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5-10
专家共识
述评
重视肝纤维化的诊断和评估
陆伦根
2020, 23(3):  305-30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01
摘要 ( 184 )   PDF (801KB) ( 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家论坛
基因测序技术的选用与检测报告解读
梁晨,段钟平,郑素军
2020, 23(3):  307-31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02
摘要 ( 196 )   PDF (886KB) ( 5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与评估
李文渊,李磊
2020, 23(3):  312-31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03
摘要 ( 208 )   PDF (872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性肝炎
酒精通过抑制肠上皮干细胞增殖损伤肠上皮的更新修复能力
王洪岩,徐有青,李鑫,徐睿玲,郭淑媛,付红梅,闫朝岐
2020, 23(3):  316-31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04
摘要 ( 204 )   PDF (4137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酒精对肠上皮干细胞(ISC)和肠上皮更新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9)和酒精处理组(n=9)。采用Gao-Binge法制备慢性酒精中毒模型。在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5-溴-2-脱氧脲苷(BrdU),分别在注射后2 h、24 h和72 h取小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和ISC特异性标志物Lgr5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比,酒精处理组小鼠小肠绒毛高度显著缩短、萎缩;酒精处理组小鼠ISC细胞Lgr5表达显著弱于对照组;酒精处理组小鼠每个肠隐窝BrdU阳性细胞数量为(3.50±0.65)个/肠隐窝,显著少于对照组【(7.90±1.08)个/肠隐窝,P<0.05】;在注射BrdU 后2 h、24 h和72 h,酒精处理组小鼠小肠BrdU阳性细胞迁移距离分别为(66.67±1.60)μm、(219.40±12.11)μm和(313.90±9.76)μm,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11.10±1.60)μm、(319.00±10.04)μm和(625.90±3.34)μm,P<0.05】。结论 酒精通过抑制ISC引起肠上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下降,从而损伤肠上皮的更新修复能力,导致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
稳定表达HBx的人肝细胞系7702的建立
庞丽君,石英,郭向华,乔录新,时红林,王珊珊,刘凯
2020, 23(3):  320-32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05
摘要 ( 169 )   PDF (1115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HBx表达载体,筛选可稳定表达HBx的人肝细胞(HL)-7702细胞系。 方法 采用RT-PCR法扩增HBx 基因片段,并将其连接至pIRES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pIRES-HBx重组质粒序列。然后,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验证重组质粒的正确性。最后,应用G418抗生素筛选稳定表达HBx的HL-7702细胞系。结果 经PCR扩增得到正确的HBx片段,成功构建pIRES-HBx质粒,将重组质粒转染HEK 293 细胞和HL-7702细胞均实现了HBx过量表达;经免疫荧光法鉴定,我们获得了稳定大量表达HBx的HL-7702细胞系。结论 成功构建的pIRES-HBx表达载体能在HL-7702细胞稳定表达HBx,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实验工具。
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保护作用以及机制研究
吴鹏波,宋琪,俞媛洁,郭一天,饶倩,柴红,谭诗云
2020, 23(3):  324-32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06
摘要 ( 491 )   PDF (2483KB) ( 8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以及保护机制。方法 体外用0.6 mmol/L 油酸诱导HepG2 细胞脂质沉积,建立NAFLD细胞模型。 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OA)、姜黄素对照组和姜黄素干预组。采用Bodipy493/503荧光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内脂滴分布,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使用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IL-6),采用DCFH-DA法检测HepG2细胞活性氧(ROS)生成量,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HepG2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和炎症相关蛋白Bcl-2、Bax、NF-κB、Caspase-3/9和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mCytc)。结果 与 Con组比,OA组 HepG2细胞脂质沉积明显增加,而姜黄素干预组细胞脂质沉积明显减少;OA组细胞线粒体明显损伤,而姜黄素干预组细胞线粒体损伤明显减轻;与Con组比,OA组 HepG2细胞上清液TNF-α和IL-6显著升高,而姜黄素干预组细胞上清TNF-α和IL-6明显降低;OA组HepG2细胞绿色荧光强度为(52.24±5.11)%,显著强于Con组【(6.71±2.31)%, P<0.05],而姜黄素干预的HepG2细胞绿色荧光强度降低; OA组 HepG2细胞凋亡率为(12.12±0.72)%,显著增高Con组【(2.04±0.57)%,P<0.05 ],而黄素干预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5.71±0.61)%,P<0.05】;与Con组比,OA组细胞Bax、NF-κB和cleaved-Caspase-3/9蛋白表达增强,而Bcl-2和mCytc表达减弱(P均<0.05),而姜黄素干预组细胞Bax、NF-κB和Caspase-3/9蛋白表达减弱,而mCytc和Bcl-2表达增强(P均<0.05)。结论 姜黄素可缓解NAFLD细胞脂肪变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有关。
柚皮素脂质体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唐晓飞,钟梦菊,沈海娟
2020, 23(3):  328-33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07
摘要 ( 260 )   PDF (1884KB) ( 5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柚皮素脂质体对高糖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柚皮素组、柚皮素脂质体Ⅰ组和柚皮素脂质体Ⅱ组。除对照组大鼠外,其余四组大鼠均采用高糖高脂饲料饲养建立模型,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柚皮素30 mg·kg-1·d-1、柚皮素脂质体20 mg·kg-1·d-1和柚皮素脂质体30 mg·kg-1·d-1腹腔注射,观察12 w。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Nrf2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Nrf2 mRNA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肝质量、血清TC、TG、ALT、AST、SOD、CAT和MDA水平分别为(547.6±19.8)g、(12.9±0.3)g、(1.2±0.2)mmol/L、(2.6±0.2)mmol/L、(69.8±5.3)U/L、(229.6±18.2)U/L、(29.9±6.4)U/L、(26.5±2.4)U/mg和(11.7±1.1)nmol/mL,而柚皮素组、柚皮素脂质体Ⅰ组和柚皮素脂质体Ⅱ组大鼠上述大部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仅SOD和CAT水平显著升高(P<0.05);柚皮素组、柚皮素脂质体Ⅰ组和柚皮素脂质体Ⅱ组大鼠肝组织Nrf2蛋白表达和Nrf2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结论 柚皮素脂质体可有效降低NAFLD大鼠血脂水平,促进SOD和CAT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有关。
卡托普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
唐新亚,侯森,焦营营
2020, 23(3):  332-33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08
摘要 ( 205 )   PDF (2768KB) ( 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卡托普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4只大鼠分为对照组16只(普通饲料喂养和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16只(高脂饲料和生理盐水灌胃)、卡托普利处理组16只和罗格列酮处理组16只。给药6 w后取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肝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E1(CYP2E1)mRNA水平及血清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 模型组肝细胞体积增大,见广泛性脂肪变性和细胞水肿,而卡托普利处理组大部分肝细胞排列正常,可见少量的脂肪变性,部分细胞水肿;卡托普利处理组血清AST、ALT、TC和TG水平分别为(94.1±15.6)U/L、(27.3±6.2)U/L、(1.4±0.2)mmol/L和(1.0±0.2)mmol/L,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34.4±35.1)U/L、(35.2±7.1)U/L、(1.8±0.4)mmol/L和(1.4±0.2)mmol/L,P<0.05】;卡托普利处理组肝湿重、肝指数和肝组织CYP2E1 mRNA水平分别为(11.7±2.1)g、(2.3±0.3)%和(1.8±0.2),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4.3±2.0)g、(2.6±0.2)%和(2.3±0.1),P<0.05】;卡托普利处理组血清MDA水平为(7.6±2.5)nmol/L,显著低于模型组【(12.1±2.6)nmol/L,P<0.05】,而血清GSH水平为(41.0±17.5)mg/L,显著高于模型组【(22.2±10.2)mg/L,P<0.05】。结论 卡托普利可有效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可能与纠正脂代谢紊乱、恢复肝功能、增强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关。
病毒性肝炎
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临床疗效初步研究
艾国,王鸣,朱纪玲,邢铭友
2020, 23(3):  336-33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09
摘要 ( 282 )   PDF (868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注射用 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62例,被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在对照组,给予护肝、降黄、抗病毒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AC静脉滴注,连续治疗6 w。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血清透明质酸(HA)和层黏连蛋白(LN)]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在治疗6 w末,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45.4±2.9)U/L和(74.3±8.7)U/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血清TBIL水平为(85.1±54.6)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PC-Ⅲ、IV-C、HA和LN水平分别为(87.1±15.8)μg/L、(74.5±15.2)μg/L 、(95.7±13.7)μg/L和(83.9±16.5)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分别为(15.1±2.8)μg/L、(5.2±2.9)μg/L和(13.7±0.9)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情控制率为87.1%,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NA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能降低血清胆红素和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减轻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方利娟,吴雄飞
2020, 23(3):  340-34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10
摘要 ( 199 )   PDF (942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应用恩替卡韦预防性治疗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HBV携带者合并肺结核患者16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2例。两组均接受4HREZ/4ER方案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结果 在治疗8周末,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44.2±1.1)U/L和(38.8±1.3)U/L,显著低于对照组【(81.7±1.5) U/L和(78.2±1.5) U/L,P<0.05】,血清HBV DNA全部阴转,而对照组仍保持在治疗前水平【(7.9±0.6)lg copies/mL,P<0.05】;在治疗8周末,观察组肺结核病灶显著吸收、吸收和痰菌阴转率分别为41.5%、42.7%和4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 4%、28.1%和34.2% (P<0.05);观察组外周血CD4+细胞、CD8+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分别为(39.5±3.1)%、(23.9±1.8)%和(1.7±0.2),与对照组的【(37.1±2.5)%、(26.3±1.3)%和(1.4±0.3),P<0.05】比,差异显著;观察组乏力、肝区不适、食欲减退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7%、2.4%、1.2%和1.2%,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9%、12.2%、4.9%和53.7%,P<0.05);在治疗3月末,观察组发生抗结核药物耐药、因肝损害被迫停用某些药物和终止抗结核治疗发生率分别为7.3%、4.7%和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12.2%和36.6%(P<0.05)。结论 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用恩替卡韦治疗能显著降低肝损害发生率,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和按计划进行,可能与抑制了病毒被激活,保持了正常的免疫监视功能,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抗结核持续进行,就不会或尽可能少地发生耐药菌株的出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分析
符垂师,张杰伟
2020, 23(3):  344-34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11
摘要 ( 142 )   PDF (874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肝病科就诊的42例CHC患儿被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分别接受重组干扰素α-1b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观察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38.1%、81.0%、90.5%和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7%、52.4%、69.1%和64.3%(P<0.05);在治疗4周、12周和48周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ALT复常率分别为59.5%、73.8%和83.3%,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47.6%、69.0%和81.0%,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患儿流感样症状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国产干扰素治疗组(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CHC近期疗效较好,但副反应较大,需要根据情况,及时处理,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自身免疫性肝病
雷公藤多甙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疗效及其对血清IL-17和CXCL10水平的影响
杜颖,姜志红,吴雅玲
2020, 23(3):  348-35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12
摘要 ( 172 )   PDF (867KB) ( 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雷公藤多甙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儿童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17(IL-17)和趋化因子10(CXC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AIH患儿5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给予对照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苷片口服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趋化因子8(CXCL8)和CXCL10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分别为(48.4±9.3)U/L和(61.2±12.5) U/L (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分别为[(59.3±7.6)U/L和(66.4±9.7)U/L (P<0.05)、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分别为(60.2±5.1)U/L和(75.7±6.4)U/L(P<0.05);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分别为(13.8±2.9)mg/L和(16.3±3.4)mg/L(P<0.05)、IgA水平分别为(2.4±0.3)mg/L和(2.9±0.5)mg/L(P<0.05)、IgM水平分别为(2.6±0.3)mg/L和(3.1±0.4)mg/L (P<0.05);血清IL-17水平分别为(6.8±0.7)ng/ml和(7.3±0.9)ng/ml (P<0.05)、CXCL8水平分别为(10.4±1.2)pg/ml和(13.8±1.6) pg/ml (P<0.05)、CXCL10水平分别为(16.3±2.5) pg/ml和(22.6±3.7)pg/m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与对照组的7.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异甘草酸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治疗儿童AIH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儿童和青少年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吴志敏,杨永煌,卞相丽
2020, 23(3):  352-35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13
摘要 ( 208 )   PDF (864KB) ( 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儿童和青少年AI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2015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和青少年AIH患者42例和健康儿童和青少年50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 AIH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为53.1(42.5,57.8)%,显著高于健康人,而CD14+T细胞百分比为62.2(40.1,76.8)%,显著低于健康人,而两组外周血CD8+T细胞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25.9(12.5,32.4)%对18.7(12.8,28.5)%,P>0.05);AIH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45RA、CD45RO、CCR3和CD28表达百分比分别为26.1(15.2,32.8)%、19.2(13.5,27.3)%、15.4(2.1,53.8)%和51.2(34.4,56.9)%,均显著高于健康人;AIH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CD45RA、CCR3和CD25表达百分比分别为18.0(14.1,26.8)%、1.2(0.5,3.2)%和0.6(0.3,7.8)%,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13.6(8.2,18.3)%、0.5(0.3,0.6)%和0.3(0.2,0.5)%, P<0.05],而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CD45RO表达百分比为2.7(2.3,4.8)%,显著低于健康人;AIH患者外周血CD14+T淋巴细胞表面CD45R0表达百分比为 34.7(16.3,57.8)%,显著低于健康人。结论 外周血CD4+、CD8+和CD14+T 细胞比例失衡及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异常与AIH患者发病或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肝组织炎症因子表达的变化
冯静,罗思剑,李靖,刘岚剑,邱国院,王翠,龚成丽
2020, 23(3):  356-35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14
摘要 ( 202 )   PDF (882KB) ( 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肝组织炎症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 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肝病科收治的AILD患者74例,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19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4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症(AIH/PBC OS)患者13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穿组织白介素-12(IL-12)、IL-17和干扰素-γ(IFN-γ)表达情况。结果 AIH、PBC和AIH-PBC OS患者血清ALT水平分别为(132.5±12.5)U/L、(40.1±8.4)U/L和(166.2±16.3)U/L,AST水平分别为(120.3±11.7)U/L、(52.8±5.6)U/L和(194.7±18.3)U/L,差异显著(P<0.05);血清ALP水平分别为(98.0±9.2)U/L、(323.5±30.9)U/L和(257.1±24.1)U/L,血清GGT水平分别为(49.1±4.7)U/L、(236.8±22.6)U/L和(376.7±35.5)U/L,差异显著(P<0.05);AIH、PBC和AIH-PBC OS组患者肝组织IL-12表达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5.8%、7.1%和15.4%,P>0.05),肝组织IL-17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73.7%、76.2%和76.9%,P<0.05),肝组织IFN-γ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68.4%、85.7%和76.9%,P<0.05);AIH患者血清抗肝肾微粒体I型抗体(LKM-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阳性率分别为21.1%和10.8%,均显著高于PBC组或AIH-PBC OS患者(分别为0.0%和0.0%,和0.0%和0.0%,P<0.05);PBC患者血清抗sp100抗体阳性率为19.0%,显著高于AIH组(0.0%)或AIH-PBC OS患者(7.7%,P<0.05);AIH-PBC OS组血清抗gp210抗体阳性率为38.5%,显著高于AIH组(0.0%,P<0.05),AIH-PBC OS组患者血清抗线粒体M2抗体(AMA-M2)阳性率为100.0%,显著高于AIH组(0.0%)或PBC组(73.8%,P<0.05);AIH患者血清ANA和SMA阳性率分别为94.7%和78.9%,显著高于PBC患者(分别为19.0%和19.0%,P<0.05)。结论 不同类型AILD患者血清自身抗体呈交叉阳性现象,肝组织炎性因子检测对鉴别诊断没有意义,常规肝功能指标仍对诊断起关键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运动处方应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
张亚男,范竹萍
2020, 23(3):  360-36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15
摘要 ( 216 )   PDF (862KB) ( 3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运动处方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 方法 纳入59例NAFLD患者,33例被分配到运动干预组,给予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26例为对照组,未进行特别的运动指导和监督。使用全套“健民4型国民体质测试”设备进行运动前后筛查。使用FibroTouch检测肝内脂肪含量和肝脏硬度。结果 在干预组,在干预三个月末,受试者体质量、体质指数、脂肪含量和腰围分别从(81.9±10.4) kg、(28.5±2.4)kg/m2、(25.4±4.9)kg和(92.2±6.5)cm下降至,肝脏脂肪受控衰减参数由(281.5±15.4)dB/m 下降至,而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 初步研究提示运用运动处方干预NAFLD患者,可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安全。
Hp根治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沈金勇,郭翔云,周辉,罗乐
2020, 23(3):  364-36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16
摘要 ( 181 )   PDF (871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根治治疗对Hp阳性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68例Hp阳性的NAFL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84例。给予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标准的Hp根治治疗。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白介素6(IL-6)和IL-8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在根治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Hp根除率为94.0%,而对照组无Hp转阴病例(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水平为(12.6±2.5)ng/L,显著低于对照组【(28.6±5.5)ng/L,P<0.05】,血清hs-CRP水平为(7.5±1.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14.6±2.6)mg/L,P<0.05】,血清IL-6水平为(12.5±2.3)ng/L,显著低于对照组【(29.6±5.4)ng/L,P<0.05】,和血清IL-8水平为(80.4±23.7)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45.2±38.1)ng/L,P<0.05】;观察组TC为(3.1±0.9)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4.8±0.7)mmol/L,P<0.05】,TG为(1.5±0.8)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9±0.7)mmol/L,P<0.05】,LDL-C为(0.9±0.4)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7±0.5)mmol/L,P<0.05】,而HDL-C为(2.4±0.3)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8±0.4)mmol/L,P<0.05】;观察组FINS为(16.0±5.2)μIU/ml,显著低于对照组【(19.0±6.4)μIU/ml,P<0.05】,HOMA-IR为(3.9±2.4),显著低于对照组【(4.4±3.1),P<0.05】。结论 根治Hp治疗对降低Hp阳性的NAFLD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和改善肝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sCD163和IL-1βmRN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方菊梅,张万里,陈怡发,刘黎明,黄庆勇
2020, 23(3):  368-37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17
摘要 ( 173 )   PDF (870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63(sCD163)和白介素(IL)1βmRN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NASH患者51例和健康人51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CD163、内脂素和脂联素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血清IL-1βmRNA水平。结果 NASH患者血糖(Glu)、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为(6.1±1.4)mmol/L、(3.6±1.1)mmol/L、(2.9±0.4)mmol/L和(6.1±0.6)mmol/L,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4.5±0.3)mmol/L、(2.5±0.9)mmol/L、(2.2±0.2)mmol/L和(4.5±0.3)mmol/L,P<0.05】;NASH患者血清sCD163、IL-1βmRNA、内脂素和脂联素水平分别为(70.7±10.4) ng/ml、(0.5±0.1)、(31.1±8.4)μg/ml和(6.8±1.3)μg/ml,与健康人【分别为(30.8±5.9) ng/ml、(0.1±0.2)、(15.9±2.6)μg/ml和(15.2±2.2)μg/ml,P<0.05】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NASH患者血清ALT、AST和GGT水平分别为(73.5±3.9)U/L、(62.7±2.8)U/L和(108.0±4.1)U/L,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33.5±3.9)U/L、(32.7±2.8)U/L和(48.0±4.1)U/L,P<0.05】。结论 NASH患者除了存在肝功能指标的异常和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外,还表现为血清血清sCD163、IL-1βmRNA和内脂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了解这些变化特征,可能对判断肝组织损伤程度和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钱锦,沈彤,汪泳
2020, 23(3):  372-37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18
摘要 ( 157 )   PDF (872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LSG)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LFD)患者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2016年5月~2018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减重中心收治的73例肥胖合并NALFD患者,接受LSG手术。随访半年。结果 在73例NAFLD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为(31.7±7.4)岁;术后半年体质量和体质指数(BMI)分别 为(89.0±16.4)Kg和(31.1±4.4) kg/m2,显著低于术前【分别为(120.0±23.5)kg和(42.2±6.7)kg/m2, P< 0.01)】;术后半年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分别为(28.6±11.3) U/L、(19.3±8.6) U/L、(67.2±15.8) U/L和(27.5±13.1) U/L,显著低于术前【分别为(61.4±23.2) U/L、(37.3±12.3) U/L、(83.2±21.3) U/L和(54.4±17.2) U/L,P< 0.01】;术后半年空腹血糖、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分别为(5.1±0.6)mmol/L、(1.0±0.5)mmol/L和(4.3±1.0)mmol/L,较术前【(6.0±1.7)mmol/L、(1.7±0.9)mmol/L和(4.7±1.6)mmol/L 】显著降低(P< 0.05)。结论 LSG手术可以显著降低肥胖伴NAFLD患者体质量,改善血清肝酶异常和糖脂代谢紊乱。
代谢综合征患儿肝前脂肪厚度和腰围变化
王丽君,靳广甫,王齐,吴丹,李素娟
2020, 23(3):  376-37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19
摘要 ( 169 )   PDF (869KB) ( 3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MS)儿童肝前脂肪厚度和腰围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健康体检儿童445例,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54例,MS 18例,对患儿和从373例健康儿童中配比选择54例,分别行超声检查,检测肝前脂肪厚度、腹内脂肪厚度、腰围和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IMT),并行血清检测。结果 MS患儿肝前脂肪厚度、腹内脂肪厚度和腰围分别为(1.6±0.2)cm、(4.4±1.5)cm 和(83.4±4.8)cm,显著大于健康儿童【分别为(1.3±0.4)cm、(3.4±1.5)cm和(76.8±5.3)cm,P < 0.05】或NAFLD儿童【分别为(1.4±0.3)cm、(3.5±1.6)cm和(80.3±5.0)cm,P < 0.05】;MS患儿胰岛素抵抗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收缩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5.9±1.6)、(1.8±0.2)mg/L、(136.5±14.0)mmHg和(2.6±0.8)mmol/L,显著大于健康儿童【分别为(3.5±1.7)、(1.4±0.2) mg/L、(110.8±12.7)mmHg和(1.7±0.5)mmol/L,P < 0.05】或NAFLD儿童【分别为(4.2±1.5)、(1.5±0.3)mg/L、(128.9±13.8)mmHg和(2.4±0.7)mmol/L,P < 0.05】,而MS患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1.3±0.5) mmol/L,显著低于健康儿童【(1.8±0.7)mmol/L,P < 0.05】或NAFLD儿童【1.4±0.5)mmol/L,P <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前脂肪厚度(95% CI =1.098-4.198,OR=2.147,P=0.026)、腰围(95% CI =1.395-4.523,OR =2.512,P=0.002)和腹内脂肪厚度(95% CI =1.332-5.958,OR =2.817,P=0.007)是M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使用超声检测肝前脂肪厚度简单易行,有助于诊断MS儿童,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肝衰竭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IFN-γ基因多态性分析
高朋彬,赵晓彦,王德华,秦浩,孟明辉,张建集,闫双缓,郑欢伟
2020, 23(3):  380-38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20
摘要 ( 167 )   PDF (869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 2017年5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6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IFN-γ基因多态性位点+874T/A和+2109A/G基因型,采用x2检验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IFN-γ基因SNP位点+874T/A和+2109A/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结果 在IFN-γ+874T/A位点,ACLF患者TT基因型为48.3%,显著低于健康人的56.7%,而AA基因型为31.7%,显著高于健康人的13.3%(P<0.05),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方面,ACLF患者T等位基因频率为58.3%,显著低于健康人的71.7%,而A等位基因频率为41.7%,显著高于健康人的28.3%(P<0.05);在IFN-γ+2109A/G位点,ACLF患者显性等位基因纯合子AA基因型频率为53.3%,显著低于健康人的66.7%,隐性等位基因纯合子GG基因型频率为2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P<0.05),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方面,ACLF患者A等位基因频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8.3%,而G等位基因频率为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N-γ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患者发生ACLF可能存在某种关系,其中IFN-γ基因+874T/A位点中的A等位基因和+2109A/G位点中的G等位基因可能是患者发生HBV-ACLF的风险等位基因,监测外周血IFN-γ基因多态性对及时准确地预测ACLF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浅探
罗凌,邓万玉,彭蕾,张振华,邹桂舟
2020, 23(3):  384-38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21
摘要 ( 186 )   PDF (904KB)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方法 2015年2月~2018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病科住院的肝衰竭患者47例,分别接受3次以上PE治疗。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在治疗12 w末,本组47例患者生存22例(46.8%),死亡25例;25例死亡患者年龄为(47.5±13.4)岁、基线MELD评分为(33.5±6.1)分、PTA为(23.8±10.1)%、APTT为(93.8±40.6)s,与22例生存患者比,差异显著,死亡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64.0%,显著高于生存组的27.3%(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和基线PTA是影响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经线性回归分析发现,PE术后TBIL下降与术前TBIL 水平呈正相关(r=0.866,P<0.05),首次PE术后PTA升高最显著(P<0.05)。结论 年龄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了解这些重要的指标对判断病情和及时地给予处理对改善预后很有帮助。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初步研究
宋玉,王芳
2020, 23(3):  388-39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22
摘要 ( 195 )   PDF (866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采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肝肾内科就诊的94例HBV-ACLF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血浆透析滤过(PDF)和PDF联合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采用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ECOG)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评价生活质量和肝功能状态。结果 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观察组生存率分别为72.3%和53.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9%和31.9%(P<0.05);在治疗24周末,34例观察组生存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为(35.8±3.9)g/L,显著高于25例对照组【(32.3±3.5)g/L,P<0.05】;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观察组ECOG评分≥2级发生率为26.5%和12.0%,显著低于对照组56.5%和40.0%(P<0.05);在治疗48周时,观察组MELD评分为(9.7±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1.4±1.5)分,P<0.05】。结论 采取PDF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HBV-ACLF患者可显著促进蛋白合成,降低病死率,提高ECOG评分。   
肝硬化
KDIGO和ICA标准诊断住ICU的肝硬化患者急性肾损伤效能研究
张铭,蒲琳,熊号峰,向攀,刘景院
2020, 23(3):  392-39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23
摘要 ( 188 )   PDF (944KB) ( 3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急性肾损伤(AKI)在肝硬化患者中普遍存在,会导致病死率明显升高。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KDIGO)标准具有很高的预后预测能力,但是最近国际腹水俱乐部(ICA)提出了一项新的诊断AKI标准。本研究比较了这两种标准诊断AKI及其预测预后的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5年收治的245例入住ICU的肝硬化患者,收集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和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不同AKI标准对预后的预测能力和拟合优度。结果 本组住院死亡156例(63.7%);根据KDIGO和ICA标准,AKI发生率分别为63.7%和58.4%;AKI和尿量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KDIGO标准(OR=1.703)的OR值比ICA标准(OR=1.547)更高;KDIGO标准和ICA标准预测死亡的AUROC分别为0.762和0.708,差异显著(P=0.014)。 结论 KDIGO标准比ICA标准预测入住ICU的肝硬化患者住院死亡的能力更强。
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价值分析
康晓,俞力,王蕾,霍江波,黄莉
2020, 23(3):  397-40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24
摘要 ( 186 )   PDF (874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内镜检查( EUS )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 EV )和胃底静脉曲张( GV )的价值。方法 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消化科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9例(Child A级22例,B级45例和C级22例),常规行胃镜和EUS检查。结果 经常规胃镜检查,EV 检出率为46.1%,显著高于EUS检查的28.1%(P<0.05),而GV检出率为30.3%,显著低于EUS检查的39.3%(P<0.05);在Child B级和C级患者,EUS检出EV分别为24.4%和50.0%,显著低于普通胃镜检出的42.2%和81.8%(P<0.05),而在Child B级患者,EUS对GV检出率为37.8%,显著高于普通胃镜检查的22.2%(P<0.05);EUS检出食管和胃底静脉直径分别为(7.0±0.7)mm和(6.8±0.6)mm,与普通胃镜检出的【(7.1±0.6)mm和(7.1±0.6) mm, P>0.05】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尽管普通胃镜是诊断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的金标准,但EUS检查可作为较好的补充手段,尤其在发现GV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热那特·克力木,吐尔干艾力·阿吉,邵英梅
2020, 23(3):  401-40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25
摘要 ( 153 )   PDF (874KB) ( 3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我院肝胆包虫科治疗的160例肝硬化患者,分析比较PVT组与未发生PVT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分析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PVT患者腹痛、腹水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计数显著高于80例未发生PVT组(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PLT计数、糖尿病史和脾切除史为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PVT患者以HGB、PLT、WBC为主要实验室表现,以腹水、下消化道出血、肝功异常为主要临床症状。PLT、糖尿病史和脾切除史为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醒脑静治疗肝性脑病患者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孙会卿,张淑凤,崔士兰,韩仙芝
2020, 23(3):  405-40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26
摘要 ( 195 )   PDF (874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醒脑静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HE)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HE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醒脑静或醒脑静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静脉滴注,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应用数字连接试验(NCT)、数字符号试验(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 在治疗2周末,观察组病死率为1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5%(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为(28.1±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2.1±2.8)分,P<0.05】,HDS评分为(27.7±2.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9.0±2.1)分,P<0.05】,DS评分为(60.7±1.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3.1±4.0)分,P<0.05】,而NCT用时为(51.6±5.9)s,显著短于对照组【(62.4±6.5)s,P<0.05】;观察组血清IL-6水平为(11.8±0.9)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4.9±1.0)ng/L,P<0.05】,血清CRP水平为(13.6±1.7)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5.5±1.9)ng/L,P<0.05】,血清TNF-α水平为(12.0±1.0)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5.9±1.2)ng/L,P<0.05】;观察组血氨(NH3)水平为(54.9±5.6)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85.3±8.7)μmol/L,P<0.05】,而两组血清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醒脑静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HE患者有一定的效果,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可降低近期病死率,可能与有效地抑制了机体的炎症反应,降低血NH3水平有关,其远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研究
韩东,彭经纬,谢辉晋
2020, 23(3):  409-41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27
摘要 ( 151 )   PDF (867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栓(PVT)的预测措施。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3月我院肝胆外科诊治的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患者60例,均接受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将患者分成A组和B组。在B组,当出现抗凝指针时给予低分子肝素短期抗凝治疗。使用彩超检查门脉指标和诊断PVT形成。结果 术后,在B组30例患者中有20例(66.7%)接受了短期抗凝治疗;在术后3 w末,超声检查发现PVT患者15例(25.0%),其中A组11例(36.7%),显著高于B组的4例【(13.3%),P<0.05】;血栓形成组门静脉直径为(1.5±0.3)cm,与无血栓形成组比,无显著性差异【(1.4±0.2)cm,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为(12.3±1.4)cm/s,显著低于无血栓形成组【(14.5±1.7)cm/s,P<0.05】;血栓形成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血栓形成组(P<0.05);血栓形成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为(142.6±58.9)×109/L,显著高于无血栓形成组【(91.4±52.4)×109/L,P<0.05】。结论 在采取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患者时,需警惕术后PVT的形成。对术后血小板计数急剧升高、血清D-二聚体显著升高和门脉血流减慢的患者应该及时给予抗凝治疗。
肝癌
基于多数据库分析肝细胞癌组织FAM49B基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崔喆,徐兰
2020, 23(3):  413-41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28
摘要 ( 217 )   PDF (3874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多数据库分析肝细胞癌(HCC)组织FAM49B基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Oncomine和GEPIA数据库分析HCC组织与正常肝组织FAM49B基因水平,从TCGA获取临床病例资料,应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不同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的HCC组织FAM49B基因水平的异同。自Kaplan 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不同FAM49B基因水平的HCC患者预后的异同,自MethHC数据库分析FAM49B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与FAM49B相互作用的蛋白网络,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预测FAM49B在HCC发病过程中可能的信号调控通路。结果 对Oncomine和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HCC组织FAM49B基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均<0.01);不同性别(P=0.001)、有无肝硬化(P=0.003)、不同肿瘤分化程度(P=0.004)的HCC组织FAM49B基因水平显著不同,而不同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学分期、甲胎蛋白水平和有无脉管侵犯者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与FAM49B低水平患者比,FAM49B高水平患者总体生存期显著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HR=1.8,P=0.0012);与正常肝组织相比,HCC组织FAM49B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P<0.005);与FAM49B相互作用的蛋白有SERPINA1、ISLR和FERMT3;在FAM49B mRNA高水平组织富集到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节自噬和P53信号通路等相关基因集(P均<0.05)。结论 FAM49B在HCC组织呈高水平,其基因水平与HCC恶性程度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可能作为癌基因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有望成为HCC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新靶点。
影像学检查评估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残余肿瘤活性价值研究
吴杰,谢丽响,修金
2020, 23(3):  419-42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29
摘要 ( 239 )   PDF (1282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US)、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评估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在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术后肿瘤活性的价值。方法 2015年3月~2019年1月我院放射介入科行TACE治疗的60例PLC患者,术后3~5周行 US、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判US、CT和MRI对残余病灶活性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在60例PLC患者,术后DSA 检测出72个病灶,以此为金标准,结果MRI检出65个(90.3%)病灶,US检出34个(47.2%)病灶,CT检出55个(76.4%)病灶,提示US检出率最低(P<0.05);MRI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7.5%、95.8%和83.3%,而US检出分别为41.6%、97.9%和39.5%,CT检出分别为75.0%、89.5%和64.5%,提示MRI检出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显著高于US或CT检查(P<0.05),而三种方法检出的特异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介入手术治疗后,需采用影像学方法检查及时评估残余肿瘤活性,以决定后期治疗,以MRI检查的效能最好,但其费用可能较高。
CT增强纹理技术对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肿瘤短期进展的预测价值
徐学清,李炳超,冯铠莉
2020, 23(3):  423-42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30
摘要 ( 188 )   PDF (2409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CT增强纹理分析技术对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短期进展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70例PLC患者,接受TACE治疗和上腹部CT增强检查随访。运用CT增强纹理技术分析CT轴位增强图像,勾画肿瘤边界,逐层获取两组纹理分析均数、熵值、偏度、峰度和不均匀度。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上述纹理参数对TACE术后患者短期肿瘤进展风险。结果 本组在TACE治疗后6个月内肿瘤局灶性进展40例,无局灶性进展30例;局灶性进展组CT均数为20553.8±4094.5,显著低于无进展组(23407.3±4634.3,P<0.05);局灶性进展组熵值和不均匀度分别为4.2±0.3和0.26±0.12,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3.8±0.2)和(0.18±0.08),P<0.05】,而两组偏度和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肿瘤CT均数、熵值和不均匀度预测TACE术后短期肿瘤进展风险均有一定的价值,其AUC分别为0.785、0.694和0.761。结论 CT增强纹理分析技术对经TACE术治疗的PLC患者肿瘤短期进展风险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临床可考虑应用。
荧光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常规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HCC患者效果比较
王亮亮,杨波,张卫国
2020, 23(3):  427-43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31
摘要 ( 195 )   PDF (1582KB) ( 3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荧光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常规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48例HCC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74例,分别行荧光腹腔镜肝切除术和常规腹腔镜肝切除术。随访3年。结果 观察组切缘肿瘤细胞阳性率为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5%(x2=5.804,P=0.016);两组围术期胸腔积液、发热、切口感染、胆漏和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 m、1 a和2 a生存率分别为98.6%、94.6%和90.5%,与对照组的95.9%、93.2%和86.5%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3 a生存率为8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3%(P<0.05);观察组3 a肿瘤复发率为2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3%(P<0.05)。结论 与常规腹腔镜肝切除术比,采用荧光腹腔镜肝切除术能实现肿瘤切缘的可视化,保证肿瘤切缘安全,有利于提高HCC患者生存率。
肝转移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表现分析
曹东明,景香香,林运旺
2020, 23(3):  431-43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32
摘要 ( 398 )   PDF (1721KB)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肝转移癌患者肝内病灶超声造影(CEUS)增强模式。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诊治的肝转移癌患者76例,经手术或病灶活检病理学检查诊断,行CEUS和CT增强扫描检查,根据病灶在CT扫描肝动脉期表现为低密度灶者称为乏血供病灶,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灶者为富血供病灶。结果 本组肝转移癌的原发灶包括结肠癌50例(65.8%)、乳腺癌7例(9.2%)、肺癌5例(6.6%)、胃癌5例(6.6%)、胰腺癌4例(5.3%)、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3.9%)、卵巢癌2例(2.6%);乏血供组肝转移癌来自结肠癌、肺癌、胃癌、胰腺癌和卵巢癌,富血供组肝转移癌来自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乳腺癌;CEUS动脉期成像表现为高增强、局部高增强、同步等增强和不均匀低增强。乏血供组108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增强、局部高增强、同步等增强和不均匀低增强发生率分别为52.8%、35.2%、3.7%和8.3%,与富血供组24个病灶的87.5%、12.5%、0.0%和0.0%比,差异显著(P<0.05);乏血供组病灶门脉期呈低增强和等增强发生率为分别为99.1%和0.9%,延迟期呈低增强和等增强发生率分别为99.1%和0.9%,与富血供组比,差异显著(分别为70.8%、29.2%、79.2%和20.8%,P<0.05);乏血供组病灶增强时间和病灶达峰时间分别为(17.6±3.8)s和(23.0±4.8)s,显著长于富血供组【分别为(15.2±2.9)s和(19.8±5.9)s,P<0.05],而病灶增强廓清时间为(41.1±23.4)s,显著短于富血供组。结论 肝转移癌以乏血供病灶为主,常见的CEUS动脉期增强模式为短暂均匀强化后快速廓清,找到原发病灶有助于对肝内病灶的定性。
肝脓肿
肝脓肿患者超声造影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
兰方荣,洪可
2020, 23(3):  435-43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33
摘要 ( 351 )   PDF (2172KB) ( 5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肝脓肿患者超声造影(CEUS)检查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2016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肝脓肿患者,行常规二维超声和CEUS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以穿刺治疗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EUS和常规二维超声诊断肝脓肿病灶的一致性。结果 在120例患者中,脓肿炎性期22例,脓肿形成初期42例和脓肿形成期56例;常规二维超声检出107例(89.2%),其中脓肿炎性期和脓肿形成初期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或规则病灶,病灶边界不清晰或清晰,病灶内未见液性暗区,可见血流信号,脓肿形成期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或规则病灶,病灶边界不清晰或清晰,病灶内见液性暗区,无血流信号;CEUS检出肝脓肿117例(95.0%),其中脓肿炎性期和脓肿形成初期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动脉期高增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低增强,显示范围较常规超声明显增大,脓肿形成期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动脉期高增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低增强现象减少,显示范围较常规超声明显增大;CEUS诊断肝脓肿病灶的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76.9%,阳性预测值为89.7%,阴性预测值为33.3%,Kappa值为0.88。结论 不同病程的肝脓肿CEUS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其诊断肝脓肿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均较高,在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以考虑应用。
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罗羽鸥,杨晓玲,李川
2020, 23(3):  439-44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34
摘要 ( 213 )   PDF (1313KB) ( 3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肝移植术治疗患者312例,根据肝功能、胆道造影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术后ITBL的发生,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312例接受肝移植术患者原发疾病以原发性肝癌为主(占45.8%),术后发生ITBL者37例(11.9%);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入血浆的量(OR=1.2,P=0.01)、术后1周肝动脉阻力指数(RI,OR=8.9,P=0.03)、急性排斥反应(OR=7.0,P=0.02)、冷缺血时间≥11.5 h(OR=1.1,P=0.01)为影响患者发生ITBL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肝移植术后患者易发生ITBL,需针对诱发因素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处理,以提高肝移植效果。
胆石症
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研究
陈显宇,何川
2020, 23(3):  443-44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35
摘要 ( 187 )   PDF (867KB) ( 3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镇痛和镇静的效果。方法 2015年7月~2019年5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2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24例和观察组124例。在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时,观察组在麻醉诱导插管前1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滴注,再以0.25 μg·kg-1·h-1静脉滴注至手术完毕。在麻醉诱导期间,给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和丙泊酚静脉滴注,在麻醉维持期间持续给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后除不应用右美托咪定外,其他麻醉用药同观察组。采用疼痛数字等级评分量表(NRS)和Ramsay镇静评分量表进行镇痛和镇静效果评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微量法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在术后2 h、6 h和12 h,观察组NRS动态评分分别为(2.5±0.7)分、(2.8±1.3)分和(2.6±1.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1±0.6)分、(3.3±0.8)分和(3.9±0.9)分,P<0.05】,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2.7±0.8)分、(2.7±1.0)分和(2.9±1.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0.6)分、(1.9±0.5)分和(2.1±0.4)分,P<0.05】;在术后5 h,观察组血清SOD水平为(90.4±10.5) U/mL,显著高于对照组【(82.6±9.8) U/mL,P<0.05】,血清T-AOC水平为(15.3±2.4) U/mL,显著高于对照组【(12.2±2.0) U/mL,P<0.05】,而血清MDA水平为(3.2±0.6) mmol/mL,显著低于对照组【(4.5±0.8) mmol/mL,P<0.05】; 观察组苏醒后恶心、呕吐和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例(2.4%),而对照组为2例(1.6%,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能显著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镇痛和镇静效果,降低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反应。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疗效分析
李蔚,王锡斌,崔卫东,杨青,刘会苗,杨金雨,王锡斌
2020, 23(3):  447-45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36
摘要 ( 196 )   PDF (864KB) ( 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018年11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78例AOSC患者,被随机分为开腹组(n=39)和PTCD(n=39),分别采取开腹手术和在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结果 PTCD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89.7±7.5)min、(26.3±2.4)ml、(8.8±1.0)d和(9.7±1.5)d,均显著少于或短于开腹组【分别为(120.8±10.6)min、(40.4±4.3)ml、(13.2±2.9)d和(18.6±3.8)d,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PTCD治疗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白介素-6、白介素-4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5.9±0.8)ng/L、(87.8±7.4)ng/L、(14.7±1.5)ng/L和(2.1±0.5)mg/L,均显著低于开腹组【分别为(8.9±1.2)ng/L、(102.9±11.3)ng/L、(22.4±2.1)ng/L和(3.1±0.7)mg/L,P<0.05】;PTCD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5.1%对23.1%,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AOSC患者可有效改善手术相关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引起机体炎症反应较轻有关。
短篇论著
双环醇治疗EB病毒肝炎儿童疗效分析
王云花,马丹,马利敏,刘明强
2020, 23(3):  451-45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37
摘要 ( 141 )   PDF (826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双环醇治疗EB病毒肝炎儿童的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EB病毒肝炎儿童3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83例,分别给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或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双环醇治疗4周。采用Real-time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EBV DNA。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联合组儿童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26.65±3.92)U/L和(29.17±3.76)U/L,显著低于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组【分别为(32.87±3.23)U/L和(34.97±3.55)U/L,P<0.05】;血清透明质酸和层连蛋白水平分别为(59.51±2.04)μg/L和(60.84±3.96)μg/L,显著低于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组【分别为(78.84±3.51)μg/L和(111.44±13.11)μg/L,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EBV DNA阳性,在1.45±0.14×104 copies/ml水平,治疗后均转阴,在5.16±0.04×103 copies/ml水平以下。结论 应用双环醇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所致肝损害可能加速病情康复,缩短病期。
综述
中西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进展
朱步坤,李刚,张玮
2020, 23(3):  453-45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3.038
摘要 ( 181 )   PDF (6923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肝脏疾病的研究热点之一。西医治疗有明确的疗效,但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让患者有更多的获益,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可以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提高西药的应答率,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本文就当前西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以为临床提供可参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