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1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4-10
论著
激光共聚焦技术证实HCV NS5在人胎盘滋养层细胞的定位表达
聂青和, 程勇前, 黄晓峰, 张亚飞, 罗新栋, 杨家骥, 杨艳红
2010, 13(2):  81-8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01
摘要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胎盘屏障是营养物质以及某些药物、病原体、激素等从母体进入胎儿的必经之路。体外分离培养滋养层细胞是研究其功能及母体与胎儿之间物质交换的具体分子机制的细胞学基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的人体胎盘滋养层细胞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后HCV NS5在滋养层细胞中的定位表达。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及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培养人胎盘组织中滋养层细胞,以HCV RNA阳性血清对滋养层细胞进行体外感染试验,应用RT-PCR法定性及定量检测感染后细胞培养上清中HCV RNA,用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免疫荧光染色后HCV NS5在滋养层细胞中的定位。结果 HCV感染后的细胞培养上清中可间断检测到HCV RNA,而对照组始终未检出;激光共聚焦观察显示HCV NS5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周围。结论 感染HCV的人滋养层细胞中存在HCV NS5表达。此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HCV的母婴传播分子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cAg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克隆的建立
何长伦, 王寿明, 郑纪山, 张益红, 唐雨德
2010, 13(2):  85-8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02
摘要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HLA-A*2402限制的HBcAg特异性CTL细胞克隆。方法 取HLA-A*2402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PBMC,用限制性表位肽(HBV core117-125,EYLVSFGVW)和重组HBcAg刺激,并以有限稀释法对活化的T细胞进行克隆化,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以及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对所获克隆进行鉴定。结果 PBMC经表位肽激活后,特异性细胞毒活性达到43.7%;从活化细胞获得11株T细胞克隆;除2株是CD4+T细胞克隆外,其余9株为CD8+T细胞克隆,其中2株为Tc1,3株为Tc2和4株为Tc0。9株CD8+T克隆在效/靶比例为2.5:1时均具有HBcAg特异性靶细胞溶解活性(33.9%~90.2%)。结论 用HBVcore117-125能激活HLA-A*2402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8+T细胞,随之建立的9株CD8+T克隆均具有HBcAg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活性。
调宁蛋白表达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代雪枫, 严家春, 李峻峰, 徐长江, 袁苏娜
2010, 13(2):  89-9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03
摘要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调宁蛋白(CaP)表达水平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 在200例CHB及10例肝组织正常的肝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P表达。结果 在对照组,CaP仅在血管及胆管表达,肝实质细胞无表达;在CHB轻、中、重度组及肝硬化(LC)患者之间,随着肝窦及微血管病变由轻到重,CaP阳性及强阳性率逐渐升高,随肝窦扩张、血管改建、纤维化程度而加重,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血管病变轻的CHB轻度组,CaP主要表达在炎症区及伴血管炎周围的肝细胞、内皮细胞、贮脂细胞,而在血管病变较重的CHB中度、CHB重度和LC组,CaP不仅在肝细胞弥漫性表达,在肝窦壁、毛细血管化区域、成肌纤维细胞及肌纤维束均有表达。结论 CaP表达水平变化与CHB肝脏血液循环障碍有关。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郑闽林, 陈洁, 周维英, 陈煜, 徐成润, 陈碧芬, 郑瑞丹
2010, 13(2):  93-9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04
摘要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前S1(Pre-S1)蛋白在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3例,均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检测其Pre-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 DNA,按病理学将肝组织炎症分为G1、G2、G3、G4级,纤维化程度分为S1、S2、S3、S4期。结果 以HBV DNA定量>103拷贝/毫升为诊断标准,Pre-S1蛋白与HBV DNA的符合率为88.1%;在肝组织不同炎症程度G1、G2、G3、G4级,HBV DNA与Pre-S1蛋白的符合率分别为88.1%、96.3%、92.9%、83.3%;在不同肝纤维化程度S1、S2、S3、S4期,符合率分别为84.2%、91.7%、90.9%、75.0%。结论 Pre-S1蛋白对HBV复制的情况其检测灵敏性(与HBV DNA的相关性)和检测有效率都优于HBeAg检测;Pre-S1蛋白对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判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对判断病毒复制和乙型肝炎预后的价值
陈家坚, 张涛
2010, 13(2):  95-9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05
摘要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 M和HBV DNA的相关性,评价前S1抗原与病毒复制和在判断乙型肝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 法检测前S1抗原;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V M;采用酶学速率法检测肝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 在HBeAg阳性的141例患者中,HBV DNA和前S1抗原的检出率分别为97.2%和92.9%,抗-HBe阳性的183例中,分别为39.9%和37.2%;在HBsAg阳性/抗-HBc阳性的59例中分别为62.7%和54.2%;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59例,中度132例,重度96例,其血清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56.6%、73.5%和61.5%,三组之间无显著性相差。结论 检测前S1抗原可以较好地反映HBV的存在和复制,其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临床意义还有待探讨。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年疗效观察
李建国, 柴艳云, 刘密霞, 秦惠清, 王先英
2010, 13(2):  97-9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06
摘要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探讨LAM长期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化学、病毒学指标的变化及临床转归的差异。方法 对63例诊断为CHB的患者均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日一次,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动态检测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ALT、AFP、YMDD变异、B超等指标。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CHB患者3年时,HBeAg阳性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分别为64.7%、64.7%、0%、0%;HBeAg阴性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分别为70.4%、77.8%、0%、0%。两组间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YMDD变异率(43.3%)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18.2%),x2=4.720,P<0.05;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37.0%)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5.9%),x2=3.866,P<0.05。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较HBeAg阴性患者更容易发生YMDD变异,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
TGF-β1、PDGF-BB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
陈勇良, 李振燕, 姚春甫, 叶立红, 邵石祥, 耿国钰
2010, 13(2):  100-10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07
摘要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TGF-β1、PDGF-B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同纤维化分期(s)的免疫组化表达和定位情况,并探讨二者在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00例经肝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TGF-β1、PDGF-BB的变化,探讨TGF-β1、PDGF-BB与不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并分别与同期检测的血清ALT、PTA相比较。结果 TGF-β1、PDGF-BB表达与病理分期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24、0.856(P<0.05),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24(P<0.05),TGF-β1、PDGF-BB表达与ALT均无相关(P>0.05),TGF-β1、PDGF-BB表达与PTA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757、-0.656(P<0.05)。结论 TGF-β1、PDGF-BB的表达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纤维化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TGF-β1、PDGF-BB在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可作为评价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微循环障碍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
李志群, 张丰, 祝扬, 赵景民, 潘登, 杨建法, 赵雨来
2010, 13(2):  104-10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08
摘要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不同纤维化分期CHB穿刺肝组织和肝硬化外科活检肝组织及健康肝移植供体肝组织,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 System法,检测肝组织中COX1、COX2、AngII、AT1及α-SMA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肝内小血管、微血管或肝窦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 在CHB肝组织内COX1、COX2、AngII、AT1、及α-SMA在血窦壁、肝内小的门静脉分支、肝动脉分支、中央静脉及小叶下静脉壁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其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活动期肝硬化肝组织内上述调节分子表达最强(x2=8.8535,P=0.0120)。结论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程度与COX1、COX2等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
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MRI分数评定及其临床意义
李振芝, 王晓华, 王黎明, 刘芹, 乔秀丽
2010, 13(2):  107-10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09
摘要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MRI分数与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48例肝炎肝硬化病人均进行肝脏MRI平扫检查,观察测量肝脏长径、腹水厚度、侧枝循环数目等参数,并与Child-Pugh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ild-Pugh分级与侧枝循环数目、腹水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肝脏长径呈显著负相关(P<0.05)。肝脏MRI分数与Child-Pugh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935,P<0.01);运用肝脏MRI评分系统区分Child-Pugh A级与其他级别的肝硬化,其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8%、95.2%及92.6%。结论 基于侧枝循环数目、腹水厚度及肝脏长径三项指标的肝脏MRI评分系统,可良好地运用于评估肝硬化的临床严重程度。
太原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王琰, 朱新宇, 王霞, 王东
2010, 13(2):  109-11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10
摘要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本地区HCV基因型分布,探讨HCV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RT-nested-PCR方法扩增62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 5’UTR区,限制性内切酶HaeⅢ、Bsh1236Ⅰ进行双酶切得到不同长度基因片段,分析结果,确定基因型。结果 62例丙型肝炎患者中,其中1b型43例,2a型9例,1b/2a混合型5例,1a型1例,3a型1例,未分型3例。基因1b型患者肝功能、肝脏脂肪变性均较非1b型严重。结论 本地区丙型肝炎以基因1b型为主,且该型患者临床病情较其它型严重。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观察
王善昌, 卢星
2010, 13(2):  112-11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11
摘要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在27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26例献血员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4+T淋巴细胞升高(t=4.366、P=0.003),CD8+T淋巴细胞数目降低(t=3.476、P=0.005),CD4+/CD8+比值升高(t=1.015、P=0.041);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周时,患者CD4+T细胞下降(t=0.998、P=0.023),48周时CD4+T细胞继续下降(t=6.366、P=0.001),CD4+/CD8+比值增加(t=2.314、P=0.043)。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具有调节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MELD评分与 HBV DNA载量的变化
黄旭明, 李学俊, 赖菁, 雷姿颖, 柯伟民, 高志良
2010, 13(2):  114-11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12
摘要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肝衰竭患者极期与缓解期HBV DNA载量的变化。方法 观察并比较51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5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极期和缓解期的MELD评分和HBV DNA载量变化。结果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极期和缓解期MELD评分分别为20.5±4.4分和12.2±6.1分,HBV DNA载量为6.2±1.5 log10 copies/ml和4.5±1.5 log10 copies/ml,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极期和缓解期MELD评分则分别为11.9±3.2分和6.4±3.1分,HBV DNA载量为6.5±1.5 log10 copies/ml和4.9±1.8 log10 copies/ml。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极期和缓解期之间MELD评分和HBV DNA载量均存在差别(t=6.692~13.215,P均<0.000)。结论 不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还是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随着肝病的缓解,其MELD评分明显下降,HBV DNA载量出现显著的自发性下降。
HBV DNA对不同临床分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高洪波, 许敏, 施海燕, 肖蕾, 张复春
2010, 13(2):  116-11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13
摘要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早、中、晚期患者HBV DNA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统计我院2004~2008年197例不同时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HBV DNA阳性情况,并统计早、中、晚期HBV DNA阳性与阴性组的3个月死亡率,入院2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分值变化情况。结果 早期HBV DNA阳性及阴性组3个月死亡率分别为34%、7.4%(P<0.01);中期分别为48.8%、44.4%(P>0.05);晚期分别为80.0%、76.9%(P>0.05)。早期HBV DNA阳性及阴性组入院2周△MELD值分别为3.6±4.8、0.8±4.1(P=0.01);中期分别为1.5±4.2、1.1±6.5(P>0.05);晚期分别为-1.6±7.3、-1.1±5.8(P>0.05)。结论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HBV DNA阳性对预后有影响,但中、晚期HBV DNA阳性对预后无影响。
重型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魏秀丽, 张国梁
2010, 13(2):  119-1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14
摘要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196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8例(50.0%),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87例(88.8%),胆道感染42例(42.9%),肠道感染21例(21.4%),呼吸道感染12例(12.2%),其它部位感染9例(9.2%)。通过对患者腹水、血液、痰、咽拭子、尿液等标本的培养,共培养出细菌30例,其中大肠埃希菌12例(40.0%),肺炎克雷伯菌6例(20.0%)。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住院时间长、侵袭性操作、低蛋白血症、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及发生多个并发症。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会增加病死率,应注重防治。
伽玛刀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近期疗效观察
胡宗涛, 费振乐, 彭勇, 陈永超, 吕东来
2010, 13(2):  121-12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15
摘要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伽玛刀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20例。根据病变大小和部位选用不同大小的准直器,50%~70%等剂量曲线覆盖整个靶区,单次周边剂量给予3~5Gy,周边总剂量35~50Gy,分割8~12次,每周3~5次。结果 血清胆红素从伽马刀治疗前的215.4±143.5μmol/L在治疗2周后降为98.4±54.5μmol/L(P<0.05);CR3例,PR14例,总有效率(CR+PR)为85%;治疗前疼痛强度数字评估法(NRS)为6.96±1.21,治疗后为2.06±1.07(P<0.01)。结论 伽玛刀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黄疸症状和疼痛明显缓解,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短篇论著
超声检测门脉高压附脐静脉重开放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吴碧君, 张霞意, 闫丽丽
2010, 13(2):  124-1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16
摘要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附脐静脉重开放的意义。方法 分析6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伴附脐静脉重开放患者的超声声像图改变。结果 本组患者表现为肝脏回声粗糙、分布不均匀,肝包膜不光滑、脾肿大,门脉主干增宽,其中附脐静脉内径在5~13mm。其中Child A级为5~13mm,B级为5~12mm,C级为5~10mm。结论 超声检测附脐静脉重开放对肝硬化的诊断和病变程度的判断无特殊意义。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甘利欣治疗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王子玉, 谢鹏飞, 庞华, 刘跃
2010, 13(2):  125-12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17
摘要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合甘利欣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痰热清注射液联合甘利欣和单用甘利欣治疗,治疗6~8周。结果 20例联合用药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和肝功能复常率明显优于单用甘利欣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甘利欣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显著,优于单用甘利欣治疗。
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龚元英
2010, 13(2):  126-12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18
摘要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6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和单用阿德福韦酯组,临床观察48周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48周后肝纤维指标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48周时脾脏厚度恢复正常,门静脉内径明显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48周时联合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肝纤维化疗效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
顾锡炳, 杨小娟, 王栋, 朱银芳, 丁虹, 张波, 徐月琴
2010, 13(2):  128-1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19
摘要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T细胞亚群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变化。方法 66例CHB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联合水飞蓟宾葡甲胺或单用水飞蓟宾葡甲胺治疗3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和CTL细胞。结果 在苦参素治疗3个月后患者CD3+(72.47±5.14%)、CD4+(37.81±5.04%)和CTL细胞(21.46±4.53%)均较治疗前(68.85±7.31%、33.61±7.33%和18.11±5.21%)升高,也较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分别为67.51±5.26%、32.58±5.52%和17.63±3.56%)升高(P<0.05或P<0.01)。苦参素治疗患者HBV 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30.30%和24.24%)也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6%和3.03%,x2=6.53,x2=6.3,P<0.05)。结论 苦参素能提高CHB患者CD3+、CD4+和CTL细胞水平,并显著提高CHB患者的抗病毒应答率。
熊去氧胆酸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李红兵, 独晓勤, 唐谦, 李永涛
2010, 13(2):  129-13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20
摘要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伴胆汁淤积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72例慢性重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应用综合护肝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和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疗程4周以上。对比观察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TBIL、GGT、ALP分别为62.7±23.5μmol/L、102.4±32.6U/L、114.6±22.4U/L,而对照组分别为89.6±32.9μmol/L、145.9±46.3U/L、129.5±34.7U/L,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45.6±13.5天,而对照组为58.4±18.3天,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熊去氧胆酸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慢性重型肝炎伴胆汁淤积患者的肝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重型肝炎常见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朱玉成, 张建, 张德荣, 刘成永
2010, 13(2):  131-1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21
摘要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67例重型肝炎患者156例次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4%,其中血浆过敏、低血钙、血压下降、插管处渗血、消化道症状、轻度溶血,分别占7.7%、4.5%、3.2%、2.5%、2.5%和1.9%。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重型肝炎需要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有利于提高医疗安全性。
肝硬化腹水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意义
肖建国, 施文杰
2010, 13(2):  133-13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22
摘要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分析低钠血症与肝硬化腹水患者Child-Pugh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测7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血钠等指标。结果 Child-Pugh A级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为20.0%,B级为37.9%,C级为6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血钠患者死亡率为4.29%,低钠血症患者死亡率为22.5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钠血症肝硬化腹水患者死亡率较高。
血浆置换治疗68例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威, 吴霞, 颜炳柱, 毕蔓茹, 陈立艳, 杨宝山
2010, 13(2):  134-13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23
摘要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158人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血浆置换术后患者自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转氨酶、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提高(P<0.01),白蛋白水平升高(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总生存率73.53%,与对照组53.33%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早期及中晚期肝衰竭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7.5%及61.1%(P<0.05),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肝衰竭的方法,对早期肝衰竭治疗效果优于中晚期,安全性好。
HBV相关肝病总胆汁酸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于双杰, 叶文华, 邹正升, 耿华, 李元元, 林沪, 杨斌, 宋春辉, 王陆军, 陈黎明
2010, 13(2):  136-13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24
摘要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HBV感染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的变化。方法 常规检测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B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组TBA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TBA水平与ALT、ALB、CHE呈明显的相关性(P均<0.01)。结论 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损伤的程度,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肝组织G1~G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王迎秋, 王霖
2010, 13(2):  137-13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25
摘要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组织G1~G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HBeAg含量、ALT以及超声检查的变化。方法 对肝组织学表现为G1~G2的1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 G1患者的纤维化分期主要在S0~S1期,G2患者则主要集中在S2~S3两期;G1患者脾脏厚度较G2小(P=0.012),但G1与G2患者的年龄、ALT、AST、HBV DNA、门静脉内径和脾静脉内径无统计学差异;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血清HBeAg阴性患者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P<0.05)。结论 脾厚是早期反映肝脏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进展的敏感指标。
病案报告
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1例
吴晓尉, 朱人敏, 张晓华, 季洪赞, 杨妙芳, 孙泉, 许小兵, 郭美霞
2010, 13(2):  139-13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26
摘要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人Caroli病Ⅱ型1例报告
李惠珍, 李淑霞, 周小平, 陈蕊丽
2010, 13(2):  140-14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27
摘要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
倪童天, 陆伦根
2010, 13(2):  142-1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28
摘要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与临床评估、乙肝病毒滴度、血清学评估、基因型、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有关,目前治疗主要依靠抗病毒、特异性抗肝纤维化、及中药治疗。本文就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研究进展
李丽, 展玉涛
2010, 13(2):  145-14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29
摘要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肝组织活检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有一定的创伤性及盲目性。多参数预测模型及影像学指标在肝纤维化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对以上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端粒和端粒酶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中的研究现状
王丽华, 朱传武, 陈明
2010, 13(2):  148-15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30
摘要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端粒构成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其主要功能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端粒酶通过合成端粒的重复序列以阻止端粒的缩短。端粒的长度和端粒酶的活性与细胞的衰老、死亡和癌变有关。本文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它们的亚单位在免疫应答中的变化和这些变化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发病中的作用等进行了综述。
脂肪细胞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潘莉, 韩真
2010, 13(2):  151-15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31
摘要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常见的慢性肝病,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脂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杭可能是其发病的中心环节,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等多种脂肪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炎性改变及纤维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
王自林, 宣艳, 王丽莉
2010, 13(2):  154-15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32
摘要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肝脏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向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发展。HCV基因分型与病情进展和干扰素治疗应答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慢性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HCV的基本分子生物学特性和HC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李金平, 姜慧杰
2010, 13(2):  157-15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0.02.033
摘要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脏CT灌注成像是一种新兴功能成像技术,通过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多种灌注参数,对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反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目前用于肝硬化诊断的传统CT扫描技术以反映解剖学形态为主,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肿瘤中的研究较多,而对肝硬化发生过程中的血流变化研究较少,对肝硬化灌注参数的分析较零散。因此,本文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硬化血液动力学变化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