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10
述评
不明原因肝病诊断思路
杨永峰
2018, 21(1):  1-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01
摘要 ( 263 )   PDF (357KB) ( 5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家论坛
门静脉高压的分类及诊断思路
王帅, 祁小龙
2018, 21(1):  14-1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04
摘要 ( 267 )   PDF (530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明原因胆汁淤积诊断思路
熊清芳, 杨永峰
2018, 21(1):  18-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05
摘要 ( 192 )   PDF (526KB) ( 3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防治指南
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2018, 21(1):  21-3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06
摘要 ( 268 )   PDF (1836KB) ( 21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弹性成像技术在慢性肝病诊断中应用的美国共识
曾静, 范建高, 爱肝联盟
2018, 21(1):  32-3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07
摘要 ( 150 )   PDF (559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性肝炎
小檗碱对内毒素刺激致Caco-2细胞间高通透性的保护作用*
李鑫, 王洪岩, 迟程, 徐有青
2018, 21(1):  34-3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08
摘要 ( 198 )   PDF (723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小檗碱(BBR)对脂多糖(LPS)刺激致Caco-2细胞间高通透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Caco-2,分为四组:①对照组(培养基);②LPS组(培养基+LPS 2 μg/ml);③BBR组(培养基+BBR 10 μM);④BBR/LPS组(培养基+LPS 2 μg/ml+BBR 10μM)。在倒置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生长形态,采用荧光黄透过率检测细胞间通透性,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间紧密连接主要结构蛋白occludin、细胞膜Toll样受体-4(TLR4)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TLR4下游分子MyD88表达。结果 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对照组和BBR组细胞连接完整,LPS组细胞间出现锯齿样断裂,但在BBR/LPS组细胞间连接毛糙,但无明显片状中断;对照组和BBR组荧光黄透过浓度分别为(683.3±98.9)μg/ml和(849.0±89.7)μg/ml)以及细胞occludin、TLR4和MyD88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LPS组透过荧光黄浓度(1886±176.0 μg/ml)显著增加,TLR4蛋白表达增加,occludin表达减少,胞浆MyD88荧光信号增强;与LPS组比,BBR/LPS组透过荧光黄浓度(1071.0±65.9 μg/ml)显著下降,TLR4蛋白表达减弱,occludin表达增加,胞浆MyD88荧光信号减弱。结论 BBR通过减弱TLR4/MyD88活性,增加occludin表达,进而减轻LPS刺激致Caco-2细胞间高通透性。
CIAPIN1对HepG2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欧志涛, 詹远京, 郭家伟, 罗铎
2018, 21(1):  38-4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09
摘要 ( 210 )   PDF (742KB) ( 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调控细胞因子诱导的凋亡抑制分子1(CIAPIN1)基因表达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构建重组慢病毒CIAPIN1表达载体和CIAPIN1沉默载体,感染HepG2细胞,获得稳定高表达和低表达CIAPIN1基因的细胞后,实验分为4组,即CIAPIN1高表达组、CIAPIN1低表达组、无关沉默RNA(siRNA)干扰组和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及CIAPIN1基因和蛋白表达,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yclinD1、CDK4、cyclin E、CDK2水平以及总蛋白中IKKβ、磷酸化IKBα、p65和磷酸化p65水平。结果 CIAPIN1低表达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G0/G1期细胞比例为(73.2±2.5)%,明显高于GIAPIN1高表达组【(58.8±2.2)%,P<0.05】、无关siRNA干扰组【(62.4±1.8)%,P<0.05】或空白对照组【(63.2±2.6)%,P<0.05】;CIAPIN1 高表达组cyclinD1、CDK4、CDK2、cyclinE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APIN1高表达组磷酸化IKBα、磷酸化P65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35±0.182)和(0.731±0.106),明显高于GIAPIN1低表达组【(0.108±0.035)和(0.028±0.010),P均<0.05】、无关siRNA干扰组【(0.251±0.082)和(0.318±0.058),P均<0.05】或空白对照组【(0.238±0.067)和(0.322±0.061),P均<0.05】。结论 CIAPIN1对肝癌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可能与其对NF-кB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有关。
香附多糖对牛血清白蛋白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MMP-2、TIMP-2和TGF-β1水平的影响
尚双艳, 高翔
2018, 21(1):  42-4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10
摘要 ( 184 )   PDF (772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香附多糖对牛血清白蛋白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0.1 mg·kg-1)、大剂量香附多糖组(200 mg·kg-1)、中等剂量香附多糖组(100 mg·kg-1)和小剂量香附多糖组(50 mg·kg-1),每组10只。在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秋水仙碱和香附多糖灌胃处理,连续60 d。在末次给药后,采用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并取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MMP-2、TIMP-2和TGF-β1水平,并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大剂量、中剂量和小剂量香附多糖组大鼠血清ALT、AST、TP、ALB水平得到显著改善(P<0.05),血清LN、HA、PC-Ⅲ和Ⅳ-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大、中、小剂量组大鼠血清MMP-2水平分别为(221.58±23.76)ng/mL、(291.12±29.35) ng/mL、(375.14±38.21) ng/mL,TIMP-2水平分别为(161.89±16.12) μg/mL、(180.34± 17.12) μg/mL和(196.56±19.34)μg/mL,TGF-β1水平分别为(206.23±21.45)ng/mL、(251.53±26.10) ng/mL、(302.09±31.21) ng/m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大、中、小剂量药物处理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均有明显减轻。结论 香附多糖具有较好的保肝及抑制肝纤维化的活性,可能是有效改善了大鼠MMP-2/TIMP-2失衡和降低TGF-β1水平有关。
双黄连对MHV-3诱导的暴发型肝衰竭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黄明, 邓卫平, 彭敏, 吴胜英
2018, 21(1):  46-4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11
摘要 ( 251 )   PDF (807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双黄连对病毒感染诱导的暴发性肝衰竭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BABL/cJ小鼠36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双黄连处理组。取滴度为1×106 PFU/ml的3型鼠肝炎病毒(MHV-3),采用高压水注射法经小鼠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诱导暴发性肝衰竭模型。在造模后给予10%双黄连或生理盐水灌胃治疗7 d。采用RT-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IP-10 mRNA和血清MHV-3 DNA水平,并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l(TGF-βl)、白细胞介素-10(IL-10)、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和肝功能指标。结果 在治疗7 d,模型组和双黄连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分别为(229.03±30.56) IU/L和(22.83±6.02) IU/L,谷草转氨酶(AST)为(139.01±11.75) IU/L和(32.45±4.59) IU/L,LN分别为(99.86±10.57) nmol/L和(57.02±7.24) nmol/L,HA为117.05±16.72) nmol/L和(53.01±11.35) nmol/L,TGF-βl分别为(319.46±39.12) pg/ml和(93.87±11.20)pg/ml,IL-10为25.70±3.87) pg/ml和(1.07±0.09) pg/ml, MHV-3 DNA分别为12.47±3.05) lg copies/mL和(1.24±0.10)lg copies/mL,肝组织IP-10 mRNA分别为【(25.70±3.87)和(12.79±3.08),P<0.05】。结论 双黄连有一定的抗MHV-3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肝内IP-10 mRNA水平,减少IL-10对肝细胞的炎性损伤,阻止了肝组织纤维化而促进了肝功能的恢复。
病毒性肝炎
不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eGFR的影响
徐勇, 冯继红, 李荣宽, 聂振汪, 杨小舟
2018, 21(1):  50-5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12
摘要 ( 185 )   PDF (805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研究在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对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影响。方法 40例替诺福韦(TDF)、56例替比夫定(LDT)和68例恩替卡韦(ETV)初治的CHB患者,采用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 (CKD-EPI)方程对基线和治疗24个月 eGFR进行评估。结果 在治疗24个月时,ETV组和TDF组eGFR分别为(89.5±13.2) ml·min-1·1.73 m-2和(93.8±13.2) ml·min-1·1.73 m-2,均明显较基线下降【分别为(93.4±9.8) ml·min-1·1.73 m-2,P=0.041和(98.6±11.2) ml·min-1·1.73 m-2,P=0.016】,而LDT组eGFR为(108.5±10.9) ml·min-1·1.73 m-2,明显较基线升高【(96.6±10.3) ml·min-1·1.73 m-2,P=0.002】;基线时3组患者eGFR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870),而在治疗24个月时3组患者eGFR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28),LDT组肾功能正常者的比例明显高于ETV和TDF组(P=0.001),TDF组和ETV组eGFR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861);24个月时,ETV和TDF组分别有16.7%(3/18)和44.4%(4/9)基线肾功能正常者进展成eGFR<90 ml·min-1·1.73 m-2,而69.2%(9/13)LDT组基线肾功能损伤患者eGFR水平恢复至正常(≥90 ml·min-1·1.73 m-2)。结论 应用LDT长期治疗CHB患者能改善eGFR水平,而应用TDF和ETV有可能导致eGFR降低。
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研究
史罗明, 周根法
2018, 21(1):  54-5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13
摘要 ( 172 )   PDF (846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CHB患者,分成三组,分别给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n=80)、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联合阿德福韦(n=60)或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联合恩替卡韦(n=60)治疗,观察1年。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常规行肝活检术,应用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评估肝脏炎症活动度。结果 在治疗1年末,阿德福韦组和恩替卡韦组患者血清HBV 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91.7%、18.3%和86.7%和88.3%、16.7%和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0%、6.3%和51.3%(P<0.05或P<0.01);阿德福韦组和恩替卡韦组肝组织HAI评分、ALT、TBIL和AST水平分别为【(3.5±1.3)分、(54.1±12.2)U/L、(16.4±4.1) μmol/L、(35.3±6.1) U/L】和【(3.2±1.5)分、(53.4±13.0) U/L、(16.0±4.1) μmol/L、(34.1±6.3)U/L】,其中HAI评分和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1.5)分、(59.3±15.7) U/L、(18.0±4.5)μmol/L、(38.4±7.1)U/L,P<0.05或P<0.01】;阿德福韦组与恩替卡韦组血清HBV 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HAI评分、肝功能各项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CHB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抑制肝组织炎症及保护肝功能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两种不同方法检测的血清HBsAg水平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效能评价*
张正华, 金红弟, 陆伟, 王雁冰, 田海兵, 汤伟民, 张占卿
2018, 21(1):  58-6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14
摘要 ( 192 )   PDF (867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两种方法检测血清HBsAg水平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效能及其一致性。方法 在132例HBeAg阳性和115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活检,分别采用Maccura IS1200和Architect 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HBsAg(HBsAg- IS1200和HBsAg-I2000)。结果 在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HBsAg- IS1200与HBsAg- I2000均呈显著正相关(r=0.937,P<0.0001和r=0.964,P<0.0001),并且有紧密的线性关系(F=935.970,P<0.0001和F=1496.884,P<0.0001);根据ROC曲线分析,在HBeAg阳性患者,HBsAg-IS1200和HBsAg-I2000对肝组织病理学分级≥G2、≥G3和分期≥S2、≥S3、≥S4均有显著的预测意义(P<0.005);在HBeAg阴性患者,HBsAg-IS1200和HBsAg-I2000对病理学分级≥G2、≥G3和分期≥S2、≥S3、≥S4均无显著的预测意义(P>0.05);无论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HBsAg-IS1200与HBsAg-I2000预测病理学分级≥G2、≥G3和分期≥S2、≥S3、≥S4的ROC曲线下面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eAg阳性患者,HBsAg-IS1200与HBsAg-I2000预测肝组织病理学分级≥G2、≥G3和分期≥S2、≥S3和≥S4的结果均具有高度或极高的一致性(Kappa=0.7243、Kappa=0.6967和Kappa=0.8438、Kappa=0.8308、Kappa=0.7097)。结论 HBsAg-IS1200与HBsAg-I2000定量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不同病理学改变的效能保持高度的一致。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比较和影响疗效的预测因素分析
段军民, 李素森, 刘丽珍, 雷鹏, 于天威, 唐瑞娟
2018, 21(1):  64-6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15
摘要 ( 183 )   PDF (853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并对影响抗病毒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0年5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1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普通干扰素α-2b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定量,对两组病毒学应答率以及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病毒载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治疗12周、24周、48周以及停药后12周和24周,研究组患者血清HCV RNA转阴率分别为51.72%、60.34%、72.41%、68.97%和65.5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1.03%、48.27%、55.17%、48.27%和41.38% (P<0.05);研究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率、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75.86%、84.48%、86.20%和74.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72%、60.34%、63.79%和55.17%(P<0.05);在治疗4周、12周、24周和48周,研究组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分别为(4.72±1.30) IU/ml、(4.09±1.21) IU/ml、(3.79±1.18) IU/ml和(3.26±1.08) IU/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27±1.52) IU/ml、(4.68±1.41) IU/ml、(4.15±1.37) IU/ml和(3.99±1.16) IU/ml(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发热、失眠、肌肉酸痛、乏力和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获得SVR患者治疗前血清HCV RNA水平为(3.57±0.45) IU/ml,显著低于未获得SVR患者的(4.92±0.09) IU/ml(P<0.05)。讨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效且安全,治疗前患者病毒载量低将预示疗效好。
血清β2微球蛋白和胱抑素C检测对评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肾损害的临床意义
卢光全, 白淑霞, 秦霞, 李儒贵
2018, 21(1):  68-7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16
摘要 ( 162 )   PDF (875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及胱抑素C(CysC)在评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肾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6月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新生儿128例,根据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为轻度黄疸组(256.5 μmol/L>TBIL≥221 μmol/L)76例和中重度黄疸组(TBIL≥256.5 μmol/L)52例,另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足月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新生儿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CysC、β2-MG水平,观察治疗前后患儿TBIL、BUN、sCr、CysC、β2-MG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12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肾功能损伤25例,其中中重度黄疸组20例,轻度黄疸组5例;中重度组血清BUN、sCr、CysC、β2-MG水平分别为(5.76±1.45) mmol/L、(52.35±17.16) μmol/L、(2.68±0.45) mg/L、(4.25±1.52)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0±1.06) mmol/L、(38.65±14.23) μmol/L、(0.92±0.25) mg/L、(2.15±1.24) mg/L,均P<0.01]和轻度组的[(4.58±1.23) mmol/L、(43.76±15.75) μmol/L、(1.76±0.37) mg/L、(3.48±1.40) mg/L,均P<0.01];轻度组血清CysC、β2-MG分别为(1.76±0.37) mg/L、(3.48±1.40)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2±0.25)mg/L、(2.15±1.24)mg/L,均P<0.01],对照组和轻度组血清BUN和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血TBIL、BUN、sCr、CysC、β2-MG水平分别为(182.42±45.25) μmol/L、(4.32±1.25) mmol/L、(45.24±14.35) μmol/L、(1.86±0.38)mg/L、(3.42±1.36) mg/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78.65±68.46) μmol/L、(5.35±1.30) mmol/L、(50.56±16.25)μmol/L、(2.25±0.41) mg/L、(3.96±1.45) mg/L,均P<0.01]。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可导致新生儿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及时治疗后可恢复。血β2-MG和CysC水平可作为判断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及其意义*
杨钊, 魏娟, 吴晓辰, 王少东, 汪芳裕, 杨妙芳
2018, 21(1):  72-7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17
摘要 ( 174 )   PDF (846KB) ( 3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粪便钙卫蛋白(FC)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炎症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NAFLD和健康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并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血生化指标。结果 91例正常人和81例NAFLD患者体质指数(BMI)分别为(22.6±2.4) kg/m2和(28.5±4.0) kg/m2,腰围分别为(80.9±7.9) cm和(91.6±9.5) cm,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分别为(19.3±4.8) u/L和(33.7±18.7) u/L,谷丙转氨酶(ALT)分别为(17.5±7.1) u/L和(55.0±44.5) u/L,甘油三酯(TG)分别为(0.9±0.3) mmol/L和(2.4±2.3) mmol/L,总胆固醇(TC)分别为(4.3±0.6) mmol/L和(5.1±1.3)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FC水平为43.0(18.8~87.0)μg/g,显著高于正常人的11.4(4.6~24.4)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NAFLD组和正常人FC水平大于50 μg/g者分别为48例(59.3%)和6例(6.6%),两者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178,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NAFLD患者FC水平与BMI、腰围、血清GGT、TC水平呈正相关(r=0.725,r=0.570,r=0.292,r=0.400,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低水平的HDL、高水平的TG、BMI和TC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11,OR=13.558,OR=1.821,OR=3.086,P值均<0.01)。结论 NAFLD患者粪便FC水平升高,反映肠道可能存在一定的炎症。
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叶酸水平变化
姚小健, 黄红霞, 陈勇
2018, 21(1):  76-7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18
摘要 ( 193 )   PDF (924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叶酸水平变化。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规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DGF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叶酸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酶(HA)水平。结果 32例Child-Pugh C级患者血清PDGF水平为(190.7±11.4)pg/ml,显著高于42例B级或36例A级患者的(128.5±8.1) pg/ml或(79.5±4.9) pg/ml(P<0.05);Child-Pugh C级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为(2.7±0.5) μg/L,显著低于B级或A级患者的(5.3±0.5) μg/L或(7.1±0.8) μg/L(P<0.05);Child-Pugh C级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和INR水平分别为(102.4±6.9) U/L、(60.7±5.8) μmol/L和(1.9±0.2),均显著高于B级患者【分别为(78.9±4.5) U/L、(36.4±3.2) μmol/L和(1.5±0.2)】或A级患者[分别为(56.8±3.9) U/L、(26.8±2.8) μmol/L和(1.2±0.1),均P<0.05】;Child-Pugh C级患者血清白蛋白(ALB)为(23.9±2.4) g/L,显著低于B级患者的(30.8±2.7) g/L或A级患者的(41.0±3.3) g/L(均P<0.05);Child-Pugh C级患者血清PCⅢ、Ⅳ-C、LN和HA水平分别为(279.7±19.2) μg/L、(140.4±8.0) μg/L、(159.7±8.2) μg/L和(237.8±9.1) μg/L,均显著高于B级分别为【(238.5±17.8) μg/L、(94.8±6.2) μg/L、(129.5±7.3) μg/L和(174.1±8.6) μg/L或A级患者(分别为158.6±13.6)μg/L、(75.4±5.1) μg/L、(96.8±6.8) μg/L和(128.3±6.9)μg/L,均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PDGF水平与ALT、TBIL、INR和肝纤维化指标均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均P<0.05),叶酸水平与ALT、TBIL、INR和肝纤维化指标均呈负相关,与ALB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肝硬化患者血清PDGF水平逐渐升高,而叶酸水平逐渐降低,其临床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UDCA联合维生素D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及其对疗效的影响
陈小君, 宋洋
2018, 21(1):  80-8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19
摘要 ( 191 )   PDF (984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辅助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PBC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常规应用UDCA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维生素D联合UDCA治疗。使用美国Roche E-602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D],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reg和Th17细胞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外周血25(OH)D为(18.2±6.8)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1±5.0) ng/ml,P<0.05】,Th17细胞占比为(1.4±0.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5)%,P<0.05】,CD4+Treg细胞占比为(3.5±0.8)%,明显高于对照组【(3.1±0.4)%,P<0.05】,外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41.8±31.5) U/L,明显低于对照组【(68.8±33.5) U/L,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37.5±30.7) U/L,明显低于对照组【(68.2±35.3)U/L,P<0.05】,碱性磷酸酶(ALP)为(131.7±62.8) U/L,明显低于对照组【(237.7±105.8) U/L,P<0.05】,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为(71.8±35.8)U/L,明显低于对照组【(121.7±41.2)U/L,P<0.05】;治疗前后血清25(OH)D水平与CD4+Treg细胞占比呈正相关(P<0.05),而CD4+Treg细胞与GGT和AL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PBC患者病情,可能与其对CD4+Treg细胞的激活作用有关。
肝癌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分析*
柏涛, 龚凤云, 胡旭东, 王娟, 夏冰, 程海林, 甘丽娟
2018, 21(1):  84-8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20
摘要 ( 191 )   PDF (966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联合胸腺素-α1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观察组于术后皮下注射胸腺素-α1 4周。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肝功能、甲胎蛋白(AFP)水平变化和两组肿瘤复发或转移及3年生存情况。结果 在治疗4周时,观察组外周血CD3+、CD4+、CD4+/CD8+比值分别为71.49±6.57%、43.12±2.89%、15.89±3.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21±3.74%、24.56±2.36%、5.42±2.13 (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ALB)为39.84±2.56 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12±1.87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FP水平分别为34.87±3.08 U/L、43.39±2.08 U/L、85.42±10.42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39±3.64 U/L、56.74±3.46 U/L、164.29±14.35 μg/L;随访3年,观察组肿瘤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30.8%和15.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和32.7%(P<0.05),观察组生存率为23.1%(12/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3/52,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后继续接受α-1胸腺素治疗PLC患者效果显著,可降低肿瘤复发或转移,延长生存时间,值得研究。
320排容积CT全肿瘤灌注测量与常规轴位最大层面测量对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梁长华, 毛华杰, 岳军艳, 张会杰, 王东东, 户彦龙, 窦文广, 高剑波
2018, 21(1):  88-9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21
摘要 ( 148 )   PDF (1022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全肿瘤灌注测量与轴位最大层面测量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诊断肝细胞癌的优缺点。方法 56例肝细胞癌患者接受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检查,采用全肿瘤灌注和肿瘤轴位最大层面灌注测量肿瘤、瘤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结果 瘤体各灌注参数与瘤周肝组织或正常肝组织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全肿瘤灌注测量值与轴位最大层面测量法得到的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名医生应用两种方法测量获得的三种组织测量值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使用320 排容积CT灌注成像检查肝细胞癌瘤体,应用轴位最大层面法测量可以获得同样的测量值,但减轻了工作量。
肝细胞癌组织miRNA-155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左芳, 朱中梁, 汪宏良
2018, 21(1):  92-9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22
摘要 ( 203 )   PDF (988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HCC)组织miRNA-155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诊治的50例HCC患者,取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另取5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miRNA-155水平。结果 正常肝组织miRNA-155水平(1.06±0.1)明显低于HCC癌组织,10例Ⅰ级、15例Ⅱ级、12例Ⅲ级和13例Ⅳ级HCC 组织miRNA-155水平分别为(2.04±0.82)、(3.02±1.20)、(4.20±1.84)和(6.24±2.36);miRNA-155低水平HCC患者生存率(24.00%)明显高于miRNA-155高水平患者(9.24%,P<0.05);在不同分级HCC(14.26月对9.02月)、不同肿瘤大小(15.68 月对10.02月)、肿瘤是否转移(8.20 月对14.46月)、是否静脉侵犯(9.36 月对14.36月)、肿瘤分化程度(15.20月对7.84月)和miRNA-155水平高低(7.86月对16.32月)患者间生存期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肿瘤大小(>5 cm,HR=1.46,P=0.038)、肿瘤转移(是,HR=1.72,P=0.026)、静脉侵犯(是,HR=1.46,P<0.001)、肿瘤分化(高分化,HR=1.33,P=0.012)和miRNA-155(高水平,HR=1.65,P<0.001)均为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癌组织miRNA-15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且高水平的miRNA-155为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miRNA-155水平高低可评估HCC患者预后,可考虑将其作为评估HC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之一。
恩替卡韦抗病毒对TACE治疗的HBV DNA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影响
占国清, 谭华炳, 李芳, 李儒贵, 张薇薇, 郭鹏
2018, 21(1):  96-9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23
摘要 ( 233 )   PDF (985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预防治疗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阴性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对病毒激活的影响。方法 将45例HBV DNA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接受TACE治疗,观察组于TACE治疗前1周开始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未行抗病毒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微粒发光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TACE后血清HBV DNA转阳和肝衰竭发生率及生存率情况。结果 在治疗24 w,观察组血清HBV DNA水平仍为<2 lg IU/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0±2.86) lg IU/mL(P<0.01),观察组HBV DNA转阳率为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4%(P<0.05);观察组肝衰竭发生率为0.0%,对照组为22.7%,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 w,观察组血清ALT为(56.75±20.74) I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78±42.75) IU/L,PTA为(48.65±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74±7.42)%(P<0.05);在24 w,观察组血清ALT水平和Child-Pugh评分分别为(50.73±18.45)IU/L和(6.26±1.4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48±30.56) IU/L和(7.84±1.65) 分,PTA为(52.45±9.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56±6.78)%(均P<0.01);两组近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 a生存率为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4%(P<0.05)。结论 对接受TACE治疗的HBV DNA阴性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预防性治疗可以抑制HBV再激活,改善肝功能。
TACE术后接受恩替卡韦治疗血清HBV DNA阴性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研究
张世同, 金建军, 白艳丽, 吴利娟
2018, 21(1):  100-10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24
摘要 ( 197 )   PDF (1012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抗病毒治疗对血清HBV DNA阴性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中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82例血清HBV DNA阴性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在对照组,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观察组在TACE术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治疗48周和96周肝功能指标、2 a和3 a疾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间。结果 术后8周,观察组和对照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3.6%和50.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2.9%和85.5% (均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L、ALT、INR、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 a DFS和OS分别为61.0%和7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6%和51.2% (P<0.05);观察组血清HBV DNA转阳率为2.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5%(P<0.05)。结论 血清HBV DNA阴性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在TACE术后应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提高生存率,避免HBV DNA转阳,使患者远期获益。
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案对手术切除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韩玉龙, 苗健, 尹家俊
2018, 21(1):  104-10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25
摘要 ( 171 )   PDF (1009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72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分别采用肝门阻断(n=52)、半肝阻断(n=44)和联合阻断(n=76)血流行肝癌切除术。结果 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流阻断时间、手术用时和切除肝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门阻断组出血量为(736.38±498.36) ml,显著多于半肝阻断组[(472.56±111.89) ml或联合阻断组的(356.14±132.53) ml,P<0.05],肝门阻断组输血量为(586.54±132.58) ml,显著多于半肝阻断组[(427.95±210.47) ml或联合阻断组的(184.38±72.54) ml,P<0.05];术后7 d,肝门阻断组血清ALT水平为(73.02±43.41) U/L,显著高于半肝阻断组[(55.89±40.82) U/L或联合阻断组的(52.01±33.81) U/L,P<0.05];三组手术并发症以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胆瘘、腹腔积液为主,但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断组1 a生存率为96.1%,肿瘤复发率为2.6%,显著低于肝门阻断组的75.0%和15.4%或半肝阻断组的68.2%和20.5%(P<0.05)。结论 Pringle法联合肝下腔静脉阻断术阻断血流在切除原发性大肝癌患者外科手术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或许还能提高生存率。
短篇论著
利肝隆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疗效及其安全性研究
雷静
2018, 21(1):  108-10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26
摘要 ( 156 )   PDF (927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利肝隆片联合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34例AIH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67例。两组均接受强的松治疗。给予对照组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观察组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利肝隆片治疗,均治疗3个月。结果 在治疗3月结束时,观察组ALT、AST、ALP和TBIL水平分别为(52.37±9.29) U/L、(48.36±8.14) U/L、(67.23±3.12) U/L和(16.24±1.24) 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gG、IgA和IgM水平分别为(11.48±2.12) mg/ml、(2172.14±100.83) mg/L和(2218.48±98.28)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HA、LN和PCⅢ水平分别为(102.24±6.86) μg/ml、(61.43±4.36) μg/mL和(52.46±3.37) μ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肝隆片联合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AIH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恩替卡韦联合百令胶囊治疗对干扰素α-2b无应答的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研究*
邓卫平, 马德强, 郑红梅, 李胜保, 郜元军, 金曙
2018, 21(1):  110-11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27
摘要 ( 235 )   PDF (927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百令胶囊治疗对干扰素α-2b无应答的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6例对干扰素α-2b治疗无应答的HBeAg 阳性CHB患者被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9例,给予对照组贯ETV治疗,观察组接受恩替卡韦和百令胶囊治疗,观察2年。采用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 血清HBV DNA 载量,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法定量检测血清 HBsAg和HBeAg水平,采用 ELISA 法检测血清TGF-βl 、CPK、MDA、SOD和GSH。结果 在治疗2年时,两组血清HBV DNA载量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ALT、AST、CPK和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SOD和G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应用ETV抗病毒的同时加用百令胶囊治疗对干扰素α-2b无应答的HBeAg 阳性CHB患者可提高疗效。
夜间加餐干预可促进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恢复
王晓, 赵文霞
2018, 21(1):  112-11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28
摘要 ( 244 )   PDF (928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以夜间加餐为主的肠内营养干预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掷币法将5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夜餐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在采用类似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食谱,而另一组则在睡前给予功能营养素纽娃15 g 加发酵乳200 ml 口服,1次/每晚,观察8 w。结果 在营养干预8 w末,夜餐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浆白蛋白分别为(35.1±4.2) g/L和(30.9±4.5) g/L, 前白蛋白分别为(213.9±40.3) g/L和(125.8±26.4) g/L,胆红素为 (19.8±6.1) μmol/L和(48.0±5.8) μmol/L(P<0.05);在观察过程中,夜餐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肠道感染和肝性脑病4例(16%),而对照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自发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和肝性脑病16例(64%,x2=10.068,P<0.05)。结论 给予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夜间加餐,强化肠内营养干预,能促进肝功能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奥曲肽治疗177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王明, 倪志
2018, 21(1):  114-11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29
摘要 ( 189 )   PDF (970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77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照组88例接受脑垂体后叶素治疗,研究组89例接受奥曲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24 h内止血率为65.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41%(P<0.05);研究组平均止血时间和再出血率分别(21.57±3.35) h和3.37%,对照组则为(33.98±6.42) h和1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天数比对照组短[(7.24±1.35) d对(11.31±3.58) d],输血量也少于对照组[(243.56±42.59) ml对(441.07±77.58) ml],差异均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64%(P<0.05)。结论 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显著提高止血效果,减少输血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甲状腺激素干预H-ras12V转基因肝癌小鼠对肝肿瘤的影响研究
白云, 巩方明, 田兴松
2018, 21(1):  116-11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30
摘要 ( 172 )   PDF (987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甲状腺素(TH)水平对H-ras12V转基因肝癌小鼠肝肿瘤的影响。方法 将45只H-ras12V转基因肝癌小鼠随机分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甲状腺素片、丙硫氧嘧啶片或蒸馏水灌胃制造不同的TH水平状态,待小鼠7月龄后,测量肝脏肿瘤指标。结果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小鼠血清T3和T4分别为(226.5±79.0) ng/dL,和(1.0±0.5) μg/dL,显著高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分别为(148.9±52.1) ng/dL和(0.8±0.4) μg/dL,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5.3±63.9) ng/dL和(0.9±0.4) μg/dL,P<0.05】;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小鼠游离T3和T4分别为(0.5±0.2) pmol/L和(4.3±1.4) pmol/L,显著高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分别为(0.3±0.1) pmol/L和(1.8±0.5) pmol/L,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4±0.2) pmol/L和(1.9±0.7) pmol/L,P<0.05】;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小鼠肿瘤数为(7.9±3.2)个,肿瘤直径超过2 mm的数量为(4.1±2.7)个,肝/体质量比为(8.6±2.4),显著低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分别为(14.0±7.3)个、(9.9±4.8)个和(13.5±4.6),P<0.0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4±5.3)个、(7.7±3.1)个和(11.3±3.5),P<0.05】。结论 甲状腺素水平的高低能影响H-ras12V转基因肝癌小鼠肝脏肿瘤生长,甲状腺素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发展。
川芎嗪对人肝癌HepG-2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孙晓, 尹中普, 尹红梅
2018, 21(1):  118-1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31
摘要 ( 156 )   PDF (1018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中药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TMP)对人肝癌HepG-2细胞体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分别给予50 mg/L、100 mg/L、200 mg/L TMP和未加药物的阴性对照处理,采用基质粘附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测定HepG-2细胞活动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蛋白表达情况,并计算MMP-2/TIMP2比值。结果 随着TMP浓度的加大,HepG-2细胞的粘附、侵袭和迁移数逐渐降低, 50 mg/L、100 mg/L、200 mg/L TMP处理组HepG-2细胞粘附率分别为(56.2±5.1)%、(36.9±4.2)%、(22.1±3.2)%,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89.4±4.6)%,P<0.05】; 100 mg/L和200 mg/L TMP 处理组HepG-2细胞迁移细胞数分别为(196.6±10.6)个/视野、(182.2±12.4)个/视野,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34.6±8.7)个/视野(P<0.05);100 mg/L和200 mg/L TMP组HepG-2细胞侵袭细胞数分别为(145.9±9.8)个/视野和(123.5±9.3)个/视野,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166.3±10.2)个/视野(P<0.05);随着TMP浓度的加大,细胞MMP-2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而TIMP2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与阴性对照组比,实验组细胞MMP-2蛋白表达量和MMP-2/TIMP2比值明显降低,而TIMP2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TMP可有效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粘附、侵袭和迁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明显下调细胞MMP-2而上调TIMP2蛋白表达有关。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孙启峰, 赵志强, 周童, 张启文
2018, 21(1):  121-12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32
摘要 ( 186 )   PDF (987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7例,解释开腹手术者30,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者47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89.7±14.6) min】,较开腹组的【(114.6±15.8) min】缩短,术中出血量为【(83.4±14.1) ml】,较开腹组的【(127.4±16.1) ml】减少,首次进食时间为【(2.2±0.5) d】和住院时间为【(6.3±1.3) d】,均较开腹组的【(4.3±1.1) d】和【(10.2±1.5) d】明显缩短(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血清AFP、CEA、CA199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较开腹肝部分切除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检测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可便于对术后疗效的监管。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
杨海青, 孙伟娜
2018, 21(1):  123-1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33
摘要 ( 159 )   PDF (921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7例PLC患者和47例同期来我院检查的健康人,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A242、CA724和AFP。结果 PLC患者在术前AFP、CA242和CA724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t=49.293,t=17.392,t=9.394,P<0.01);在TACE治疗后半年和1年,PLC患者血清AFP和CA724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CA242水平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LC患者在接受TACE治疗后血清CA724和AFP水平均显著降低,在临床上评价肝癌患者术后治疗效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动态CT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
姜海涛, 张彦梅, 范璐
2018, 21(1):  125-12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34
摘要 ( 415 )   PDF (871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以及肝内分布规律。方法 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94例,常规行三期增强CT检查。结果 在9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检出肝内转移灶389个,包括环形强化灶224个(57.6%),结节状强化灶122个(31.4%),其它类型强化灶43个(11.1%); 33例右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89个(69.5%),位于肝左叶者39个(30.5%),右叶分布比例明显高于左叶(P<0.05);61例左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137个(52.5%),位于肝左叶者124个(47.5%),两组肝内转移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原发病灶位置与肝内转移瘤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癌的检出率。
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李霞, 袁玲雁, 刘双双, 何君, 王叶, 余姝丽, 谢哲容, 罗艳丽
2018, 21(1):  127-1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35
摘要 ( 193 )   PDF (993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6月-2016年6月我院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肝癌患者212例,术后发生感染31例。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1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基线年龄>60岁和血清白蛋白<35 g/L者比例显著高于181例术后未感染患者(P<0.05);感染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与未感染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白蛋白水平<35 g/L、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延迟为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早期排气排便,以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水平指导急性胆管炎患者抗生素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都海明, 陈宝龙, 张立南, 薛超, 刘平, 张文亮
2018, 21(1):  129-13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36
摘要 ( 204 )   PDF (994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SAA)水平在指导急性胆管炎患者应用抗生素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科诊治的118例急性胆管炎患者均接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再被分成两组,53例观察组患者依据血清感染标志物水平决定停用抗生素,65例对照组则依据传统的经验治疗停药。常规检测血清PCT、CRP和SAA。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PCT、CRP和SA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治疗9 d后,对照组血清上述三种感染标志物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当血清PCT浓度低于0.25 ng/ml、CRP浓度低于10 mg/ml,或者SAA浓度低于10 mg/ml,满足其中一项时,即停用抗生素治疗,而在对照组,则依据传统的经验,待体温和血象正常后3 d停用抗生素治疗,结果观察组应用抗生素是时间为(8.6±1.9) 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7±2.0) d(P<0.05),观察组应用抗生素药物花费为(2465.7±306.4)元,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147.2±294.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PCT、CRP和SAA联合检测可有效地指导并缩短临床应用抗生素治疗急性胆管炎患者的时间,对临床控制抗生素滥用有帮助。
左肝蒂阻断行左半肝微创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研究
陈建武
2018, 21(1):  131-1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37
摘要 ( 171 )   PDF (1002KB) ( 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左肝蒂阻断行左半肝微创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73例,采用左肝蒂阻断行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40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行左肝外叶切除治疗33例,比较两组疗效情况。结果 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74.0±57.4) min和 (216.0±33.8) min,术后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3.3±1.2) d和(5.2±1.5) d,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22.9±7.5) h和(47.3±11.7) h,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8±2.2)d和(16.3±3.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无显著相差(P>0.05)。结论 左肝蒂阻断行左半肝微创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与常规手术治疗比,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分娩结局研究
孙琳, 王丹, 吴冬寒
2018, 21(1):  133-13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38
摘要 ( 213 )   PDF (1078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产检和分娩的孕妇,首次入院体检时收集孕妇的一般资料,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详细记录分娩结局。结果 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孕妇1569例,发生ICP者146(9.3%),其中孕中期42例(28.8%),孕晚期104例(71.2%),正常孕妇1423名;ICP组早产、胎儿窘迫、羊水粪染、低体质量儿、巨大儿、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是16.4%、13.0%、23.3%、8.2%、7.5%和25.3%,显著高于正常组的3.9%、5.8%、12.9%、1.8%、4.3%和16.9%(P<0.05)。结论 孕期ICP是发生多种不良分娩结局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了胎儿早产和发生新生儿并发症的风险,做好早期尤其是孕中期ICP诊断,并积极的处理,可能对于改善妊娠结局具有积极的意义。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患者初步疗效研究
冯鹏才, 杨金煜, 唐明杰, 赵克昌, 李珂
2018, 21(1):  135-13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39
摘要 ( 151 )   PDF (953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4例肝包虫病患者,52例接受经腹腔镜下内囊摘除术,另外52例采用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内囊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患者胆漏检出率为80.8%,明显高于腔镜组的63.5%(P<0.05);术中出血量为(33.2±20.8)ml,明显少于腔镜组的【(82.1±45.3)ml,P<0.05】;胆漏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拔管时间、肠腔排气时间、住院日分别为9.6%、13.5%、(11.5±4.6) d、(1.8±0.7)d、(10.5±5.3)d,明显优于腔镜组的【34.6%、36.5%、(24.3±7.8)d、(3.3±0.6)d、(17.1±7.8)d,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患者,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与传统单纯应用腹腔镜手术比,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病例报道
Gilbert综合征2例报道
张传朓, 张继平
2018, 21(1):  137-13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40
摘要 ( 209 )   PDF (943KB)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进展
谢晓 综述, 陆伦根 审校
2018, 21(1):  140-1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41
摘要 ( 286 )   PDF (767KB) ( 4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 目前HBV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疾病进展、预后情况与血清HBV DNA水平密切相关,且有多项研究表明有效抑制HBV复制可以改善甚至逆转肝纤维化,降低肝硬化患者长期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改善预后,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因而有效地抗病毒治疗对肝硬化患者尤为重要。目前主要抗病毒治疗药物为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药物,且近年来在安全性及方案选择方面有了较大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研究进展*
李珊珊, 洪丰 综述, 陈煜 审校
2018, 21(1):  145-14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42
摘要 ( 185 )   PDF (724KB) ( 6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作为最有潜力的种子细胞来源,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已有大量干细胞应用于肝脏疾病治疗的研究报道,初步验证其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成为治疗肝病的一种新策略。本文就相关干细胞的分类、培养和移植方法、体内示踪和治疗肝脏疾病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结直肠癌
徐言 综述, 石翠翠, 范建高 审校
2018, 21(1):  149-15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8.01.043
摘要 ( 181 )   PDF (1002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肥胖和代谢综合征(MS)累及肝脏的表现,近来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NAFLD与结直肠癌(CRC)发生密切相关,伴随的胰岛素抵抗和系统性低度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结直肠腺瘤和CRC的发病,但是NAFLD对于CRC风险增加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主要综述了NAFLD与结直肠腺瘤和CRC发生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