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2-10
述评
2009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研究进展回顾
施军平, 范建高
2010, 13(1):  1-3. 
摘要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的肝硬化。本文介绍了NAFLD的流行病学、自然转归与预后、NAFLD与代谢紊乱和诊治等方面的进展。
论著
体外感染实验探讨丙型肝炎病毒的ADE分子机制
聂青和, 罗新栋, 黄晓峰, 张亚飞, 程勇前
2010, 13(1):  4-8. 
摘要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在感染人滋养层细胞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ADE)作用,以探讨HCV母婴传播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HCV阳性血清以4种不同方式感染人滋养层细胞,以免疫电镜观察HCV病毒颗粒在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应用RT-PCR法、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内外的HCV RNA正链、负链,HCV NS5、NS3及C区抗原。结果 在滋养层细胞胞浆内发现了HCV病毒颗粒,HCV RNA正链、负链,HCV NS5、NS3、C区抗原仅在全血清感染细胞内或上清中间断测得。结论 HCV可以在滋养层细胞中复制。HCV感染滋养层细胞的过程中存在ADE机制,抗体和补体均参与了HCV的跨膜转运过程。
TLR9受体介导枯否细胞对转染HepG2细胞HBx信号转导的抑制作用
范熠, 唐宇, 高燕
2010, 13(1):  9-12. 
摘要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脱氧寡核苷酸激活类铎受体9信号通路抑制肝脏肿瘤细胞增殖的免疫机制。方法 首先将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入HepG2细胞,以空质粒转染HepG2细胞为对照组,24h后以β-actin为内参照对HBx蛋白表达进行Western blotting鉴定;然后分别将CpG或CpG对照和枯否细胞加入转染HepG2细胞培养体系中进行共培养,12h后收集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干扰素(IFN)-α和IFN-γ,同时收集贴壁的HepG2细胞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 Western blotting鉴定显示转染的HepG2细胞表达特异性HBx蛋白;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显示KC细胞与CpG加入转染HepG2细胞培养体系后HBx信号转导活性下降35%;CpG激活的KC细胞产生大量的IFN-α和IFN-γ,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上升了8.7倍和6.5倍。结论 CpG激活KC细胞产生多种干扰素,抑制HBx信号转导,这为通过阻断HBx信号转导治疗肝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吕峰, 郜玉峰, 崔明芳, 张振华, 尹华发
2010, 13(1):  13-15. 
摘要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慢性HBV感染后不同临床转归和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在2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5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和11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 CHB组和ASC组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为4.40±2.76%和4.43±2.1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70±0.97%),差异显著(P<0.01);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r=0.018,P>0.05);在HBeAg阳性与阴性组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也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升高,可能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
三种检测乙型肝炎病毒YMDD自然变异方法的比较
闵晓春, 赵书民, 杨德刚
2010, 13(1):  16-18. 
摘要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一种特异性及灵敏性较高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YMDD自然变异的方法。方法 通过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YMDD、YVDD及YIDD三种质粒;通过检测不同比例混合的质粒,比较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单探针特异性荧光PCR技术及引物特异性荧光PCR技术三种检测方法。结果 经酶切鉴定及直接测序鉴定,显示三种质粒构建成功;当待测模板占总模板的比例大于20%时,直接测序法才能准确检测;当突变株占总毒株的比例占50/51时,单探针特异性荧光PCR法才能判定该样品为YMDD变异型;当突变株占总毒株的比例高于1/11时,引物特异性荧光PCR技术非特异结合的影响可忽略,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性,检测突变株占总毒株的最低比例可达到1/11。结论 引物特异性荧光PCR技术特异性及灵敏性较高,适合用于乙型肝炎病毒 YMDD自然突变株的检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调查
殷继明, 金荣华, 严艳, 孙焕琴, 于洪波, 王锋, 孙殿兴, 冯常炜, 魏少峰, 李卓
2010, 13(1):  19-21. 
摘要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亚型流行情况。方法 应用HBV基因型和亚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对北京、长春、大连、西安、石家庄、郑州和合肥7个城市660份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基因型和亚型分析。结果 在660份HBV DNA阳性血清中,B基因型、C基因型和B/C混合感染分别为16.67%(110/660)、74.54%(492/660)和 8.79%(58/660);在C基因型中,C1亚型6例(1.22%)、C2亚型473例(96.14%)、C1/C2混合基因亚型13例(2.64%);B基因型均为Ba亚型,B基因型和C基因型混合感染者均为Ba与C2亚型混合感染,未发现其他基因型和基因亚型;不同基因型感染患者HBe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B基因型和C基因型患者之间血清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7±1.62 lg copies/ml对6.29±1.76 lg copies/ml),但均高于B和C基因型混合感染患者(5.25±1.65 lg copies/ml)。结论 这7个城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B基因型和C基因型感染为主,有部分B/C基因型混合感染。HBV亚型以Ba和C2亚型占优势。
急性乙型肝炎384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常彬霞, 孙颖, 赵军, 邹正升, 周光德, 谢欢, 张伟, 滕光菊, 尚丽丹, 林惠明, 李保森
2010, 13(1):  22-25. 
摘要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近年来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及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用SPSS 13.0对384例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45岁为高发年龄段占78.7%,汉族占98.2%,79.4%患者传播途径不详;男性发病人数高于女性,比例为3.99:1;临床治愈好转率较高(98.9%)。暴发性肝炎发病率0.5%。发病后半年内随访血中HBsAg转阴率97.1%,HBV DNA转阴率98.5%,急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率2.9%。结论 乙型肝炎的发病年龄及传播途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急性乙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较高,但有极少数病人会发生慢性化及重型化。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分析
钮志林, 高胜利, 俞净, 徐密琴, 沈燕, 叶扬, 谭友文
2010, 13(1):  26-27. 
摘要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与临床血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对2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血清HBV DNA、肝功能等血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分期无明显的相关性(rs=-0.132,P=0.579);肝组织G4期患者血清ALT和PT水平明显高于G1期患者(P<O.05);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性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 肝组织活检在肝脏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是其它检查所不能代替的。
消息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
刘波
2010, 13(1):  28-28. 
摘要 ( 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著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吴娜, 苏菲, 张振华, 夏国美, 张婷婷, 张玲, 郜玉峰, 李旭
2010, 13(1):  29-30. 
摘要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 应用拉米夫定治疗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48周的疗效。结果 在90例患者中,完全应答21例(21.3%)、部分应答64例(71.1%)、无应答5例(5.6%);在基线ALT≥2×ULN和HBeAg阴性患者,完全应答率及病毒学应答率较高(P<0.05);治疗4周时HBV DNA下降≥2 lg copies/ml者,完全应答率为25.5%,病毒学应答率为91.5%;在71例HBeAg阳性患者中,HBeAg转阴21例(29.6%),出现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7例(9.9%) ;年龄、性别和乙型肝炎家族史对疗效无预测价值。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基线ALT水平高、HBV DNA水平低、HBeAg阴性和治疗4周HBV DNA下降超过2 lg copies/ml者,疗效较好。
血清Na+浓度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
唐长华, 李志彬, 刘芳, 徐德翠
2010, 13(1):  31-33. 
摘要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Na+浓度与预后的关系,比较血清Na+水平、MELD-Na评分与凝血酶原时间(PT)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85例,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记录患者入院第2天的血清Na+、MELD-Na评分和PT,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Na+、MELD-Na评分和PT的预测价值。结果 生存组患者血清Na+、MELD-Na评分值和PT分别为136.08±5.66mmol/L,20.42±7.78和22.28±6.37s,死亡组患者血清Na+、MELD-Na分值和PT分别为131.15±6.97mmol/L、34.40±10.72和34.48±10.09s,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血清Na+与MELD-Na评分值呈显著负相关(r=-0.673,P<0.001),血清Na+与PT亦呈负相关(r=-0.238,P<0.05),血清Na+浓度、MELD-Na分值和PT的AUC分别为0.261、0.878和0.870。结论 低钠血症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包含血清Na+的MELD-Na评分与PT均能较好地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两者预测能力无显著差异。
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吴贻琛, 李秋贞, 刘鸿凌, 游绍莉, 辛绍杰
2010, 13(1):  34-36. 
摘要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81例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65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日,治疗4周。观察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ALT、AST、TBIL复常率分别为92.6%、88.9%和87.7%,对照组则分别为90.8%、86.2%和83.1%,两组无明显差异;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ALT的恢复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平均复常时间为17.0±10.5天,而对照组为24.7±13.7天。在本研究中,治疗组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发生2例不良反应。结论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复方牛胎肝提取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胡希亚, 王鲁文, 马金春, 龚作炯
2010, 13(1):  37-38. 
摘要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15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给予复方牛胎肝提取物、复方鳖甲软肝片和一般护肝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 复方牛胎肝提取物和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HA、LN、PcIII、cIV、血清TIMP-2和HYP水平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复方牛胎肝提取物与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复方牛胎肝提取物能有效降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患者肝功能,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疗效。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ALT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何纲
2010, 13(1):  39-41. 
摘要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ALT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0例ALT正常和25例ALT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别于治疗12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 ALT正常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12周时的早期应答率为45%(9/20),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55%(11/20),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为45%(9/20)。2例患者在随访24周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 RNA阳转,复发率为18.2%(2/11),所有疗效指标与ALT升高组对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ALT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同样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且副反应较轻。
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保护作用
高原, 宋林萱, 姜妙娜, 葛光岩, 贾玉杰
2010, 13(1):  42-47. 
摘要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内毒素性肝损伤机制及中药对其影响。方法 用喂饲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4周后用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分小、中、大剂量进行治疗,12周后处死测定血脂、ALT、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CD14和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RT-PCR检测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和4型Toll样受体(TLR-4)mRNA的表达。同期正常饮食饲养大鼠作对照。结果 第12周时,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毒素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血清ET、TNF-α、IL-1β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模型组大鼠肝组织CD14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主要分布于肝窦内,部分呈灶型聚集;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组织CD14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模型组可见少量细胞核染色的NF-κB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汇管区。模型组肝组织LBP mRNA和TLR-4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组织LBP mRNA和TLR-4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下调,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疏肝祛瘀通络降浊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疗效,可能与其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和下调肝组织内毒素相关受体表达继而减轻炎症性肝损害有关。
短篇论著
132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李平, 谢同柄
2010, 13(1):  48-50. 
摘要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根据Maria的“临床诊断量表(CDS)”对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间因药物性肝损伤而住入我院的病例进行评分,对≥10分的132例患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和临床分型。结果 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有15类50余种,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共占72.7%。潜伏期在5天~356天之间, 在4周内、8周内和12周内发生肝损伤的比例分别为61.4%、84.9%和91.7%。肝细胞损伤型占78.8%,淤胆型占13.6%, 混合型占7.6%。27例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仅有实验室检测异常(20.5%),而有临床症状105例(79.5%),主要表现为乏力(64.4%)、纳差(53.0%)、尿黄(41.7%)。104例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中,在停药2月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在停药30天内均有ALT降低>50%,预后好。结论 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绝大多数发生在12周内,用药时间越长,发生肝损伤的几率越高。药物性肝损伤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其临床特点与各类急、慢性肝胆疾病相似,无特异性,预后好。
肝动脉造影对常规影象学检查难于判断肝癌的诊断价值
陈卫, 邓俊, 顾岚, 陆忠华
2010, 13(1):  51-51. 
摘要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动脉造影对CT和MRI难于诊断的疑似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6例行CT或MRI检查未能诊断的疑似病例进行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26例肝硬化患者被诊断为肝癌21例,其中18例为单发病灶,3例为多发;另5例被排除肝癌。结论 肝动脉造影对肝硬化并发的小肝癌的诊断价值优于CT或MRI检查。
血浆灌流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30例
吴静文, 甘建和
2010, 13(1):  52-52. 
摘要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浆灌流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62例次血浆灌流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时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ALT从531.0±130.5U/L下降至221.4±128.0U/L,AST从432.4±79.1U/L下降至160.7±98.8U/L,TBIL从253.5±70.2μmol/L下降至138.6±80.4μmol/L,PTA从36.5±7.3%上升至 57.3±8.5%,治疗后患者好转率达73.3%。结论 血浆灌流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
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张国栋, 陶国运, 白留江
2010, 13(1):  53-54. 
摘要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口服,1次/日,同时给予胸腺肽α11.6mg,皮下注射,每周两次;对照组仅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口服,1次/日。观察48周。结果 治疗组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8.3%比23.5%,38.8%比11.7%,P<0.01;而两组HBV DNA阴转率及ALT复常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有效提高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
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治疗28例急性药物性肝衰竭疗效观察
徐文达, 喻贵, 赵琳, 何员凤, 刘国英
2010, 13(1):  55-56. 
摘要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在急性药物性肝衰竭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28例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28例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由221.2±25.2 μmol/L降至125.5±24.6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由36.2±9.3秒降至20.5±5.5秒,P<0.05;谷丙转氨酶由1246±221U/L降至786±102U/L,P<0.05;24例病情明显好转,生存率为85.7%。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在急性药物性肝衰竭中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可以明显改善肝肾功能。
中医论坛
拉米夫定重治疗既往YMDD变异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陈尚军, 金生源, 陆金鑫, 谢秋平
2010, 13(1):  57-57. 
摘要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重治疗既往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既往出现YMDD变异,改用阿德福韦酯治疗HBV DNA转阴后再次复阳或直接停用拉米夫定1年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和首次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9例,均给予拉米夫定100mg口服,每日1次,观察96周。结果 在48周时,两组ALT复常率(81.5%、86.2%)、HBeAg转阴率(18.5%、27.6%)、HBeAb转阳率(7.4%、17.2%)和HBV DNA转阴率(66.7%、72.4%)差异不显著(P>0.05);在96周时,复治组和初治组HBV DNA复阳率分别为70.4%和31.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复治组患者HBV DNA复阳后仍有36.8%(7/19)血清HBV DNA保持在低水平,两组ALT复常率(51.9%、72.4%)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拉米夫定重治疗既往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取得与首次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相近的近期疗效。
经验交流
从“灵甲胶囊”的研制思路及过程,论王灵台教授对肝纤维化病机学说及治疗的发展
赵钢
2010, 13(1):  58-60. 
摘要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灵甲胶囊”的研制思路及过程,探讨王灵台教授对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突现王灵台教授对肝纤维化的独到见解及成功的研究经验。
综述
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院后康复的影响
陈虹
2010, 13(1):  61-62. 
摘要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院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在我院治疗后出院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不给和给予心理干预、饮食调理、消毒隔离、休息和用药指导、定期复查等方面的社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遵医行为和病情复发率。结果 干预组在生活自律、规律用药、定期复查方面的遵医率分别为86%~96%,高于对照组的33%~63%(P<0.01),复发率(15%)低于对照组(45%)。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及遵医行为,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促进病情的康复。
消息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魏勇, 黄志勇
2010, 13(1):  63-63. 
摘要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父子同患原发性肝癌2例
郑新杰, 冯莉, 李慧, 苏洁
2010, 13(1):  64-65. 
摘要 ( 1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衰竭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杨洁, 聂青和
2010, 13(1):  66-68. 
摘要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衰竭时引起机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造成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后者又导致病情的加重。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屏障受损和细胞因子失衡等多种机制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本文讨论了肠道屏障功能、细胞因子释放与肠道屏障功能改变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肠屏障功能改变的关系。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病
陈耀凯, 郭艳
2010, 13(1):  69-71. 
摘要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由于其广泛存在于脂肪组织中,取材容易,获得率高而有望成为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中新的干细胞来源,极具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前景。本文对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多向分化潜能及其在肝脏疾病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高脂饮食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秦艳, 张晾, 潘杰
2010, 13(1):  72-74. 
摘要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高脂饮食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影响脂质代谢的关键核转录因子从而调控相关蛋白酶的表达和活性,以及氧化过程中可能导致的脂质过氧化三个方面,综述了高脂饮食对肝脏脂质氧化代谢的影响。
雌激素α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夏淑林, 张振华, 李旭
2010, 13(1):  75-77. 
摘要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雌激素α受体(ERα)是雌激素发挥作用的关键,ERα存在基因多态性,目前已对ERα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疾病易感性进行了多项研究。本文就ERα基因的多态性位点PvuII、XbaI、T29C、A252966G及其与疾病相关性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病案报告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崔文娟, 朱凤群
2010, 13(1):  78-79. 
摘要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血小板生成素等各项指标的研究及各指标间的相互联系,以了解其研究进展,以便更深层次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由于脾功能亢进引起,还是由于TPO水平降低,或是乙型肝炎病毒侵犯骨髓影响巨核细胞,或是血小板本身的质的变化引起均有待于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