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2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1-10
专家论坛
肠道微生态影响肝脏疾病的若干进展与思考*
陈慧婷, 周永健
2020, 23(6):  765-76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02
摘要 ( 129 )   PDF (871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菌群与原发性肝癌
王飞雪, 于君
2020, 23(6):  769-77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03
摘要 ( 124 )   PDF (852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微生态与自身免疫性肝病*
王睿, 王绮夏, 马雄
2020, 23(6):  773-77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04
摘要 ( 124 )   PDF (858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性肝炎
极低频率电磁场下Fe3O4纳米磁流体对小鼠种植性肝癌杀伤作用研究
谢环宇, 宫金伟, 赵明星, 孙继勇
2020, 23(6):  777-78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05
摘要 ( 143 )   PDF (2535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极低频率电磁场(ELF-EMF)下Fe3O4纳米磁流体对小鼠种植性肝癌的杀伤作用。方法 建立Bel-7402肝癌细胞裸鼠种植肿瘤模型,然后将荷瘤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磁场组和纳米磁流体组,每组20只。在对照组不行任何处理,在磁场组仅接受磁场作用下处理,在纳米磁流体组,给予裸鼠瘤内直接注射PEG-PEI/Fe3O4纳米磁流体0.1 ml,并接受0.7 mT的磁场下干预1 h,2次/d,作用15 d。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白细胞介素 2受体(sIL-2R)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结果 在处理后7 d和15 d,纳米磁流体处理组裸鼠肿瘤体积分别为(113.5±12.2)mm3和(97.6±9.7)mm3],显著小于对照组 [(204.6±13.5)mm3和(452.8±16.5)mm3或磁场组(146.7±13.4)mm3和(118.8±13.6)mm3,P<0.05];对照组、磁场组和纳米磁流体处理组裸鼠肿瘤质量分别为[(2.0±0.2) g、(1.4±0.1)g和(0.8±0.1) g ,P<0.05],差异显著,磁场组和纳米磁流体组抑瘤率分别为26.2%和56.9%(P<0.05);纳米磁流体组血清VEGF、HIF-1α、sIL-2R和MMP-2水平分别为[(127.4±14.2)pg/ml、(32.4±5.2)ng/L、(227.5±23.7)ng/L和(132.4±15.7)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4.6±18.6)pg/ml、(107.5±12.7)ng/L、(823.6±38.7)ng/L和(453.6±25.4)pg/ml,P<0.05]或者磁场组[分别为(215.7±14.3)pg/ml、(72.4±7.5)ng/L、(426.3±24.4)ng/L和(214.3.±18.4)pg/ml,P<0.05];对照组肿瘤细胞生长旺盛,细胞密度极大,排列紊乱,磁场组细胞生长受限,细胞排列稀疏,纳米磁流体干预组肿瘤组织呈大片坏死,肿瘤细胞显著减少。结论 在ELF-EMF下Fe3O4纳米磁流体对裸鼠种植性肝癌细胞血管生成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BET抑制剂(+)-JQ1通过调节NF-KB信号通路保护小鼠急性肝衰竭实验研究*
黄鹤鸣, 刘彦君, 付荣, 石催催, 范建高, 张元元, 罗成, 李光明
2020, 23(6):  781-78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06
摘要 ( 169 )   PDF (2558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溴结构域和额外末端结构域(BET)抑制剂(+)-JQ1对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LPS/D-Gal)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ALF)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7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模型组(n=17)和(+)-JQ1干预组(n=15),采用腹腔注射LPS/D-Gal联合诱导ALF模型,其中在干预组造模前2 h腹腔注射(+)-JQ1。在造模4 h后每组处死5只小鼠,其余小鼠继续喂养至72 h,观察存活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采用RT-qPCR法和Western bloting法分别检测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72 h小鼠存活率为16.7%(2/12),(+)-JQ1干预组为60.0%(6/10,P>0.05);ALF组血清ALT水平为(2779.0±200.6)U/L,显著高于对照组【(44.9±2.5) U/L,P<0.05】,血清AST水平为(2885.0±143.6)U/L,显著高于对照组【76.0±5.7) U/L,P<0.05】,而(+)-JQ1干预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 【分别为(948.7±46.3)U/L和(1704.0±42.1)U/L,P<0.05】;ALF组肝组织TNF-αmRNA水平为(103.7±23.0),显著高于对照组【(1.2±0.2),P<0.05】,IL-6 mRNA水平为(73.4±15.8) ,显著高于对照组【(1.1±0.1),P<0.05】,IL-1B mRNA水平为(13.5±2.7) ,显著高于对照组【(1.0±0.1),P<0.05】,而经(+)-JQ1干预后,三种细胞因子mRNA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分别为(12.8±1.2)、 ( 11.7±0.7) 和 (1.5±0.3),P<0.05】;ALF组血清TNF-α水平(631.6±57.5)U/L,显著高于对照组【(2.5±0.5)U/L,P<0.05】,而(+)-JQ1干预组血清TNF-α水平为(139.8±8.1)U/L,显著低于ALF组(P<0.05);ALF组肝组织P65和IKB蛋白表达显著增强,而(+)-JQ1干预后显著减弱。结论 (+)-JQ1对ALI小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节NF-KB信号通路下调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肝组织炎症反应。
白藜芦醇对部分肝切除术大鼠肝再生和肝组织NK细胞活性的影响*
李伟, 郭春霞, 刘苏南
2020, 23(6):  785-78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07
摘要 ( 135 )   PDF (1076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肝部分切除大鼠肝组织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和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9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小剂量白藜芦醇和大剂量白藜芦醇处理组,各组30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白藜芦醇10 g.kg-1·d-1和20 g.kg-1·d-1,连续5 d,然后行70%肝脏切除术。检测肝脏再生指数,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肝组织NK细胞百分率,采用51Cr释放法测定NK细胞杀伤活性,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yclinD1蛋白表达。结果 在24 h和48 h,大剂量白藜芦醇处理组大鼠肝脏再生指数分别为(1.89±0.04)和(2.45±0.07),显著大于小剂量白藜芦醇处理组【(1.59±0.06)和(2.12±0.05),P<0.05】或对照组【(1.43±0.03)和(1.92±0.05),P<0.05】;大剂量白藜芦醇处理组大鼠NK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4.62±1.36)%和(25.47±1.19)%,显著高于小剂量白藜芦醇处理组【(22.21±1.98)%和(22.36±1.78)%,P<0.05】或对照组【(17.36±1.78)%和(18.65±1.69)%,P<0.05】;大剂量白藜芦醇处理组大鼠NK细胞杀伤活力分别为(48.48±2.69)%和(49.01±2.78)%,显著高于小剂量白藜芦醇处理组【(41.88±2.65)%和(42.32±2.58)%,P<0.05】或对照组【(28.32±2.36)%和(30.12±2.36)%,P<0.05】;大剂量白藜芦醇处理组大鼠肝组织PCNA和CyclinD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强于小剂量白藜芦醇处理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S可以促进肝部分切除术大鼠肝再生,可能与增强了NK细胞活性和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病毒性肝炎
超声声速匹配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价值分析*
韩冬, 陆洋, 柏根基, 史昭菲
2020, 23(6):  789-79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08
摘要 ( 175 )   PDF (1422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超声声速匹配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CHB患者,均采用超声声速匹配技术计算区域速度指数,并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行肝活检,经病理学检查将纤维化程度分为汇管区纤维化(S1)、汇管区周围纤维化(S2)、纤维间隔形成伴小叶结构紊乱(S3)和肝硬化(S4)四期,比较不同分期肝纤维化患者ADC值和区域速度指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区域速度指数或两者联合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结果 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在78例CHB患者中,发现S1期20例,S2期18例,S3期24例和S4期16例;S1期患者区域速度指数为(21.7±5.9)m/s,显著低于S2期【(26.8±7.3)m/s,P<0.05】、S3期【(33.5±8.1)m/s,P<0.05】或S4期【(36.0±9.2)m/s,P<0.05】;S1期患者ADC值为(1.3±0.2)×10-3mm2/s,显著高于S2期【(1.2±0.2)×10-3mm2/s,P<0.05】、S3期【(1.1±0.1)×10-3mm2/s,P<0.05)】或S4期【(0.9±0.1)×10-3mm2/s,P<0.05】;ROC分析显示区域速度指数判断S4期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95%CI=0.597~0.851),其诊断>S2期肝纤维化的敏感度为0.750,特异度为0.532。ADC值判断>S2期肝纤维化AUC为0.715(95%CI=0.569~0.861),其敏感度为0.758,特异度为0.625。两者联合判断>S2期肝纤维化AUC为0.809(95%CI=0.678~0.910),其敏感度为0.813,特异度为0.710。区域速度指数与ADC值联合判断>S2期肝纤维化AUC显著高于任何一项检测(P<0.05)。结论 CHB患者定期接受超声声速匹配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可动态监测肝纤维化程度,可指导临床早期作出合理的病情判断,值得进一步研究。
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詹爱琴, 陈春丽, 朱庆峰, 李冰洁, 左维泽, 卢丽君
2020, 23(6):  793-79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09
摘要 ( 139 )   PDF (855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重度患者疗效及其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Th17(Treg/Th17)的变化。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9月我科诊治的CHB重度患者80例,被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30),给予对照组护肝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则加用异甘草酸镁治疗,两组均治疗30天。结果 在治疗30天末,观察组血清AST为(124.2±10.2)U/L,显著低于对照组[(179.3±13.5)U/L,P<0.05],ALT为(105.1±10.8)U/L,显著低于对照组[(135.6±14.8)U/L),P<0.05], TBIL为(34.8±4.8)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45.0±5.2)μmol/L),P<0.05];观察组血清TNF-α为(10.2±2.8)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3.5±2.5)ng/L,P<0.05],IL-4为(49.1±7.2)ng/L,显著低于对照组[(62.2±6.2)ng/L,P<0.05],IL-10为(13.6±2.8)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9.3±3.2)ng/L,P<0.05],而IL-2为(168.2±15.8)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42.2±14.0)ng/L,P<0.05];观察组外周血Treg细胞为(3.1±0.4)%,显著低于对照组[(5.9±0.5)%,P<0.05],Th17细胞百分比为(3.2±0.4)%,显著低于对照组[(4.9±0.5)%,P<0.05],Treg/Th17细胞比值为(0.9±0.1)%,显著低于对照组[(1.2±0.3)%,P<0.05];观察组血CD4+为(42.2±4.3)%,显著高于对照组[(38.2±3.9)%,P<0.05],CD8+为(21.2±2.9)%,显著低于对照组[(26.2±2.2)%,P<0.05],CD4+/CD8+比值为(1.8±0.2),显著高于对照组[(1.6±0.5),P<0.05];观察组有45例(90.0%)患者病情好转,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例(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效果明显,促进了肝功能恢复,改善了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减轻了机体炎症反应。
瞬时弹性成像联合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意义探讨*
柳迪, 董鑫, 杨建军, 吴云英, 张龙方, 刘妍
2020, 23(6):  797-80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10
摘要 ( 146 )   PDF (861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瞬时弹性成像联合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2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经肝组织活检诊断的CHB患者98例,使用FibroScan 502型诊断仪行肝脏硬度测定(LSM),使用超声检测门静脉主干内径(PVD)、平静呼吸时门静脉最大流速(Vmax)和平静呼吸时门静脉平均流速(Vmean)。采用多因素分析影响肝纤维化的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98例CHB患者经肝穿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肝纤维化F0期6例,F1期22例,F2期34例,F3期28,F4期8例;F4期患者LSM、PVD、Vmax和Vmean分别为(28.6±7.8)kPa、(1.4±0.4)cm、(27.4±2.5)cm/s和(22.8±3.1)cm/s,与F1期比,差异显著[分别为(6.1±0.4)kPa、(1.0±0.2)cm、(33.8±1.4)cm/s和(28.5±1.4)cm/s,P<0.05];以F0和F1期划归为非显著性肝纤维化,将>F2期划归为显著肝纤维化。70例显著肝纤维化患者LSM、PVD、Vmax和Vmean分别为(14.2±3.8)kPa、(1.4±0.4)cm、(29.1±2.1)cm/s和(24.1±2.1)cm/s,与28例非显著肝纤维化患者比,差异显著[分别为(5.9±0.4)kPa、(1.0±0.2)cm、(36.8±1.5)cm/s和(30.5±1.4)cm/s,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LSM和PVD是肝纤维化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以LSM等于8.4 kPa为截断点,其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AUC为0.84(95%CI :0.80~0.89),敏感性为82%(95%CI:76%~85%),特异性为89%(95%CI:81%~93%),而PVD诊断的截断点为1.4 cm,其AUC为0.83(95%CI :0.78~0.89),敏感性为81%(95%CI:75%~86%),特异性为90%(95%CI:85%~94%)。结论 采用LSM和超声检测的PVD诊断CHB患者显著肝纤维化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扩大验证。
血清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PRI、FIB-4和血清TGF-β1水平变化*
唐平阳, 王洁冰, 张晓兰, 唐启群
2020, 23(6):  801-80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11
摘要 ( 138 )   PDF (869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血清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基于4因子指数(FIB-4)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诊治的血清HBeAg阴性的CHB患者78例和同期健康人78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GF-β1水平,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计算APRI和FIB-4评分。CHB患者接受肝活检,并行肝纤维化分期。结果 CHB患者APRI评分为(0.9±0.4),显著高于健康人【(0.3±0.1),P<0.05】;FIB-4评分为(1.4±0.4),显著高于健康人【(0.5±0.2),P<0.05】,血清TGF-β1水平为(14.5±5.3)ng/ml,显著高于健康人【(7.4±3.5)ng/ml,P<0.05】;33例CHB患者肝组织F0~1者APRI评分为(0.5±0.2),显著低于24例肝组织F2者【(1.0±0.3),P<0.05】,显著低于12例肝组织F3者【(1.3±0.5),P<0.05】,也显著低于9例肝组织F4者【(1.8±1.6),P<0.05】;F0~1患者FIB-4评分为(0.9±0.3),显著低于F2患者【(1.5±0.4),P<0.05】,显著低于F3患者【(1.9±0.4),P<0.05】,也显著低于F4患者【(3.2±0.6),P<0.05】;F0~1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为(9.7±3.6)ng/ml,显著低于F2患者【(10.5±4.4)ng/ml,P<0.05】,显著低于F3患者【(15.8±5.9)ng/ml,P<0.05】,也显著低于F4患者【(19.5±6.2)ng/ml,P<0.05】。结论 血清HBeAg阴性的CHB患者APRI、FIB-4和血清TGF-β1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这些指标变化更明显,可能有助于提高对肝纤维化的诊断。
应用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治疗阻断血清HBV DNA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
周娟, 刘月合, 王春佟
2020, 23(6):  805-80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12
摘要 ( 138 )   PDF (855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应用替比夫定(LdT)和替诺福韦(TDF)治疗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酸(DNA)高载量孕妇,阻断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 2017年7月~2019年6月我科诊治的血清HBV DNA高载量(>1×106 IU/mL)孕妇8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孕28周时接受LdT治疗(n=43)或TDF治疗(n=42)至分娩结束。新生儿出生时规范接受乙肝疫苗和人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接种,新生儿或婴儿血清HBV DNA>5×102 copies/mL或HBsAg阳性,视为HBV感染。结果 在分娩结束时,LdT治疗组妇女血清HBV DNA和HBeAg水平分别为(2.9±0.6)lg IU/mL和(939.5±286.6)S/CO,与TDF治疗组的【(3.1±0.7)lg IU/mL和(940.7±285.6)S/CO,P>0.05】比,无显著差异,两组血清HBsAg、ALT和AST水平均无显著变化; LdT治疗组妇女所生新生儿出生胎龄为(39.4±1.2)w,身长为(50.9±2.8)cm,头围为(33.8±1.3)cm,体质量为(3087.9±471.5)g,Apgar评分为(9.5±0.4)分,与TDF治疗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9.6±1.1)w、(51.2±3.1)cm、(33.9±1.5)cm、(3112.9±464.9)g和(9.6±0.6)分,P>0.05】;随访婴儿至12个月,两组分别有1例(2.3%对2.4%)幼儿发生HBV感染。结论 应用LdT或TDF治疗孕晚期血清高HBV DNA载量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均可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肯定,值得临床开展大规模研究。
血浆GP73联合肝脏硬度检测诊断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临床价值分析*
崔璐瑶, 苑喜微, 刘领弟, 张莹, 赵文, 赵丹丹, 杨杨, 南月敏
2020, 23(6):  809-81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13
摘要 ( 163 )   PDF (1633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浆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联合肝脏硬度测定(LSM)诊断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方法 2015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另选择健康人56例,使用Fibrotouch检测LSM,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GP73水平。对肝病患者行肝活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GP73、LSM及两者联合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在本组196例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S1期45例(23.0%),S2期50例(25.5%),S3期49例(25.0%)和S4期52例(26.5%),其中≥S2期者151例(77.0%),≥S3期者101例(51.5%); S1、S2、S3和S4期患者血浆GP73水平分别为(118.1±30.6) ng/ml、(135.8±39.7) ng/ml、(175.8±54.8) ng/ml和(228.7±74.6)ng/ml,LSM分别为(6.1±1.8) kpa、(10.1±2.2) kpa、(15.3±4.5) kpa和(23.0±9.4) kpa,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为(94.0±19.4) ng/ml和(5.4±2.0 )kpa,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P73诊断肝纤维化≥S2、≥S3和S4的截断点分别为127.7 ng/ml、142.5 ng/ml和155.6 ng/ml,LSM诊断的截断点分别为8.8 kPa、12.6 kPa和17.9 kPa,两者联合诊断的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917(95% CI:0.875~0.948)、0.954(95% CI:0.920~0.977)和0.950(95% CI:0.914~0.973),其灵敏度分别为71.5%、86.1%和88.5%,其特异度分别为94.6%、95.1%和89.1%,准确性分别为96.8%、92.3%和90.7%。结论 应用血浆GP73联合LSM诊断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急性戊型肝炎血清抗-HEV IgM、IgG和HEV RNA动态变化及其诊断价值
曾庆环, 孙亚男, 李鹏, 刘远志, 吴燕京, 熊峰, 武永乐, 曾阿娟, 张世斌
2020, 23(6):  813-81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14
摘要 ( 137 )   PDF (851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急性戊型肝炎(AHE)患者血清抗-HEV IgM、抗HEV-IgG和HEV RNA变化规律。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3月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AHE患者217例,动态检测血清抗-HEV IgM、抗HEV-IgG和HEV RNA变化。结果 首次检测血清抗-HEV IgM、IgG和HEV RNA均阳性31例(14.3%),抗-HEV IgM和IgG阳性99例(45.5%),抗-HEV IgM阳性8例(3.7%),抗-HEV IgG阳性72例(33.2%),抗-HEV IgM和HEV RNA均阳性3例(1.5%),抗-HEV IgG和HEV RNA均阳性2例(0.9%),抗-HEV IgM、IgG、HEV RNA均阴性2例(0.9%);在75例患者二次检测中,显示血清抗-HEV IgG阳性增多;在138例有准确的发病日期患者,在第1、2、3、4病周和第4病周后,血清HEV R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9.0%(25/51)、10.2%(6/59)、3.1%(1/32)、4.0%(1/25)和0.0%(0/0);血清抗-HEV IgM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0.6%(36/51)、69.5%(41/59)、65.6%(21/32)、48%(12/25)和56.5%(13/23);血清抗-HEV Ig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2%(46/51)、88.1%(52/59)、96.9%(31/32)、100%(25/25)和100.0%(23/23)。结论 AHE患者血清抗-HEV IgM、IgG和HEV RNA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血清抗-HEV IgG阳性,结合典型的急性肝炎过程和排除其他病因后,可以诊断为AHE。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FibroTouch联合超声和CT检查诊断高原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应用研究*
李萍英, 李娟, 谢守珍, 杨永耿, 陆伦根
2020, 23(6):  817-82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15
摘要 ( 126 )   PDF (861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FibroTouch(FT)联合超声和CT检查诊断青海高原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8月~2019年5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343例,所有人员同时接受FT、腹部超声和腹部CT检查,分析任意检查对NAFLD的检出率,并分析FT相对于腹部超声和CT诊断NAFLD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以Kappa值评价FT与这两种方法诊断的一致性,分析FT单独和联合这两种方法诊断NAFLD的检出率。结果 FT诊断本组人群NAFLD的检出率为63.9%,腹部超声诊断检出率为40.2%,腹部CT检出率为26.2%;相对于腹部超声诊断NAFLD,FT检查的灵敏度为82.6%,特异度为48.8%,AUROC为0.657(95%CI:0.610~0.704);相对于腹部CT诊断NAFLD,FT检查诊断的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45.1%,AUROC为0.670(95%CI:0.624~0.715);FT检查与腹部超声检查诊断NAFLD的总体一致性为62.4%,Kappa系数为0.29,说明两者诊断的一致性较差;FT检查与腹部CT检查诊断的总体一致性为56.6%,Kappa系数为0.23,两者诊断的一致性也较差;三者联合检查均诊断为NAFLD患者247例,其中FT检查、腹部超声和腹部CT检查的单独检出率分别为88.7%、55.9%和36.4%,联合FibroTouch和腹部超声诊断或联合FT和腹部CT诊断将检出率分别提高到98.4%和92.7%。结论 使用FT检查、腹部超声和腹部CT检查诊断NAFLD的一致性较差,联合FT和腹部超声诊断、联合FT和腹部CT诊断能进一步提高高原地区人群NAFLD的检出率。
自身免疫性肝炎
利肝隆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疗效及其对血清趋化因子水平的影响*
王雨, 王楠, 王巧侠, 马清华, 潘新杰, 付建军
2020, 23(6):  821-82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16
摘要 ( 125 )   PDF (858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应用利肝隆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趋化因子-8(CF-8)、CF-2和CF-9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7年7月~2019年5月我院感染病科和消化内科收治的AIH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1例。在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肝隆片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F-8、CF-2和CF-9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IgM和IgA水平。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为(46.3±13.7)U/L,显著低于对照组【(82.5±14.2)U/L,P<0.05】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为(45.5±14.3)U/L,显著低于对照组【(66.7±16.8)U/L,P<0.05】;血清CF-8水平为(10.6±2.1)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5.8±3.3)pg/mL,P<0.05】,血清CF-2水平为(13.5±1.0)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9.0±1.3)pg/mL,P<0.05】,血清CF-9水平为(12.1±1.7)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5.8±1.4)pg/mL,P<0.05】;血清IgG水平为(1313.1±191.0)mg/L,显著低于对照组【(1816.4±311.6)mg/L,P<0.05】,血清IgM水平为(506.2±151.3)mg/L,显著低于对照组【(814.1±225.1)mg/L,P<0.05】,血清IgA水平为(509.1±128.6)mg/L,显著低于对照组【(749.7±231.9)mg/L,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与对照组的4.9%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利肝隆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抑制机体亢进的体液免疫反应,降低CF-8、CF-2和CF-9水平,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而不会增加用药后不良反应。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和GP73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凌晶, 张友健, 宋雄峰
2020, 23(6):  825-82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17
摘要 ( 125 )   PDF (860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血清趋化因子和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就诊的4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和46例同期健康人群,采用ELIS法检测血清趋化因子C-C-基元受体6和20(CCR6、CCL20)、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和GP73水平。AIH患者接受肝活检,并将肝炎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结果 AIH血清CCR6、CCL20、CXCL10和GP73水平分别为(112.4±59.3)pg/mL、(186.5±71.8)pg/mL、(81.5±42.0)pg/mL和(171.4±62.5)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75.8±32.6)pg/mL、(123.7±42.2)pg/mL、(53.9±28.1)pg/mL和(83.1±35.2)ng/mL,P<0.05】;10例重度患者血清CCR6、CCL20、CXCL10和GP73水平分别为(174.2±81.4)pg/mL、(271.5±99.7)pg/mL、(162.7±83.1)pg/mL和(278.3±91.5)ng/mL,,显著高于14例中度组【分别为(124.5±55.3)pg/mL、(198.6±66.9)pg/mL、(88.4±46.8)pg/mL和(186.2±75.8)ng/mL,P<0.05】或22例轻度组【分别为(83.5±34.5)pg/mL、(155.6±51.0)pg/mL、(42.6±22.7)pg/mL和(123.9±58.9)ng/mL,P<0.05】;26例肝组织G3~4级患者血清CCR6、CCL20、CXCL10和GP73水平分别为(154.5±28.1)pg/mL、(201.6±56.3)pg/mL、(98.4±56.1)pg/mL和(196.2±59.78)ng/mL,显著高于20例G1~2级组【分别为(73.5±34.8)pg/mL、(135.6±41.7)pg/mL、(62.5±20.1)p g/mL和(93.9±33.9)ng/mL,P<0.05】。结论 AIH患者血清CCR6、CCL20、CXCL10和GP73水平升高,且随着疾病程度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加重而升高。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和GP73水平可能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的变化。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张健荣, 顾尔莉, 王忠成, 施亚军
2020, 23(6):  829-8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18
摘要 ( 160 )   PDF (858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AIH/PBC重叠综合征(AIH/PBC OS)患者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 2017年12月~2019年2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包括AIH 35例、PBC 30例和AIH/PBC OS 27例,记录临床表现和血液化验资料并比较三组的异同。结果 AIH、PBC和AIH/PBC OS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和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乏力、腹胀、纳差、发热和皮肤瘙痒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BC和AIH/PBC OS患者黄疸更深,血清ALP和GGT水平更高,而AIH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更高 (P<0.05);AIH患者凝血功能指标TT显著长于其他两组(P<0.05);AIH患者外周血Hb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AIH患者血清ASMA阳性率为14.3%,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的0.0%和0.0%(P<0.05),PBC和AIH/PBC OS患者血清AMA/AMA-M2阳性率分别为93.3%和92.6%,而AIH患者为0.0%(P<0.05);三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2型糖尿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H、PBC和AIH/PBC OS患者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血生化指标、自身抗体表现各有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临床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将有很大的帮助。
肝衰竭
CRRT联合PE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疗效研究*
关万涛, 康福新, 林维, 林宏云, 黎仕焕
2020, 23(6):  833-83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19
摘要 ( 143 )   PDF (860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采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0月~2019年11月于我院重症医学科救治的65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AKI患者,其中35例接受CRRT联合PE治疗,30例接受PE治疗。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肌酐清除率(Ccr)和联合钠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Na)。结果 联合组患者90 d生存率为54.3%,显著高于PE组的23.3%(P<0.05);在治疗后90 d,联合组19例生产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8.8±11.1)μmol/L,显著低于PE治疗组7例生存者的【(39.4±13.0)μmol/L,P<0.05】;在治疗后28 d,联合组25例生存者eGFR水平为(79.4±24.7) mL/min/1.73 m2,显著高于PE组16例生存者的【(65.75±16.1)mL/min/1.73 m2,P<0.05】,Ccr水平为(77.3±25.7)mL/min,显著高于PE组的【(63.4±20.1)mL/min,P<0.05】,MELD-Na水平为(22.4±4.5)分,显著低于PE组的【(29.5±4.1)%,P<0.05】,在治疗90 d,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采用CRRT和PE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AKI患者可提示短期生存率,可能与保护肝肾功能有关,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肝硬化
多层螺旋CT测定全肝体积/脾脏体积比对诊断肝硬化的价值研究
孙浩, 朱桂娟, 陈小宇
2020, 23(6):  837-84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20
摘要 ( 136 )   PDF (1071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测定全肝体积与脾脏体积之比(TLV/SV)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38例和同期良性肝病或体检者130例,均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应用Add/Remove Structure软件测量全肝体积(TLV)、右半肝体积(RV)、左内叶体积(LMV)、左外叶体积(LLV)、尾状叶体积(CV)、脾脏体积(SV)及TLV/RV、TLV/LMV、TLV/LLV、TLV/CV和TLV/SV比值。结果 肝硬化组TLV、RV和LMV分别为(1078.2±315.7)cm3、(543.8±186.5)cm3和(163.6±73.7)cm3,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70.4±199.7)cm3、(933.3±174.1)cm3和(216.2±40.1)cm3,P<0.05】,肝硬化组LLV和SV分别为(327.8±121.9)cm3和(863.4±396.8)cm3,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75.9±65.7)cm3和(256.3±81.7)cm3,P<0.05】;肝硬化组TLV/RV比值为2.0±0.9,显著高于对照组【(1.6±0.7),P<0.05】,而TLV/LLV、TLV/CV和TLV/SV比值分别为(3.3±1.5)、(25.3±12.4)和(1.3±0.6),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3±2.5、(32.8±16.1)和(5.7±2.4),P<0.05】,两组CV和TLV/LMV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测定TLV/SV比值等参数在肝硬化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DAAs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刁青, 段银环, 苗亮, 王守云
2020, 23(6):  841-84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21
摘要 ( 153 )   PDF (862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CHC-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DAAs治疗的CHC-C患者30例,感染HCV基因型均为1b型。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10例。给予A组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给予B组索非布韦联合雷迪帕韦和利巴韦林治疗,给予C组索非布韦联和达卡他韦合利巴韦林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12周。采用荧光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使用日立008A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基因芯片法 或PCR探针法检测HCV基因分型。按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比较各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 、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结果 B组和C组RVR和ETVR均为100%,均显著高于A组的40%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AAs治疗结束时,A组、B组和C组血清ALT水平分别为(24.2±6.7)IU/L、(22.3±5.6)IU/L和(25.3±4.6)IU/L,血清AST水平分别为(23.2±8.1)IU/L、(24.6±3.8)IU/L和(28.4±4.8)IU/L,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血清白蛋白和肾功能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CK水平分别为(63.3±11.8)U/L、(68.5±8.9)U/L和(62.1±10.2) U/L,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出现恶心7例、乏力1例、头痛1例、心悸1例,B组出现恶心4例、乏力3例、头痛1例、心悸1例、皮疹1例,C组出现恶心5例、乏力2例、头痛1例、心悸1例和皮疹1例。结论 DAAs治疗基因1b型HCV感染引发的CHC-C患者近期疗效较好,安全,值得进一步观察。
微生态制剂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李翠茹, 武丽, 平采艳, 周红霞, 蔡志刚
2020, 23(6):  845-84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22
摘要 ( 163 )   PDF (861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观察疗效及其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血清细胞因子和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4年12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患者68例,被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给予对照组喹诺酮类联合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抗感染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胶囊)治疗4周。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示差折光检测器按标准操作检测尿L和M,并计算L/M比值,常规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0、TNF-α和内毒素。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腹围、24 h尿量、腹水白细胞和血清PCT水平分别为(67.4±10.2)cm、(1685.4±305.6)ml、(156.2±92.0)×106/L和(0.45±0.15)ng/ml,与对照组比【分别为(75.6±11.3)cm、(1450.3±326.8)ml、(360.8±110.5)×106/L和(1.24±0.60)ng/ml,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40.6±18.0)U/L、(45.8±20.4)U/L和(45.2±10.8)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2.5±15.4)U/L、(59.8±21.5)U/L和(54.0±11.5)μmol/L,P<0.05】;观察组尿L/M比值、血清IL-10、TNF-α和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07±0.01)、(32.6±5.4)ng/L、(29.8±7.0)ng/L和(0.33±0.10)EU/ml,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分别为(0.09±0.01)、(27.1±5.0)ng/L、(38.9±8.5)ng/L和(0.46±0.13)EU/ml,P<0.05】。结论 应用微生态制剂协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患者能够有效改善腹水情况、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保护肝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肯定。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硬化-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临床研究
冯凯, 郭爱华, 黄鹿, 张清, 郭拥军, 向灿
2020, 23(6):  849-85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23
摘要 ( 192 )   PDF (856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硬化-套扎术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EGV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采用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在观察组采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硬化-套扎术治疗,术后均随访6个月。结果 在术后第6个月随访时,对照组失访2例(5.3%),死亡5例(13.2%),观察组失访3例(7.9%),死亡2例(5.3%),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0%对81.8%,差异显著(P<0.05);术后,观察组再出血、吞咽不适和食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4.2%、18.2%和1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9%、35.5%和25.8%(P<0.05)。结论 采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硬化-套扎术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和研究。
CT相关参数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价值研究
吴荣刚, 张必全, 王珍
2020, 23(6):  853-85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24
摘要 ( 142 )   PDF (1285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CT相关参数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SCPH)和判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价值。方法 2016年5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6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接受CT检查,记录CT检查相关参数,同时检测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以HVPG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CT相关参数诊断SCPH和预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价值。结果 在62例患者中27例存在SCPH;27例SCPH组全肝体积为(1015.7±162.8)cm3,显著低于35例非SCPH组[(1174.2±204.5)cm3,P<0.05],脾脏体积为(852.1±264.3)cm3,显著大于非SCPH组[(593.9±303.4)cm3,P<0.05],门静脉宽度为(1.7±0.2)cm,显著大于非SCPH组[(1.5±0.1)cm3,P<0.05],脾静脉宽度为(1.1±0.2)cm,显著大于非SCPH组[(0.9±0.2)cm,P<0.05],HVPG为(12.9±2.4)mmHg,显著高于非SCPH组[(8.0±1.7)mmHg,P<0.05];ROC分析显示脾脏体积(AUC=0.742,敏感度=0.778)、全肝体积(AUC=0.802,敏感度=0.809)、门静脉宽度(AUC=0.777,敏感度=0.815)和脾静脉宽度(AUC=0.708,敏感度=0.815)诊断SCPH具有较高的价值(P均<0.05);随访半年,62例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3例;ROC分析结果显示脾脏体积(AUC=0.727,敏感度=0.882)、全肝体积(AUC=0.686,敏感度=0.765)、门静脉宽度(AUC=0.684,敏感度=0.824)和脾静脉宽度(AUC=0.787,敏感度=0.771)判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度(P均<0.05)。结论 CT检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与HVPG密切相关,监测CT相关参数有助于SCPH的诊断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测。
特利加压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疗效研究
刘慧, 张诒凤, 郁磊
2020, 23(6):  857-86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25
摘要 ( 137 )   PDF (858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应用特利加压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其血清胰高血糖素(GCG)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8年5月~2019年7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分别给予生长抑素或生长抑素联合特利加压素治疗,两组均治疗3 d。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GCG和采用间接比色法检测血清NO水平。结果 观察组呕血停止、血压平稳和止血时间分别为(5.2±2.1)h、(11.9±3.1)h和(21.9±7.1)h,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8.5±2.3)h、(15.5±5.3)h和(30.5±5.3)h, P<0.05】,观察组出血控制率为9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P<0.05)。观察组死亡3例(5.8%),对照组死亡11例(21.2%,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为(107.3±19.4)g/L,显著高于对照组【(98.6±17.9)g/L,P<0.05】,血细胞比容为(37.6±5.8)%,显著高于对照组【(29.4±6.5)%,P<0.05】,血小板计数为(101.4±19.2)×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92.8±18.4)×109/L,P<0.05】;观察组门静脉血流为(481.3±91.7)mL/min,显著慢于对照组【(608.6±98.5)mL/min,P<0.05】,脾静脉血流为(231.4±44.2)mL/min,显著低于对照组【(302.8±52.4)mL/min,P<0.05】,门静脉内径为(12.6±1.1)mm,显著低于对照组【(14.7±1.0)mm,P<0.05】,脾静脉内径为(9.2±0.8)mm,低于对照组【(12.6±0.9)mm,P<0.05】;血清hs-CRP水平为(6.5±1.1)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12.3±3.2)μg/L,P<0.05】,血清COR水平为(281.2±12.6)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318.7±14.9)g/L,P<0.05】,血清GCG水平为(149.8±17.4)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82.4±19.3)ng/L,P<0.05】,而血清NO水平为(119.4±10.7)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96.9±12.6)μmol/L,P<0.05】。结论 特利加压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效果好,可能与稳定了血液循环功能,降低了血清应激指标有关。
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输注治疗肝硬化并发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及尿NGAL和KIM-1水平的变化*
潘泓多, 党彤, 周怡, 武芸
2020, 23(6):  861-86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26
摘要 ( 167 )   PDF (854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应用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输注治疗肝硬化并发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NGAL)和尿肾损伤因子-1(uKIM-1)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7年7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并发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分别给予静脉滴注白蛋白或在此基础上,应用特利加压素治疗,观察两周。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ngⅡ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uKIM-1水平,采用胶体金法检测uNGAL水平。结果 在治疗两周末,观察组腹水消退和尿量增加等有效率为85.3%,显著大于对照组的63.3%(P<0.05);观察组24 h尿量为(1256.7±530.5)mL,显著大于对照组【(824.9±384.4)mL,P<0.05】,体质量为(51.8±4.5)kg,显著低于对照组【(57.6±4.8)kg,P<0.05】,腹围为(88.2±5.8)cm,显著小于对照组【(95.7±6.4)cm,P<0.05】;观察组尿素氮(BUN)水平为(10.8±2.4)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4.7±3.2)mmol/L,P<0.05】,sCr水平为(139.7±14.4)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54.9±17.5)μmol/L,P<0.05】,血钠水平为(135.8±8.2)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32.2±7.9)mmol/L,P<0.05】;观察组血清AngⅡ水平为(14.6±1.5)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8.3±1.8)pg/mL,P<0.05】,uNGAL水平为(1.0±0.4)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1.2±0.2)μg/L,P<0.05】,uKIM-1水平为(3.8±0.4)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4.4±0.3)μg/L,P<0.05】。结论 应用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输注治疗肝硬化并发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能显著增加尿量,消退腹水,改善肾功能,可能与降低了血清AngⅡ水平,增加尿uNGAL和uKIM-1排泄有关,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CT血管三维重建鉴别布加综合征与乙型肝炎肝硬化价值分析*
宋丽俊, 鲁雪红, 薛志伟, 张梅, 王伟
2020, 23(6):  865-86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27
摘要 ( 106 )   PDF (1808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CT血管三维重建对鉴别布加综合征(BCS)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3月~2020年3月我院诊治的BCS患者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6例,接受CT血管三维重建检查,记录两组CT三维重建检查影像学特点。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各征象对诊断BCS的价值,并建立回归方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回归方程诊断BCS的应用价值。结果 BCS组肝内静脉侧支开放发生率为82.1%,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的15.2%(P<0.05),奇静脉与腰升静脉交通发生率为46.4%,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的10.9%(P<0.05),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充盈缺损为85.7%和92.9%,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的10.9%和8.7%(P<0.05);腹膜后静脉丛曲张为35.7%,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的10.9%(P<0.05),尾状叶增大为64.3%,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的6.5%(P<0.05),地图状/雪花样强化为82.1%,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的6.5%(P<0.05),门脉期不均匀强化为85.7%,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的13.0%(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内静脉侧支开放(95%CI=1.035~3.332,P=0.038)、奇静脉与腰升静脉交通(95%CI=1.203~2.296,P=0.002)、下腔静脉充盈缺损(95%CI=1.694~4.893,P=0.000)、肝静脉充盈缺损(95%CI=1.695~3.156,P=0.000)、尾状叶增大(95%CI=1.012~1.901,P=0.042)和门脉期不均匀强化(95%CI=1.234~2.916,P=0.004)是诊断BCS的独立指标;ROC分析结果显示我们建立的回归方程诊断BCS的AUC为0.888(95%CI=0.812~0.965,P=0.000),显著高于其他各征象诊断。结论 CT血管三维重建检查有助于鉴别BCS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综合CT三维重建征象建立预测模型有助于对BCS患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3.0 T MRV辅助DSA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患者效果临床研究
程影, 陈育锋, 祁良
2020, 23(6):  869-87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28
摘要 ( 141 )   PDF (1653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3.0 T 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辅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治疗布加综合征(B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BCS患者,接受3.0 T MRV检查,并在此成像指导下行DSA下介入治疗。结果 MRV检查下腔静脉闭塞端危险交通支和闭塞端形态显示率分别为7.5%和25.0%,显著低于DSA检查的40.0%和60.0%(P<0.05),对肝静脉各支(右、中、左)和副肝静脉显示率分别为95.0%、80.0%、75.0%和52.5%,显著高于DSA检查的40.0%、35.0%、30.0%和17.5%(P<0.05),对下腔静脉节段狭窄、下腔静脉闭塞、下腔静脉膜性带孔和血栓显示率与DSA造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其中21例(17.5%)经股静脉入路,63例(52.5%)经右股静脉和右颈内静脉双向入路,3例(2.5%)经皮肝穿刺肝静脉联合颈内静脉双入路,33例(27.5%)经右颈内静脉入路。结论 采用3.0 T MRV检查能清晰地显示BCS患者血管阻塞情况,弥补DSA造影的不足,对介入诊疗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肝癌
应用米兰标准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静, 郭长存
2020, 23(6):  873-87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29
摘要 ( 137 )   PDF (1665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米兰标准施行微波消融术(MWA)治疗肝细胞癌(HCC)患者影响生存的因素。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94例直径≤5 cm的HCC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MWA治疗,随访5年。分析不同HCC结节个数和不同肿瘤直径对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的影响。结果 随访5年,本组HCC患者OS为64.9%,1 a和2 a 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8%和53.2%;HCC直径> 3 cm患者的PFS显著短于直径≤3 cm的患者(P=0.005),PFS≤2年的HCC患者OS显著低于PFS> 2年的患者(48.0%对 84.1%,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CC直径> 3 cm (HR=0.42,95%CI:0.21~0.83,P=0.01)是MWA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白细胞计数< 4.0×109 /L (HR=0.38, 95%CI:0.18~0.84,P=0.017)和PFS≤2 年(HR=0.24, 95%CI:0.10~0.56,P=0.001)是影响H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直径> 3 cm的HCC患者PFS较短,但似乎不影响OS,因为大多数肝内复发的HCC患者仍然可进行重复MWA治疗。
TACE联合131I美妥昔单克隆抗体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研究
郭文成, 李娜, 王芳, 张宁, 刘燕
2020, 23(6):  877-88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30
摘要 ( 143 )   PDF (1689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介入术时加入131I美妥昔单克隆抗体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2016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4例,被分成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分别给予TACE介入术治疗和在TCACE术灌注化疗药物后继续给予131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灌注。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疾病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3.8%和9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和73.8%(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与对照组的33.3%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为(418.7±67.3)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504.7±71.5)ng/ml,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7.7±3.4)g/L,显著高于对照组【(34.2±3.3)g/L,P<0.05】;在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死亡7例(16.7%),对照组死亡12例(28.6%,P<0.05);经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存在门静脉癌栓、肿瘤直径 >5 cm和TNM分期Ⅳ期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OR=2.354,P=0.027;OR=2.670,P=0.011;OR=3.071,P=0.004)。结论 在采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时,加入131I美妥昔单克隆抗体灌注有助于提高近期疗效,但对存在门静脉癌栓、肿瘤直径 >5 cm和TNM分期较晚的患者,治疗效果仍较差。
射波刀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研究*
胡侠, 翟笑枫, 顾伟, 卢成鸿
2020, 23(6):  881-88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31
摘要 ( 152 )   PDF (1576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采用射波刀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5月在我院肝病科和上海长海医院诊治的PLC患者58例,被随机分为TACE治疗组29例和TACE联合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9例。结果 术后随访,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2.8%,显著高于TACE组的58.6%(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为(200.4±20.6)pg/ml,显著低于TACE组【(326.5±31.5)pg/ml,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水平为(30.16±28.9)ng/L,显著低于TACE组【(74.2±7.5)ng/L,P<0.05】,甲胎蛋白(AFP)水平为(632.5±60.3)μg/L,显著低于TACE组【794.6±71.8)μg/L,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为(48.4±2.7)U/L,显著高于TACE组【(35.4±4.0)U/L,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8%,与TACE组的48.3%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TACE联合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PLC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远期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MSCT与MRI动态增强扫描对高血供肝内胆管癌与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方勇超, 王强, 唐权, 姜帆, 张果, 张玉东
2020, 23(6):  885-88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32
摘要 ( 144 )   PDF (1259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与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对高血供肝内胆管癌(ICC)和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科诊治的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MS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以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在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诊断ICC 12例,HCC 58例;MSCT检查显示HCC病灶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延迟期持续强化减退;MRI多期扫描检查显示39例HCC患者病灶呈快进快出型强化,17例患者病灶呈快进慢出型强化,2例患者病灶呈慢进慢出型强化。MRI多期扫描发现9例ICC患者病灶呈慢进慢出型,3例患者病灶在动脉期和门脉期未出现明显强化,延迟期逐渐呈均匀性强化;MRI诊断HCC患者56例(96.6%),与CT诊断的53例(91.4%)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诊断ICC患者9例(75.0%),显著高于CT诊断的7例(58.3%,P<0.05)。结论 在富血供的PLC患者,ICC和HCC的影像学表现有所差异,应用MRI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对ICC的诊断检出率,值得临床积累经验和应用。
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判断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价值分析*
武盼盼, 徐蒙莱, 褚建华, 鲍亚星
2020, 23(6):  889-89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33
摘要 ( 114 )   PDF (1188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判断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方法 2016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8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于术前行常规CT和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判断肿瘤Bismuth-Corlette分型、周围血管受累和淋巴结转移。对能手术者施行肿瘤切除手术。结果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8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Bismuth-Corlette分型Ⅰ型13例,Ⅱ型13例,Ⅲa型11例,Ⅲb型28例,Ⅳ型24例,CT三维重建分型的准确率为93.3%;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肝动脉和门静脉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的Kappa值分别为0.7、0.7和0.3,灵敏度分别为87.5%、87.5%和62.5%,特异度分别为89.2%、86.0%和75.3%,准确率分别为88.8%、86.5%和73.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0%、77.8%和3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92.5%和90.2%;经实际手术验证,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的Kappa值为0.7,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65.6%,准确率为86.5%,阳性预测值为83.6%,阴性预测值为95.5%。结论 术前CT三维重建能准确地显示肝门部胆管癌肿瘤病灶Bismuth-Corlette分型、周围血管受累和淋巴结转移,对判断手术可切除性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胆道支架置入术联合125I粒子条胆道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研究
包凯沪, 顾建平
2020, 23(6):  893-89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34
摘要 ( 130 )   PDF (999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胆道支架置入联合125 I 粒子条胆道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MOJ患者,55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 PTCD) 后行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对照组),41例接受PTCD术后行胆道支架植入术联合125 I 粒子条胆道腔内照射治疗(观察组)。结果 9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出血、腹膜炎、胆道穿孔、肠炎、胆道感染、白细胞明显降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在术后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TBIL分别为(32.6±19.2)μmol/L对(107.8±20.2)μmol/L,血清DBIL分别为(23.4± 12.4)μmol/L对(97.4±12.5)μmol/L,血清ALT分别为(30.4±16.5)U/L对(85.9±19.8)U/L,血清AST分别为(30.7±13.2)U/L对(71.4±18.9)U/L,血清CA199分别为(30.7±13.2)U/L对(71.4±18.9)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胆道通畅时间为(6.4±3.8)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2.9±1.8)月,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9%(P<0.05);观察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7 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的6.2 个月(P<0. 05) 。结论 采取胆道支架联合胆道腔内125 I 粒子条植入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能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支架开放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适合姑息性治疗。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实时超声造影征象研究
谢蠡, 何年安, 叶显俊, 章生龙, 刘力, 胡蕾
2020, 23(6):  897-90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35
摘要 ( 119 )   PDF (2500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CDFI)和超声造影(CEUS)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0个EAML患者的临床、灰阶超声、CDFI和CEUS资料。结果 20例病灶均为单发,最大径为(49.23±10.3)mm;病灶内部回声为低回声14例(70.0%),高回声3例(15.0%),高低混合不均匀回声3例(15.0%);CDFI显示0级4例(20.0%),I级3例(15.0%),II级10例(50.0%),III级3例(15.0%);阻力指数(RI)为0.46±0.34;CEUS显示所有病灶动脉期都表现为快速高增强,其中13例(86.6%)为整体均匀增强,门静脉期高增强12例(80.0%),等增强2例(13.3%),低增强1例(6.6%),延迟期仍表现为高增强10例(66.6%),等增强4例(26.6%),低增强1例(6.6%)。结论 EAML灰阶超声主要表现为低回声,CDFI显示为富血供、低阻力型血流,CEUS主要表现为快进慢退/不退,三者结合或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肝移植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栓弹力图指标动态变化*
王广耕, 李茜, 王姗, 霍霓, 许进明, 张林海
2020, 23(6):  901-90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36
摘要 ( 130 )   PDF (865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肝移植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对输血的指导意义。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52例肝移植患者,比较无肝前期、无肝期和新肝期输血和未输血患者TEG指标,如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时间(K)、角度(α)、最大振幅(MA)和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 在52例患者中,无肝前期输血率为17.3%,无肝期输血率为86.5%,新肝期输血率为75.0%(P<0.05);无肝前期输血患者APTT为(74.4±7.2)s,显著长于未输血患者【(66.9±8.1)s,P<0.05】,新肝期输血患者PT和TT分别为(30.4±5.4)s和(30.2±3.6)s,显著长于未输血患者【分别为(26.1±4.6)s和(27.0±4.2)s,P<0.05】,无肝期输血与未输血患者APTT、PT、TT和Fib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肝前期输血患者K值为(7.6±1.8)min,显著长于未输血者【(6.0±2.0)min,P<0.05】,无肝期输血患者R、K和α分别为(26.4±5.5)min、(15.3±2.8)min和(15.8±4.4)°,未输血者分别为(21.8±4.3)min、(12.0±3.9)min和(19.5±3.9)°,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肝期输血患者α和MA分别为(20.3±4.1)°和(34.4±5.8)mm,未输血者分别为(23.8±3.5)°和(39.0±4.5)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前期20例大量输血患者APTT为(77.3±6.8)s,显著长于32例未大量输血患者的【(70.4±7.9)s,P<0.05】,无肝前期大量输血患者K值为(8.0±1.7)min,显著长于未大量输血患者【(7.1±1.4)min,P<0.05】,无肝期大量输血患者R值为(29.3±5.2)min,显著长于未大量输血患者【(23.6±4.7)min,P<0.05】,无肝期大量输血患者K值为(16.8±3.1)min,显著长于未大量输血患者【(13.7±2.8)min,P<0.05】,无肝期α为(15.2±3.6)°,显著小于未大量输血患者【(18.4±4.4)°,P<0.05】,新肝期大量输血患者TT水平为(31.5±3.0)s,显著长于未大量输血患者【(28.2±3.3)s,P<0.05】,新肝期大量输血患者MA水平为(32.8±5.5)mm,显著短于未大量输血患者【(38.7±4.3)mm,P<0.05】,新肝期大量输血患者α为(19.8±3.7)°,显著小于未大量输血患者【(22.4±3.1)°,P<0.05】。结论 对于肝移植患者及时动态地监测TEG和凝血功能指标有助于判断凝血功能变化,指导合理地输血,各指标的意义还需要认真地研究。
肝血管瘤
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及血清GPDA、GP73和β2-MG水平变化*
王宸, 张雪斌, 程乐
2020, 23(6):  905-90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37
摘要 ( 125 )   PDF (865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的疗效及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肝病科收治的60例肝血管瘤患者被随机分为介入手术组30例和开腹肝切除术组30例,分别接受经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或开腹肝切除术。术后,随访半年。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DA、GP73、β2-MG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和甲胎蛋白(AFP)水平。结果 介入手术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4.7±21.9) min和(6.7±1.3)d,均显著短于开腹肝切除术组【分别为(126.8±60.5)min和(9.6±5.8)d,P<0.05】,术中出血量为(110.7±13.5)mL,显著少于开腹肝切除术组【(315.5±17.8)mL,P<0.05】;在术后1 w,介入手术组血清GPDA、GP73、β2-MG、TNF-α、TSGF和AFP水平分别为(62.6±9.8)U/L、(64.3±6.7)μg/L、(1.4±0.5)mg/L、(1.3±0.5)mg/L、(35.5±4.3)U/mL和(2.5±0.6)mg/L,均显著低于开腹肝切除术组【分别为(86.4±11.5)U/L、(112.2±9.3)μg/L,(2.3±0.9)mg/L,(2.1±1.2)mg/L,(61.3±9.8)U/mL和(4.7±0.8)mg/L,P<0.05】;介入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开腹肝切除术组(30.0%,P<0.05);在术后随访6 m,介入手术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开腹肝切除术组(80.0%,P<0.05)。结论 采用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较好,且可降低血清GPDA、GP73、β2-MG、TNF-α和TSGF水平,明显改善围术期手术相关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
肝囊肿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患者疗效研究*
王琳玲, 周琼, 王月爱
2020, 23(6):  909-91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38
摘要 ( 144 )   PDF (852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SHC)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12例SH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分别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或聚桂醇硬化治疗。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水平。结果 在术后半年随访,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92.9%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6%(P<0.05);术后1 w,两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C反应蛋白、皮质醇和血糖水平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聚桂醇注射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患者疗效肯定,采取聚桂醇泡沫注射可能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胆石症
区段肝蒂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疗效及其血清白三烯B4和肝组织一氧化碳的变化*
许永华, 王浩, 秦呈林, 臧书源, 姜中华, 王建华, 查文章
2020, 23(6):  913-91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39
摘要 ( 183 )   PDF (853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采取区段肝蒂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其血清白三烯B4(LTB4)、肝组织一氧化碳(CO)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取区段肝蒂肝切除术和超声引导下肝切除术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LTB4水平,术中,在腹部切口接气腹管,以便携式CO测定仪的探头直接测定肝组织CO浓度。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351.7±104.2)mL,显著低于对照组【(492.6±153.8)mL,P<0.05】,引流量为(279.8±79.2)mL,显著低于对照组【(361.7±113.7)mL,P<0.05】;血清LTB4水平为(22.6±11.7)ng/L,显著低于对照组【(43.5±12.2)ng/L,P<0.05】,肝组织CO水平为(41.3±5.8)ppm,显著低于对照组【(65.5±4.3)ppm,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结论 采取区段肝蒂肝切除术可有效降低肝胆管结石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术后恢复快,可能与降低了术中炎症反应有关。
短篇论著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
吴列秀, 段春苗, 李照辉
2020, 23(6):  917-91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40
摘要 ( 142 )   PDF (809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2015年8月~2018年2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肝硬化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5.3±2.4)%,显著低于健康人组【(42.9±3.2)%,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6.4±3.2)%,显著高于健康人组【(32.9±4.2)%,P<0.05】,CD4+/CD8+细胞比值为(0.9±0.1),显著低于健康人组【(1.3±0.2),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计数的显著变化,可能也存在相应的免疫功能紊乱,系肝功能受损后的结果抑或是诱因,值得研究。
综述
胆汁酸在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何胜夫, 汪余勤
2020, 23(6):  919-92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6.041
摘要 ( 309 )   PDF (865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胆汁酸由肝脏产生,是胆汁的主要成分之一。在胆汁分泌受阻时,血清和肝脏胆汁酸浓度上升,进而导致肝损害。尽管过去对于胆汁酸导致肝损害有过很多研究,但是其导致肝损害的分子机制目前仍存在争议。在本文中,我们总结了胆汁酸导致肝损伤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在病理条件下,胆汁酸诱导肝细胞损害是通过处于应激条件下的肝细胞诱导炎症反应而发生的。本文主要聚焦胆汁酸如何诱导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进一步诱导相关免疫细胞的聚集,以及基于对这些病理基础的认识,他们探讨了可能对胆汁淤积性肝损害有潜在治疗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