6.7±0.4)mmol/L和(3.1±0.2)mmol/L,P<0.05】;HOMA-IR和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2.0±0.2)和(1.0±0.1)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0±0.3)和(1.7±0.2)ng/mL,P<0.05】,而两组空腹血糖和HOMA-B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4.2±0.3)mmol/l和(67.3±7.0)%对(4.3±0.3)mmol/l和(68.1±7.1)%,P>0.05】;血清AST、ALT、GGT和超声评分分别为(41.5±4.2)U/L、(35.9±3.2)U/L、(63.6±4.0)U/L和(4.6±1.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1.4±5.1)U/L、(41.3±4.1)U/L、(87.5±5.7)U/L和(6.5±0.7),P<0.05】。结论 应用中药化浊通淤汤治疗NAFLD患者可有效调节血脂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和血清瘦素水平,对短期改善肝功能指标有积极的意义。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马上吉, 郑扬, 陈旭峰, 向正国, 吴琳
2021, 24(5):  705-70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25
摘要 ( 185 )   PDF (858KB) ( 4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合并冠心病(CHD)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2018年5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86例老年NAFL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CHD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186例老年NAFLD患者中,75例(40.3%)合并CHD;CHD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非CHD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超标、合并糖尿病、血清FPG、TC、TG和LDL-C水平均为老年NAFLD患者合并CHD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老年NAFLD患者合并CHD发生率较高,并存在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做好针对性的筛查和防治,以减少CHD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酒精性肝炎
劳拉西泮与奥沙西泮治疗酒精性肝病并发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刘丽霞, 林应源, 李华敏, 蔡水苗
2021, 24(5):  709-71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26
摘要 ( 1386 )   PDF (850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观察劳拉西泮与奥沙西泮治疗酒精性肝病(ALD)并发酒精戒断综合征(AW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1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的127例ALD并发AW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4例,分别给予劳拉西泮和奥沙西泮治疗7 d。应用酒精戒断综合征评定量表(AWSS)评估临床症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焦虑症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N端肽(PC-Ⅲ)和四型胶原(IV-C)。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有效率为9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WSS和SAS评分和血清ALT、AST、GGT、TBIL、ALP、CHE、HA、LN、PC-Ⅲ和IV-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AWSS和SAS评分分别为(9.5±2.4)分和(30.8±6.4)分,与对照组【分别为(14.2±3.5)分和(48.2±9.1)分,P<0.05】比,差异显著;血清ALT、AST、GGT、TBIL和ALP水平分别为(30.5±8.1)U/L、(71.6±15.3)U/L、(466.1±22.7)U/L、(23.5±6.5)μmol/L和(82.3±12.4)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2.2±11.3)U/L、(105.6±18.4)U/L、(626.3±25.4)U/L、(35.2±8.6)μmol/L和(118.3±14.7)U/L,P<0.05】;血清HA、PC-Ⅲ和IV-C水平分别为(116.8±18.3)μg/L、(123.1±12.3)μg /L和(80.2±11.6)μg /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6.2±22.3)μg/L、(155.5±16.8)μg/L和(98.8±15.4)μg/L,P<0.05】。结论 奥沙西泮治疗ALD并发AWS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症状,减轻焦虑情绪,促进肝功能恢复。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管海燕, 杨文斌
2021, 24(5):  713-71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27
摘要 ( 166 )   PDF (862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总结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DILI患者164例,收集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本组DILI患者被诊断为肝细胞型97例,胆汁淤积型24例,混合型43例;肝细胞型患者年龄为(47.2±13.3)岁,显著小于其他两型(P<0.05);血清ALT水平为(652.5±350.6)U/L,显著高于其他两型【分别为(72.6±52.8)U/L和(180.6±118.5)U/L,P<0.05】,血清AST水平为(451.8±418.1)U/L,显著高于其他两型【分别为(85.5±75.2)U/L和(156.0±144.5)U/L,P<0.05】,而胆汁淤积型血清ALP水平为(268.8±212.8)U/L,显著高于其他两型【分别为(84.5±17.5)U/L和(209.1±144.5)U/L,P<0.05】,血清TBIL水平为(66.8±13.5)μmol/L,显著高于其他两型【肝细胞型为(22.3±2.3)μmol/L和混合型为(47.8±23.8)μmol/L,P<0.05】;本组由西药导致的DILI患者45例,中成药106例,中西药导致的13例;西药导致的DILI组年龄为(44.2±13.5)岁,显著年轻于其他两组(P<0.05),男性占比为42.2%,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的33.0%和30.8%;血清ALT水平为(510.2±361.8)U/L,显著高于其他两组【中成药组为(172.8±59.1)U/L和中西药组为(278.4±327.2)U/L,P<0.05】,血清AST水平为(360.8±251.5)U/L,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分别为(134.5±39.2)U/L和(249.4±228.1)U/L,P<0.05】,而中成药组血清ALP水平为(174.7±113.6)U/L,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西药组为(102.2±184.6)U/L,中西药组为(203.4±152.4)U/L,P<0.05】,血清TBIL水平为(93.9±46.2)μmol/L,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分别为(14.3±4.1)μmol/L和(52.0±12.0)μmol/L,P<0.05】;本组DILI患者痊愈141例,未痊愈23例;未痊愈组男性占比为52.2%,显著高于痊愈组的32.6%(P<0.05),肝细胞型占比为39.1%,显著低于痊愈组的62.4%(P<0.05),中成药致病占比为78.2%,显著高于痊愈组的62.4%(P<0.05)。结论 本组DILI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一般报道的特征,大多预后良好。中成药致病者可能出现高黄疸而病情迁延,值得认真对待。
肝衰竭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感染和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陈丹丹, 龙志达, 黄顺东, 王文虎, 尹明红, 李忠斌
2021, 24(5):  717-7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28
摘要 ( 156 )   PDF (850KB) ( 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发生感染和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科收治的HBV-ACLF患者102例,发生感染48例,发生AKI 32例,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并发感染和AKI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感染组住院天数≥15 d、存在侵入性操作、并发上消化出血、腹水、肝性脑病和糖尿病的比率分别为56.3%、37.5%、43.8%、52.1%、25.0%和16.7%,显著高于未发生感染组的24.1%、13.0%、16.7%、22.2%、5.6%和3.7% (P<0.05),感染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10.2±42.2)μmol/L,显著高于未感染组【(210.1±2.1)μmol/L,P<0.05】,MELD评分为(26.1±4.6),显著高于未感染组【(20.5±4.1),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0.4±1.1)g/L,显著低于未感染组【(35.3±2.0)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长【OR(95%CI)为1.7(1.3~2.1)】、存在侵入性操作【OR(95%CI)为1.5(1.1~2.1)】、上消化道出血【OR(95%CI)为2.0(1.2~3.2)】和出现肝性脑病【OR(95%CI)为1.8(1.1~2.7)】是HBV-ACLF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95%CI)为1.5(1.2~1.9)】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OR(95%CI)为1.4(1.0~1.9)】是影响HBV-ACLF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论 HBV-ACLF患者存在容易并发感染和AKI的危险因素,住院时间长,进行侵入性操作和有严重的并发症均需要认真预防和及时处理,才能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自噬相关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黄霜湘, 姚朝光, 蓝婧, 欧琴, 覃冬林, 陈丽芬, 黄洁婕
2021, 24(5):  721-7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29
摘要 ( 165 )   PDF (929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和Beclin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8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60例和同期体检的健康人65例,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p62、Beclin1和LC3-Ⅱ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指标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60例HBV-ACLF患者血清LC3-Ⅱ和Beclin1水平分别为(66.8±13.5)ng/mL和(11.7±3.6)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35.8±6.2)ng/mL和(8.2±2.9)ng/mL,P<0.05】,而血清p62水平为(2.5±0.9)ng/mL,显著低于健康人【(4.5±1.6)ng/mL,P<0.05】;在治疗观察90 d,本组HBV-ACLF患者死亡18例(30.0%);入院时死亡组血清LC3-Ⅱ、Beclin1和MELD评分为(76.25±12.1)ng/mL、(10.9±3.2)ng/mL和(20.1±3.3)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分别为(62.8±10.2)ng/mL、(13.4±3.5)ng/mL和(16.7±4.6)分,P<0.05】,而血清p62水平为(1.7±0.6)ng/mL,显著低于生存组【(2.9±0.8)ng/mL,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以血清p62<2.2 ng/mL、LC3-Ⅱ>70.3 ng/mL和Beclin1>12.6 ng/mL为截断点,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56、0.820和0.765,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10,与以MELD评分>18.3 分为截断点的预测效能为0.917相差无几。结论 应用血清p62、LC3-Ⅱ和Beclin1水平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值得进一步动态观察。
肝癌
基于2018年版肝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对比分析CT和MRI诊断肝细胞癌的效能*
梁旭, 刘圆圆, 杨学刚, 任静
2021, 24(5):  725-7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30
摘要 ( 165 )   PDF (1679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CT和MRI按照2018年版肝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LI-RADS)诊断肝细胞癌(HCC)的效能。方法 2017年9月~2020年7月四川省肿瘤医院诊治的有HCC高危因素的72例患者(HCC 53例、非HCC恶性肿瘤10例、良性病变9例),接受CT和MRI检查。根据2018年版LI-RADS定义的影像学征象和分类法则,对所有病灶进行分类,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两种检查方法的分类结果,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LR-5类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CT和MRI的LI-RADS分类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693【(95%CI:0.545~0.841),P<0.001】;两种检查方法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827(95%CI: 0.708~0.946)和0.856(95%CI: 0.761~0.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LR-5为阳性,MRI诊断HCC的敏感性为81.1%(43/53),显著高于CT诊断的66.0%(3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诊断HCC的特异性分别为78.9%(15/19)和89.5%(1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I-RADS定义的主要征象中,MRI对强化包膜的显示率为40.3%,显著高于CT的5.5%(P<0.001)。结论 基于肝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CT和MRI诊断HCC有相当高的效能,而MRI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性高于CT,特别在显示强化病灶包膜方面优于CT。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肝细胞癌组织UCK2、PRIM1和DNTM1基因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赵艺, 卢秉久
2021, 24(5):  729-7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31
摘要 ( 375 )   PDF (1622KB) ( 4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肝细胞癌(HCC)组织基因组数据,分析差异基因,寻找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方法 搜索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查找HCC组织差异基因及临床和病理学资料,进行基因筛选和生存分析。根据差异基因水平,以fdr=0.05和lgFC=1为筛选依据,绘制生存曲线,选择基因集“c2.cp.kegg.v6.2.symbols.gmt”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 在TCGA-LIHC数据库,收集374例HCC组织和50例癌旁组织所对应的临床和病理学参数;高风险组HCC患者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患者;研究筛选出具有显著水平性基因DNTM1、PRIM1和UCK2,进行GSEA富集分析,GSEA显示了许多显著丰富的信号通路,进一步证明了上述基因与HCC发生及与患者预后的显著性关系,从而揭示了HCC组织DNTM1、PRIM1和UCK2基因水平对生存有显著性影响。结论 通过TCGA数据库筛选和验证,发现HCC患者癌组织UCK2、PRIM1和DNTM1 基因水平显著上调,而CYP2C9基因显著下调,它们可以作为肝癌的分子标志物而指导临床,判断预后。
TACE术后阿帕替尼维持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患者疗效分析*
张英, 张雷, 丁海涛
2021, 24(5):  733-73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32
摘要 ( 149 )   PDF (847KB) ( 4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应用阿帕替尼维持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8例进展期HCC患者,采用TACE治疗后给予阿帕替尼维持治疗2~3个疗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138例患者获得CR 10例(7.2%),PR 56例(40.6%),SD 42例(30.4%),PD 30例(21.7%);单因素分析发现,疾病进展组年龄≥60岁、Child-Pugh B级、BCLC C期、肿瘤直径≥5 cm、AFP≥400.0 U/L和HSP90α≥460.0 ng/mL占比分别为57.4%、55.2%、53.2%、55.3%、62.5%和65.7%,显著高于疾病控制组的42.6%、44.8%、46.8%、44.7%、37.5%和34.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血清AFP和HSP90α水平是进展期HCC患者接受TACE治疗后阿帕替尼维持治疗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在TACE术后应用阿帕替尼维持治疗进展期HCC患者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临床医生应该了解影响疗效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患者治疗,以期让患者最大程度地获益。
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联合低管电压提高肝细胞癌患者肝脏CT三期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研究
彭光明, 葛尚, 井桂银
2021, 24(5):  737-74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33
摘要 ( 139 )   PDF (1201KB) ( 4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联合低管电压用于CT肝脏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PLC)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诊治的84例PLC患者,在行腹部CT增强扫描时,38例接受100 kV和ASIR扫描(观察组),另46例接受常规120 kV和滤过反投影(FBP)扫描(对照组)。勾画感兴趣区,记录噪声、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参照有关指南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结果 观察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噪声分别为(9.4±1.5)HU、(9.5±2.0)HU和(9.8±1.8)HU,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3±1.7)HU、(10.5±2.1)HU和(10.7±2.0)HU,P<0.05】,动脉期和延迟期信噪比分别为(9.1±1.6)和(10.6±2.1),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2±1.8)和(9.7±1.7),P <0.05】,动脉期和延迟期对比信噪比分别为(3.1±0.9)和(4.6±1.5),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4±1.0)和(3.6±1.4),P <0.05】;观察组动脉期噪声、细小结构、病变显示和伪影评分分别为(1.4±0.6)分、(1.6±0.7)分、(1.2±0.6)分和(1.2±0.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0.7)分、(2.7±0.9)分、(1.7±0.9)分和(1.6±0.8)分,P <0.05】,延迟期噪声、细小结构、病变显示和伪影评分分别为(1.5±0.7)分、(1.7±0.8)分、(1.6±0.6)分和(1.4±0.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0.5)分、(2.4±0.8)分、(2.0±0.7)分和(1.9±0.7)分,P<0.05】;观察组CTDIvol 为(6.4±1.7)mGy,显著低于对照组【(7.3±1.8)mGy,P<0.05】,ED为(2.3±0.7)mSv,显著低于对照组【(2.8±0.8)mSv,P <0.05】。结论 采用ASIR结合低管电压CT扫描诊断PLC患者能满足图片质量要求,降低了CT辐射剂量,提高了检查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探讨使用。
肝内胆管癌患者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宋雪, 席子涵, 李婷, 周苗
2021, 24(5):  741-7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34
摘要 ( 191 )   PDF (855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9(CXCL9)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1月我院诊治的63例ICC患者和同期63例健康体检者,所有患者接受根治性肿瘤切除术,随访36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的ICC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ICC患者血清CXCL9水平为(820.7±185.6)pg/mL,显著高于健康人【(275.1±51.3)pg/mL,P<0.05】,血清IFN-γ水平为(18.7±7.2)ng/L,显著低于健康人【(59.3±18.3)ng/L,P<0.05】;不同TNM分期(Ⅰ/Ⅱ期对Ⅲ/Ⅳ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低分化与中/高分化的ICC患者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差异显著(P<0.05);对63例ICC患者随访36个月,结果死亡42例(66.7%),生存21例(33.3%);以ICC患者血清CXCL9水平为820.7 pg/mL为截断点,低水平者30例,高水平者33例,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血清CXCL9低水平的ICC患者术后36个月生存率为53.3%,显著高于CXCL9高水平组的15.2%(x2=12.448,P<0.001);以ICC患者血清IFN-γ水平为18.7 ng/L为截断点,低水平者34例,高水平者29例,IFN-γ低水平组术后36个月生存率为14.7%,显著低于高水平组的55.2%(x2=10.554,P=0.001)。结论 ICC患者血清CXCL9水平升高,而血清IFN-γ水平降低。它们均与ICC患者根治性手术后的预后相关,检测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有助于评估ICC患者的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囊肿
介入穿刺引流与外科手术引流治疗肝囊肿患者疗效分析*
刘红, 王耀, 胡于凤, 樊建群, 田园
2021, 24(5):  745-74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35
摘要 ( 231 )   PDF (845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采取不同方法治疗单纯性肝囊肿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7年4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单纯性肝囊肿患者117例,接受在超声引导下囊肿穿刺引流和硬化剂注入治疗45例,在腹腔镜下囊肿开窗引流术治疗42例,和开腹囊肿开窗引流术治疗30例,比较治疗疗效。结果 穿刺引流和硬化治疗患者痊愈和显效率分别为71.1%和22.2%,腹腔镜治疗组为66.7%和23.8%,开腹治疗组为66.7%和26.7%,三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穿刺引流和硬化治疗组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28.6±4.3)U/L、(28.6±3.9)U/L和(16.4±2.8)μmol/L,腹腔镜治疗组分别为(29.4±3.9)U/L、(29.8±4.0)U/L和(16.8±3.2)μmol/L,开腹治疗组分别为(29.7±3.4)U/L、(28.4±3.7)U/L和(16.2±3.1)μmol/L,三组肝功能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穿刺引流和硬化治疗组恶性呕吐、腹痛、发热和便溏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6%、6.7%、13.3%和4.4%,腹腔镜治疗组分别为21.4%、14.3%、19.0%和7.1%,开腹治疗组分别为23.3%、23.3%、26.7%和6.7%,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三种治疗方法治疗单纯性肝囊肿患者临床疗效相当,但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和硬化治疗简单、有效,更适合治疗。
肝血管瘤
CT自动管电流调节联合自适应迭代算法技术诊断肝血管瘤价值分析*
张武花, 栗海龙, 秦启斌, 史纲
2021, 24(5):  749-75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36
摘要 ( 142 )   PDF (1605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采取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和自适应迭代算法(ASIR)诊断肝血管瘤(HH)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HH患者144例,根据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预设噪声指数(NI)分为A组(平扫,NI设为9)、B组(动脉期,NI设为9)、C组(静脉期,NI设为11)和D组(延迟期,NI设为13),各组扫描时ASIR均设为50%。记录并分析各组图像噪声值、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差异。结果 本组各期(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需要并获得最终诊断;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9±0.3)分,显著高于C组和D组【分别为(4.4±0.4)分和(3.8±0.4)分,P<0.05】,图像噪声值为(9.5±0.9)HU,显著低于B组、C组和D组【分别为(12.4±1.0)HU、(14.1±1.1)HU和(16.3±1.1)HU,P<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8±0.3)分,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图像噪声值为(12.4±1.0)HU,显著低于C组和D组(P<0.05); A组DLP和ED分别为(253.2±100.8)mGy-cm和(3.8±1.6)mSv,显著高于C组【分别为(174.5±80.2)mGy-cm和(2.6±1.1)mSv,P<0.05】或D组【分别为(128.50±60.4)mGy-cm和(1.9±0.9)mSv,P<0.05】;B组DLP和ED分别为(246.2±93.1)mGy-cm和(3.7±1.3)mSv,显著高于C组或D组(P<0.05)。结论 采取多层螺旋CT ATCM和ASIR技术检查HH患者在平扫和动脉期将NI设为9时,虽可提高图像质量,但辐射剂量偏高,而在静脉期和延迟期分别设定NI为11和13时,虽所获得的图像质量稍差,但并不影响诊断,而辐射剂量相对较小,值得临床斟酌选择。
胆石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疗效研究*
刘小飞, 张大伟, 罗宏宇, 李国权, 张静宜
2021, 24(5):  753-75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37
摘要 ( 167 )   PDF (849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88例,在47例观察组采用LC联合ERCP和EST手术,在41例对照组采用开腹胆囊切除和胆总管探查取石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结石一次性清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93.6%对95.1%,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8.1±6.2)ml,显著少于对照组【(43.9±7.5)ml,P<0.05】,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05.7±25.5)min、(2.2±0.4)d和(7.6±1.0)d,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30.2±26.7)min、(3.0±0.6)d和(12.7±1.3)d,P<0.05】;术后48 h和72 h VAS评分分别为(3.7±0.6)分和(2.5±0.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0.7)分和(2.9±0.5)分,P<0.05】;术后7 d,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46.1±5.6)U/L和(42.5±5.2)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9.8±5.4)U/L和(64.7±5.1)U/L,P<0.05】,而血脂肪酶水平为(808.2±105.7)U/L,显著高于对照组【(721.9±103.0)U/L,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1%(P<0.05)。结论 采用LC联合ERCP和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可促进术后恢复,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胆囊癌
管壁增厚型胆囊癌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徐燕, 李啸天, 刘慧, 陈渝晖
2021, 24(5):  757-76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38
摘要 ( 306 )   PDF (1066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胆囊炎与壁增厚型胆囊癌患者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异同,以帮助对壁增厚型胆囊癌患者的鉴别诊断。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疾病患者60例,使用超导MRI成像仪进行影像学检查,比较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癌的MRI影像学特征差异。对慢性胆囊炎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对胆囊癌患者,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21例壁增厚型胆囊癌组胆囊宽度和胆囊壁厚度分别为(3.5±0.4)cm和(1.5±0.2)cm,显著大于39例慢性胆囊炎组【分别为(2.7±0.4)cm和(1.1±0.1)cm,P<0.05】,与邻近脏器界面模糊、胆道梗阻、胆囊壁僵硬、胆囊形态不规则和胆囊黏膜线不完整检出率分别为61.9%、76.2%、71.4%、85.7%和95.2%,均显著大于慢性胆囊炎组的0.0%、10.3%、2.6%、25.6%和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MRI检查能很好地分辨慢性胆囊炎与壁增厚型胆囊癌,后者的一些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医生诊断。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张译之, 张晓慧, 陈煜
2021, 24(5):  761-76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1.05.039
摘要 ( 459 )   PDF (860KB) ( 9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可能发展成为终末期肝病。目前,仍缺乏针对该病的治疗药物,建立动物模型研究很有必要。尽管已有多种不同种类的疾病模型,但仍没有一种能真正反映人类整个疾病谱的代表性的NAFLD模型。本文对目前应用的NAFLD模型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动物模型、2D细胞模型和3D肝脏模型及其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