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10-10
专家论坛
肠道菌群对终末期肝病患者营养和代谢的作用
姚佳,原丽莉,段钟平
2017, 20(5):  513-51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01
摘要 ( 229 )   PDF (299KB) ( 4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注肝病患者肌少症
吴江,范建高
2017, 20(5):  516-51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02
摘要 ( 154 )   PDF (399KB) ( 4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终末期肝病营养代谢特点
宋芳娇,游绍莉,辛绍杰
2017, 20(5):  520-52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03
摘要 ( 190 )   PDF (406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营养与肝再生
姬静,李荣山,任锋,时红波
2017, 20(5):  523-52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04
摘要 ( 214 )   PDF (436KB) ( 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处理研究进展
古川,徐小元
2017, 20(5):  527-5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05
摘要 ( 221 )   PDF (436KB) ( 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饮食治疗热点
李燕王彩花
2017, 20(5):  529-53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06
摘要 ( 144 )   PDF (478KB) ( 3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终于找到了根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方法了吗?
陈从新,邹桂舟
2017, 20(5):  532-532. 
摘要 ( 119 )   PDF (423KB) ( 1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性肝炎
不同种小鼠乙型肝炎模型的建立及其感染状况研究
周云,李盛,唐宗生,杨东亮,宋景娇
2017, 20(5):  533-53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07
摘要 ( 360 )   PDF (569KB) ( 6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建立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压尾静脉注射pAAV/HBV1.2表达质粒,建立急性或慢性HBV感染小鼠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HBV抗原,采用RT-PCR法检测免疫相关分子基因,使用FACS检测肝内淋巴细胞活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法检测脾脏相关免疫细胞特征。结果 成功建立急性和慢性高压尾静脉注射HBV感染小鼠模型;在急性BALB/c小鼠模型,血清HBsAg持续时间分别为(3.25±1.04) w,显著短于慢性C57BL/6小鼠组【(10.0±3.74)w,P<0.05)】;在BALB/c小鼠模型,注射2.5 μg病毒质粒小鼠血清HBsAg持续时间为(3.67±1.03) w,显著长于注射50 μg组【(2.33±0.52) w,(P<0.05)】;在高压尾静脉注射后第10 d,BALB/c小鼠脾脏出现了HBcAg特异性T淋巴细胞。结论 成功建立高压尾静脉注射HBV感染小鼠模型,发现宿主遗传背景、免疫应答状态和病毒剂量影响HBV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郝洁,田小军,段树鹏,宋新文,王宏伟
2017, 20(5):  538-54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08
摘要 ( 192 )   PDF (534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显著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8月我院诊治且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将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分期≥S2期定义为显著纤维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标记物,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同时检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本组发现显著肝纤维化患者58例(72.50%);显著纤维化患者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分别为(9.32±1.20)log10 IU/ml、(49.50±12.48)U/L、(48.91±10.11)U/L、(60.38±21.21)U/L、(15.52±1.28)s、(15.51±2.33)%和(12.20±3.05)fl,显著高于22例非显著肝纤维化患者[分别为(6.49±1.18)log10 IU/ml、(31.29±8.50)U/L、(28.47±6.77)U/L、(26.35±17.49)U/L、(14.10±2.31)s、(13.29±3.20)%和(10.13±3.22)fl,P<0.05];显著纤维化患者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为(5.10±1.73)×109/L、(123.47±12.10)g/L和(120.76±20.85)×109/L,显著低于非显著纤维化患者[(6.51±1.52)×109/L、(130.85±13.10)g/L、(213.75±23.48)×109/L,P<0.05];HBV DNA、ALT、AST、GGT、PT、RDW、MPV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性(r=0.642、r=0.411、r=0.411、r=0.447、r=0.397、r=0.538、r=0.486,P<0.05),而WBC、Hb、PLT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375、r=-0.362、r=-0.54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LT下降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3,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异常是肝纤维化的高危人群。
肝衰竭
血浆灌流对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特点分析
柯比努尔·吐尔逊,韩丹,张跃新
2017, 20(5):  542-54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09
摘要 ( 144 )   PDF (549KB) ( 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血浆灌流对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肝衰竭患者6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措施,且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实施血浆灌流治疗方案,结合患者情况,每例患者进行1~4次血浆灌流治疗。分析患者在血浆灌流前和第一次血浆灌流1 h后和血浆灌流2 h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以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结果 在血浆灌流1 h后和血浆灌流2 h后肝衰竭患者PTA水平分别为(28.41±3.09) %和(29.73±3.13) %,APTT水平分别为(32.79±5.80) s和(31.05±5.62) s,INR水平分别为(1.73±0.69)和(1.61±0.65),FIB水平分别为(3.15±0.90) g/L和(3.25±0.91) g/L,TT水平分别为(15.29±4.10) s和(14.86±4.12) s,与灌流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血浆灌流1 h后和血浆灌流2 h后患者外周血PLT计数分别为(101.59±24.92)×109/L和(119.84±25.16)×109/L,D-D水平分别为(1.63±0.29) mg/L和(1.75±0.30) mg/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灌流在吸附患者血液中不良因子的同时会降低PLT数量,对患者纤溶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应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
肝硬化
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肖玉柱
2017, 20(5):  546-54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10
摘要 ( 197 )   PDF (566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作为研究对象,并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治疗48周后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HBV DNA转阴率以及血清TNF-α和IL-10水平变化。结果 在治疗48周末,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总红胆素分别为(28.3±4.2)μmol/L和(47.4±6.2)μmol/L,谷丙转氨酶分别为(71.3±19.8)U/L和(109.7±16.1)U/L,谷草转氨酶分别为(65.3±17.4)U/L和(98.3±21.6)U/L,血清白蛋白分别为(38.4±4.3)g/L和(33.2±2.8)g/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别为(0.98±0.10)和(1.14±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24周和48周,观察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5.7%和6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0%和33.3%(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22.4±16.8)pg/ml和(32.8±22.3)pg/ml,IL-10分别为(21.2±3.6)pg/ml和(16.2±3.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较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能够更显著改善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提高血清HBV DNA转阴率,并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295例食管静脉曲张病因及内镜下表现分析
贺欢,孔文洁,高峰
2017, 20(5):  550-55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11
摘要 ( 211 )   PDF (580KB) ( 4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295例食管静脉曲张(EV)患者的病因和内镜下表现。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诊断存在EV的住院患者295例,使用GE E9彩色多普勒超声、GE 64排螺旋CT和Olympus Gif-260型胃镜行相关检查。收集其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病因和内镜下表现。结果 在295例EV患者中,肝硬化258例(87.46%),其中主要有乙型肝炎肝硬化94例(31.86%),隐源性肝硬化58例(19.66%),丙型肝炎肝硬化37例(12.5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3例(7.80%)。非肝硬化相关病因37例(12.54%);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轻度61例,中度68例,重度166例,重度EV常常合并红色征(89.8%),其合并胃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性胃病明显增多,EV程度与胃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和消化性溃疡显著相关(r=0.310、r=0.174、r=-0.173,P<0.05)。结论 门静脉高压导致EV的主要病因仍是肝硬化,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和隐源性肝硬化,但非肝硬化相关病因也占重要比重。随着EV程度的加重,胃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率升高,应注意区别防治。
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组织miR-139水平及其靶基因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梁亮,张寅斌,昝瑛,张扬,张淑群
2017, 20(5):  554-55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12
摘要 ( 170 )   PDF (625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miR-139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并对其潜在的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miR-139在HC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分析国际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HCC数据库,比较HCC组织与癌旁组织mir-139水平,分析不同临床和病理学(TNM)分期肿瘤组织mir-139水平差异及其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通过mirTarBase数据库获取经实验证实的miR-139靶基因,并利用DAVID生物信息数据库对miR-139靶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及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信号转导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HCC组织mir-139水平(143.12±117.5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486.48±145.18)g,P<0.01】;随着TNM分期增加,癌组织mir-139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I期、II期、III期、IV期分别为161±104、124.1±132.5、128±128.5、91.08±77.88,P<0.01);癌组织mir-139水平与TNM分期呈负相关(r=-0.2563,P<0.001);随着肿瘤T分期的增加,癌组织mir-139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I期、II期、III期、IV期分别为159.8±101.8、121.3±129.2、135.3±131.5、72.57±48.52,P<0.01),且肿瘤组织mir-139水平与HCC T分期呈负相关(r=-0.2586,P<0.001),而与淋巴结转移(N分期)或远处转移(M分期)无显著性相关(均P>0.05);肿瘤组织mir-139水平与患者生存呈正相关,将癌组织mir-139水平由低到高分为4个区间,其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05 m、16.12 m、24.05 m 和24.19 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01);miR-139靶基因功能主要富集于与启动子结合、RNA聚合酶II介导转录和细胞内信号通路传递等分子功能上,相关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各种肿瘤相关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传递等。结论 HCC组织miR-139水平降低,且与患者临床分期和生存呈负相关。miR-139靶基因功能显著富集于转录调节和肿瘤相关信号通路传递,提示miR-139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潜在的抑癌基因作用,并可能作为新的治疗靶点和预后标志物。
肝细胞癌中性肽链内切酶和二肽基肽酶IV表达水平对手术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牛福勇,李福荣
2017, 20(5):  559-56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13
摘要 ( 223 )   PDF (641KB) ( 3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中性肽链内切酶(NEP)和二肽基肽酶IV(DPP Ⅳ)表达水平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癌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3年7月北京第301医院肝胆外科行肝癌切除治疗的HCC患者42例,选择同时期检查的42例肝良性肿瘤患者肝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EP和DPP Ⅳ。采用 Kaplan-Meier 法进行无复发生存(RFS)曲线和总生存(OS)曲线绘制,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RFS和OS的因素。结果 NEP和DPP Ⅳ蛋白均定位于HCC细胞胞浆;HCC组织NEP蛋白阳性率为78.6%(33/42),DPP Ⅳ蛋白阳性率为71.4%(30/42),NEP和PP Ⅳ蛋白双阳性率为54.8%(23/42),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2.4%(1/42)、4.8%(2/42)和0.0%(0/42),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NEP表达、DPP Ⅳ表达、NEP和DPP Ⅳ共表达、复发、癌细胞远处转移是影响HCC患者R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曲线显示,HCC组织NEP阳性、DPP Ⅳ阳性和NEP/DPP Ⅳ均阳性表达者RFS和OS显著缩短,预后差。结论 NEP和DPP Ⅳ表达水平是HC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贝伐单克隆抗体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原发性肝癌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其对肝癌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
张锋利,田华,吴洁琼
2017, 20(5):  563-56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14
摘要 ( 215 )   PDF (642KB) ( 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对二乙基亚硝胺(DEN)所致原发性肝癌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对肝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采用联合应用四氯化碳和DEN法制备原发性肝癌模型,并给予抗VEGF单克隆抗体腹腔注射干预,在正常组和模型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连续干预12 w。实验结束,取血和肝组织行相关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VEGF表达。结果 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质量、肝表面癌结节数,癌变率和肝脏指数分别为(17.51±2.53)g、(6.86±0.82)个、30%和(4.10±0.79),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的【(23.71±3.01)、(21.91±2.75)、100.0%和(5.90±1.01),P<0.05】;与模型组比,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AST、ALT和TBIL水平分别为(101.58±19.83) IU/L、(241.52±36.58) IU/L和(62.93±3.03) μmol/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药物干预组动物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则显示,模型组、正常组和药物干预组VEGF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5.21±6.92)、(1.00±0.00)和(11.53±3.81),差异显著(P<0.05)。结论 抗VEGF单克隆抗体对DEN诱导的原发性肝癌大鼠具有较好的抑瘤作用,而这种作用可能与其抑制了肝组织VEGF表达有关。
甲胎蛋白异质体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肖潇,何羽童,房萌,季君,高致远,杨园,高春芳
2017, 20(5):  567-57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15
摘要 ( 340 )   PDF (608KB)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临床大样本数据回顾性分析血清甲胎蛋白(AFP)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诊断原发性肝癌(PLC)的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诊治的PLC患者7097例,同期诊治的肝硬化(LC)患者122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水平,采用凝集素捕获微量离心柱法检测AFP-L3,将AFP-L3/AFP比值大于10%定义为AFP-L3阳性。结果 7097例PLC患者血清AFP水平为61.7(5.4,1226.0)μg/L,显著高于122例LC患者的3.6(2.5,10.95) μg/L(P<0.05),AFP-L3阳性率为8.2(-,26.1)%,而在肝硬化患者未检出AFP-L3阳性(P<0.05);以血清AFP≥20 μg/L或/和AFP-L3≥10%任一阳性为截断点,诊断PLC的准确度为63.1%,优于AFP(60.3%)和AFP-L3(47.9%)单独诊断的结果;AFP-L3阳性率随着AFP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血清AFP阴性的PLC和AFP阳性的LC患者AFP-L3阳性率分别为39.6%和7.7%,显著低于血清AFP阳性PLC患者的73.7%(P<0.05);在2103例具有病理学诊断的PLC患者,1976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AFP水平为50.8(4.8,1015.0) μg/L,6例混合型肝癌患者血清AFP水平为74.9(4.55,39248.3) μg/L,AFP-L3阳性率分别为5.3(-,24.6)%和8.4(-,18.8)%,均显著高于12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8(2.2,5.15) μg/L,P<0.05】和【-(-,-)%,P<0.05】。结论 大样本的结果显示PLC患者血清AFP和AFP-L3存在较高的阳性率,其诊断效能较好。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伴有脾功能亢进症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贺爱军,任羽
2017, 20(5):  571-57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16
摘要 ( 174 )   PDF (613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脾脏处理对行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0例PLC患者, A组46例行肝癌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B组34例行肝癌切除术/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C组30例行肝癌切除术联合脾动脉结扎术, D组30例行肝癌切除术。结果 治疗后C、D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为【(215.4±118.9)×109/L和(176.4±105.5)×109/L】,白细胞(WBC)计数为【(3.36±1.23)×109/L和(2.36±1.21)×109/L】,均显著低于A、B组(P均<0.05);术后D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为(37.7±5.1) μmol/L,明显高于A组或B组或C组(P均<0.05);治疗后D组患者CD4+细胞为(28.3±5.9)%,CD4+/CD8+比值为(1.3±0.3)%,均明显低于A、B、C组(P均<0.05);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高于A组的17.4%、B组的23.5%和C组的20.0%(P<0.05)。结论 行脾处理可以有效改善行肝癌切除术治疗的PLC患者术后肝功能和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
安替可胶囊联合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射频消融治疗不可切除的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疗效初步研究
曹光材,白江江,齐文海,申连东
2017, 20(5):  575-57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17
摘要 ( 170 )   PDF (701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安替可胶囊联合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不可切除的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无法手术切除的直肠癌肝转移患者,37例在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下行射频消融和FOLFOX6方案化疗,37例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安替可胶囊口服治疗。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观察两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和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7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2%(P<0.05);两组1 a生存率分别为89.2%和83.8%,而观察组2 a生存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67.5%对54.1%,P<0.05);观察组中位PFS 为12.4个月(95%可信区间为10.0~16.2),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0.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外科手术不可切除的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给予安替可胶囊口服,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不同造影剂剂量行ERCP检查对胆道梗阻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及疾病预后分析
王威,夏辉,李兵
2017, 20(5):  580-58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18
摘要 ( 199 )   PDF (657KB)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使用不同造影剂剂量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及疾病预后分析。方法 2013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行ERCP术的134例胆道梗阻患者,其中胆管癌50例,胰头癌34例和胆囊癌5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小剂量组应用50%碘海醇小于15 ml行ERCP患者67例,大剂量组应用造影剂量大于15 ml者67例。分别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肝功能指标变化,包括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比较两组患者ERCP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总生存期的变化。结果 小剂量组患者血清ALT水平术后7 d(131.3±16.9 U/L)、术后14 d(111.1±17.2 U/L)、术后21 d(104.3±13.5 U/L)和术后28 d(88.1±12.9 U/L)比术前(151.3±26.4 U/L)均降低(P<0.05),而大剂量组患者血清ALT水平术后7 d(150.3±16.2U/L)、术后14 d(148.3±17.2U/L)、术后21 d(146.3±13.4U/L)和术后28 d(146.1±12.2U/L)比术前(153.3±26.4U/L)无明显变化(P>0.05);小剂量组患者血清ALP水平术后7 d(143.3±16.5 U/L)、术后14 d(121.1±17.2 U/L)、术后21 d(104.3±13.7 U/L)和术后28 d(90.3 ±12.2 U/L)比术前(163.1±31.4 U/L)呈逐渐降低(P<0.05),而大剂量组患者术后7 d(161.1±16.5 U/L)、术后14 d(160.1±17.2 U/L)、术后21 d(158.3±13.7 U/L)和术后28 d(157.1±12.2 U/L)比术前(162.3±31.4 U/L)比,无显著变化(P>0.05);小剂量组患者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4.5%)较大剂量组(14.9%)明显减低(P<0.05);大剂量组术后总生存期(19.96±9.39)个月,显著短于小剂量组总生存期的(31.2±11.4)个月;多重变量分析表明,造影剂剂量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HR=2.383,95% CI 1.262~4.503,P=0.00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用小剂量(小于15 ml)50%碘海醇行ERCP手术对胆道梗阻患者肝功能指标几乎无影响,而应用大剂量(大于15 ml)50%碘海醇行ERCP手术可能对患者造成肝损伤,且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高,疾病预后差,应注意斟酌。
椎旁阻滞术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李宗超,刘乙锦,陈玉辉,魏武
2017, 20(5):  584-58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19
摘要 ( 169 )   PDF (669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椎旁阻滞术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行肝胆外科手术治疗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全身麻醉,给予另一组患者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结果 在术后3 h和24 h时, 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患者VAS评分为3.3±1.6和2.9±0.9,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4.3±1.9和3.7±1.3,P<0.05);TNF-α分别为(139.7±73.8) pg/ml和(137.6±79.2) pg/ml,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204.2±68.0) pg/ml和(231.5±77.6) pg/ml,P<0.01];血清sTREM-1分别为(221.3±79.9) pg/ml和(216.9±90.4) pg/ml,显著性低于全身麻醉组[(279.8±125.6) pg/ml和(294.3±115.7) pg/ml,P<0.05]。结论 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显著减轻肝胆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改善全身炎症反应指标。
胆汁淤积
低出生体质量胆汁淤积儿临床特征和结局随访研究
韩彦青,叶飘,石境懿
2017, 20(5):  588-59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20
摘要 ( 208 )   PDF (664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低出生体质量胆汁淤积儿的临床特征和转归情况,为患儿及时合理的诊治提供一个有效的依据。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低出生体质量胆汁淤积儿162例,其中由胃肠外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PNAC)患者143例,非PNAC患者19例。比较两组患儿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影响患儿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结果 PNAC和非PNAC患者出生体质量分别为【(1237.2±173.3) g和(1377.3±177.9) g,P<0.05】,PNAC组脂肪乳累计用量为(35.7±10.5)g·kg-1,显著高于非PNAC组【(27.3±12.3)g·kg-1,P<0.05】,氨基酸累计用量为(36.6±11.2)g·kg-1,显著高于非PNAC组【(28.2±11.7)g·kg-1,P<0.05】,PN持续时间为(30.7±14.1)d,显著长于非PNAC组【(22.1±6.2)d,P<0.05】,住院天数为(51.2±11.2) d,显著长于非PNAC组【(37.4±10.5)d,P<0.05】;PNAC患儿贫血发生率为85.3%,显著高于非PNAC组的68.4%(P<0.05),感染发生率为73.4%,显著高于非PNAC组的42.1%(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体质量儿的出生体质量、累计脂肪乳和氨基酸用量和PN持续时间是影响PNA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低出生体质量患儿发生胆汁淤积的因素繁多,应科学喂养,缩短PN时间,及早恢复肠内营养,防治并发症,以利于其早期康复。
胆总管结石
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41例疗效观察
逯青,刘学军,木努热丁·艾则孜
2017, 20(5):  592-59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21
摘要 ( 196 )   PDF (678KB) ( 4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我院诊治的82例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EST联合EPBD组41例和EST组41例,分别行EST术或SEST联合EPBD术。结果 SEST联合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90.24%)和总取石成功率(95.12%)显著高于EST组(分别为73.17%和78.05%),而机械碎石率(12.20%)显著低于EST组(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ST联合EPBD组住院时间为(7.98±1.14) d,显著短于EST组的(11.03±1.3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ST联合EPBD组住院费用为(15411.26±113.20)元,与EST组(15381.57±121.43)元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BIl水平均较术前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ST联合EPBD组并发症发生率(9.76%)低于EST组(3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采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和球囊扩张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显著,可提高取石成功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机械碎石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验证。
短篇论著
hCMV肝炎婴儿尿hCMVgH基因型分析
李云,宁怀军,何筱胤
2017, 20(5):  596-59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22
摘要 ( 180 )   PDF (615KB) ( 5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肝炎婴儿尿hCMV包膜糖蛋白H(gH)基因型分型情况。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科收治的80例hCMV肝炎患儿,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尿hCMVDNA,采用直接测序法鉴定hCMVgH基因分型。结果 在80例患者中, 鉴定出gH1型40例(50.0%),gH2型32例(40.0%),gH1/gH2型8例(10.0%);gH1型hCMV肝炎组尿hCMV DNA水平为(2.55±0.32)×105copies/ml,显著高于gH1/gH2型hCMV肝炎组的(3.05±0.50)×103copies/ml,或gH2型hCMV肝炎组的(3.62±0.48)×103copies/ml (P<0.05);gH1型患儿血清ALT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型患儿(P<0.05)。结论 hCMV感染患儿以gH1型和gH2型为主,其基因型检测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血清学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邱明生,高明,鲁国杰
2017, 20(5):  598-59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23
摘要 ( 149 )   PDF (621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血清学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对治疗的反应。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12月经我院肾活检诊断的HBV-GN患者19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予10例对照组患者拉米夫定联合激素治疗,9例试验组患者接受拉米夫定和他克莫司联合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对肾组织行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结果 19例患者血清HBsAg、HBeAg、HBsAb、HBeAb和HBcAb阳性率分别为0.0%、0.0%、63.2%、5.3%和15.8%;病理学检查提示为膜性肾病或膜增生性肾病;电镜下表现为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基底膜不规则性增厚及变性空泡;免疫荧光检查肾组织HBsAg、HBcAg和HBsAg/HbcAg阳性率分别为89.5%、36.8%和31.5%,基底膜可见lgG、lgM、lgA、C3补体沉积;对照组患者IFN-γ水平为(50.7±8.3) pg/L,明显高于试验组的【(31.4±8.1) pg/L,P<0.05】,两组血清IL-4水平无显著性相差(P>0.05);治疗后两组肌酐清除率上升,尿蛋白减少,血清白蛋白上升。结论 血清学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临床少见,应注意其特点,抗病毒治疗后,预后良好。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28B基因型多态性及其对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影响
娜丽
2017, 20(5):  600-60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24
摘要 ( 165 )   PDF (610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型位点多态性及其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影响。方法 2011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CHC患者285例,接受24~48周利巴林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采用双色荧光TaqMan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IL-28B rs12979860基因型位点多态性,常规检测HCV基因型。结果 在285例CHC患者中,发现HCV 1b型169例(59.29%),2a型 99例(34.74%),非1b/2a亚型 17例(5.96%);IL-28B rs12979860基因型为CC基因型208例(72.98%),CT基因型64例(22.46%),TT基因型13例(4.56%); CC型和CT/TT型感染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无显著相差(Z=0.260,P>0.05);获得SVR 183例(64.21%),其中169例HCV 1b型获得SVR 23例(13.61%),99例2a亚型获得SVR 76例(76.77%),17例非1b/2a亚型获得SVR 7例(41.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415,P<0.05);208例IL-28B CC基因型获得SVR 192例(92.31%),64例CT基因型获得SVR 12例(18.75%),13例TT基因型中获得SVR 4例(30.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94,P<0.05)。结论 CHC患者获得SVR与IL-28B rs12979860基因位点多态性密切相关,CC基因型感染者可能更容易获得更高的SVR。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度肝纤维化相关因素分析
张婷,张航,郝峥,孟亚妮,李晓林
2017, 20(5):  602-60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25
摘要 ( 100 )   PDF (625KB) ( 3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度肝纤维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2年2月~2017年5月我院诊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9例,使用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LSM),将其值≥9.3作为判断重度肝纤维化的标准。结果 经FibroScan检查,在8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发现重度肝纤维化患者31例(34.8%);重度肝纤维化患者有吸烟、饮酒、糖尿病史、受教育程度、血清HCV RNA载量、接受抗病毒治疗、血清FPG、ALT和AST水平方面与58例非重度肝纤维化患者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OR=2.957)、糖尿病史(OR=2.028)、抗病毒治疗(OR=2.027)、FPG(OR=5.797)、ALT(OR=2.028)、AST(OR=2.008)和HCV RNA载量(OR=1.957)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严重肝纤维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重度肝纤维化发生率较高,与饮酒、糖尿病史、血清ALT和AST水平高和不进行抗病毒治疗有关,需要认真研究防治对策。
利拉鲁肽、西他列汀和吡格列酮治疗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初步比较研究
庞晓宁,刘彦君
2017, 20(5):  604-60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26
摘要 ( 214 )   PDF (633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西他列汀和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成胰高糖素样肽-1、西他列汀和吡格列酮治疗组,每组50例,分别接受相应药物治疗3 m。结果 胰高糖素样肽-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体质量、BMI、AST、ALT、空腹血糖、HbA1c和AST/血小板计数比值分别为【(67.3±5.2) kg、(27.3±3.1) kg/m2、(52.6±11.5) U/ml、(75.5±10.8) U/ml、(9.4±1.7) mmol/L、(8.4±1.2) mmol/L、何(0.75±0.21)】,西他列汀组患者治疗后ALT、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分别为【(78.8±14.2) U/ml、(9.8±1.4) mmol/L、(8.7±1.5) mmol/L、)】,吡格列酮组患者治疗后AST、HbA1c和甘油三酸脂水平分别为【(48.4±8.9) U/ml、(8.0±1.6) mmol/L、和(2.8±0.8) mmol/L、】。结论 相比之下,胰高糖素样肽-1能够显著降低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改善肝功能和血脂水平。
恩替卡韦治疗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临床初步研究
李奎,冉仁玉,江自成,杨才勇,朱凤
2017, 20(5):  606-60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27
摘要 ( 238 )   PDF (638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预防性治疗HBV携带者合并肺结核(PTB)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ATDH)的作用。方法  171例HBV携带者合并PTB患者接受2HRZE/4HR方案抗结核治疗,57例B组患者同时接受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口服,54例C组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结果 在治疗早期,C组患者ATDH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或B组(P<0.05),但在治疗3个月时,由于临床干预,3组ATDH发生率无显著性相差(P>0.05);在治疗6 m末,C组血清HBV DNA、ALT和TBIL水平分别为(2.4±0.8) copies/ml、(35.2±5.8)U/L和(13.0±4.2) μmol/L,与A组[分别为(5.4±0.9) copies/ml、(65.4±9.0)U/L和(32.4±7.6) μmol/L]或B组[分别为(4.9±1.1) copies/ml、(50.6±8.0)U/L和(25.5±8.0) μmol/L]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HBV携带者合并PTB患者在抗结核开始时,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抑制HBV DNA复制,防止HBV再激活,降低ATDH的发生。
异甘草酸镁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类风湿药物诱发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疗效比较
阮圣霆,夏光云
2017, 20(5):  608-60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28
摘要 ( 411 )   PDF (640KB) ( 2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异甘草酸镁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诱发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院诊治的74例因服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37例观察组接受异甘草酸镁治疗2 w,37例对照组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2 w。常规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CRP),采用欧洲抗风湿联盟标准进行DAS28评分。结果 在治疗2 w结束时,两组AST、ALT、ALP、GGT和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得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和关节肿胀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CRP、血沉和DAS28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因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而诱发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且不良反应少。
狼疮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调查
黄艳艳,林书典,詹锋,何周桃
2017, 20(5):  610-61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29
摘要 ( 217 )   PDF (627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肝损伤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院肾病风湿科收治的396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狼疮性肝损伤与无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在396例SLE患者中,排除特定疾病性肝功能异常者24例,存在肝损伤患者73例,无肝损伤患者299例(对照组);狼疮性肝损伤患者中初发(69.9%对39.5%)、病程≤3个月(76.7%对44.5%)、新发皮疹(58.9%对39.1%)、神经精神狼疮(39.7%对15.7%)、狼疮血液系统损伤(69.9%对38.1%)、SLEDAI评分≥10分(56.2%对35.1%)、补体C3≤0.5 g/L(60.3%对35.8%)、补体C4≤0.1g/L(56.2%对31.4%)、ESR≥20 mm/h(84.9%对51.5%)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狼疮性肝损伤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早期做出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帮助。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郭锐,邓宇,郭玲
2017, 20(5):  612-61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30
摘要 ( 157 )   PDF (647KB) ( 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72例肝衰竭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给予对照组受试者综合治疗,试验组受试者在此基础上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给予患者集落细胞刺激因子 4μg·kg-1皮下注射,行碘过敏试验,以右侧髂后上棘为穿刺点,利多卡因逐层麻醉后,抽取骨髓血50~100 ml,加入肝素4000 U抗凝。送我院干细胞实验室,采用负筛选法进行骨髓干细胞体外分离及纯化。在DSA监视下, 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5×107~108)通过导管经肝动脉缓慢注入肝内。常规加测肝功能指标,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随访患者短期预后。结果 在治疗4周末,试验组受试者血清TBIL、ALT和ALB分别为(135.53±31.66) μmol/L、(71.87±21.35) U/L和(36.42±6.17) g/L,而对照组分别为(182.84±30.57) μmol/L、(92.57±19.55) U/L和(30.58±5.31) g/L两组差异显著(P<0.01);在治疗4周末,试验组受试者INR为(1.63±0.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1±0.58) (P<0.01);在接下来的随访中,试验组受试者死亡2例,1例死于消化道出血,1例死于肺部感染,对照组受试者死亡3例,且均死于消化道出血。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患者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较少。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3年疗效观察
罗先平,经继生,陈红波,张永峰
2017, 20(5):  614-61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31
摘要 ( 178 )   PDF (627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按照住院时间顺序编号,将19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和对照组95例,给予观察组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给予对照组水飞蓟等综合治疗。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在治疗3年末,观察组血清HBV DNA载量为(2.01±1.1) lg 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93±1.3) lg copies/ml(P<0.05);观察组ALT为32.3±4.6 U/L、TBIL为13.2±3.3 μmol/L、ALB为35.1±4.6 g/L和INR为0.9±0.1,与对照组的(262.5±25.5 U/L、29.5±4.1 μmol/L、28.5±4.1 g/L和1.6±0.1)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血清HA、LN、IV-C和PCⅢ分别为180.7±20.6 ng/ml、190.8±23.4 ng/ml、153.7±19.3 ng/mL和31.21±5.62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0.7±20.8 ng/ml、410.5±20.9 ng/ml、214.7±20.2 ng/ml和79.56±8.23 ng/ml,P<0.05)。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以显著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和阻断肝纤维化进展,且安全性高,延长了生存期。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断流术前后接受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生存期观察
胡景岚,唐建荣,付雪琴
2017, 20(5):  616-61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32
摘要 ( 181 )   PDF (656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ADV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断流术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率的变化。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收治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患者80例,术前均接受恩替卡韦治疗,两组均接受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40例患者继续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另40例则口服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结果 手术前,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在术后24 w,联合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3.0±0.8)lg copies/mL,显著低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4.7±1.1) lg copies/mL(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Child-Pugh评分和AST水平均显著低于,而血清ALB水平则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速度及门静脉宽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联合组患者1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95.0%和87.5%,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80.0%和67.5%(P<0.05)。结论 ADV联合恩替卡韦用于断流术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保护肝脏功能,降低门静脉压力,延长生存时间。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及其对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影响初步研究
黄金龙
2017, 20(5):  618-61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33
摘要 ( 153 )   PDF (657KB)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在7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和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1年。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提供的试剂检测血清甲状腺素。结果在治疗后6 m和12 m,76例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25.1±12.4) μmol/L和(21.3±9.8) μmol/L,谷丙转氨酶分别为(31.0±16.8) U/L和(30.4±15.8 )U/L,谷草转氨酶分别为(75.4±15.6) U/L和(51.2±5.2) U/L,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血清白蛋白分别为(38.3±6.3) g/L和(37.6±5.4) g/L,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无HBeAg转阴者,血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5.5%和94.7%;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与治疗前比,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经恩替卡韦治疗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而未见明显并发症,也未见对甲状腺激素有任何影响。
恩替卡韦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初步研究
徐健
2017, 20(5):  620-62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34
摘要 ( 333 )   PDF (700KB) ( 5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98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随机分为恩替卡韦治疗49例(对照组)和恩替卡韦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49例(观察组)。结果 在治疗3月结束时,观察组ALT和TBIL水平分别为29.6±8.2) U/L和(23.4±6.5) 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41.2±12.4) U/L和(29.8±7.9) μmol/L,P<0.05】,ALB水平为(32.9±5.8) g/L,显著高于对照组【(27.9±4.7) g/L,P<0.05】,两组IN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ⅣC、HA、PⅢP和LN水平分别为(58.3±7.2)ng/ml、(149.2±22.4)ng/ml、(115.3±35.3) ng/ml和(89.5±21.9)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92.3±11.3) ng/ml、(201.2±47.6) ng/ml、(169.4±56.4) ng/ml和(109.2±25.0) ng/ml,P<0.05】;观察组PT和APTT水平分别为(13.5±2.7)s和(31.5±3.9)s,显著低于对照组【(16.6±2.2)s、(36.9±6.9)s,P<0.05】,FIB水平为(3.0±0.4)g/L,显著高于对照组【(2.4±0.3)g/L,P<0.05】;观察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为71.4%,与对照组的77.6%(x2=1.906,P>0.05)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有效改善肝功能。
同理式沟通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林明霞,唐娜
2017, 20(5):  623-6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35
摘要 ( 145 )   PDF (649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同理式沟通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3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方,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3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同理式沟通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分别进行抑郁和焦虑评分。结果 在治疗3个月时,研究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4例,治疗6个月时,研究组死亡8例,对照组死亡6例;入院时,研究组患者HAMD评分和STAI评分分别为(21.5±4.7)分和(37.5±8.5)分,与对照组的 【(22.2±4.4)分和(36.6±9.0)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研究组HAMD评分为(18.8±3.7)分和(13.7±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4±4.2)分和(18.5±3.6)分],研究组STAI评分为[(27.7±6.4)分和(21.8±4.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7.6)分和(30.4±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0.8%(P<0.05)。结论 同理式沟通能让医护人员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有助于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
MRI联合应用DWI和DCE扫描序列在发现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微小癌灶的价值分析
殷婷婷,顾红,杨儒牛,贲可柱,岳冬兰
2017, 20(5):  625-62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36
摘要 ( 212 )   PDF (692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扫描(DCE)序列联合应用在肝细胞癌(HC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检出复发微小肝癌(m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43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术后行MRI、DWI和DCE扫描序列,以早期发现复发癌灶。结果 在术后1年,43例HCC患者中发现54个复发病灶;DWI联合DCE对复发的mHCC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5%、97.1%和94.4%,DCE单独诊断的敏感性为63.2%,特异性为88.6%,准确性为79.6%,而DCE单独诊断复发m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最低,分别是60.0%,67.7%和64.8%(P<0.05)。结论 在MRI检查中应用DWI和DCE扫描序列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对复发的mHCC的发现率。
超声造影与增强CT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比较研究
王立,李敏,黄冬花,黄文波,宋德鸿
2017, 20(5):  627-6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37
摘要 ( 172 )   PDF (672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价值。方法 2013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增强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价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超声造影和增强CT发现动脉期高增强、等增强和低增强分别为【103例(93.6%)、7例(6.4%)、0例(0.0%)和86例(78.2%)、24例(21.8%)、0例(0.0%),P<0.01】;门脉期呈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分别为【0例(0.0%)、16例(14.5)、94例(85.5)和0例(0.0%)、27例(24.5)、83例(75.5),P>0.05】;延迟期呈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分别为【0例(0.0%)、4例(3.6)、106例(96.4)和0例(0.0%)、15例(13.6)、95例(86.4),P<0.01】;超声造影诊断的灵敏性(97.3%)显著高于增强CT(75.5%,P<0.01),特异性为91.8%,显著高于增强CT的52.7%(P<0.01),准确性为95.5%,也显著高于增强CT的67.3%(P<0.01)。结论 与增强CT比,超声造影诊断PLC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可能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肝脏局灶性良恶性病变价值比较
徐秀红,姜赛龙,蒋春兰
2017, 20(5):  629-63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38
摘要 ( 189 )   PDF (676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在肝脏局灶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院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78例肝脏局灶性良、恶性病变患者,采用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评定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以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超声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78例肝脏局灶性病灶患者,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恶性病灶54例,其中胆管细胞癌4例,转移性肝癌11例,肝细胞癌39例,诊断为良性病灶24例,其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4例,肝血管瘤9例,肝脓肿11例;常规超声检查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75.9%(41/54),诊断良性病变的特异度为75.0%(18/24),准确度为75.6%(59/78),阳性预测值为87.2%(41/47),阴性预测值为58.1%(18/31);弹性成像5 分法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8.1%(53/54),诊断良性病变的特异度为79.2%(19/24),准确度为92.3%(72/78),阳性预测值为91.4%(53/58),阴性预测值为95.0%(19/20)。与常规超声检查比,弹性成像的诊断效能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50,P=0.005)。结论 在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方面,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比常规超声检查更灵敏和更准确,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冲洗术治疗化脓性肝脓肿临床研究
刘理冠,辛帅,康涛,吴金票,陈先礼
2017, 20(5):  631-6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39
摘要 ( 221 )   PDF (671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抽脓治疗化脓性肝脓肿(PLA)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PLA患者60例,30例接受穿刺抽脓,另30例接受置管排脓。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在60例PLA患者脓液中,培养发现细菌阳性34例(56.7%),获得致病菌43株,其中变形杆菌1株(2.3%),肺炎克雷伯杆菌29株(67.4%),表皮葡萄球菌1株(2.3%),大肠埃希菌5株(11.6%),粪肠球菌2株(4.7%),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11.6%);在23例血培养患者,发现与脓液相同细菌阳性6例(26.1%);穿刺抽脓和置管排脓患者脓腔消失时间分别为[(9.18±1.84)d和(12.57±1.67)d,P<0.05],体温恢复正常分别为[(2.18±0.52)d和(2.24±0.59)d,P>0.05],住院日分别为[(12.84±1.97)d和(12.04±1.78)d,P>0.05],医疗费用分别为[(13982±1604)元和(16007±1657)元,P>0.05]。结论 两种抽脓方法治疗PLA患者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易行,风险小,且术后基本无并发症发生。
疏肝利胆通泄法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疗效初步研究
赵登科,赵彩霞
2017, 20(5):  633-63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40
摘要 ( 181 )   PDF (681KB) ( 6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疏肝利胆通泄法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石症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胆石症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另给予观察组患者疏肝利胆通泄汤,组方包括:茵陈20 g、金钱草20 g、蒲公英20 g、姜黄15 g、柴胡15 g、虎杖15 g、鸡内金10 g、枳壳10 g、赤芍10 g、大黄10 g、连翘10 g、延胡索10 g、甘草6 g,水煎、取汁,150 ml口服,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治疗4 w。结果 在治疗4 w结束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总胆红素、胆汁酸和血糖水平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 疏肝利胆通泄法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石症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疗效较好。
择期和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冯英备,董刚,刘淑亚
2017, 20(5):  635-63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41
摘要 ( 156 )   PDF (674KB) ( 4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LC)与急诊LC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诊治的9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其中应用SLC治疗52例,应用急诊LC治疗40例。在行SLC时,先行在B超实时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抽出胆汁,同时予以抗感染治疗。在炎症控制后3月,再入院行LC,在行急诊LC时,于发病72 h内行急诊LC术,手术中依照常规方法留置腹腔引流管,手术结束后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果 两组均成功顺利完成手术。SLC治疗患者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0.2±7.0) min、(24.1±3.3) h和(5.6±1.3) d,中转开腹和胆道损伤发生例数分别为3例(5.8%)和0例(0.0%),而急诊LC治疗组则分别为(58.7±8.1) min(P=0.784)、(26.2±5.8) h(P=0.047)和(8.1±1.9) d(P=0.029),中转开腹和胆道损伤发生例数分别为8例(20.0%, P=0.018)和7例(17.5%, P=0.039); SLC组术后发生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和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 SLC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效果好,更安全,应尽量减少行急诊LC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
病例报道
综述
Treg和Th17细胞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吴丽蒙综述,赵久法审校
2017, 20(5):  639-64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43
摘要 ( 223 )   PDF (649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epatitis B-induced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HB-ACLF)主要由免疫介导损伤引起的肝功能损伤。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在HB-ACLF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Treg和Th17细胞起源于相同初始CD4+T细胞,但在分化及功能上相互制约。研究表明Treg细胞、Th17细胞及Treg/Th17比值失衡与HB-ACLF发生进展密切相关。
指南介绍
美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解读
石翠翠,范建高
2017, 20(5):  650-65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45
摘要 ( 159 )   PDF (255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7亚太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指南简介
刘艳民,曾静,范建高
2017, 20(5):  654-65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5.046
摘要 ( 166 )   PDF (309KB)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