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7-10
专家论坛
肝骨对话的生物学基础
刘凯军, 孙文静, 文良志, 陈东风
2017, 20(4):  385-38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01
摘要 ( 203 )   PDF (299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硬化与骨代谢障碍
熊吉, 文良志, 孙文静, 陈东风
2017, 20(4):  388-39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02
摘要 ( 183 )   PDF (342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硬化与骨髓造血
文良志, 熊吉, 孙文静, 陈东风
2017, 20(4):  391-39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03
摘要 ( 190 )   PDF (375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脏的影响
孙文静, 刘凯军, 文良志, 陈东风
2017, 20(4):  394-39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04
摘要 ( 176 )   PDF (395KB)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性肝炎
Oridonin对急性肝衰竭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邓怡林, 于合国, 施敏, 石翠翠, 范建高, 李光明
2017, 20(4):  397-40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05
摘要 ( 175 )   PDF (540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oridonin)对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氨(LPS/D-Gal)联合诱导的急性肝衰竭(ALF) 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取25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5只。采用LPS/D-Gal腹腔注射建立小鼠ALF模型,设生理盐水对照组、LPS/D-Gal诱导模型组、LPS/D-Gal诱导和不同剂量oridonin干预组及oridonin处理组。采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肝组织TNF-α 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凋亡率为(36.4±1.8) %,显著高于两个oridonin干预组的[(19.4±3.3)%和(11.4±0.3)%,P<0.01];模型组小鼠肝组织TNF-α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两个oridonin干预组肝组织TNF-α mRNA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小鼠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的促凋亡蛋白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bax、细胞色素C、cleaved caspase9/3活化水平显著高于两个oridonin干预组(P<0.01),模型组小鼠抗凋亡蛋白bcl-xl水平显著低于两个oridonin干预组(P<0.01),模型组小鼠死亡受体凋亡通路相关的促凋亡蛋白caspase8活化水平与两个oridonin干预组并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 Oridonin可抑制LPS/D-Gal诱导的ALF小鼠肝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促凋亡细胞因子TNF-α水平和抑制JNK介导的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白藜芦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SIRT3表达的影响*
陈娟, 孔维宗, 梁凯, 王迎春
2017, 20(4):  402-40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06
摘要 ( 197 )   PDF (670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沉默交配型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3(SIRT3)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NASH发病中的作用及白藜芦醇对其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ASH模型组和白藜芦醇处理组,每组20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NASH大鼠模型。制备新鲜肝组织匀浆,检测肝组织内活性氧(ROS)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常规检查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SIRT3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采用Western Blot定量检测SIRT3蛋白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指数、血清ALT、AST、TG、TC、LDL-C含量和氧化应激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药物处理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性评分(NAS)为(6.83±0.4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0.24±0.08)分,P<0.01],处理组为(3.27±0.29)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半定量评分为(3.24±0.2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0.17±0.03)分,P<0.01],处理组为(1.39±0.12)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SIRT3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模型组SIRT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4±0.03),显著低于对照组[(0.58±0.02),P<0.01],而处理组为(0.46±0.03),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NASH大鼠肝组织SIRT3表达量下降,白藜芦醇干预可通过上调SIRT3的表达改善NASH病理学变化。
戊型肝炎
血浆置换治疗伴高胆红素血症的戊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初步研究
李铭, 辛克锋, 吴兆进, 李劲松
2017, 20(4):  408-41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07
摘要 ( 198 )   PDF (487KB) ( 5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行血浆置换(PE)治疗淤胆型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1例淤胆型戊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治疗组(n=29)。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ST、GGT、TBIL、DBIL、ALB、TP、BUN、Cr、TBA、ALP指标变化及预后。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有效率达到96.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TBIL、AST和GGT水平分别为(73.4±52.) μmol/L、(75.9±58.4) U/L和(48.6±19.0) 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3±81.2.)μmol/L、(147.8±47.0) U/L和(150.8±68.5) U/L,P<0.05】;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无显著变化;在治疗期间,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无死亡病例,而对照组有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另死亡1例;在107次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9例次出现过敏性反应,1例出现血压下降,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 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能够较快地改善淤胆型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高胆红素血症,对后续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酒精性肝病
水飞蓟宾葡甲胺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初步临床研究
李笠, 梁学亚
2017, 20(4):  412-41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08
摘要 ( 252 )   PDF (513KB) ( 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水飞蓟宾葡甲胺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诊治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82例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观察组患者82例采用水飞蓟宾葡甲胺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肝功能指标、影像学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治疗3个月末,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分别为(3.8±0.6) mmol/L、(1.3±0.2)mmol/L、(2.3±0.2) mmol/L、(47.3±7.2)U/L、(41.7±8.0) U/L、(46.5±7.3) 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0.5)mmol/L、(1.5±0.2) mmol/L、(2.8±0.3) mmol/L、(58.1±12.4) U/L、(55.6±9.9) U/L和(67.8±10.1) U/L(P<0.01);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3±0.2) 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0.2) mmol/L(P<0.01);观察组影像学检查提示重度、中度、轻度、正常肝脏表现者分别为1例(1.2%)、11例(13.4%)、33例(40.2%)、37例(45.1%),显著好于对照组的6例(7.3%)、19例(23.2%)、45例(54.9%)、12例(14.6%,P<0.01)。结论 水飞蓟宾葡甲胺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可明显改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指标和肝功能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应用血清TG/HDL-C比值早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价值探讨
田军伟, 肖远力, 王艳超
2017, 20(4):  416-41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09
摘要 ( 208 )   PDF (565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在早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经B超检查诊断为NAFLD患者120例和同期体检结果无异常的健康人120例,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根据CT检查结果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分级。依据ROC曲线评判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和谷氨酰转移酶(GGT)诊断NAFLD的价值。结果 NAFLD患者血清ALT、AST、TG、TG/HDL-C比值、GGT分别为【(39.9±4.3) U/L、(39.5±3.8) U/L、(2.4±0.4) mmol/L、(3.2±0.6)、(60.7±4.5) U/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20.6±3.2) U/L、(18.0±2.9) U/L、(1.1±0.3) mmol/L、(0.9±0.4)、(27.0±3.5)U/L,P均<0.05】,HDL-C和肝/脾CT比值分别为(0.9±0.2)mmol/L和(0.6±0.2),均显著低于健康人【(1.2±0.3) mmol/L和(0.9±0.1),P<0.05】;20例重度NAFLD患者血清ALT、AST、TG、TG/HDL-C比值、GGT分别为(52.2±4.3) U/L、(51.8±4.0) U/L、(3.4±0.4) mmol/L、(4.8±0.5)、(77.5±3.9) U/L),均显著高于49例中度组【分别为(45.9±4.1) U/L、(46.1±3.8) U/L、(2.8±0.3) mmol/L、(3.5±0.3)、(65.9±3.7) U/L】和51例轻度组【分别为(29.4±3.5) U/L、28.3±3.2) U/L、(1.7±0.3) mmol/L、(1.5±0.2)、(49.2±3.4) U/L】,三组间以上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组HDL-C为(0.7±0.2) mmol/L,与中度组【(0.8±0.2) mmol/L】或轻度组【(1.1±0.2) mmol/L】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组肝/脾CT比值为(0.4±0.1),显著低于中度组(0.6±0.1)或轻度组【(0.8±0.1),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AFLD患者血清TG、TG/HDL-C比值、GGT水平均与肝/脾CT比值呈负相关,与血清ALT和AST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TG/HDL-C比值的AUC面积为0.783,即以TG/HDL-C比值=1.41为截断点,对NAFLD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 临床可应用血清TG/HDL-C比值对NAFLD患者进行初筛。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
刘晓妮, 王颖, 李桃桃, 马小敏
2017, 20(4):  420-42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10
摘要 ( 185 )   PDF (580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 分析240例行肝活检术的NAFLD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AFLD合并T2DM与未合并T2DM患者肝组织病理学表现和评分的差异。结果 在240例NAFLD患者中,合并2型糖尿病者80例(33.3%),未合并T2DM 者160例(66.7%);在NAFLD合并T2DM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60例、肝纤维化20例,未合并T2DM患者中分别为68例和92例;在NAFLD合并T2DM患者中检出肝纤维化评分≥2者30例(37.5%)、肝细胞气球样变评分≥2者23例(28.8%)和马洛里小体22例(27.5%),均显著高于未合并T2DM患者的【20例(12.5%)、22例(13.8%)和30例(18.8%),P<0.05】;T2DM为发生NASH(OR=3.27,95%CI:1.42~7.55)和肝纤维化(OR=3.35,95%CI:1.55~7.6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T2DM的NAFLD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损伤更趋严重,应注意防治。
药物性肝损伤
静脉用胺碘酮引起急性肝损害患者原因及其临床特点分析
魏路佳, 李庆祥, 吉庆伟
2017, 20(4):  424-42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11
摘要 ( 220 )   PDF (549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并分析静脉应用胺碘酮引起急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原因。方法 2010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心内科及部分其它科室在静脉注射胺碘酮后出现急性肝功能损伤患者23例,分析患者的基础疾病、用药方法、合并用药情况、发现肝损害的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以及转归等特点。结果 在静脉注射胺碘酮后,2例(8.7%)患者在8 h内即表现出肝功能损害,8例(34.8%)患者在9~48 h之间出现,5例(21.7%)患者在49~72 h间出现,7例(30.4%)在73~96 h间出现,1例(4.3%)患者在96 h后出现;谷草转氨酶峰值达17468 U/L,平均值为(3648±3889) U/L,谷丙转氨酶峰值达13437 U/L,平均为(3142±1846) U/L,15例(65.2%)患者出现黄疸;出现肝损害后立即停用胺碘酮并给予积极治疗,19例患者肝功能在2~91 d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33.76±19.38) d;1例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死亡,2例患者因急性肝肾功能不全死亡,1例患者因肝性脑病死亡。结论 胺碘酮致使肝功能损害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无法完全排除其它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但胺碘酮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肝硬化
28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肾功能评估
孙雅凤, 李家斌
2017, 20(4):  427-43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12
摘要 ( 212 )   PDF (607KB) ( 5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不同的肾功能评估方法对28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肾功能评估的差异,并探讨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别采用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患者肾功能。对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肾功能不全程度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肾功能不全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28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Child-Pugh A级患者95例,Child-Pugh B级患者122例,Child-Pugh C级患者72例。以eGFR<90 ml.min-1.1.73 m2为肾功能不全的判断标准,结果在本组患者中发现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20.76%,显著高于采用sCr评估出的3.81%或cCr评估出的13.15%(P<0.05);Child-Pugh C级患者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29.17%,显著高于Child-Pugh A级的13.68%或Child-Pugh B级的21.31%(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Child-Pugh分级、高尿酸血症、低钠血症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关,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尿酸血症和低钠血症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GFR较sCr或cCr能更早地反映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是否存在肾功能不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肾功能不全程度与Child-Pugh分级有关,但高龄、高尿酸血症和低钠血症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谌渐辉, 马林
2017, 20(4):  431-43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13
摘要 ( 181 )   PDF (593KB) ( 4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纳入1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因素的不同分类,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赋值,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获得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符合纳入条件的1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49例(38.3%)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其中粘膜炎症性糜烂出血41例(32.0%),溃疡性出血8例(6.3%);胃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60.0%,显著高于胃部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30.1%,P<0.05),有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54.8%,显著高于无HP感染的患者(33.0%,P<0.05),存在腹水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46.3%,显著高于无腹水的患者(23.9%,P<0.05),Child-Pugh C级、B级和A级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58.3%、41.5%和15.4%(P<0.05),重度、中度和轻度食管静脉曲张(EV)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51.8%、41.9%和6.9%(P<0.05),抗病毒治疗不规律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55.6%,显著高于抗病毒治疗规律的患者(31.5%,P<0.05),门静脉内径>14 mm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48.3%,显著高于门静脉内径≤14 mm的患者(30.0%,P<0.05),脾静脉内径>9 mm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48.4%,显著高于脾静脉内径≤9 mm的(28.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胃部存在基础疾病、Child-Pugh 分级差、EV程度高和门静脉内径宽为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存在出血风险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风险控制,早期防治。
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曾伟, 胡文聪, 张小龙, 史华
2017, 20(4):  435-43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14
摘要 ( 191 )   PDF (592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7月~2015年12月我院收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152例,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临床资料进行分类,比较各因素下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差异,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15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中,有65例(42.8%)发生急性心肌损伤;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2岁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比例为34.7%,显著低于>52岁组患者的50.0%(P<0.05),体质指数(BMI) 26 kg/m2的患者发生的比例为37.6%,显著低于>26 kg/m2患者的50.9%(P<0.05),肝功能Child A级患者的发生率低于B级和C级患者(27.6% 对 43.4%和52.5%,P<0.05),无高血压、无糖尿病、无心脏疾病史、血肌酐(sCr)<81μmol/L 和C-反应蛋白(CRP)<16 mg/L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比例分别为40.0%、 39.8%、39.7%、34.3%和31.5%,分别显著低于相应有高血压患者(53.1%)、有糖尿病患者(55.2%)、有心脏疾病史者(61.9%)和血肌酐>81μmol/L患者(49.4%)和CRP>16 mg/L患者(53.2%,P<0.05),血钾>3.7 mmol/L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比例为46.9%,显著高于血钾≤3.7 mmol/L患者的35.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肝功能分级、糖尿病、心脏疾病史、sCr、血钾和CRP水平为影响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发急性心肌损伤发生率高,危险因素多样,应注意防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特点及其无创预测指标研究*
陶明玲, 张世斌, 吴燕京, 郭晓红, 丁惠国
2017, 20(4):  439-44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15
摘要 ( 195 )   PDF (603KB) ( 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特点,探索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无创预测指标。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住院治疗的122例PBC患者,常规行电子胃镜检查明确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腹部增强CT血管重建、腹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测量门静脉(PV)和脾静脉(SV)直径以及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和Mayo评分共18项指标对预测PBC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价值。结果 在122例PBC患者中,16例(13%)无食管静脉曲张,106例(87%)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管静脉曲张;PBC患者有食管静脉曲张与无食管静脉曲张患者Mayo评分、白蛋白、胆碱酯酶、血小板计数、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脾静脉直径在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6);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当以SV=8.5 mm为截断点时,其诊断存在静脉曲张的灵敏度为72.0%,特异度为92.9%,阳性预测值为98.6%,阴性预测值为31.7%。结论 脾静脉内径可较好地预测PBC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风险,而既往国外报道的具有预测价值的血小板计数和Mayo评分在本研究中未显示出预测价值。
泼尼松龙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疗效初步研究
刘复娜, 刘江奎, 沈毅慧
2017, 20(4):  443-44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16
摘要 ( 228 )   PDF (620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泼尼松龙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患者的疗效,寻找治疗PBC的有效方案。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治疗的106例PB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UDCA 13~15 mg·kg-1·d-1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泼尼松龙口服并逐步减少激素剂量。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检测血清主要生化指标和免疫球蛋白IgM、IgG、IgA。结果 在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的乏力、皮肤瘙痒症状明显改善(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P、GGT和TBIL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时上述指标下降较快,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血清ALB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且在不同治疗时段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gM水平明显下降(P<0.05),并且在治疗3个月时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程度较大,差异显著(P<0.05),在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善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血清IgA和IgG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泼尼松龙联合UDCA在短期内可以改善PBC患者临床表现、主要生化指标以及IgM水平,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观察。
肝癌
DWI序列ADC值联合LAVA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孙维高, 卢定友
2017, 20(4):  447-45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17
摘要 ( 192 )   PDF (754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表观扩散系数(ADC)联合肝脏三维容积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技术(LAVA)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共124个病灶),其中血管瘤17例(27个病灶)和肝囊肿23例(31个病灶),肝转移癌14例(23个病灶)和肝细胞癌26例(43个病灶)。进行T1WI和T2WI常规扫描、DWI(b值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500、750和1000 s/mm2)和LAVA检查。采用不同方法诊断,A法为T1WI和T2WI常规扫描和DWI诊断,B法为T1WI和T2WI常规扫描和LAVA诊断,C法为T1WI和T2WI常规扫描、DWI联合LAVA诊断,比较三种方法的诊断率。结果 31个(72.1%)肝细胞癌病灶表现为“快进快出”式强化,19个(82.6%)转移瘤病灶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21个(77.8%)血管瘤病灶表现为“填充式”强化,31个囊肿病灶无明显强化;良性肿瘤ADC10b、ADChigh、ADC3b值显著高于恶性肿瘤(P<0.05),良性肿瘤ADCperf值显著低于恶性肿瘤(P<0.05);A法、B法和C法对病灶的检出率均为100%,但诊断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法(92.7%)最高,B法(83.9%)次之,A法(71.8%)最低。结论 ADC10b、ADChigh、ADC3b和ADCperf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优势明显,LAVA能够清楚显示肝脏病变不同时期的血供特征, DWI和LAVA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肝癌的诊断率。
LLLR与OLLR治疗左外叶肝细胞癌临床效果及远期生存率比较
伍强, 李光耀, 皮儒先, 王伟, 陈平
2017, 20(4):  451-45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18
摘要 ( 206 )   PDF (662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腹腔镜左肝外切除术(LLLR)与开腹左肝外切除术(OLLR)治疗左外叶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存期。方法 我院2011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左外叶HCC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分别接受OLLR和LLL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和IL-6,常规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a、2 a和3 a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34.94±23.51) ml,显著低于对照组[(290.18±30.76) ml,P<0.01],首次进食时间为(2.29±0.51) d,显著短于对照组[(3.80±0.87) d,P<0.01],住院时间为(7.43±2.39) d,显著短于对照组[(11.42±3.08) d,P<0.01];手术后,观察组血清ICAM-1为(8.08±2.13)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3.27±2.60) ng/ml,P<0.01],MMP-13为(113.65±21.92)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71.02±27.85) ng/ml,P<0.01],降钙素原(PCT)为(7.23±0.74)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11.24±1.53) μg/L,P<0.01],IL-6为(11.49±2.78) pg/L,显著低于对照组[(19.06±3.27) pg/L,P<0.01],IgA为(2.63±0.46) g/L,显著高于对照组[(1.49±0.41) g/L,P<0.01],IgM为(1.92±0.33) g/L,显著高于对照组[(1.40±0.27) g/L,P<0.01],IgG为(9.72±1.53) g/L,显著高于对照组[(6.40±0.85) g/L,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8%)明显低于对照组(42.5%,P<0.05);两组患者术后1 a、2 a和3 a生存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LLLR能明显降低左外叶HCC患者的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而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经α-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原发性肝癌发生率比较研究
汪顺才, 王兵, 马洁, 马久明, 周华, 虞腊青, 经继生
2017, 20(4):  455-45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19
摘要 ( 220 )   PDF (674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比较应用干扰素α(IFN-α)和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HCC)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0岁~60岁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IFN-α2b治疗210例,治疗48~72 w,接受NAs治疗222例,长期应用和未抗病毒组136例。随访6年,观察疗效和HCC发生情况。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在治疗72周末,IFN-α2b治疗组HBeAg阳性患者比率显著低于NAs治疗组或未抗病毒组(P均<0.05),但NAs治疗患者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显著低于IFN-α2b治疗组或未抗病毒组(P均<0.05);IFN-α2b治疗组与NAs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均比未抗病毒组低(P均<0.05);随访6年,未抗病毒组HCC发生率为16.91%(23/136),显著高于NAs治疗组的9.46%(21/222,x2=4.345,P=0.037)或IFN-α2b治疗组的0.0%(0/210,x2=38.044,P=0.000),NAs治疗组HCC发生率显著高于IFN-α2b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x2=20.880,P=0.000)。结论 IFN-α2b和NAs抗病毒治疗均具有阻断HCC发生的作用,但IFN-α2b治疗在阻断HCC发生方面作用更强。
影响TACE术治疗HCC患者恶心呕吐的非化疗因素分析
郭帅
2017, 20(4):  460-46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20
摘要 ( 190 )   PDF (681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影响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非化疗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4~2016年诊治的360例确诊为HCC患者,记录所有HCC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肝区疼痛、肿瘤质地、大小、是否发生转移、手术次数、是否发热、发热持续时间、腹部有无肿胀、注射碘化油的量等,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逐一分析以上所有因素与HCC患者TACE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关系。根据恶心程度语言描述分级和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进行评价。结果 在360例HCC患者中,发生2级恶心58例(16.11%),1级恶心83例(23.06%),0级恶心219例(60.83%);在大部分HCC患者中,其年龄越大,发生恶心呕吐的程度越轻(r=-0.303,P<0.05);疼痛和腹胀程度越严重,发生恶心呕吐的程度越重(r=0.299,r=0.497,P<0.05);疼痛时间越长,恶心呕吐程度越重(r=-0.20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是HCC患者TACE术后恶心呕吐的保护因素,而长时间的腹痛和腹胀是TACE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恶心呕吐与腹部疼痛和腹胀程度呈现出直接的正向效应(β=0.39,β=0.69,P<0.01),年龄与腹胀也呈现出正向效应(β=0.02,P<0.01),而年龄与腹疼程度呈现出负向效应(β=-0.02,P<0.01)。结论 引起HCC患者TACE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是与多种不同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其中与年龄、腹痛和腹胀程度关系最为密切,其中高龄是HCC患者TACE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的保护因素,而长时间的腹痛和腹胀是TACE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的危险因素。
超声造影和微血流成像对不典型肝癌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马进辉
2017, 20(4):  464-46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21
摘要 ( 207 )   PDF (707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和微血流成像技术对不典型原发性肝癌(PLC)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典型PLC患者35例和FNH患者40例,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和微血流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指标的异同。结果 PLC病灶造影剂到达时间为(4.1±0.7)s,达峰时间为(37.8±11.4)s,分别显著长于FNH组的(2.5±1.0)s和(24.2±9.5)s(P<0.05);PLC组峰值强度为(23.1±5.7)dB,明显低于FNH组的(30.6±4.3)dB(P<0.05);35例不典型PLC患者中,病灶斑块状增强19例,环状增强16例,在40例FNH患者中,病灶动脉相离心性“轮辐状”增强29例,偏心性增强11例,门脉相均为高增强,延迟相高增强15例,等增强22例,低增强3例;在微血流成像检查方面,PLC组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为(64.7±3.3)v·cm-1·s-1,显著低于FNH组的(77.8±5.1)v·cm-1·s-1P<0.05),血流阻力指数(RI)为(0.70±0.05),显著高于FNH组的【(0.53±0.03),P<0.05】;在血流信号等级分布方面,不典型PLC组1级3例(8.6%)、2级19例(54.3%)、3级13例(37.1%),FNH组0级33例(82.5%)、1级7例(1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和微血流成像技术分别能从造影的时相和增强模式及血流动力学特征上正确区分不典型PLC与FNH,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CT引导精准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曹焱, 姜峰, 张超, 潘慧丽
2017, 20(4):  468-47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22
摘要 ( 245 )   PDF (708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CT引导精准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对30例患者行TACE治疗,另30例在行TACE治疗后7天接受CT引导下精准微波消融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在治疗3个月后,TACE治疗患者临床有效率为50%(15/30),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83.3%(25/30,P<0.05);联合治疗患者2 a生存率为70.0%,显著高于TACE治疗组的43.3% (P<0.05);联合治疗患者2 a复发率为10%,显著低于TACE的36.7%(P<0.05);治疗后,联合组外周血CD4+、CD8+、CD4+/CD8+比值、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水平分别为(39.05±4.07)%、(21.35±3.24)%、(1.67±0.21)、(17.91±2.98) u/L,较TACE组的(28.63±3.61)%、(35.12±4.62)%、(0.96±0.11)、(26.03±4.75) u/L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在TACE术后出现一些轻症反应,如腰酸、腹胀、恶心等,予以对症治疗及护理后均消失。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精准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效果确切。与单用TACE治疗比,可提高长期生存率,降低复发率,纠正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张伟, 陈刚, 孙密密, 安永, 王永清, 商庆华
2017, 20(4):  472-47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23
摘要 ( 181 )   PDF (814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与射频消融(RFA)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联合组30例和TACE组30例,分别给予TACE联合RFA或TACE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率分别为26.7%和50.0%,显著高于TACE组的6.7%和2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生存时间为(2.86±0.48)年,显著长于TACE组的(0.93±0.27) 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1年、2年、3年血清AFP水平分别为(475.4±200.7) μg/L、(416.4±229.0) μg/L、(320.4±243.5) μg/L,显著低于TACE组的(639.1±190.9) μg/L、(623.4±234.6) μg/L、(674.4±300.2) μ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1 a、2 a、3 a生存率分别为86.7%、66.7%、56.7%,显著高于TACE组的46.7%、26.7%、1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与RFA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吲哚青绿清除试验、SPE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栗雪峰, 李建生, 马金良, 荚卫东, 刘文斌, 陈浩
2017, 20(4):  477-48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24
摘要 ( 172 )   PDF (720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联合吲哚青绿(ICG)清除试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术前评估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半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0 例行半肝切除术的P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26例观察组术前行ICG清除试验、SPECT和三维重建技术联合术前评估,另24例对照组未行联合术前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分析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或其他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4.2±40.7) min对(157.0±33.2) min,术后住院日分别为(12.2±4.7) d和(14.8±3.4) d,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术中失血量、拔管天数无显著相差(P>0.05);观察组术后胆漏、腹腔积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和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ICG清除试验、SPECT和三维重建技术术前评估肝功能和肿瘤情况对PLC患者行半肝切除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短篇论著
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阻断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HBV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
包依夏姆·阿巴拜克力, 努力比亚·阿不杜克尤木, 张跃新
2017, 20(4):  481-48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25
摘要 ( 259 )   PDF (661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目的 比较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接种阻断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对血清HBsAg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分别按标准方法接种乙肝疫苗或者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接种,比较儿童HBV感染率情况。结果 在110例血清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110例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出生和6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28.2%和10.9%,与240例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240例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分别为39.6%和24.2%)比,无显著性相差(P>0.05);在150例血清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150例接种乙肝疫苗联合HBIG儿童中,出生和6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17.3%和3.3%,与100例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100例新生儿(分别为25.0%和11.0%)比,也无显著性相差(P>0.05),但无论在血清HBsAg阳性还是血清HBsAg/HBeAg阳性母亲,联合接种儿童HBV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只接种乙肝疫苗者(P<0.05)。结论 采取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母亲所生儿童的HBV感染率。
干扰素α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血清病毒标记物的影响*
周云, 李盛, 唐宗生, 杨东亮, 宋景娇
2017, 20(4):  483-48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26
摘要 ( 185 )   PDF (693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IFN-α)在高压尾静脉注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鼠血清HBV标记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压尾静脉注射pAAV/HBV1.2和pCMV2/IFN-α4表达质粒,建立HBV感染小鼠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HBeAg、HBsAb和HBcAb。分离小鼠肝脏内淋巴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FoxP3表达情况。结果 在高压尾静脉注射pAAV/HBV1.2质粒后第1 d,小鼠血清HBsAg和HBeAg开始出现阳性,而第20 d时HBsAg和HBeAg已消失;在注射pAAV/HBV 1.2+IFNα后第1 d,血清HBeAg水平为(0.55±0.16),显著低于pAAV/HBV 1.2组【(1.40±0.13),P<0.05);在注射后第10 d,血清HBsAg水平为(0.35±0.20),显著低于pAAV/HBV 1.2组【(2.35±0.15),P<0.05】;在高压尾静脉注射后20 d,两组小鼠血清HBsAb阴性;在注射pAAV/HBV1.2后第10 d和20 d,两组小鼠血清HBcAb阳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两组小鼠肝内CD4+T淋巴细胞FoxP3表达未见显著变化。结论 IFN-α具有抗HBV作用,并未诱导免疫负调控反应。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乳汁和血清 HBV DNA载量与婴儿感染率的关系分析
马勇
2017, 20(4):  486-48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27
摘要 ( 182 )   PDF (649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HBV携带孕妇所生婴儿接受母乳喂养后HBV感染情况。方法 2013年6月~2016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128例HBV携带孕妇,其中HBeAg阳性74例, HBeAg阴性54例。采用PCR法检测血清和乳汁HBV DNA水平。结果 HBeAg阳性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4.27±1.20) lg copies/ml, 乳汁HBV DNA水平为(3.29±1.02) lg copies/ml, 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分别为(1.05±0.23)lg copies/ml和(0.97±0.15)lg copies/ml,P均<0.05】;在婴儿6个月和12个月时,84例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HBV感染18例(21.95%)和24例(29.27%),均显著高于64例HBeAg阴性组婴儿【分别为3例(4.69%)和5例(7.81%),P均<0.05】。结论 HBeAg阳性孕妇在分娩前后应接受积极的抗病毒治疗,以降低血清和乳汁HBV DNA水平,才能考虑给予婴儿母乳喂养。
α-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研究
施寒艳, 徐晓蓉
2017, 20(4):  488-48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28
摘要 ( 202 )   PDF (680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α-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100例CHB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试验组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治疗12 m,随访6 m。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6 m、12 m和随访6 m时,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66.0%、72.0%和7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0%、46.0%和48.0%(P<0.05);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4.0%、72.0%和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0%、50.0%和52.0%(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CHB患者近期效果好。
胆宁片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HOMA-IR和血清TNF-α水平变化*
杜卫星, 叶青, 李金科, 谭华炳, 胡波, 汪晓, 雷志雄, 曹玲
2017, 20(4):  490-49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29
摘要 ( 340 )   PDF (654KB)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胆宁片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影响。方法 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就诊的NAFLD患者150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瑞舒伐他汀联合胆宁片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瑞舒伐他汀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水平,常规检测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并计算HOMA-IR。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分别为(46.92±10.21) U/L和(65.39±9.86) 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74±12.93) U/L和(99.21±10.97) U/L,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TNF-α和HOMA-IR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和HOMA-IR分别为(3.44±1.26) μg/L和(1.87±0.8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8±1.29)μg/L) 和(2.26±0.74),P<0.05】。结论 胆宁片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NAFLD患者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并能降低血清TNF-α和HOMA-IR水平,临床效果显著。
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王朝旭, 李叶宁, 王文龙, 周文静, 徐欢欢, 郭隗
2017, 20(4):  492-49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30
摘要 ( 173 )   PDF (657KB)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2年6月~2016年3月我院诊治的40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和血浆置换,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IL-6、TNF-α和内毒素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油腻、腹胀症状减轻率为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P<0.05);观察组血清TBIL为(112.6±30.4) 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2.6±54.6)μmol/L(P<0.05);观察组血清LPS、IL-1、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35.02±12.93) pg/ml、(89.93±10.28) pg/ml、(68.29±14.28) pg/ml和(126.21±14.29) 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82±10.34) pg/ml、(130.24±17.19) pg/ml、(95.29±15.93) pg/ml和(158.39±19.0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月末,观察组死亡7例(35%),对照组死亡8例(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浆miR-181a水平变化*
邓鑫, 吴剑
2017, 20(4):  494-49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31
摘要 ( 140 )   PDF (660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血浆微小RNA(miRNA)-181a的变化。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浆miR-181a水平,常规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 NC组、ASC组和LC组血浆miR-181a水平分别为(1.01±0.03)、(0.97±0.02)、(0.91±0.02),而CHB组患者为(0.74±0.03),显著低于前三组(P<0.001);ASC组和LC组血清HBV DNA(3.86±2.89)lg copies/ml和(2.47±3.26)lg copies/ml,而CHB组患者为(8.96±1.63)lg copies/ml(P<0.001);CHB患者血浆miR-181a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r=0.76,P<0.001),ASC组和LC组血浆miR-181a水平与HBV DN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HB患者血浆miR-181a水平降低,其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白蛋白输注联合腹腔置管持续引流与支链氨基酸联合利尿剂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的效果对比分析
马力, 于传科, 李培霞, 魏耀玲, 王丽丽, 姜浩
2017, 20(4):  496-49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32
摘要 ( 346 )   PDF (647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白蛋白输注联合腹腔置管持续引流与支链氨基酸联合利尿剂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 8月我院收治的78例肝硬化张力性腹水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给予白蛋白联合腹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试验组46例接受支链氨基酸联合利尿剂治疗,疗程均为2 w。结果 在治疗2 w末,试验组与对照组肝性脑病(x2=5.472,P<0.05)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x2=4.092,P<0.05)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24 h尿量为(1321±278) ml,显著多于对照组的(1102±239) ml(P<0.05);两组血清TBIL[(36.8±23.1) μmol/L 对(36.3±26.8) μmol/L,P>0.05]、PT-INR [(1.05±0.91)对(1.16±1.03),P>0.05]、 ALB[(32.9±9.1) g/L 对(30.7±8.5) g/L,P>0.05]、Cr [(65.2±45.7)μmol/L对(72.4±38.8)μmol/L,P>0.05]均无显著性相差。结论 白蛋白联合腹腔置管持续引流是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公认有效的方法,而应用支链氨基酸联合利尿剂具有相对安全、剂量可控、价格低廉、无创的特点,短期效果也较好。
超声造影检查失代偿期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钟跃, 张灌生, 邱伟
2017, 20(4):  498-49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33
摘要 ( 190 )   PDF (642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症的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影像学特点。方法 2015年7月~2016年12月诊治的6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5例代偿期肝硬化和65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门静脉、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超声造影检查指标。结果 失代偿期患者门静脉内径(Dpv)为(1.6±0.5) cm,比代偿期患者【(1.3±0.4)cm,P<0.05】或健康人【(0.9±0.1)cm,P<0.05】明显增宽,门静脉平均流速(PVV)为(9.2±0.6) cm/s,比代偿期组【(11.6±0.8)cm/s,P<0.05】或健康人【(20.1±0.4)cm/s,P< 0.05】明显降低,肝动脉搏动指数(HAPI)和肝动脉阻力指数(HARI)分别为(1.6±0.4)和(0.9±0.1),比代偿期组【(1.5±0.7)和(0.7±0.1),P<0.05】或健康人组【(0.8±0.2)和(0.6±0.2),P<0.05】明显增加,肝血管指数(LVI)为(6.5±1.6),比代偿期组【(9.6±2.6),P<0.05】或健康人组【(23.6±4.5),P<0.05】明显降低,门脉高压指数(PHI)为(2.8±0.5)s/m,比代偿期组【(1.8±0.6)s/m,P< 0.05】或健康人组【(1.3±0.5)s/m,P<0.05】明显增高;代偿组和失代偿组肝静脉内造影剂到达时间(HVAT)和肝动-静脉渡越时间(HA-VTT)分别为【(18.9±2.2)s和(6.8±1.8)s】及【(19.7±2.3)s和(8.6±1.3)s】,与健康人组的【(24.1±1.7)s和(13.4±1.4)s,P< 0.05】相比,明显缩短;肝硬化患者HA-VTT与HVPG呈负相关(r=-0.7819,P<0.01)。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对门脉高压症的监测,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肿瘤微创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效果研究
王金榜, 庄競, 刘永刚, 李保东, 冯伟宇, 徐冬利, 张辉亮, 程科
2017, 20(4):  500-50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34
摘要 ( 174 )   PDF (659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开腹与腹腔镜下微创肿瘤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8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开腹手术切除治疗38例,经腹腔镜下肝肿瘤微创切除术治疗44例。术后常规行影像学检查随访。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围术期死亡,两组出现白细胞下降、消化道反应、乏力、手脚麻木、肝区疼痛、发热、黄疸、腹腔积液等不良反应,部分不良反应有显著差异;术后第7 d和14 d,两组血清AST、ALT均先升高后降低,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86.4%、47.7%和38.6%,开腹组分别为71.0%、42.1%和34.21%,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肝肿瘤微创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效果较好,但对患者全身情况要求较高,手术技巧需娴熟,其在这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还需要继续观察。
硫普罗宁和复方甘草酸胺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周保富,李永红, 马中林
2017, 20(4):  502-50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35
摘要 ( 201 )   PDF (671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硫普罗宁和复方甘草酸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氧化应激反应产物和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被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接受TACE治疗时应用阿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接受硫普罗宁和复方甘草酸胺护肝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为(122.37±10.26) U/L、过氧化氢酶为(24.91±3.45) U/L、超氧化物歧化酶为(89.10±9.05) μU/L,白介素(IL)-10为(13.90±2.03)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丙二醛为 (4.16±0.32) μmol/L、IL-6为(35.78±3.22) μg/L、肿瘤坏死因子-α为(65.42±5.03) μg/L、C反应蛋白为(30.01±3.24) mg/L,谷丙转氨酶为(42.36±5.11) U/L、谷草转氨酶为(47.80±5.46) U/L,尿素氮为(4.56±0.36) mmol/L、肌酐为(54.14±5.74) 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普罗宁和复方甘草酸胺在应用阿霉素化疗时能减轻原发性肝癌患者炎性反应,保护肝肾功能。
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对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吕运海, 张焕常, 申林杰, 宋朝阳
2017, 20(4):  504-50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36
摘要 ( 209 )   PDF (688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叶切除术(AH)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86例,其中43例接受AH术,另43例接受非解剖性肝叶切除术(NAH)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肝功能变化、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79.72±85.68)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84.41±69.43) min,术中出血量为(543.25±95.65) ml,输血量为(325.16±73.04) 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21.72±112.45) ml和(596.78±92.17) ml,住院时间为(16.58±2.04)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12±2.12) d(P<0.05);术后1周,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为(368.12±45.32) I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为(330.25±8.50)IU/L,总胆红素(TBIL)为(29.58±4.02) μ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0.36±62.54) IU/L、(445.32±10.05) IU/L和(35.12±4.36) μmol/L(P<0.05);观察组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7.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84% (P<0.05);随访10~36个月,观察组肝内肿瘤复发率为18.60%,远处转移率为16.2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53%和34.88%(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治疗PLC患者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减轻围术期肝功能损害,降低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率。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再认识
刘天保, 刘占河, 吴玉叶
2017, 20(4):  507-50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37
摘要 ( 209 )   PDF (649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7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5例,采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结果 在治疗后3 m行腹部CT检查,在45例PLC患者中,获得完全缓解15例(33.3%),部分缓解16例(35.6%),病情稳定6例(13.3%),病情进展8例(17.8%);随访3年,生存患者7例(15.6%);术后不良反应可控,未影响治疗的进行。结论 采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低,效果显著。
综述
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徐晶晶, 翁亚丽
2017, 20(4):  509-51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4.038
摘要 ( 209 )   PDF (639KB) ( 4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菌感染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出现感染,病情容易进展为肝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早期不易发现,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的诊断办法。另外,近年来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使得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本文重点介绍了肝硬化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类型、细菌谱变化、诊断的难点和目前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