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更多...
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邮局订阅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1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10-15
论著
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
邓豫,王桂华,金源,李小兰,陶德定,李维娜,龚建平,胡俊波
2011, 14(5):  321-32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01
摘要 ( 138 )   PDF (782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纯化的TAT-N24穿膜融合多肽处理HepG2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采用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DNA合成;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空白组、对照多肽组和TAT-N24处理组细胞BrdU掺入阳性率分别为42.7±3.6%、38.2±2.8%和25.3±2.7%(P<0.05);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52.6±4.7%、52.0±4.6%和68.6±4.7%(P<0.05);三组细胞AKT磷酸化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AT-N24穿膜融合多肽能有效阻滞肝癌HepG2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抑制DNA合成。TAT-N24穿膜融合多肽有望被开发为有效的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LINE-1 ORF-1p过表达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和锚定非依赖性生长的影响*
高旭东,陆荫英,冯帆,王春平,王鈜,常秀娟,杨永平
2011, 14(5):  323-32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02
摘要 ( 148 )   PDF (652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逆转座子L1编码蛋白ORF-1p的表达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利用带Flag标签的L1 ORF1表达载体,转染SMMC7721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反转座子L1 ORF1编码蛋白ORF-1p的表达;采用软琼脂成集落实验和相关报告基因检测ORF-1p表达对肝癌细胞p53、p15和p21活性的影响。结果 在SMMC7721细胞中,Flag-ORF-1p 表达能够显著促进该细胞的增殖(P<0.05),增强该细胞的锚定非依赖性生长(P<0.05),降低p53、p15和p21报告基因的活性。结论 L1基因编码蛋白ORF-1p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浸润以及肿瘤的形成。
乙型肝炎病毒rtN238H 变异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朱华,钟彦伟,许智慧,刘佳慧,刘妍,苏何玲,徐东平
2011, 14(5):  327-32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03
摘要 ( 107 )   PDF (569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阐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多聚酶/逆转录酶区rtN238H 变异对临床产生阿德福韦(ADV)耐药的影响。方法 分析了17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tN238H变异的发生频率及其与ADV用药的关系;从典型病例患者血清中克隆获得HBV rtN238H变异株并通过回复定点突变获得对应的野生株,分别构建pTriEx-HBV1.1重组表达载体,瞬时转染HepG2 细胞。给予转染细胞不同浓度ADV处理,用DNase消化游离DNA后,对上清中成熟病毒颗粒中的HBV DNA进行裂解定量以评价病毒的复制力。结果 在1789例乙型肝炎患者中rtN238H变异为181例(10.1%),其中HBV B基因型感染为151例(83.4%),C基因型感染为30例(16.6%);ADV经治和未治患者分别为130例(71.8.%)和51例(28.2%),其中对ADV治疗产生临床应答(含部分应答)的占82.3%(107/130),无应答或出现病毒学反跳的占17.7%(23/130),但与野生株相比,rtN238H变异株对ADV的敏感性和病毒复制力无明显的改变。结论 rtN238H是HBV自然发生的多态性变异,对ADV敏感性和复制力无直接的影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吴泽倩,李学俊,赖菁,邬喆斌,柯伟民
2011, 14(5):  330-3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04
摘要 ( 122 )   PDF (550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病程中血清AFP水平变化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方法 在1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活检,并检测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结果 在HBeAg阳性者,肝组织炎症1、2、3和4级血清AFP水平分别为4.09±1.94μg/L、6.51±3.42μg/L、19.71±23.72μg/L和33.88±24.29μg/L;在HBeAg阴性者,分别为3.99±2.65μg/L、6.74±4.22μg/L、22.21±23.83μg/L和40.02±45.32μg/L;在HBeAg阳性者,肝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血清AFP水平分别为5.28±3.00μg/L、6.97±3.46μg/L、18.16±20.26μg/L和35.06±28.56μg/L;在HBeAg阴性者,肝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血清AFP水平分别为4.89±3.20μg/L、5.62±3.40μg/L、19.51±23.00μg/L和32.89±37.88μg/L。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中,血清AFP水平的轻度升高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相关,而与HBeAg状态无关。
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研究
沈均,高书荣,黎芳,梁爱宝 赵钢
2011, 14(5):  333-33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05
摘要 ( 114 )   PDF (549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程6个月。结果 治疗后,患者血清HA、LN、PCIII和IV-C均有下降(P<0.01),脾脏厚度和门静脉直径也缩小(P<0.05);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P<0.01)。结论 补肾健脾活血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阿德福韦酯联合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观察
徐庆杰,梁慧敏,和振坤
2011, 14(5):  336-33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06
摘要 ( 92 )   PDF (537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和双环醇治疗,60例患者仅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96周。结果 在治疗96周时,治疗组肝功能复常率为96.8%,对照组为80.0%(x2=5.8,P<0.01);两组HBeAg和HBV DNA 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9%对33.3%,x2=2.1,P>0.05和85.5%对73.3%,x2=0.6,P>0.05);两组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肽和Ⅳ型胶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肝组织炎性活动度(t=4.1,P<0.01))和纤维化程度(t=3.2,P<0.01)变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着肝功能的恢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迅速降低。
慢性乙型肝炎伴凝血因子Ⅶ缺乏1例并文献复习
蔡少平,何卫平,张文瑾,范振平,吉英杰,高峰,史雪敏
2011, 14(5):  338-33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07
摘要 ( 112 )   PDF (536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复习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的特点。方法 分析1例慢性乙型肝炎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PT明显延长, FⅦ活性降低, 而APTT及其他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HBV标记物阳性,而肝功能指标正常。结论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少见的出血性疾病, 多伴有基因缺陷, 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T明显延长而肝功能正常时,应积极查找肝病以外的原因。
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基因型和抗病毒疗效的关系研究
周友乾,尹凤鸣,冯经华
2011, 14(5):  340-34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08
摘要 ( 115 )   PDF (569KB) ( 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 RNA载量与基因型的关系及其对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11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应用CE1区测序遗传树比对分析法检测HCV基因型。结果 113例患者分别感染1b、2a、3a、3b和6a共5种基因亚型,其HCV RNA载量(lgcopies/ml)分别为6.6973±1.19245、6.0824±1.68603、6.8393±1.03400、6.5533±1.29577和7.1503±1.1611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66);治疗前高血清HCV RNA载量者(≥107copies/ml)与低HCV RNA载量者(<107copies /ml)完成治疗后获得SVR的比例,无论在所有患者(76.4%对75.9%,P=0.950),还是在HCV1型(66.7%对60.0%,P=0.641)或非1型感染者(82.4%对87.9%,P=0.526)中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治疗前血清HCV RNA载量与HCV基因型无关,血清HCV RNA载量对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病案报告
论著
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急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郭秀丽,徐有青
2011, 14(5):  344-34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10
摘要 ( 137 )   PDF (511KB) ( 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比较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脑梗死与同期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未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消化道出血量(x2=24.238,P<0.01)、脾切除手术(x2=37.10,P<0.01)、Child-Pugh分级、腹水量(x2=29.002,P<0.01)、动脉硬化因素和应用强力抗纤溶药物在梗塞组与非梗塞组之间差别明显。结论 肝硬化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后,应尽早评估并发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以预防急性脑梗塞的发生。
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分析
余永胜,张毅,汤正好,江红,奚敏,臧国庆
2011, 14(5):  346-34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11
摘要 ( 145 )   PDF (545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患者中,乙型肝炎肝硬化31例(68.9%);空腹血糖7.3±2.9mmol/L,餐后2h血糖16.2±4.7mmol/L,空腹血糖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s=0.48,P<0.01);通过饮食控制、口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大部分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7例死亡病例均死于肝硬化并发症。结论 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症状多不典型,以餐后高血糖为特征,血糖水平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应用胰岛素治疗效果较好,不良预后主要与肝硬化相关。
肝硬化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占国清,谭华炳,李芳,李儒贵,李金科
2011, 14(5):  349-35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12
摘要 ( 117 )   PDF (534KB)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398例肝硬化患者被分为SBP组(135例)和无SBP组(263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既往SBP史、腹水时间、糖尿病史、腹水总蛋白、消化道出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抗生素预防、重要生化及凝血指标等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既往SBP史、腹水时间、糖尿病史、腹水总蛋白、消化道出血、Child-Pugh分级、抗生素预防、血Na+、TBil、ALB、PT等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肝硬化SBP发生与一些因素高度相关,应予以及时有效的防治,以减少SBP的发生。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诊断价值
李丽,闵若谦,展玉涛,赵淑杰
2011, 14(5):  351-35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13
摘要 ( 121 )   PDF (568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肝活检证实的NASH(42例)、单纯性脂肪肝(28例)和健康体检者(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RBP4水平。以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RBP4对NASH的诊断价值。结果 NASH患者血清RBP4水平为37.11±7.68mg/L,明显高于单纯性脂肪肝患者(22.83±6.33mg/L,P<0.01)和对照人群(19.38±5.46mg/L,P<0.01);RBP4诊断NASH的AUC为0.80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6%和76.6%。结论 NASH患者血清RBP4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诊断NASH的敏感指标之一。
血清胆红素与甲状腺激素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范熠,何瑛,陈继德
2011, 14(5):  354-356.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14
摘要 ( 153 )   PDF (595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87例T2DM患者和45例健康人血清胆红素和血清甲状腺激素。结果 T2DM患者FT3和IBIL水平分别为2.6±1.1pmol/L和5.0±2.8μmol/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4.8±1.0pmol/L和8.8±2.6μmol/L(P<0.05);血糖控制差的患者FT3和IBIL水平较低(P<0.05);轻症糖尿病组FT3和IBIL水平分别为3.03±1.21pmol/L和7.51±3.17μmol/L,而重症组治疗前分别为1.91±0.86pmol/L和6.25±2.85μmol/L,治疗后为3.55±1.29pmol/L和8.11±3.06μmol/L。结论 FT3和IBIL水平变化与T2DM病情密切相关,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军队医院应对部队突发疫情时的护理组织与管理*
杜娟,秦峰,方健,陈婷婷
2011, 14(5):  357-35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15
摘要 ( 168 )   PDF (506KB) ( 2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加强部队突发疫情的护理组织与管理,提高部队突发疫情的处置效能。方法 通过一起突发疫情的处置,积累经验,从组织指挥、预警监测、建章立制、规范流程、人力调配、资源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强部队突发疫情应急救治中的组织与管理。结果 通过高效、科学和合理的应急处置,疫情得到迅速控制,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无医护人员感染,确保了救治任务的顺利完成。结论 部队突发疫情时高效的护理组织与管理是决定疫情救治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
短篇论著
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邓琪
2011, 14(5):  359-35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16
摘要 ( 140 )   PDF (533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4周。结果 治疗24周时,ALT复常28例(93.3%),HBV DNA阴转28 例(93.3%),HBeAg阴转13例(50.0%),HBeAg/抗-HBe血清转换12例(46.6%)。结论 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张源才,龚智翔,陶胜来,季利明,许文静
2011, 14(5):  360-36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17
摘要 ( 118 )   PDF (538KB) ( 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治疗48周。结果 在治疗48周结束时,ALT全部复常,HBV DNA转阴7例,HBeAg转阴4例,在两次肝穿刺的7例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促进HBV DNA和HBeAg阴转。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因素研究
移军
2011, 14(5):  361-36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18
摘要 ( 116 )   PDF (553KB) ( 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 29例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口服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治疗52周。结果 在治疗52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82.8%(24/29),ALT复常率为86.2%(25/29);早期病毒学应答者在治疗52周时HBV DNA阴转率为100%(15/15),而早期无病毒学应答者在52周时HBV DNA阴转率仅为64.3%(9/14),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HBV DNA低水平、早期病毒学应答是52周疗效好的预测指标,而治疗前ALT水平与52周疗效无密切相关。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李良瑛,王娜,袁萍萍
2011, 14(5):  363-36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19
摘要 ( 149 )   PDF (536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状况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常规检测慢性肝炎45例,肝硬化45例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生存患者32例和死亡患者18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I)和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并与正常对照人群40例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PT、APTT、TT和Fbg水平与正常对照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肝衰竭所处病期越晚,凝血功能越差。结论 肝衰竭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障碍越来越明显。
拉米夫定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28例临床分析
黎志良,李金庚
2011, 14(5):  364-36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20
摘要 ( 77 )   PDF (545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在64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选择28例口服拉米夫定6周,比较两组患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和HBV DNA的变化。结果 在观察结束时,治疗组患者TBIL明显下降,PTA明显提升,HBV DNA定量下降明显,而对照组各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可明显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
S-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抑郁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范晓棠,赵勤,哈丽达?夏尔甫扎,罗超,马海林,石绣江,陈兰,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
2011, 14(5):  366-36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21
摘要 ( 90 )   PDF (546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腺苷蛋氨酸对干扰素相关抑郁症患者的抗抑郁治疗效果。方法 接受Peg-IFN-2a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例,在治疗期间发生抑郁症后给予S-腺苷蛋氨酸500mg.d-1口服治疗,在治疗4周和8周评定ZDS积分。结果 在S-腺苷蛋氨酸治疗4周后,ZDS积分由治疗前55.6±4.7降至45.5±4.4,治疗后8周复查时,ZDS积分进一步降低至37.8±6.0,且与4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腺苷蛋氨酸能够快速有效治疗干扰素相关的抑郁症。
阿德福韦酯治疗YMDD变异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年疗效观察
朱银芳,过小叶,徐淑凡,吴杭源,黄建中,华忠
2011, 14(5):  368-36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22
摘要 ( 103 )   PDF (537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拉米夫定耐药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患者在继续服用拉米夫定及加强保肝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观察24个月。结果 2年观察结果显示,95%患者HBV DNA≤500copies/ml,ALT复常,黄疸消退,白蛋白升高,腹水消退,Child-Pugh积分下降,疗效满意。结论 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好,能促进肝功能恢复,缓解病情发展,改善预后,安全性好。
高渗氯化钠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肖瑞秀,韩丽,秦天霞
2011, 14(5):  369-37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23
摘要 ( 110 )   PDF (539KB) ( 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高渗氯化钠在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3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规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治疗,并给予2.5%-5%高渗氯化钠100-250ml缓慢静脉滴注,7-10天;对照组不给予补钠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平均血钠141.63±4.31mmol/L、血氯103.26±1.41mmol/L、尿钠271.31±25.13mmol/d,尿量2189.18±552.16ml/d;对照组治疗后平均血钠126.63±6.10mmol/L、血氯95.51±2.29mmol/L、尿钠189.12±27.21mmol/d,尿量1223.10±281.70ml/d;治疗组发生肝肾综合征1例(3.3%),而对照组发生低钠血症16例(53.3%),肝肾综合征6例(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高渗氯化钠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临床观察
杨晓筠,文倩,仲英娜,阿里木?木拉提
2011, 14(5):  371-37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24
摘要 ( 110 )   PDF (536KB) ( 5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自体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效果。方法 57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腹水患者在利尿等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水浓缩回输治疗,并与53例传统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疗效。结果 腹水浓缩腹腔回输治疗患者腹水完全消退45例(78.9%),平均住院时间13天,用白蛋白30g/例,传统治疗患者腹水完全消退30例(56.6%),平均住院时间25.5天,用白蛋白90g/例;腹水浓缩回输治疗患者血清白蛋白、尿量明显增加,体重、腹围明显降低(P<0.01),血钾、钠、氯等无明显变化。结论 采用闭路循环式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有一定的疗效。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孙小明,李敏,汪文生,张世栋
2011, 14(5):  373-37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25
摘要 ( 188 )   PDF (538KB) ( 7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并发症,以期提高疗效。方法 采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34例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结果 平均随访6月,显效24例(70.6%),有效9例(23.5%),无效2例(5.9%);21例(61.8%)患者术后出现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8例(23.5%)低热,6例(17.7%)近期再出血,其中5例(14.7%)分别于第一次治疗后第3~12周出现再出血,另1例(2.9%)术后8天并发大出血,最终因肝性脑病死亡,2例(5.9%)发生脑梗塞。结论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安全有效,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药物性肝炎56例临床分析
肖建国,刘娓玉,施文杰
2011, 14(5):  375-37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26
摘要 ( 92 )   PDF (513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调查5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服用药物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作出综合判断。结果 本组56例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41例(73.2%),胆汁淤滞型10例(17.9%),混合型5例(8.9%);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为中草药(32.1%),抗结核药(25.0%),抗生素(16.0%),抗肿瘤药(8.9%)等。本组治愈55例,1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结论 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基础肝病等,临床表现不明显,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应重视药物性肝炎的防治。
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郭万越
2011, 14(5):  376-37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27
摘要 ( 186 )   PDF (577KB) ( 4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择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和对照人群各100例,对两组人群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 在870例体检者中检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00例(11.49%),单因素检验发现男性、文化程度低、35~50岁年龄段、不良生活方式、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血尿酸水平高等8个变量是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高(OR=3.49)、35~50岁年龄段(OR=3.08)、高脂血症(OR=2.98)和糖尿病(OR=2.76)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因素复杂,应该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分析
张崇高,王国林
2011, 14(5):  378-37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28
摘要 ( 122 )   PDF (566KB) ( 3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凝固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48例患者接受TACE治疗,另48例患者给予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结果 治疗3个月后,TACE组CR为33.3%,联合组为75.0%(P<0.05);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患者AFP下降程度明显高于TACE治疗组(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患者的生存率为100%,TACE治疗患者为91%,治疗后12个月时,两组分别为83%和47%(P<0.05)。结论 微波凝固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TACE治疗。
季德胜蛇药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
姚建华,田芝奥,李慧,吴霞,丁俊祺
2011, 14(5):  379-379.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29
摘要 ( 130 )   PDF (538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季德胜蛇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 。方法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28例,14例接受季德胜蛇药联合TACE治疗,14例只进行TACE。结果 在治疗3月时,联合组肿瘤应答率为7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P<0.05),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71.4%和50.0%(P<0.05)。结论 季德胜蛇药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提高疗效,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急诊介入栓塞治疗肝癌破裂出血
陈卫,邓俊,陆忠华,王娟华,顾岚,周敏
2011, 14(5):  380-381.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30
摘要 ( 92 )   PDF (1531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15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急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15例患者均得以有效止血,症状改善,止血成功,无一例复发出血,术后肿瘤内碘化油栓塞剂充盈,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1例术后7天死于肝肾功能衰竭,其余术后生存期均在3月以上,4例随访24个月仍存活。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止血迅速,创伤小,疗效确切,为肝癌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了机会。
病案报告
以习惯性流产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
李惠珍,李淑霞,李玉珍,胡永成
2011, 14(5):  382-38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31
摘要 ( 100 )   PDF (527KB)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四肢肌肉酸痛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
徐俊斌,胡琼文
2011, 14(5):  383-383.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32
摘要 ( 106 )   PDF (527KB) ( 2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垂体功能低下小儿并发不明原因肝硬化的临床报告
邢燕,刘昱,王艳,张豫华,高丽
2011, 14(5):  384-385.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33
摘要 ( 87 )   PDF (543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树突状细胞与慢性乙型肝炎*
赖小欢,综述,潘兴南,审校
2011, 14(5):  386-388.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34
摘要 ( 108 )   PDF (563KB) ( 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HBV感染及CHB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DC已作为特异性免疫治疗手段被应用于CHB的治疗。
Th17/Treg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归中的作用
殷杰,徐栋花,冯灏
2011, 14(5):  389-39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35
摘要 ( 117 )   PDF (571KB) ( 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Thl7和Treg细胞具有共同的起源,抑制ThI7细胞产生可以促进Treg细胞的发育。本文就Th17/Treg细胞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和临床转归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Tregs/Th17和间充质干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作用
张志波,阮永华,高建鹏
2011, 14(5):  393-394.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36
摘要 ( 106 )   PDF (550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调节性T细胞(Tregs)和Th17细胞之间分化调控失衡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控两者间的平衡,恢复免疫自稳状态,缓解炎症反应,将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和调节免疫功能的特性,从而可用于重建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的平衡。
HBV准种与耐药相关性进展
池肇春
2011, 14(5):  395-397.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37
摘要 ( 107 )   PDF (528KB)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种是指同种遗传差异性的概念,HBV复制途径一个有错误倾向的逆转录酶,潜在产生药物耐药准种。药物耐药与肝内病毒变异有关,而HBV准种产生与抗病毒治疗相关。因此,对使用核苷/核苷类药物治疗产生耐药的患者进行准种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就HBV准种与耐药相关性进展作一概述。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研究进展
刘卫,朱斌,
2011, 14(5):  398-400.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1.05.038
摘要 ( 68 )   PDF (560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介绍了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治疗肝硬化的一些机制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