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2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10
总编寄语
不忘初心,砥励前行
范建高
2020, 23(1):  1-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01
摘要 ( 172 )   PDF (721KB) ( 3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述评
应用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存在什么争议?
陈从新, 王莉苹
2020, 23(1):  2-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02
摘要 ( 227 )   PDF (1245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家论坛
病毒性肝炎
γ-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比值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效能评价*
杨可芷, 陆伟, 黄丹, 李秀芬, 王雁冰, 周新兰, 丁蓉蓉, 张占卿
2020, 23(1):  14-1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06
摘要 ( 339 )   PDF (1163KB) ( 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γ-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比值(GCR)与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效能。方法 本研究纳入1335例HBeAg阳性和1026例HBeAg阴性CHB患者。采用Scheuer评分系统评估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将肝纤维化分期≥S2和=S4分别定义为显著纤维化和肝硬化。结果 在HBeAg阳性患者中,发现886例显著肝纤维化,286例肝硬化,在HBeAg阴性患者中,发现556例显著肝纤维化,202例肝硬化;在HBeAg阳性患者,GCR预测显著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0 (95%CI:0.747~0.793),显著大于GPR预测【0.757 (0.733~0.780), P<0.05】,GCR预测肝硬化的AUC 为0.816 (95%CI:0.794~0.837),接近GPR预测【0.808 (0.786~0.829)】;在HBeAg阴性患者,GCR预测显著纤维化的AUC为0.761 (95%CI:0.733~0.787),接近GPR预测【0.758 (0.731~0.784)】,GCR预测肝硬化的AUC为0.838 (95%CI:0.814~0.860),接近GPR预测 【0.829 (0.804~0.851)】;以GCR>0.100和GPR>0.500为截断点,预测HBeAg阳性患者显著纤维化的特异度为81.5%和80.6%,预测HBeAg阴性患者显著纤维化的特异度为81.5%和79.4%,预测HBeAg阳性患者肝硬化的灵敏度为84.3%和81.5%,预测HBeAg阴性患者肝硬化的灵敏度为79.2%和82.7%。结论 无论在HBeAg阳性和阴性CHB患者,GCR预测显著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效能高于或接近GPR。
两种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价值比较*
叶细容, 吕志红, 江峰, 解育新
2020, 23(1):  18-2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07
摘要 ( 254 )   PDF (894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瞬时弹性成像和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用于CHB患者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CHB患者164例,均行瞬时弹性成像和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及肝穿刺活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种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诊断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效能。结果 经肝穿刺活检,在164例CHB患者中,诊断肝组织S1期50例,S2期42例,S3期39例,S4期33例;瞬时弹性成像检查S1~S4期肝纤维化分期的弹性值分别为(6.5±1.1)kPa、(8.6±1.4)kPa、(11.7±1.8)kPa和(16.3±1.8)kPa,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弹性值分别为(5.9±0.8) kPa、(8.1±1.2)kPa、(10.9±1.5)kPa和(16.7±1.9) kPa,两种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不同肝纤维化分期弹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诊断肝纤维化S2、S3和S4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1、0.979和0.973,显著高于瞬时弹性成像检查的0.902、0.906和0.904(P <0.05),其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0.3%、90.6%和100.0%,特异性分别为95.8%、90.6%和84.5%,而瞬时弹性成像检查诊断则分别为78. 5%、81.3%和73.1%,和93.3%、87.9%和91.0%。结论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和瞬时弹性成像检查均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诊断,其临床价值均需要进一步探讨。
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及其对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
李永华, 孙延芬, 王佳佳, 李艳颖, 于收
2020, 23(1):  22-2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08
摘要 ( 186 )   PDF (904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及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80例CHB 患者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苦参素口服,观察6个月。采用ELISA 法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采用RIA 法测定血清血管紧张素II(Ang-II)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及CD80 和CD86 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 在治疗6个月末,观察组血清ALT 复常、HBeAg 和HBV DNA 阴转率分别为34.4%、91.1% 和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9%、78.9%和63.3%(P<0.05);血清MMP-9、TGF-β1 和Ang-II 水平分别为(30.5±3.6)ng/ml 、(19.5±2.2) ng/ml 和(33.7±4.1)ng/dL,与对照组【(22.4±2.7)ng/ml 、(22.6±2.8) ng/ml 和(46.3±4.9)ng/dL,P<0.05】比,差异显著;Th2和Th1细胞及CD80和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6±1.5)%、(9.8±2.3)%、(2.5±0.7)%和(1.6±0.5)%,与对照组【(9.0±2.7)%、(7.9±1.4)%、(1.9±0.3)%和(1.1±0.2)%,P<0.05】比,差异显著。结论 应用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CHB患者可能通过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而提高近期疗效。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部分应答患者序贯替比夫定治疗疗效观察*
丁俊琪, 张偲, 张彬
2020, 23(1):  26-2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09
摘要 ( 206 )   PDF (973KB) ( 3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部分应答患者序贯替比夫定继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感染病科收治的63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48周后呈部分应答的患者,其中31例在停止干扰素治疗后接受替比夫定序贯治疗48周,另32例则停药观察48周。两组随访24周。结果 在治疗或观察24周、48周和随访24周,序贯治疗组患者血清HBeAg转阴率分别为22.5%、25.8%和35.4%,均显著高于停药观察组的0.0%、3.2%和3.2%(P<0.05),在治疗或观察48周和随访24周,序贯治疗组血清HBV DNA转阴率为90.3%和87.0%,显著高于停药观察组的34.3%和18.7%(P<0.05),ALT复常率为96.7%和90.3%,显著高于停药观察组的75.0%和25.0%(P<0.05);在治疗或观察48周和随访24周,序贯治疗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2.6±0.3)lgIU/mL和(1.9±0.1)lgIU/mL,显著低于停药组的【(4.5±0.7)lgIU/mL和(5.5±0.2)lgIU/mL,P<0.05】,血清ALT水平分别为(56.3±2.4)IU/L和(43.3±3.1)IU/L,显著低于停药组【分别为(60.1±7.2)IU/L和(71.3±2.8)IU/L,P<0.05】,在随访24周,序贯治疗组血清HBsAg水平为(2.0±0.2)lg IU/mL,显著低于停药组【(2.6±0.3)lg IU/mL,P<0.05】;序贯治疗组在48周治疗期间,其中9例(29.0%)患者在服用替比夫定期间出现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现象,在治疗10~13周后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对于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结束后呈部分应答的血清HBeAg阳性CHB患者序贯应用替比夫定继续治疗48周,发现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清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且安全性较高。
索非布韦联合达卡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真实世界临床研究
张健珍, 曾春燕, 张春兰, 许敏, 李剑萍, 李慧慧, 关玉娟
2020, 23(1):  30-3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10
摘要 ( 190 )   PDF (898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索非布韦(SOF)联用达卡他韦(DC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真实世界研究(RW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9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肝病门诊诊治的CHC患者43例,接受SOF联用DCV治疗12 w,随访12~48 w。结果 43例均完成12 w疗程及停药12 w观察,23例完成停药24 w观察、18例完成停药48 w观察;在治疗2 w、4周 w和12 w时,血清HCV RNA转阴率分别77.0%(33/43)、93.0%(40/43)和100.0%(43/43);在停药12 w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12)为100.0%,23例停药24周HCV RNA仍阴性,18例停药48周HCV RNA仍阴性;在治疗2 w、4 w和12 w及停药12 w时,血清ALT水平分别为(28.3±14.4)U /L、(25.4±12.9)U /L、(22.5±9.4)U /L和(21.8±8.6) U /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血清AST水平分别为(25.4±10.4)U /L、(24.7±9.6)U /L、(22.8±7.7)U /L和(22.3±6.5)U /L,也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 在停药12 w时,血生化学应答率为100.0%,23例停药24 w、18例停药48 w时,肝功能仍持续正常,8例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小于90 ml·min-1·1.73 m2,治疗期间部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eGFR最低降至60.76 ml·min-1·1.73 m2),停药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未因eGFR下降而需调整用药或停药情况;用药期间发生失眠3例、恶心2例、乏力1例、头痛1例、脱发1例,均发生于治疗的早期,未特殊处理,均自行缓解,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采用SOF联合DCV治疗CHC患者可获得极高的SVR12和生化学应答率,且安全性良好。长期疗效仍需观察。
自身免疫性肝炎
儿童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
丁冬胜, 涂丹娜, 王丽, 何茹
2020, 23(1):  34-3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11
摘要 ( 200 )   PDF (902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免疫球蛋白G4相关自身免疫性肝炎(IgG4-AIH)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2014年6月~2019年6月我科收治的AIH儿童38例,符合2008年国际AIH小组(IAIHG)制定的简化诊断积分系统或1999年IAIHG制定的AIH诊断评分系统。根据肝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10个/高倍镜视野(HPF)诊断IgG4-AIH。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G和IgG4。常规行肝穿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结果 在38例AIH患者中,诊断IgG4-AIH患者4例,AIH患者34例;IgG4-AIH患者血清IgG和IgG4水平分别为22.6(13.2, 29.8)mg/dL和226.5(105.8,424.6)mg/dL,与AIH患者的18.9(10.4,25.3)mg/dL和209.4(96.1,401.6)mg/dL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4-AIH组肝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计数/HPF为40.2(25.4,55.7),显著高于AIH组患者;IgG4-AIH组肝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计数与炎性反应活动分级(r=0.48)和肝纤维化分期(r=0.37)呈正相关(P<0.05);IgG4-AIH患者血清ALT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为(3.5±0.8)w,显著短于AIH组,血清AST恢复时间为(3.6±0.6)w,显著短于AIH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恢复时间为(4.0±1.1)w,显著短于AIH组,血清谷氨酰转肽酶恢复时间为(4.2±1.5)w,显著短于AIH组,血清IgG水平恢复正常的时间为(7.6±2.8)w,显著短于AIH组。结论 IgG4-AIH儿童具有AIH的基本特征,血清IgG4水平并不比AIH患者更高,但肝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显著多于AIH患者。另外,IgG4-AIH儿童对皮质激素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答反应,血清学指标的恢复时间也相对较短,这些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本组IgG4-AIH儿童例数太少,其结论有待于验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空腹C肽评估NAFLD合并T2DM患者肝纤维化进展价值分析*
陈丽丽, 符茂雄, 蒙绪标, 方其超
2020, 23(1):  38-4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12
摘要 ( 218 )   PDF (928KB) ( 2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空腹C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评估价值。方法 在456例NAFLD合并T2DM患者中,经肝脏硬度检测(LSM),发现非进展性肝纤维化组415例和进展性肝纤维化组4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纤维化进展的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空腹 C 肽对进展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进展性肝纤维化患者血清HDL-C、PLT计数、AST、空腹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别为(1.5±0.2)mmol/L、(259.3±50.3)×109/L、(39.3±5.1)U/L、(2.7±0.8)ng/ml和(10.7±1.0)%,与非进展性肝纤维化组比,差异显著【分别为(1.4±0.3)mmol/L、(267.1±48.2)×109/L、(26.1±4.1)U/L、(2.1±0.7)ng/ml和(8.1±1.1)%,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0.915,95 %CI:0.841~0.995,P=0.038】、性别(OR=1.250,95% CI:1.005~1.554,P=0.045)、BMI(OR=1.117,95% CI:1.011~1.235,P=0.030)、HbA1c水平(OR=1.117,95% CI:1.011~1.235,P=0.030)和空腹C肽水平(OR=1.206,95% CI:1.068~1.361,P=0.003)是进展性肝纤维化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经ROC曲线分析发现,空腹 C 肽诊断进展性肝纤维化的ROC下面积(AUC)为0.7(95% CI:0.7~0.81,P<0.05),即当空腹C肽水平为2.36 ng/mL时,其诊断的灵敏度为73.2%,特异度为67.0%。结论 利用空腹 C 肽水平诊断NAFLD合并T2DM患者进展性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腹部超声表现和血脂变化特点*
柳健, 朱峰发, 唐娟
2020, 23(1):  42-4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13
摘要 ( 250 )   PDF (1396KB) ( 4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肝脏超声和血生化指标变化特点。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断的非酒精性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90例和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30例,均行超声检查和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在90例患者中,I型(局部浸润型) 23例(25.6%),II型(叶段浸润型)29例(32.2%),III型(弥漫性非均匀浸润型)38例(42.2%);II型组血清转铁蛋白(SF)为(254.2±98.7)μg/L,显著高于健康人【(175.1±98.4)μg/L,P<0.05】,III型组血清空腹血糖水平为(6.37±0.79)mmol/L,显著高于健康人【(4.85±0.53)mmol/L,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6.94±0.81)%,显著高于健康人【(4.73±0.57)%,P<0.05】,尿酸水平为(418.3±40.5)μmol/L,显著高于健康人【(354.2±37.8)μmol/L,P<0.05】,SF为(287.3±105.1)μg/L,显著高于健康人【(175.1±98.4)μg/L,P<0.05】;II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为(51.5±13.4)IU/L,显著高于健康人【(24.2±9.3)IU/L,P<0.05】,谷胺酰转肽酶(GGT)水平为(59.3±31.2)IU/L,显著高于健康人【(29.8±10.1)IU/L,P<0.05】,III型组血清胆固醇水平为(4.7±0.8)mmol/L,显著高于健康人【(3.8±0.6)mmol/L,P<0.05】,甘油三酯水平为(3.2±1.5)mmol/L,显著高于健康人【(1.4±0.3)mmol/L,P<0.05】,AST为(60.2±18.7)IU/L,显著高于健康人【(24.2±9.3)IU/L,P<0.05】,谷丙转氨酶水平为(54.2±29.8)IU/L,显著高于健康人【(30.2±13.4)IU/L,P<0.05】,GGT为(59.3±31.2)IU/L,显著高于健康人【(29.8±10.1)IU/L,P<0.05】。结论 超声检查非均匀性脂肪肝诊断准确,能鉴别出轻度脂肪浸润或局限性的脂肪浸润肝组织,结合血生化指标检测,能为脂肪肝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Meta分析
魏重操, 刘娜, 邢欣, 澹台新兴, 杨倩, 蒋潇洒, 王进海
2020, 23(1):  46-4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14
摘要 ( 370 )   PDF (1044KB) ( 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全面检索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EMbase、PubMed数据库,检索2018年8月前关于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AFLD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采用 RevMan 5.3 处理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 纳入18项RCT研究包括159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803例,对照组793例。给予试验组患者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给予对照组其它药物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PG)、AST水平、ALT水平、GGT水平、LDL-C水平、TC水平、TG水平和提高HDL-C水平、超声检查指标改善率和肝/脾CT值比值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降低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AFLD患者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由于纳入研究的整体质量不高,仍需多中心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非诺贝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毛重山, 殷辉, 肖二辉, 张英英
2020, 23(1):  50-5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15
摘要 ( 244 )   PDF (901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诺贝特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12例NAFLD合并T2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6例。指导对照组患者有氧运动和调节饮食,并接受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非诺贝特口服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血TG水平分别为(1.9±0.4)mmol/L对(3.5±0.5)mmol/L, TC水平分别为(4.9±0.7)mmol/L对(6.4±0.8)mmol/L,HDLC水平分别为(1.4±0.3)mmol/L对(1.2±0.4)mmol/L,LDLC水平分别为(2.4±0.3)mmol/L对(2.6±0.4)mmol/L,差异显著(P<0.05);血清内皮素水平分别为(49.5±3.7)pg/mL对(52.4±6.8)pg/mL,血栓素水平分别为(184.5±92.6)pg/mL对(272.7±94.8)pg/mL,前列环素水平分别为(32.1±18.4)pg/mL对(23.5±11.3)pg/mL,一氧化氮水平分别为(64.8±13.6)μmol/L对(53.2±12.4)μmol/L,差异显著(P<0.05);血清层粘连蛋白水平分别为(170.3±65.3)μg/L对(208.7±77.4)μg/L,透明质酸水平分别为(178.6±83.4)μg/L对(233.6±81.6)μg/L,Ⅳ型胶原水平分别为(6.6±1.4)μg/L对(7.4±1.3)μg/L,Ⅲ型前胶原水平分别为(118.4±22.9)μg/L对(132.5±31.7)μg/L,差异显著(P<0.05)。结论 应用非诺贝特能有效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值得临床验证。
酒精性肝病
硫普罗宁联合美他多辛治疗酒精性肝病患者疗效初步研究*
孙红菊, 王衍颜, 徐丛聪, 赵红
2020, 23(1):  54-5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16
摘要 ( 221 )   PDF (3208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硫普罗宁联合美他多辛治疗酒精性肝病(ALD)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76例A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和联合组38例,分别给予硫普罗宁或硫普罗宁联合美他多辛口服治疗3个月。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V型胶原(IV-C)、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LN),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生产的DX-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门静脉内径(PVD)、脾静脉内径(SVD)和脾厚度。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清IV-C、HA和LN水平分别为(84.3±24.7) μg/L、(142.6±46.8) μg/L和(134.4±35.2)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2.2±29.3) μg/L、(186.4±40.5) μg/L和(190.5±47.3) μg/L,P<0.05】;联合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为【(42.6±12.3) U/L、(41.3±11.8) U/L、(119.3±55.6) U/L和(91.3±37.8) U/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70.4±20.1) U/L、(75.2±14.9) U/L、(180.4±77.8) U/L和 (130.5±43.6) U/L,P<0.05】;联合组患者PVD、SVD和脾厚度分别为(11.8±1.1) mm、 (6.3±1.2) mm和(54.3±10.7) mm,其中后两者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2.9±1.4) mm、(7.9±1.3) mm和(61.9±11.6) mm,P<0.05】;治疗后,联合组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肪肝构成比分别为7.9%、15.8%和7.9%,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4%、31.6%和13.2%,P<0.05)。结论 应用硫普罗宁联合美他多辛治疗ALD患者能有效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减轻脂肪肝和纤维化程度,从而有效改善肝功能指标。
药物性肝损伤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王建辉, 郭红丹, 孔晶晶, 武希润
2020, 23(1):  58-6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17
摘要 ( 217 )   PDF (897KB) ( 4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接受抗结核治疗的558例结核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生DILI 69例,未发生489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病的因素。结果 在558例结核病患者抗痨过程中,发生DILI患者69例(12.4%);在442例初治结核患者中,发生DILI 24例(5.4%),在103例复治结核患者中发生DILI 37例(35.9%),在13例耐多药结核患者中发生DILI 8例(61.5%,P<0.05);69例DILI患者血清ALT、AST、TBIL、GGT和AKP峰值水平分别为152.1±9.6 U/L、174.8±15.4 U/L、94.8±8.6μmol/L、131.3±10.2 U/L和152.0±14.3 U/L;不同年龄、肝病史、酗酒史和抗结核治疗时机患者DILI发生率显著不同,而既往有肝病史、复治结核和耐多药肺结核是发生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复治或耐多药抗结核药物的患者容易发生DILI,了解这类人群发生DILI的诱发因素,及时控制和做好保护工作,对完成抗结核方案,取得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定量参数评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胎儿心功能研究*
周晓旭, 张华杰, 商志娟
2020, 23(1):  62-6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18
摘要 ( 184 )   PDF (1587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定量参数评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胎儿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ICP孕妇(轻度ICP50例和重度ICP50例)胎儿和98例同孕周正常孕妇胎儿,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将动态四腔心声像图导入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软件,获取左心室和右心室VVI定量参数,包括舒张期峰值速度(Vd)、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峰值应变(S)、舒张期峰值应变率(SRd)、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比较各组上述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重度ICP胎儿左心室整体S为(-11.2±1.1)%,显著低于轻度ICP和对照组,SRd为(1.5±0.2)/s,显著低于轻度ICP和对照组,SRs为(-1.7±0.1)/s,显著低于轻度ICP和对照组;三组左心室整体Vd和V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ICP胎儿右心室整体Vd为(1.3±0.3)cm/s,显著低于轻度ICP和对照组,S为(17.6±2.5)%,显著低于轻度ICP和对照组,SRd为(1.6±0.6)/s,显著低于轻度ICP和对照组,SRs为(-2.1±0.2)/s,显著低于轻度ICP和对照组;三组右心室整体V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VVI定量参数Vd、S、SRd、SRs评估ICP孕妇胎儿心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临床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肝衰竭
肝素钠与枸橼酸钠封管液在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应用比较*
马元吉, 许艳, 白浪, 陈芳, 唐红
2020, 23(1):  66-6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19
摘要 ( 200 )   PDF (892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肝素钠与枸橼酸钠封管液在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1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治疗,在人工肝治疗后,分别采用肝素封管19例(79例次)和枸橼酸封管22例(80例次)。常规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在封管后2 h,枸橼酸封管组APTT为(65.6±12.2)s,显著短于肝素封管组的【(89.8±43.1)s,P<0.01】;肝素封管组和枸橼酸封管组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3%(1/19)和0.0%(0/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两组患者3 m生存率(52.3%对54.5%)、住院日、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等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人工肝治疗后,应用4%枸橼酸钠封管有效,不会导致封管期间人体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改变,可能更安全。
肝硬化
SGA、MNA和NRS2002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营养状态应用价值分析*
杨晓玲, 张素梅
2020, 23(1):  70-7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20
摘要 ( 208 )   PDF (887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主观全面评定法(SGA)、简易营养评价法(MNA)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营养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SGA法、MNA法和NRS2002法行营养风险筛查。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SGA、MNA和NRS2002对患者营养不良评价的一致性。结果 MNA法判定患者轻中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6.7%,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0.6%,SGA法判定患者轻中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0.6%,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0%,NRS2002法判定患者轻中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5.5%,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5.3%;SGA法与MNA法评定结果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344,差异显著(P<0.05),SGA法与NRS2002法评定结果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476,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NA法与NRS2002法评定结果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463,也差异显著(P<0.05)。结论 现行的营养评估方法在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时,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还需要针对这类人群设计合理、可行的方法评估,以正确地指导临床治疗。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尿液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王晶晶, 李春涛, 周卫真
2020, 23(1):  74-7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21
摘要 ( 235 )   PDF (937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检测尿液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诊断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价值。方法 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救治的112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尿液RBP水平,应用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尿RBP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AKI的价值。结果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尿液RBP水平为(2.2±1.0)mg/L,显著高于对照组【(0.3±0.1)mg/L,P<0.05】;28例重度腹水患者尿RBP、尿微量白蛋白(mAlb)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分别为(3.2±0.6)mg/L、(24.9±7.7)mg/L和(58.3±13.9)mL/min/1.73 m2,其中尿RBP和尿mAlb水平均显著高于31例轻度腹水组或53例中度腹水组,而eGFR水平显著低于轻度腹水和中度腹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腹水患者sCr水平与中度腹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8±14.0)μmol/L 对(89.8±14.4)μmol/L,P>0.05】,但显著高于轻度腹水组【(80.4±11.9)μmol/L,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43例继发AKI组与69例未继发AKI组在血小板计数和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mAlb、eGFR、RBP、血钠、TBIL、白细胞计数、PTA、NH3+、肝性脑病和自发性腹膜炎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RBP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继发AKI的AUC为0.856(95%CI:0.777~0.915),对应的最佳截断点为2.6 mg/L,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和84.1%。结论 尿RBP能反映失代偿期肝硬化病情的严重程度,甚至可作为继发AKI的标志物。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杨慧玲, 刘小静, 何英利, 杜粉静, 叶峰
2020, 23(1):  78-8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22
摘要 ( 195 )   PDF (893KB) ( 3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查阅出院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应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结果 10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者25例(25.0%),其中呼吸道感染10例(40.0%),腹膜感染7例(28.0%),肠道感染4例(16.0%);大肠埃希菌感染5例(29.4%),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4例(23.5%),肺炎克雷伯菌感染2例(11.8%),铜绿假单孢菌感染2例(11.8%),肺炎链球菌感染2例(11.8%);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是否发生肝性脑病、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年龄、住院时间长短、不同肝功能分级、是否行侵入性操作、血清白蛋白和血清胆红素高低、有无腹水和是否应用抗病毒药物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显著,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4.176,P=0.023)、住院时间≥1月(OR=44.116,P=0.021)、肝功能分级差(OR=5.160,P=0.009)、进行了侵入性操作(OR=5.265,P=0.003)和有腹水(OR=2.921,P=0.033)为影响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发生医院感染,对于感染高危人群应予以高度关注,重视手卫生和适度隔离,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早期抗凝干预用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联合PSE治疗肝硬化患者价值探讨*
赵平, 黎涛, 谢吉良, 郑波
2020, 23(1):  82-8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23
摘要 ( 198 )   PDF (894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联合部分脾栓塞(PSE)术治疗的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早期抗凝干预对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86例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接受TIPS联合PSE治疗。术后,采用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给予肝素和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和观察组43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 术后7 d,观察组PLT为(274.3±30.2)×109/L,显著高于术前,对照组PLT为(257.6±29.7)×109/L,也显著高于术前;观察组PLT、PT和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直径为(12.2±2.2)mm,门静脉血流流速为(12.6±2.3)cm/s,门静脉血流量为(910.6±260.2)ml/min,与对照组的(12.1±2.0)mm、(13.0±4.1)cm/s和(889.4±192.6)ml/min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水、出血、肝性脑病、皮肤瘀斑和发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3%(P<0.05)。结论 早期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抗凝处理能有效预防TIPS联合PSE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CTLA-4和PNPLA3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张冰, 解学军
2020, 23(1):  86-8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24
摘要 ( 223 )   PDF (973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Patatin样磷脂酶3(PNPLA3)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肝硬化发病的关系。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治疗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10例和同期健康人10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血CTLA-4基因rs4675369位点和PNPLA3基因rs738409位点多态性。结果 肝硬化患者CTLA-4基因rs4675369位点为AA型、AG型和GG型比率分别为26.4%、49.1%和24.6%,与健康人的26.0%、50.0%和24.0%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位基因A和G比率分别为50.9%和49.1%,与健康人的51.0%和49.0%比,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PNPLA3基因rs738409位点G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G比率分别为17.2%和38.2%,显著高于健康人的4.0%和24.0%(P<0.05);血CTLA-4基因rs4675369位点AA型、AG型和GG型和PNPLA3基因rs738409位点CC型、CG型和GG型肝硬化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之间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未提示CTLA-4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肝硬化发病存在相关关系,而PNPLA3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肝硬化发病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肝癌
SMI、CDFI和增强CT检查TACE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血供显像效果比较*
陈亮, 段海峰, 余红星
2020, 23(1):  90-9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25
摘要 ( 173 )   PDF (1218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超微血管成像(SMI)、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测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肿瘤血供显像的效果。方法 2016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35例PLC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术治疗,于术后30 d接受SMI、CDFI和增强CT检查。结果 SMI和CDFI病灶血供检出率分别为54.2%和25.0%,均显著低于增强CT检测的84.5%(P<0.05);针对直径<2.0 cm的病灶,SMI和CDFI血供检出率分别为28.1%和0.0%,显著低于增强CT检测的73.7%(P<0.05);针对直径≥2.0 cm的病灶,SMI和CDFI血供检出率分别为67.6%和37.8%,也显著低于增强CT检测的90.1%(P<0.05)。结论 在TACE术后,使用CT检查病灶血供最具有价值,其他检查可能简便,起辅助作用。
超声造影对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癌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刘潇, 何年安, 叶显俊, 刘力, 付文学, 陈姣姣
2020, 23(1):  94-9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26
摘要 ( 274 )   PDF (2055KB) ( 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CEUS)检查肝转移癌(LM)与肝细胞癌(HCC)的表现特征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6年~2019年就诊于我院的肝脏占位患者117例,常规行CEUS检查,分析比较HCC与LM病灶在增强模式、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和减退时间等方面的异同。结果 在77例HCC 患者中,有79个病灶,在40例LM患者中,有41个病灶;HCC病灶呈I型 增强为2.5%,II型为26.6%,III型为70.9%,而LM病灶分别为36.6%、9.8%和53.7%,差异显著(P<0.05);HCC病灶增强达峰时间和减退时间分别为(29.16±7.87)s和(51.89±22.80)s,与LM病灶的【(25.98±5.30)s和(37.49±10.68)s,P<0.05 】。结论 HCC与LM病灶在CEUS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对鉴别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
应用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管理系统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研究*
石莹莹, 王元喜
2020, 23(1):  98-10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27
摘要 ( 214 )   PDF (888KB) ( 3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管理系统(LI-RADS)诊断肝细胞癌(HCC)的价值,以规范化HCC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对200例存在慢性乙型肝炎或/和肝硬化、酗酒、血清甲胎蛋白升高的HCC高风险人群行CT和MRI常规平扫和增强检查,依据LI-RADS v2017分级标准进行评定,由两名放射科医师进行盲法评定,1个月后,再由同一名医生进行再次评定,评估两次评定的同一性。在LI-RADS分级中,LR-1、LR-2被看作是良性病变,LR-4、LR-5和LR-5TIV为恶性病变,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计算LI-RADS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在200例肝脏病变患者,病理学检查诊断125例为HCC,27例为肝内胆管细胞癌,9例为肝转移癌,39例为良性病灶;运用LI-RADS分级,CT诊断17例为良性,151例为恶性,而MRI诊断17例为良性,169例为恶性;CT诊断两次评级的Kappa值为0.912 (P < 0.001),而MRI诊断图像的数据显示,两次评级的Kappa值为1.000 (P < 0.001),说明在MRI检查运用LI-RADS分级判断HCC的准确度比CT高;运用LI-RADS分级标准,CT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5.4%、81.2%和90.2%,而MRI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100%、85.4%和92.4%。结论 在CT和MR检查中应用LI-RADS分级评估可以提高诊断HCC的准确度,且可重复性好。在CT检查评定分为LR-3的病变,可能为HCC,建议重新检查MRI或随访,而经MRI检查仍然评定为LR-3的病变则需要密切随访。
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马宁, 戴晓雯, 吴建江
2020, 23(1):  102-10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28
摘要 ( 198 )   PDF (907KB) ( 5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晶体液和胶体液对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GDFT)下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HCC患者90例,在接受肝部分切除术麻醉过程中,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晶体组30例和胶体组30例,分别采用常规液体管理或GDFT下晶体液和胶体液快速输注,术中监测中心性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lactate,Lac)和血糖(Glu)水平。结果 胶体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日分别为(55.8±8.3)h、(3.4±0.5)d和(7.8±1.5)d,晶体组分别为(54.7±8.0)h、(3.6±0.7)d和(8.1±1.7)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62.3±10.1)h、(4.6±0.9)d和(10.2±2.6)d(P <0.05);在T3和T4时,胶体组ScvO2水平分别为(83.7±7.1)%和(84.2±7.5)%,晶体组分别为(82.1±7.8)%和(82.5±8.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4±6.7)%和(74.9±5.4)%(P <0.05),在T2、T3和T4,胶体组Lac水平分别为(1.3±0.3)mmol/L、(1.7±0.4)mmol/L和(1.8±0.4)mmol/L,晶体组分别为(1.4±0.2)mmol/L、(1.8±0.4)mmol/L和(1.9±0.5)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3)mmol/L、(2.2±0.5)mmol/L和(2.6±0.7)mmol/L(P <0.05),胶体组Glu水平分别为(5.5±0.8)mmol/L、(7.0±1.3)mmol/L和(6.8±1.1)mmol/L,晶体组分别为(5.6±0.7)mmol/L、(7.1±1.0)mmol/L和(7.2±1.2)mmol/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3±1.1)mmol/L、(8.4±1.7)mmol/L和(8.2±1.4)mmol/L(P <0.05);在术后5 d,胶体组和晶体组血清ALT水平分别为(65.3±7.6)U/L和(68.3±7.4)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3.4±15.3)U/L(P <0.05);胶体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6.7%,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的33.3%和26.7%(P<0.05)。结论 与常规液体管理方案比,在GDFT下行肝部分切除术过程中采取晶体和胶体输注可有效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增加组织血流灌注,有助于保护肝脏功能。
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辨别肝脏结节性病变性质临床价值探讨*
高莉, 高屹, 尹秋萍
2020, 23(1):  106-10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29
摘要 ( 176 )   PDF (1460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在鉴别肝脏结节性病变性质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50例,使用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查,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记录不同病灶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结果 肝血管瘤HAP为(0.7±0.2)mL·min-1·mL-1,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比,差异显著【分别为(0.4±0.2)mL·min-1·mL-1和(0.3±0.2)mL·min-1·mL-1,P<0.05】,HPP为(0.6±0.2)mL·min-1·mL-1,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比,差异显著【分别为(0.2±0.1)mL·min-1·mL-1和(0.4±0.1)mL·min-1·mL-1,P<0.05】, TLP为(1.4±0.4)mL·min-1·mL-1,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比,差异显著【(0.7±0.3)mL·min-1·mL-1和(0.8±0.4)mL·min-1·mL-1,P<0.05】,而肝细胞癌HAPI为(0.7±0.2)mL·min-1·mL-1,与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比,差异显著【分别为(0.4±0.1)mL·min-1·mL-1和(0.5±0.2)mL·min-1·mL-1,P<0.05】;肝细胞癌动脉期病灶均呈环状高回声增强、延迟期均为低回声、造影模式呈“快进快出”,肝转移瘤动脉期多呈均匀增强、门脉期偶见弥漫增强、延迟期多为低回声,造影模式呈“快进快出”,而肝血管瘤动脉期多呈周边环形缓慢增强、门脉期偶见向心增强、延迟期多呈等回声,造影模式呈“慢进慢退”;超声造影肝细胞癌增强时间为(13.2±4.0)s,与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15.6±2.4)s和(18.7±3.2)s比,差异显著(P<0.05),肝细胞癌达峰时间为(19.2±3.4)s,与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28.3±5.9)s和(67.3±24.2)s比,差异显著(P<0.05),而肝血管瘤开始消退时间为(307.4±75.6)s,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39.1±4.2)s和(35.4±6.8)s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诊断肝脏结节性病变安全无创、方便快捷、应用价值高,能为肝脏结节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肝泡型包虫病
应用18F-FDG PET/CT检查评价肝泡型包虫病肝内病灶活性研究*
韩为清, 崔佳宾, 杨予川
2020, 23(1):  110-11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30
摘要 ( 211 )   PDF (1508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检查对肝泡型包虫病(HAE)患者治疗前后肝内病灶活性的评价作用。方法 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9例HAE患者,按体质量服用阿苯达唑脂质剂10 mg·d-1·kg-1,治疗6个月。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行18F-FDG PET/CT检查,分析病灶边缘带最大标准放射性摄取值(SUVmax)。结果 在109例患者中,治疗前PET/CT检查显示HAE病灶多呈混杂密度占位灶,形状不规则,内见钙化灶、液化性坏死区,边界不清晰,多呈侵袭性生长,病灶边缘带见放射性药物分布影,且高于肝脏,病灶内部未见明显放射性分布;在阿苯达唑脂质剂治疗后6个月,PET/CT检查显示75例病灶周边放射性浓聚现象消失或明显降低,34例病灶边缘带放射性分布较治疗前轻度变淡;109例患者在阿苯达唑治疗后病灶边缘增殖浸润带SUVmax值为(3.6±1.4),显著低于治疗前【(4.9±1.9),P<0.05】。结论 应用18F-FDG PET/CT检查能够帮助评估HAE病灶活性,从而指导药物治疗。
肝囊肿和胆总管囊肿
微泡性多囊肝影像学检查表现比较*
王秀清, 马燕君, 詹晋莉
2020, 23(1):  114-11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31
摘要 ( 246 )   PDF (2942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微泡性多囊肝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在60例多囊肝(PLD)患者,行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US)检查,分析其表现特征。结果 在60例患者中,19例表现为肝脏肿大,25例有明显的腹部不适症状,6例表现为腹部肿块,大部分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正常;CT表现主要为肝实质内散在分布的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不一,数目较多,增强扫描无强化,伴有或不伴有肝脏肿大;MRI表现为肝实质内散在分布的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大小不一,数目不等,增强扫描无强化,部分患者合并肝脏肿大;超声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不均匀回声增强,为斑片状或条状分布,多发大小不一的低回声区,部分直径小。结论 虽然CT和MRI检查诊断PLD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超声检查对于微泡性PLD的诊断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其在诊断和分型方面可能更具有临床价值。
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周帅, 张剑权, 吕明
2020, 23(1):  118-12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32
摘要 ( 198 )   PDF (888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5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者17),采用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者8例。结果 开腹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日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1.7) d、(3.8±1.5)d、(4.7±1.8) d、(9.4±2.3) d和(241.6±15.3)mL,显著长于或多于腔镜组【分别为(3.0±1.1) d、(2.6±0.8) d、(3.1±1.3) d、(6.6±1.2) d和(94.0±9.7)mL,P<0.05】,但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78.3±60.5)min,显著长于开腹组【(231.7±41.2)min,P<0.05】;治疗后3 d,开腹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为(77.4±6.4)mg/L ,显著高于腔镜组【(30.8±3.5)mg/L,P<0.05】;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5%和58.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疗效较好,与传统开腹手术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不加重肝功能损伤。
胆石症和胆囊息肉
腹腔镜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血浆皮质醇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钱国武, 崔广莹, 宋展, 吕柯, 刘驰, 孙万日
2020, 23(1):  122-12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33
摘要 ( 174 )   PDF (901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5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者17),采用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者8例。结果 开腹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日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1.7) d、(3.8±1.5)d、(4.7±1.8) d、(9.4±2.3) d和(241.6±15.3)mL,显著长于或多于腔镜组【分别为(3.0±1.1) d、(2.6±0.8) d、(3.1±1.3) d、(6.6±1.2) d和(94.0±9.7)mL,P<0.05】,但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78.3±60.5)min,显著长于开腹组【(231.7±41.2)min,P<0.05】;治疗后3 d,开腹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为(77.4±6.4)mg/L ,显著高于腔镜组【(30.8±3.5)mg/L,P<0.05】;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5%和58.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疗效较好,与传统开腹手术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不加重肝功能损伤。
基于因子-聚类分析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中医证候变化研究*
漆若毅, 李洋
2020, 23(1):  126-12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34
摘要 ( 205 )   PDF (882KB) ( 3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患者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2014年3月~2018年3月我院诊治的50例PCS患者,记录42个中医症候,应用因子-聚类分析法对PCS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在50例PCS患者,以恶心呕吐(68.0%)、胁肋窜痛(66.0%)、胁肋胀痛(48.0%)、胸脘胀满(32.0%)、精神倦怠(48.0%)、乏力(44.0%)、头重身重(44.0%)、纳差(40.0%)、便溏(26.0%)和不思饮食(52.0%)为主要症状表现;经KMO检验,KMO=0.8,经Bartlett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3454.5(P < 0.05);因子分析发现12个公因子,按照病位和证素,将PCS分为6个证型,依次为肝气郁结型(42.0%)、肝胆湿热型(20.0%)、脾虚胃弱型(18.0%)、寒凝阳衰型(10.0%)、胆扰心神型(6.0%)和血瘀气滞型(4.0%)。结论 PCS患者中医症状分散性良好,证候较为明确,其中以肝气郁结、肝胆湿热和脾虚胃弱为主,或许可以指导临床诊治。
胆囊息肉样病变直径对判断息肉性质的价值分析*
宋彦伟, 程军, 罗威, 蒋丽萍
2020, 23(1):  130-13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35
摘要 ( 232 )   PDF (1006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直径对判断息肉性质的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9年3月我科诊治的胆囊息肉患者420例,接受开放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胆囊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不同胆囊息肉直径预测息肉恶变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良性胆囊息肉388例,恶性胆囊息肉32例;良性胆囊息肉患者年龄为(46.6±8.7)岁,显著小于恶性胆囊息肉患者;良性胆囊息肉直径为6(2,27)mm,显著小于恶性胆囊息肉直径;良恶性息肉患者性别构成、胆囊息肉数目、胆囊结石、癌胚抗原、CA19-9和空腹血糖等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胆囊息肉直径是胆囊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52,95%CI:1.36~1.69);绘制胆囊息肉直径ROC曲线,得出AUC为0.89(0.85~0.93),即当息肉直径为13 mm时,诊断胆囊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0%和71.8%。结论 胆囊息肉直径预测胆囊癌的价值较高,当息肉直径>13 mm时,因恶变风险增大,建议手术治疗。
实验性肝炎
移植NAFLD患者和健康人粪菌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骆庆玲, 周永健, 唐文娟, 首第文, 黄红丽, 徐豪明, 黄惠康, 何杰, 杜艳蕾, 阮焕梅, 陈慧婷, 曹创裕
2020, 23(1):  134-13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36
摘要 ( 213 )   PDF (1134KB) ( 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粪菌移植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32 只大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其中3组用混合抗生素抑菌1周后,予以高脂饮食建立NAFLD模型,再分别给予NAFLD患者粪菌或和正常人粪菌移植,检测肠粘膜组织16sDNA菌群。结果 模型组Rodentibacter菌群丰度较对照组升高,在NAFLD粪菌移植组升高更显著,而在正常人粪菌移植组则有所下降。结论 NAFLD粪菌群可能是肝脏脂肪变性的一个危险因素,而应用健康人粪菌移植可以改善高脂饮食大鼠脂肪肝病变。
化浊通瘀汤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瘦素的变化*
郭化磊, 卜理琳, 裴颖, 殷宏振, 黄峰
2020, 23(1):  138-14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37
摘要 ( 188 )   PDF (2319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分析化浊通瘀汤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瘦素(leptin)水平变化,揭示化浊通瘀汤防治NAFLD的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48只,给予高脂饲料建立NAFLD模型,再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大中小化浊通瘀汤处理组和水飞蓟宾处理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灌胃8 w。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leptin水平。结果 大、中、小剂量化浊通瘀汤处理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566±19.4)g、(577±24.3)g、(585±18.5)g,显著低于模型组;大、中、小剂量化浊通瘀汤处理组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30.7±3.5)pg/mL、(34.1±4.2)pg/mL、(37.0±2.3)pg/mL,显著低于模型组;大、中剂量化浊通瘀汤处理组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2.8±0.2)ng/mL和(2.8±0.1)ng//mL,显著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各中药干预组血清AST、ALT、TG、TC、FBG水平均显著下降 (P<0.01)。结论 化浊通瘀汤干预能减轻NAFLD动物肝组织炎症,降低血清TNF-α和瘦素水平。
短篇论著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
龙梅, 王丽旻, 朱莉, 张潇
2020, 23(1):  142-14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38
摘要 ( 230 )   PDF (3293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AIH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生化指标、免疫学检查和肝组织学特征。结果 48例AIH患者男女比例为 1∶5.8,发病年龄最小者为4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5.5±4.2)岁;临床表现以反复肝功能异常(46%)、腹痛(37%)、乏力(35%)、黄疸(19%)为主;血生化指标升高,血清IgG水平升高;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肝可溶性抗原抗体、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和双链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2%、23%、6%、8%、4%和2%;肝组织存在界面炎、浆细胞浸润和小叶炎症,伴有胆管增生者97%、凋亡小体为87%、纤维隔形成为87%、桥接坏死为27%、“玫瑰花环样”改变为18%。结论 AIH患者多见于女性,40岁以上人群高发,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需结合血生化学、免疫学特征做出诊断,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MRI联合血清维生素D预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临床价值探讨*
黄汉军, 鲁凤荣, 张灿
2020, 23(1):  143-1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39
摘要 ( 207 )   PDF (823KB)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MRI检查指标和血清维生素D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200例CHC患者接受肝活检和MRI检查,测量扩散加权成像(DWI)值,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维生素D。结果 在200例CHC患者中,经肝穿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存在肝纤维化80例(40.0%);80例存在肝纤维化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22.1±12.5) nmol/L,显著低于120例无明显肝纤维化患者的(32.1±13.2) nmol/L(P <0.05);80例肝纤维化患者MRI表观弥散系数(ADC)为(1322.8±82.6),T1变化率为(0.35±0.17),均显著低于120例无肝纤维化患者的(1542.5±80.7)和(0.52±0.21)。结论 伴有肝纤维化的CHC患者血清维生素D降低,MRI检查显示ADC值和T1变化率也显著降低,了解这些变化可能对判断肝纤维化有帮助。
综述
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巨噬细胞功能变化研究新进展*
徐玲, 任锋
2020, 23(1):  145-14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40
摘要 ( 279 )   PDF (899KB) ( 5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巨噬细胞对于维持内环境稳态和修复组织损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肝组织巨噬细胞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库普夫细胞和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一方面,巨噬细胞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和药物等不利因素的损害,促进肝组织完整性的修复;另一方面,它又能促进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的进展。本文重点讨论肝组织巨噬细胞的分类和功能变化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Fitz-Hugh-Curtis综合征研究进展*
王纯, 陈东风
2020, 23(1):  149-15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41
摘要 ( 214 )   PDF (897KB) ( 4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Fitz-Hugh-Curtis 综合征(FHCS)从1919年发现至今近100年,但直到1970年才首次发现在男性也可发生该病后,它的定义和病因研究才被学界关注。本文结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提出将FHCS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并就广义FHC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并发症、诊断和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了专门介绍。
继教园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与管理
陈慧婷, 周永健
2020, 23(1):  153-15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42
摘要 ( 176 )   PDF (918KB) ( 5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细胞型胆汁淤积诊治进展
胡利琳, 王玮珺, 杨玲
2020, 23(1):  156-16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43
摘要 ( 148 )   PDF (889KB) ( 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2020, 23(1):  161-18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44
摘要 ( 310 )   PDF (22512KB) ( 4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2020, 23(1):  185-20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45
摘要 ( 264 )   PDF (1273KB) ( 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