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3-10
专家论坛
Wilson’s病影像学特征*
王儒阳, 吴思嘉, 佟静, 李异玲
2020, 23(2):  159-16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03
摘要 ( 147 )   PDF (881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性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肝组织与脂质代谢相关基因FAS、ACC和SREBP-1水平分析*
张猛, 陈晹, 刘娇, 李叶晟, 黄杨卿
2020, 23(2):  163-16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04
摘要 ( 259 )   PDF (1674KB) ( 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肝组织脂质代谢相关基因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20小鼠,构建小鼠NAFLD动物模型,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H) 和甘油三酯(TG)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基因变化。结果 10只NAFLD模型小鼠肝细胞排列不整齐,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NAFLD模型小鼠血清TG和TCH水平分别为(0.63±0.13)mmol/L和(7.23±0.7)mmol/L,显著高于10只对照组[(0.28±0.06)mmol/L和(2.78±0.6)mmol/L,P<0.001];在实验24 w末,NAFLD组小鼠肝组织FAS 和SREBP-1 mRNA水平分别为(3.9±1.1)和(1.8±0.7),对照组则分别为【(1.0±0.3)和(1.0±0.4),FAS: t = 6.231, P<0.001; SREBP-1: t =2.431, P =0.035】,差异显著,而NAFLD组小鼠肝组织ACC mRNA水平为(1.2±0.5),与对照组【(1.0±0.4), t=0.765, P=0.462】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NAFLD模型小鼠肝组织与脂质代谢相关基因显著上调,为进一步研究NAFLD的发生发展机制奠定了基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组织Vaspin表达及其意义探讨*
姜佳丽, 李莉, 赵菲, 钟乐萍, 郭子皓, 张川, 展玉涛
2020, 23(2):  167-17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05
摘要 ( 190 )   PDF (4138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和体外培养的脂肪变性肝细胞Vaspin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12只SD健康雄性大鼠分为模型组6只和对照组6只,分别采用Lieber-DeCarli 液体高脂饮食和标准饮食饲养7 w,建立模型或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Vaspin表达。采用油酸诱导法体外培养建立HepG2细胞脂肪变性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Vaspin蛋白表达。结果 病理学检查提示脂肪变动物模型制备成功,表现为模型组肝细胞肿胀,细胞质内可见较多脂滴;模型组肝组织Vaspin表达增强,主要分布于脂滴周围;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脂肪变性肝细胞和对照组细胞Vaspin/GAPDH表达分别为(0.49±0.70)和(0.68±0.40),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在NAFLD动物肝组织和体外培养的脂肪变性肝细胞Vaspin表达增强,可能通过影响脂滴形成而参与了NAFLD的发病。
慢病毒介导miR-203过表达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黄橘村, 胡东辉, 张建军, 田德英
2020, 23(2):  171-17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06
摘要 ( 177 )   PDF (1495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miR-203对酒精性肝病(ALD)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LD组(A组)、NC-miRNA/ALD组(B组)和miR-203/ALD组(C组)。将慢病毒质粒经尾静脉注射感染大鼠,并采用酒精饮料喂养法建立ALD模型,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miR-203水平,常规行病理学检查,评估大鼠肝组织损伤情况。使用市售试剂盒检测大鼠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IL-1β和NF-κB蛋白表达。结果 在建模8 w末,C组大鼠肝组织miR-203水平为(2.8±0.1),显著高于B组【(1.3±0.5),P<0.05】;C组动物血清AST、ALT和TBIL水平分别为(89.5±7.9)U/L、(38.5±10.1)U/L和(27.8±5.1)μmol/L,显著低于B组【(162.8±16.5)U/L、(69.6±7.5)U/L和(54.9±7.8)μmol/L,P<0.05】;C组肝组织匀浆SOD和CAT水平分别为(57.6±11.4)U/mg和(54.6±9.9)U/mg,显著高于B组【(41.6±7.6)U/mg和(45.7±6.0)U/mg,P<0.05】,而MDA水平为(2.8±0.1)nmol/g,显著低于B组【(5.0±0.2)nmol/g,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C组肝组织IL-1β蛋白和NF-κB表达分别为(0.7±0.2)和(0.3±0.1),显著低于B组【(1.2±0.3)和(1.0±0.2),P<0.05】。结论 miR-203过表达对ALD大鼠肝损伤起到了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增强了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NK细胞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G1表达及其对NK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
殷智颖, 张野, 徐土炳
2020, 23(2):  175-17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07
摘要 ( 151 )   PDF (1061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HB患者外周血NK细胞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亚家族G成员1(KLRG1)表达的变化以及其对NK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120例CHB患者和120例健康体检者,抽取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KLRG1+ NK细胞和分泌γ-干扰素的NK细胞百分率,体外检测NK细胞对LX-2细胞的杀伤力。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NK细胞百分率为(17.2±7.7)%,显著高于对照组 [(11.3±6.9)%,t=9.85,P=0.01】, KLRG1+NK细胞百分率为(52.2±20.3)%,显著高于对照组 【(30.3±16.9)%,t=6.57,P=0.01】,分泌IFN-γ的NK细胞百分率为(14.6±3.8)%,显著低于对照组【(42.5±9.5)%,t=11.24,P=0.01】;CHB患者外周血NK细胞CD38、CD69、HLA-DR和TRAIL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P=0.015,P=0.025,P=0.019);CHB患者NK细胞诱导LX-2细胞发生早期凋亡率为11.5% (6.6%~13.7%),晚期凋亡率为7.2% (5.1%~8.5%),与对照组的15.4% (11.5%~24.3%)和13.5% (8.1%~20.4%) 比,显著降低 (U=6.50, P=0.025;U=2.02,P=0.002) 。结论 CHB患者NK细胞表达KLRG1增强,通过减少分泌INF-γ而导致其杀伤功能减弱,可能系造成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妊娠中期应用替比夫定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病毒载量及其阻断母婴传播效果分析*
范凌, 杨军, 纪风兵, 周琴
2020, 23(2):  179-18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08
摘要 ( 163 )   PDF (880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妊娠中期应用替比夫定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病毒载量,观察其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就诊的60例妊娠中期HBV携带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在妊娠6个月时,给予观察组替比夫定口服,直至分娩结束后1周,对照组孕妇不接受抗病毒治疗。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常规注射重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和IL-6水平。HBsAg)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HBV D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娩前,观察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3.7±0.7)lg 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7.8±1.0)lg copies/mL,P<0.05】;分娩后,观察组血清IL-2水平为(20.6±2.7)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5.7±1.3)pg/mL,P<0.05】,血清IL-4水平为(19.7±1.5)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30.6±2.8)pg/mL,P<0.05】,血清IL-6水平为(21.5±4.2)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29.7±5.1)pg/mL,P<0.05】;两组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和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新生儿6月龄和1岁时,观察组无HBV感染病例,而在对照组有1例(3.3%)患儿感染。结论 在妊娠中期给予携带HBV孕妇替比夫定治疗可阻断HBV母婴传播,且对婴儿无不良影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铁调素和铁代谢指标及体外HBV转染Huh7细胞铁调素水平变化*
王兆飞, 管世鹤, 陈礼文, 王琴, 杨凯, 张浩, 候舒文, 潘正兰, 段元丽
2020, 23(2):  183-18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09
摘要 ( 200 )   PDF (1085KB) ( 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和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并在体外观察HBV转染肿瘤细胞Hepc表达的变化。方法 在71例CHB患者和24例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epc水平,使用全自动蛋白分析仪检测血清铁(SI)、铁蛋白(Ferr)和转铁蛋白(Tf)水平。使用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IL-6水平。构建HBV感染Huh7细胞模型,分别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Hepc表达情况。结果 与健康人比较,CHB组血清SI、Ferr、IL-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 (TBIL)水平均显著升高,Hepc、Tf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白蛋白(ALB)显著降低(P<0.05);转染细胞24 h,Hepc mRNA相对水平为(5.21±0.43),空白对照细胞的(0.73±0.14)显著升高(P<0.05),在转染48 h,细胞Hepc mRNA水平为(8.45±0.61),较空白对照的(1.16±0.17)显著升高(P<0.05);在质粒转染48 h后,细胞Hepc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78±0.08),较空白对照的(0.41±0.02)显著升高(P<0.05)。结论 检测铁调素及其铁代谢相关指标有助于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适当予以铁调素或者其相应内源性激活剂针对性地治疗铁超载CHB患者,是否可应用于临床,值得期待。
思维导图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中应用价值研究*
周翠梅, 胡立芬, 李家斌, 储雪琴, 郜玉峰
2020, 23(2):  187-19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10
摘要 ( 186 )   PDF (1105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应用思维导图健康教育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诊治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5月我科收治的CHB患者80例,被分成两组,每组40例。成立研究小组,制定针对CHB的思维导图。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对观察组患者按照针对CHB的思维导图进行健康教育。采用自我管理能力测定简表(ESCA)进行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采用Morisky 用药依从性量表-8(MMAS-8)中文版问卷进行治疗依从性评价。结果 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理能力总分、自理技能、自理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得分分别为(106.3±5.3)分、(21.8±3.8)分、(22.0±2.2)分、(27.5±1.5)分和(35.0±1.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5±3.5)分、(20.9±2.1)分、(21.0±1.8)分、(24.5±1.7)分和(27.2±2.1)分,P<0.05];在出院后12周末,观察组治疗依从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5%(P<0.05)。结论 对CHB患者实施思维导图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CHB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索磷布韦和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2、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近期疗效和耐受性观察*
张晓伟, 钟蕊
2020, 23(2):  191-19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11
摘要 ( 175 )   PDF (882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应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2、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4月收治的58例基因2、3型CHC患者,采用抽签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29例。给予对照组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观察组接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HCV基因分型。结果 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和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分别为72.4%和8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8%和65.5%(P<0.05);在治疗4周末,观察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5.8±2.1)×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3.7±1.9)×109/L,P<0.05】;在治疗12周结束时,观察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4±0.4)×109/L和(99.60±24.2)×109/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0.9)×109/L和(82.01±14.8)×109/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终止治疗情况。结论 应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2、3型CHC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值得进一步观察。
HFE基因多态性检测判断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疾病活动的价值*
刘亿军, 段舒馨, 游春芳, 龚科
2020, 23(2):  195-19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12
摘要 ( 159 )   PDF (878KB)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候选基因HFE多态性检测判断CHC疾病活动的价值。方法 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257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病毒感染者131例和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126例。采用酶结合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铁蛋白(SF)水平,使用ABIPrismsTM-79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和TaqMan-MGB荧光探针,以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FE基因rs2071303和rs9366637位点基因型。结果 病毒感染者SF水平为(97.5±4.1)μg/L,显著低于CHC患者【(202.1±24.5)μg/L,P<0.05】,血清ALT水平为(34.0±4.5)U/L,显著低于CHC患者【(88.4±5.6)U/L,P<0.05】,AST为(37.5±4.2)U/L,显著低于CHC患者【(70.0±5.4)U/L,P<0.05】;病毒感染者HCV基因非Ⅰb型频率为29.8%,显著高于CHC患者13.5%(P<0.05),病毒感染者HCV基因型中混合型频率为9.1%,显著低于CHC患者的21.4%(P<0.05);病毒感染者rs2071303位点GG基因型患者SF水平为(97.6±4.2)μg/L,显著低于CHC患者【(199.5±45.4)μg/L,P<0.05】,GA基因型SF水平为(97.6±4.1)μg/L,显著低于CHC患者【(207.5±34.7)μg/L,P<0.05】,AA基因型SF水平为(96.7±3.7)μg/L,显著低于CHC患者【(198.0±44.8)μg/L,P<0.05】;病毒感染者rs9366637位点TT基因型患者SF水平为(97.4±4.0)μg/L,显著低于CHC患者【(206.4±35.6)μg/L,P<0.05】,TC基因型SF水平为(97.2±4.0)μg/L,显著低于CHC患者【(208.5±34.0)μg/L,P<0.05】,CC基因型SF水平为(99.1±4.5)μg/L,显著低于CHC患者【(178.5±58.6)μg/L,P<0.05】;病毒感染者rs2071303位点AA基因型频率为13.7%,显著低于CHC患者的21.4%(P<0.05),病毒感染者AC单倍型频率为3.1%,显著低于CHC患者的8.3%(P<0.05)。结论 HFE基因多态性与CHC疾病活动密切相关,临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IL-6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探讨*
叶晓贤, 杨丽, 雷丽
2020, 23(2):  199-20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13
摘要 ( 140 )   PDF (882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白细胞介素-6(IL-6)预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风险的价值。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9月在我院行体检的健康人群658名,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658名体检人群中,随访发现86例(13.1%)发生NAFLD;NAFLD患者BMI为(26.4±2.5)kg/m2,显著大于572例健康人[(21.3±2.6) kg/m2,P<0.05];NAFLD患者血清ALT、AST和GGT水平分别为(55.1±7.2)U/L、(63.1±9.3)U/L和(73.6±6.2)U/L,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23.5±6.3)U/L、(21.7±4.4)U/L和(25.1±6.4)U/L,P<0.05];NAFLD患者血TG、LDL-C、FPG和2hPG分别为(2.5±1.1)mmol/L、(1.1±0.2)mmol/L、(5.8±1.0)mmol/L 和(7.6±2.3)mmol/L,与健康人[分别为(1.2±0.3)mmol/L、(1.4±0.3)mmol/L、(5.0±0.8)mmol/L 和(6.6±2.1)mmol/L,P<0.05]比,差异显著;NAFLD患者血清HbA1c为(6.0±0.9)%,显著高于健康人[(5.0±0.6)%,P<0.05],NAFLD患者血清IL-6水平为(13.3±4.2)ng/L,显著高于健康人[(3.1±0.8)ng/L,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OR=1.355,95%CI:1.121~2.315)和IL-6(OR=1.368,95%CI:1.056~2.685)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HbA1c和IL-6异常升高对NAFLD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利拉鲁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贾晨, 张涛, 王浩, 戚凤君
2020, 23(2):  203-20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14
摘要 ( 175 )   PDF (888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利拉鲁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NAFLD合并T2DM患者90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分别给予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12周。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2hP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使用高分辨超声诊断仪检测肱动脉内径变化,记录血管舒张内径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T1)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血管达最大内径所需的时间(T2),计算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R)和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N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 层粘连蛋白(LN)、 IV型胶原(CIV)和 III型前胶原(PIIIP)。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FPG分别为(7.3±1.9)mmol/L对(8.6±1.8)mmol/L,2hPPG分别为(9.8±2.3)mmol/L对(11.4±2.2)mmol/L,HbA1c水平分别为(7.2±1.0)%对(8.3±1.2)%,差异显著(P<0.05);血清TC分别为(4.8±0.9)mmol/L对(5.6±1.2)mmol/L、TG分别为(1.5±0.4)mmol/L对(2.0±0.6)mmol/L、LDL-C分别为(2.0±0.6)mmol/L对(2.9±0.7)mmol/L和HDL-C分别为(1.6±0.3)mmol/L对(1.3±0.2)mmol/L,差异显著(P<0.05);T1分别为(56.1±6.5)s对(62.9±5.8)s,EDR分别为(7.8±1.0)%对(5.2±0.8)%和END分别为(21.3±2.9)%对(17.2±2.5)%,差异显著(P<0.05);血清HA分别为(70.3±9.2)ng/ml对(85.9±10.3)ng/ml, CIV分别为(50.2±0.7)ng/ml对(67.3±0.9)ng/ml和PIIIP分别为(6.2±0.6)ng/ml对(8.3±0.5)ng/ml,差异显著(P<0.05)。结论 应用利拉鲁肽治疗NAFLD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能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纠正脂代谢紊乱,对预防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可能有益。
NAFLD合并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刘继国, 窦翠云, 程广玲
2020, 23(2):  207-21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15
摘要 ( 147 )   PDF (889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7年4月~2019年3月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50例和NAFLD合并T2DM患者55例,检测人体学指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 NAFLD合并T2DM患者体质指数(BMI)为(28.4±2.7)kg/m2,显著大于T2DM患者【(24.0±2.4)kg/m2,P<0.05】,NAFLD合并T2DM患者腰围为(94.5±8.5)cm,显著大于T2DM患者【(84.0±7.6)cm,P<0.05】,NAFLD合并T2DM患者臀围为(97.1±8.0)cm,显著大于T2DM患者【(89.7±7.2)cm,P<0.05】;NAFLD合并T2DM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为(79.5±7.6)U/L,显著高于T2DM患者【(42.3±4.3)U/L,P<0.05】,NAFLD合并T2DM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为(59.7±6.1)U/L,显著高于T2DM患者【(41.2±3.9)U/L,P<0.05】,NAFLD合并T2DM患者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为(105.8±9.4)U/L,显著高于T2DM患者【(60.9±6.5)U/L,P<0.05】;NAFLD合并T2DM患者血甘油三酯(TG)水平为(4.2±1.7) mmol/L,显著高于T2DM患者【(2.4±0.9)mmol/L,P<0.05】,NAFLD合并T2DM患者空腹血胰岛素(FINS)水平为(12.0±2.5)mU/L,显著大于T2DM患者【(9.1±1.8)mU/L,P<0.05】;NAFLD合并T2DM患者血清TSH水平为(3.4±1.2)mU/L,显著大于T2DM患者【(1.9±0.8)mU/L,P<0.05】,而两组FT3和FT4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AFLD合并T2DM患者BMI、肝功能指标、TG、FINS和TSH水平均显著增大或升高,与T2DM患者有明显的不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当有所甄别,深入研究NAFLD患者发病机制对诊治将大有裨益。
血清学指标和脂肪肝指数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价值分析*
曾震军, 李墨航
2020, 23(2):  211-21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16
摘要 ( 231 )   PDF (892KB) ( 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血清指标和脂肪肝指数(FLI)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价值。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肝病科诊治的NAFLD 患者86例和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86例,检测血清胰脂肪酶(P-LI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计算FLI。结果 NAFLD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及FLI分别为(0.10±0.05) μg/L、(5.6±1.0)μg/L和(37.4±3.6),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0.04±0.02)μg/L、(2.8±0.7)μg/L和(18.2±1.3),P<0.05】,而血清P-LIP水平为(27.1±2.4)U/L,显著低于健康人【(35.8±3.2)U/L,P<0.05】;1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NASH)相关肝硬化患者血清PCT、CRP、P-LIP和FLI分别为(0.18±0.07)μg/L、(7.4±1.2)μg/L、(22.9±1.7)U/L和39.41±4.0,与33例NASH患者【分别为(0.11±0.04)μg/L、(4.8±0.5)μg/L、(27.7±2.2)U/L和(38.0±3.7)比或与35例单纯性脂肪肝患者【分别为(0.07±0.02)μg/L、(3.0±0.3)μg/L、(34.2±2.6)U/L和(35.8±3.4)比,差异显著(P<0.05);FLI诊断NAFL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7%和73.3%,而FLI联合血清CRP、PCT和P-LIP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3%和86.1%。结论 FLI诊断NAFLD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联合其他一些血清指标可能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率。
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疗效比较*
王丽娟, 朱兵兵, 胡敏华, 杨丽, 石莉红, 胡健薇
2020, 23(2):  215-21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17
摘要 ( 165 )   PDF (883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方法 将98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在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而给予观察组匹伐他汀,连续治疗6个月。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肽(C-P),计算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3.8±1.2)mmol/L、(2.3±0.6)mmol/L和(2.1±0.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4.7±1.3)mmol/L、(2.9±0.7)mmol/L和(2.6±0.4)mmol/L,P<0.05】,观察组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1.4±0.2)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2±0.3)mmol/L,P<0.05】;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分别为(47.4±14.1)U/L、(42.3±8.6)U/L和(52.1±7.5)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1.2±19.2)U/L、(56.9±9.2)U/L和(69.6±6.4)U/L,P<0.05】;观察组血清TNF-α和C-P水平分别为(3.3±1.2)ng/L和(3.2±0.9)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1.1)ng/L和(4.5±0.6)ng/L,P<0.05】,而两组HOMA-IR变化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匹伐他汀具有降脂、抗炎和改善IR作用,显示出良好的治疗NAFLD患者前景。
热量限制饮食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血脂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任国亮, 李连生, 刘刚, 丰帆, 刘婧
2020, 23(2):  219-22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18
摘要 ( 163 )   PDF (886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慢性肝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与代谢异常和氧化应激相关。本研究旨在评估热量限制饮食对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血脂谱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诊治的NAFLD患者124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2例。A组患者在保证蛋白质、基本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供给的前提下,每日热量摄入控制在1200~1500 kcal,B组自行设计饮食控制,观察12周。结果 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FPG)、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标(HOMA-IR)、胰岛B细胞功能(HOMA-B)和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标(QUICK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12周饮食控制治疗后,A组HOMA-IR为(3.5±2.0),显著低于B组[(4.7±2.2),P<0.05],QUICKI为(0.3±0.1),显著高于B组[(0.2±0.2),P<0.05],而两组FPG、胰岛素水平和HOMA-B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2周观察期末,A组血LDL为(120.7±23.7)mg/dL,显著低于B组[(149.0±33.4)mg/dL,P<0.05],TC为(197.6±40.7)mg/dL,显著低于B组[(230.5±42.8)mg/dL,P<0.05],TG为(176.2±75.0)mg/dL,显著低于B组[(186.4±63.7)mg/dL,P<0.05],而血HDL水平为(43.5±7.4)mg/dL,显著高于B组([(40.9±8.2)mg/dL,P<0.05];治疗前,A组和B组血清MDA水平分别为(60.6±35.2)μmol/L和(60.7±36.2)μmol/L,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12周观察期末,A组为(55.5±35.8)μmol/L,显著低于B组[(60.3±34.3)μmol/L,P<0.05]。结论 采取热量限制饮食可有效改善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血脂谱和氧化应激指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验证。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超声定量检测评估儿童脂肪肝应用价值探讨*
叶细容, 吕志洪, 解育新, 江峰
2020, 23(2):  223-22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19
摘要 ( 182 )   PDF (2571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ARFI)定量检测评估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4月~2019年1月我院诊治的92例NAFL患儿和120例正常儿童,均使用ARFI技术测量肝脏剪切波速度(SWV)。采用ROC曲线确定SWV的最佳诊断截断点,并评价其对儿童NAFL的诊断价值。结果 NAFL患儿SWV值为(1.3±0.2)m/s,显著高于对照组[(0.8±0.2)m/s,P<0.01];36例轻度NAFL患儿SWV值为(1.1±0.1)m/s,显著低于31例中度NAFL患儿[(1.2±0.1)m/s, P<0.01]或25例重度NAFL患儿[(1.4±0.3)m/s, P<0.01],中度NAFL患儿SWV值显著低于重度NAFL患儿(P<0.01);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WV值诊断NAFL的最佳截断点为1.09 m/s,其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36,诊断的敏感度为0.826,特异度为0.850。结论 应用ARFI技术能准确无创定量评价NAFL及其严重程度,对儿童筛查脂肪肝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药物性肝损伤
异甘草酸镁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改变*
王红学, 朱清静, 张玉娟, 毛重山
2020, 23(2):  227-23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20
摘要 ( 236 )   PDF (877KB) ( 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应用异甘草酸镁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DILI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给予对照组异甘草酸镁治疗,给予观察组异甘草酸镁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白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分别为(14.2±4.6)μmol/L、(62.9±6.8)U/L、(67.5±6.9)、(54.9±8.9)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4±7.3)μmol/L、(90.3±8.4)U/L、(86.4±7.5)U/L、(63.6±6.4),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DA水平为(4.8±0.7)μmol/L ,显著低于对照组【(6.2±1.1)μmol/L,P<0.05】,血清SOD和GSH-Px水平分别为(81.5±7.9)U/L和(124.7±9.9)U/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5.5±8.3)U/L和(92.6±8.7)U/L,P<0.05】,血清IL-6和PCT水平分别为(4.2±0.7)pg/L 和(0.3±0.1)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6±1.2)pg/L和(0.5±0.1)ng/L, P<0.05】。结论 联合应用异甘草酸镁和乙酰半胱氨酸治疗DILI患者,近期效果较好,可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肝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自身免疫性肝病
超声点定量弹性成像技术对AIH和PBC患者肝纤维化诊断价值分析*
张玉玲, 周瑾, 董宏伟
2020, 23(2):  231-23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21
摘要 ( 194 )   PDF (886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点定量弹性成像(ElastPQ)技术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肝纤维化的效能。方法 2010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46例,使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肝脏硬度检查,检测血清指标获得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基于4因子(FIB-4)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AUC),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本组AIH与PBC患者血清ALT、AST、ALP和GGT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IH患者ElastPQ为(5.8±0.9)kPa,显著低于PBC患者【(7.1±1.2)kPa,P<0.05】,而两组APRI【1.6(1.1,2.3)对1.7(1.4,2.0)】和FIB-4【2.8(1.8,3.5)对2.6(1.9,3.2),P>0.05】无显著性差异;以ElastPQ大于/等于6.09 kPa诊断PBC患者存在≥F3肝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9.7%、80.9%和91.8%,而诊断AIH患者肝纤维化的效能则较低。结论 应用ElastPQ技术诊断显著肝纤维化在PBC患者有指导意义,而在AIH患者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肝衰竭
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李永超, 任红军, 刘磊, 张松
2020, 23(2):  236-23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22
摘要 ( 166 )   PDF (869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本院感染病科收治的6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接受血浆置换和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12周。结果 在治疗12周末,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为(75.3±2.8)%,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7.0±3.0)g/L和血清总胆红素为(180.2±93.0)μmol/L,与对照组【分别为(60.2±2.1)%、(33.6±2.5)g/L和(232.0±98.3)μmol/L,P<0.05]比,差异显著;观察组外周血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03.2±22.1)g/L和(80.2±5.9)×109/L,血钾、钠和氯分别为(3.7±0.8)mmol/L、(137.1±5.0)mmol/L和(99.0±7.2)mmol/L,血肌酐水平为(73.2±14.8)μmol/L,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02.6±15.3)g/L、(75.5±6.0)×109/L、(3.7±0.5)mmol/L、(137.5±8.0)mmol/L、(99.1±5.7)mmol/L和(73.5±15.5)μmol/L,P<0.05】;在治疗12周末,观察组病死率为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 使用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能够降低近期病死率,其远期效果值得观察。
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疗效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贾娇, 王芳, 张波, 武琼
2020, 23(2):  240-24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23
摘要 ( 150 )   PDF (882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熊去氧胆酸(UCDA)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100例PBC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UDCA治疗,给予观察组UDCA联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观察1年。结果 在治疗1年末,观察组应答36例(7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例(52.0%,P<0.05);观察组血清ALP水平为(132.6±37.9)U/L,显著低于对照组【(151.6±47.1)U/L,P<0.05】,GGT水平为(162.8±17.8) U/L,显著低于对照组【(189.7±18.0) U/L,P<0.05】,TBA水平为(12.0±1.7)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 【(16.2±2.1)μmol/L,P<0.05 】;观察组血清25-(OH)2-D3为(19.0±4.5)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2±3.8)ng/mL,P<0.05】,CD4+细胞百分比为(3.4±1.1)%,显著高于对照组【(3.0±0.8)%,P<0.05】,Th17细胞百分比为(1.5±0.8)%,显著低于对照组【(1.9±1.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DAO水平分别为(3.3±1.1)U/mL和(4.0±1.7)U/mL,D-乳酸水平分别为(2.1±1.6)mmol/L和(2.5±2.0)mmol/L,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4±0.1)EU/mL和(0.6±0.2)EU/mL,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 应用UDCA联合骨化三醇胶丸能显著改善PBC患者肝功能指标,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
特利加压素联合前列地尔辅助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肝硬化并发难治性腹水患者疗效分析*
张惠勇, 吴秀欣, 徐成润
2020, 23(2):  244-24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24
摘要 ( 166 )   PDF (875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特利加压素联合前列地尔辅助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肝硬化并发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04例肝硬化并发难治性腹水患者被随机分为腹水回输治疗组52例和综合治疗组52例,分别给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综合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和特利加压素治疗。观察6个月。结果 治疗后一周,综合治疗组门静脉血流速度(Vpv)和脾静脉血流速度(Vsv)分别为(25.6±1.5)cm/s和(27.3±2.7)cm/s,显著快于腹水回输组【分别为(21.4±1.3)cm/s和(25.4±2.1)cm/s, P<0.05】;治疗后,综合治疗组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内毒素水平分别为(13.4±2.1)μmol/L、(53.2±10.3)pg/mL和(31.4±13.2)pg/mL,与腹水回输组【分别为(16.2±2.3)μmol/L、(68.3±12.6)pg/mL和(49.5±14.1)pg/mL,P<0.05】比,差异显著;治疗后,综合治疗组腹围、腹水量和24 h尿量分别为(98.6±7.2)cm、(35.2±9.3)mm和(1531.4±234.2)mL,与腹水回输组【分别为(102.7±6.4)cm、(48.3±11.5)mm和(1249.5±215.1)mL, P<0.05】比,差异显著;治疗后6个月,综合治疗组腹水消退35例(67.3%),显著高于腹水浓缩回输组的14例(26.9%,P<0.05)。结论 应用特利加压素联合前列地尔辅助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肝硬化并发难治性腹水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微循环和肝肾功能,有助于促进腹水消退,维持疗效。
脾切除术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疗效研究*
阿思根, 夏医君, 武慧军, 薛荣泉, 辛瑞强, 白斯古楞, 赵德芳
2020, 23(2):  248-25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25
摘要 ( 154 )   PDF (873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腹腔镜门奇静脉断流术联合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巨脾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合并巨脾患者被分为两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行开腹,而观察组实施腹腔镜下门奇静脉断流术联合脾切除术。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80.8±23.1)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86.4±35.7)ml,P<0.05】,术后住院日为(6.0±1.3)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6±1.5)d,P<0.05】;观察组术后7 d外周血WBC为(8.9±1.4)×109/L,PLC为(132.0±28.9)×109/L,对照组分别为(7.2±1.8)×109/L,PLC为(125.6±30.3)×109/L,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门静脉直径为(1.2±0.1)cm,血流量为(911.7±261.7)ml/min,对照组分别为(1.2±0.2)cm,血流量为(888.5±191.5)ml/min,均较术前显著缩小或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2%(P<0.05)。结论 腹腔镜下门奇静脉断流术联合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巨脾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肝硬化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临床价值研究*
胡星, 孟繁坤, 韩晶, 张旭辉
2020, 23(2):  252-25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26
摘要 ( 136 )   PDF (879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肝硬化患者心脏相关参数,探讨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其与终末期肝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8 年 4 月~2019 年 4月我院诊治的124 例肝硬化患者(41例MELD 评分≤9 分为轻度)、35例为10≤MELD 评分≤19 分为中度和22例MELD≥20 分为重度)和60例健康人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s)、左室舒张期末期内径(LVd)、右房收缩末期内径(RAs)、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模式下检测二尖瓣环 Ea/Aa 比值,估算肝硬化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 对照组和肝硬化组 LAs 分别为(36.3±3.1)和(37.8±4.3),LVd 分别为(47.8±2.8)和(49.4±4.6),Ea/Aa 比值分别为(1.1±0.3)和(1.0±0.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肝硬化患者LAs 分别为(36.1±4.2)、(38.2±4.1)和(40.1±3.7),LVd 分别为(47.4±4.5)、(50.3±4.4)和(51.4±3.8),PASP 分别为(31.2±4.6)、(33.4±4.5)和(35.1±5.4),差异显著(P<0.05);在124 例肝硬化患者中, 9 例(7.3%)PASP>40mmHg,被判定为肺动脉高压(PAH)。结论 随着肝病向终末期进展,肝硬化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减退。超声心动图在评估肝硬化患者的心功能和估算肺动脉压方面具有敏感性高、可重复性强的有点,值得临床应用。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研究*
邢乐康, 邓永东, 姚立琼, 金凤玲
2020, 23(2):  256-25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27
摘要 ( 181 )   PDF (1446KB) ( 3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8年 7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3例(代偿期肝硬化41例和失代偿期肝硬化62例)和同期健康人群20例,采集粪便,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法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和物种多样性。结果 在健康人,巨单胞菌属、拟杆菌属和粪杆菌属分别为14.8%、11.4%和9.8%,在代偿期肝硬化组,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和巨单胞菌属比例分别为15.2%、11.5%和11.2%,在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和韦荣球菌属比例分别为16.9%、9.6%和9.2%;健康人Chao指数为(1250.5±283.7),显著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1111.5±277.1),P<0.05】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组【(910.2±369.6),P<0.05】,健康人Shannon指数为(3.7±0.6),显著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3.5±0.1),P<0.05】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组【(3.3±0.4),P<0.05】,健康人Simpson指数为(0.3±0.1),显著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0.2±0.1),P<0.05】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组【(0.1±0.4),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降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更为明显,即存在随着病情进展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现象,其临床意义值得探讨。
肝癌
术前NLR水平对TACE联合MWA治疗的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王玮, 杜晓菲, 路运健
2020, 23(2):  260-26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28
摘要 ( 164 )   PDF (966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率(NLR)对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治疗的巨块型肝细胞癌(HCC)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行TACE联合MWA治疗的巨块型HCC患者87例,根据术前NLR水平分为≥2.37者47例和NLR<2.37者40例,比较两组生存时间。结果 高NLR组患者男性比例为78.7%,≥55岁比例为29.8%,肿瘤直径为(7.1±1.2) cm,Child-Pugh A级比例为61.7%,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者比例为34.0%,血清ALT水平>40 U/L者比例为76.7%,AST水平>40 U/L者比例为53.2%,AFP水平≥200 μg/L 者比例为59.6%,与低NLR组的80.0%、27.5%、(6.9±1.1)cm、62.5%、30.0%、75.0%、57.5%和57.5%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治疗后,低NLR组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92.5%(37/40)、62.5%(25/40)和20.0%(8/40),均显著高于高NLR组的55.3%(26/47)、31.9%(15/47)和8.5%(4/47,P <0.05);高NLR组和低NLR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11~17)个月和28(23~33)个月(P <0.05)。结论 术前NLR值可用于行TACE联合MWA治疗的巨块型HCC患者生存时间的预测,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太高,一定存在一些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应认真予以解决。
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miR-145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李天纵, 周松, 周石
2020, 23(2):  264-26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29
摘要 ( 172 )   PDF (925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血清microRNA-145(miR-145)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例HCC患者和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qRT-PCR法检测血清miR-145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45和甲胎蛋白(AFP)预测不良预后的价值。结果 在治疗1个月末,16例(22.2 %)为PR,13例(18.1%)为SD,43例(59.7 %)为PD;HCC组血清miR-145水平为(0.59±0.25),显著低于对照组【(1.02±0.28),P<0.05】,术后1个月,HCC患者血清miR-145水平为(0.81±0.26),显著高于术前(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癌栓和Child-Pugh分级患者血清miR-145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TNM分级和术前AFP水平患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 PD组血清miR-145水平为(0.86±0.21),显著高于PR组或SD组【分别为(0.62±0.19)和(0.75±0.19),P<0.05】;随访3年,28例(38.9%)患者死亡,其中高miR-14 水平患者3 a生存率为75.6 %,显著高于低水平患者的41.9 %(x2=8.765,P<0.05);血清miR-145、AFP和miR-145联合AFP预测HCC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1、0.851和0.942,两者联合预测的敏感度为91.7 %,准确度为90.2%。结论 TACE术后检测血清miR-145水平可能预示HCC患者预后较好。
125I粒子植入或3DCRT联合TACE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胡鸿, 廖运国, 魏欣, 唐梓瑜, 邓丹, 蒲嘉骐, 钟立明
2020, 23(2):  268-27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30
摘要 ( 173 )   PDF (875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125I粒子植入或者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HCC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在观察组,采用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3DCRT联合TACE治疗。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结果 治疗后第4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2.5%和57.5%(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1 a生存率分别为52.5%和45.0%(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两组血清AFP、AFP-L3和GP7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白细胞降低、贫血、血小板降低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射性肝损伤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TACE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短期有效,与125I粒子植入或3DCRT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但联合125I粒子植入可能副反应更轻。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用于肝部分切除术患者临床效果研究*
李颖, 黄海清, 薛富善, 池萍, 李丽
2020, 23(2):  272-27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31
摘要 ( 164 )   PDF (877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瑞苏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麻醉用于肝脏部分切除术(PHX)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7年4月~2019年1月我院行PHX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8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麻醉,给予研究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麻醉,评价苏醒室标准(Aldrete)和改良警觉-镇静量表(OAA/S)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拔管时间为(12.7±3.3)min,呼之睁眼时间为(10.1±3.2)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9.4±2.1)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8.4±5.2)min、(17.6±3.4)min和(16.4±5.4)min,P<0.05】;在T0时,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中研究组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整体优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15min,研究组患者Aldrete评分分别为(9.4±0.7)分和(9.4±0.8)分,OAA/S评分分别为(4.3±0.4)分和(4.7±0.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3±0.4)分和(8.9±0.5)分,和(3.4±0.4)分和(4.2±0.5)分,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9%(P<0.05)。结论 应用瑞苏太尼复合丙泊酚TCI麻醉应用于PHX手术可有效减轻术中应激反应,提高术后苏醒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验证。
肝海绵状血管瘤
动脉栓塞术与微波消融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李陆鹏, 曹广劭, 曹会存, 刘建文, 刘玉岩
2020, 23(2):  276-27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32
摘要 ( 172 )   PDF (872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研究动脉栓塞术(TAE)与微波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CH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4月我院综合介入科就诊的74例CHL患者,其中37例接受微波消融治疗,另37例接受TAE治疗,随访6个月。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6.5%对75.7%,P>0.05);治疗后,微波消融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47.9±5.7)U/L和(35.5±4.3)U/L,显著低于TAE组【分别为(93.5±11.2)U/L和(61.3±5.8)U/L,P<0.05】;术后12 h、24 h和48 h时,微波消融组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2.8±0.5)分、(1.7±0.2)分和(1.1±0.1)分,显著低于TAE组【分别为(4.7±0.9)分、(2.6±0.8)分和(1.8±0.3)分,P<0.05】;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E和微波消融治疗CHL患者疗效类似,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可根据技术条件选择应用。
外伤性肝破裂
两种手术方法对严重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唐浩, 宋文渊, 曾凯
2020, 23(2):  280-28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33
摘要 ( 144 )   PDF (872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对严重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2017年4月~2019年1月在我院肝脏外科就诊的66例严重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其中32例接受常规手术,34例接受损伤控制性手术(DCS)。比较近期生存率。结果 DCS手术组手术时间为(141.0±10.7)min,显著短于常规手术组【(185.2±15.8)min,P<0.05】,DCS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为(754.6±52.3)mL,显著少于常规手术组【(1185.7±104.6)mL,P<0.05】,DCS手术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为(39.9±4.4)分,显著小于常规手术组【(46.8±5.0)分,P<0.05】,休克纠正时间为(6.2±1.1) h,显著短于常规手术组【(9.1±3.4)h,P<0.05】;术后检测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H值为(7.4±1.3)对(7.4±0.8),凝血酶原时间为(12.9±2.3) s对(13.0±2.8)s,部分活化的凝血酶时间为(37.1±3.2) s对(40.3±7.5)s, P>0.05】;DCS组术后膈下脓肿、胆瘘、腹腔感染和应激性溃疡并发症发生率为20.6%,显著低于常规手术组的62.5%(P<0.05);DCS组生存率为88.2%,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的71.9%(P<0.05)。结论 与常规手术比,施行DCS手术可显著改善严重创伤性肝破裂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胆囊癌
胆囊癌患者血清sVEGF-C和CEA水平变化及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探讨*
李嘉, 蒋基令, 黄梦黎, 黄俊海, 陈怡媚
2020, 23(2):  284-28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34
摘要 ( 145 )   PDF (876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sVEGF-C)和癌胚抗原(CEA)水平与胆囊癌患者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2011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93例胆囊癌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VEGF-C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EA水平,分析血清sVEGF-C和CEA水平与胆囊癌患者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不同肿瘤浸润程度(T分期)、肿瘤淋巴转移程度(N分期)、肿瘤远处转移(M分期)的胆囊癌患者血清sVEGF-C和CEA水平相差显著(P<0.05);中位随访22个月,在93例患者中死亡48例(51.6%),生存45例(48.4%);死亡组血清sVEGF-C水平为(84.9±20.7)pg/mL,显著高于生存组[(56.4±18.9)pg/mL,P<0.05],血清CEA水平为(138.7±49.6)μg/L,显著高于生存组[(76.8±27.4)μ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床病理分期(OR=6.658,95%CI=1.800~24.632)及血清sVEGF-C(OR=4.005,95%CI=1.292~12.415)和CEA(OR=3.170,95%CI=1.482~6.849)水平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胆囊癌患者血清sVEGF-C和CEA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不良预后相关,值得积极的深入研究。
胆石症
Rouviere沟引导定向联合胆囊后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研究*
毕洁领, 刘美宏, 宋国庆
2020, 23(2):  288-29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35
摘要 ( 153 )   PDF (872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Rouviere沟引导定向联合胆囊后三角入路与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诊治104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分别采取常规LC术或以Rouviere沟引导定向联合胆囊后三角入路行LC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中转开腹1例(1.9%),而对照组6例(11.5%),导致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与观察组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13.5±5.1)min、(34.5±5.4)mL、(3.4±0.9)d和(8.0±1.2)d对(75.1±5.2)min、(13.4±5.1)mL、(1.4±0.8)d和(3.8±1.0)d,P>0.05];术后12 h和24 h,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4.8±1.0)分和(5.2±1.3)分,显著大于观察组【分别为(2.8±1.0)分和(3.1±1.2)分, P>0.05】;手术前后,两组血清AST、ALT、TBIL和AL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胆漏、胆管损伤、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和腹胀发生率分别为3.8%、0.0%、1.9%、1.9%和1.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9.6%、3.8%、3.8%和3.8%(P<0.05)。结论 与常规LC术相比,以Rouviere沟引导定向联合胆囊后三角入路行LC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能够提供手术成功率,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同手术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马曙涛, 闫军
2020, 23(2):  292-29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36
摘要 ( 138 )   PDF (869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不同手术入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LC治疗的136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8例和B组68例。在A组,采用侧方入路剥离胆囊,在B组采用顺行或逆行剥离胆囊。随访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A组和B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1%和95.6%,分别有2例和3例中转开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 h,A组VAS评分为(3.1±0.6)分,显著低于B组【(4.1±1.0)分,P<0.05】,在术后12 h,A组VAS评分为(1.5±0.5)分,显著低于B组【(3.1±0.7)分,P<0.05】;术后,A组血清CRP、IL-6、NE和TNF-α水平分别为(2.9±1.3)mg/L、(3.3±0.7)ng/L、(1.2±0.5)μg/L和(0.9±0.7)ng/L,均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4.2±1.6)mg/L、(4.8±1.5)ng/L、(2.6±0.9)μg/L和(1.9±0.8)ng/L,P<0.05】;在随访3个月时,A组胆囊破裂、胆囊床渗出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4%,显著低于B组的23.5%(P<0.05)。结论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侧方入路与顺行或逆行剥离胆囊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疗效,但前者在减小创伤和并发症发生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炎症性肠病和胆囊息肉发生率分析*
毛帅, 黄春龙, 陈保民
2020, 23(2):  296-29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37
摘要 ( 157 )   PDF (1729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炎症性肠病(IBD)和胆囊息肉(GP)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2000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1例PSC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诊断,经腹部CT或腹部超声或肠镜检查证实GP和IBD存在。结果 在201例PSC患者中检出GP 23例(11.4%)和IBD 154例(76.6%);在23例GP患者中,IBD、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发生率分别为87.0%、73.9%和8.7%,在178例无GP患者中,则分别为75.3%、58.4%和15.7%,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15例GP患者接受了胆囊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5例(33.3%)为腺癌,3例(20.0%)为高度不典型增生,另7例为良性病变,良性与恶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SC患者GP和IBD发病率很高,其中部分GP可进展为恶性病变,宜早期手术治疗。
综述
PNPLA3对肝细胞和肝癌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
宁宝烁, 李异玲
2020, 23(2):  300-30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2.038
摘要 ( 192 )   PDF (903KB) ( 3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NPLA3基因在人类和哺乳动物体内都有表达,并且在肝癌细胞中也有表达。PNPLA3在人体和小鼠体内突变后可导致肝细胞内甘油三酯的蓄积,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在人类和大鼠肝癌细胞使突变型PNPLA3过表达,与过表达野生型PNPLA3细胞比,也会导致肝癌细胞脂质的聚集。本文将归纳总结以往关于PNPLA3基因对肝细胞和肝癌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并分别讨论了PNPLA3对人类肝细胞和肝癌细胞、大鼠和小鼠肝细胞及其肝癌细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