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选俊,范江涛,赵维佳. 重型肝炎继发感染模式及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对预后的影响[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4047-4048. [2] 郑良华. 肝炎合并胆道感染35例胆汁需氧菌培养结果分析[J].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6):738. [3]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6):321-324. [4] 赵芝萍,丘仲琼. 重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多重病原菌感染及危害[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0):2799-2800. [5] 邓敏,陈晓飞. 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变化与预后关系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2):1485-1487. [6] 刘娅,范桂花. 重型肝炎合并感染178例临床分析[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18(4):270-271. [7] 陈秉烈,应福明,范天逸. 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及药敏分析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7):840-841. [8] 彭卫华,廖晚珍,余阳,等. 胆汁标本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结果分析[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6):567-568,580. [9] 年华,丁丽萍,褚玉卓. 608份胆汁标本中分离细菌菌谱及其药敏结果分析[J]. 微生物学杂志,2009,29(2):93-96. [10] 王忠义. 腹腔与胆道感染产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J]. 药物研究,2010,19(12):30-31. |